《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1

合集下载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摘要: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浮士德音乐研究综述

浮士德音乐研究综述
个 重要 பைடு நூலகம் 眼点 。
浮士 德灵 魂的 目的 但 浮 士德终 不 为之所 动 最 终 完成 了
自我 救 赎 。
在 《浮土 德》 第 一部 问世 之初 西 方音 乐界 就 开始 对
- 口
量河 宅, Y LO lE FTl SN,01 2 E LW R RO I O G21卑1期 v E,
可 以从 浮士 德看 西方 近现 代 音乐 创作 即以 不同 时期 的浮
感到 极度 空虚 与苦 闷 因而 与魔 鬼梅 菲斯 特签 订 出卖 灵魂 的契 约 借助 魔鬼 之手 引诱 玛格 丽特 并使 其走 向毁 灭之 路 但浮 士德最 终 幡然 悔悟 而玛格 丽特 的 灵魂 也得 到 了
中在 浪漫 主义 时期 但 另一 方面
对 20世纪 以 来西 方 浮
士 德 音 乐 作 品 的 整 理 与 研 究 相 对 较 弱 鲜 有 涉 足 。 本 文 通
纪 的 志 怪 传 奇 演 变 威 了 具 有 史 诗 气 魄 的 可 与 《 利 亚 伊
过 对 浮士德 音 乐创 作及 研究 的历 史进 行简 单梳 理 并 对 国
作 为西 方文 学 中的重 要 形象 浮 士 德 题 材 同 样 也 成 为 西 方 近 现 代 音 乐 创 作 的 一 个 重 要 源 泉 在 漫 主 义 的 一 百 良 年 中 各 时 期 代 表 性 的 音 乐 大 师 都 创 作 过 浮 土 德 体 裁 的 音 乐 作 品 其 中 有 许 多 曲 目 也 成 为 作 曲 家 本 人 及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代 表性 作 品 如 古诺 的 歌剧 《 士德 》依 然是 当代 歌 浮 剧 舞 台 上 频 繁 上 演 的 曲 目 。 进 人 20 世 纪 以 来 众 多 现 当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歌德《浮士德》在中國的翻譯與介紹歌德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 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 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哀格蒙特》。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系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 长达一万二千余行, 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反映从文艺复兴至于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 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歌德是一位文化巨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 开创者之一,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是光辉的。

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

他的艺术曾滋润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 我们现代文学的许多前辈, 都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 推动了我国文学的蓬勃成长。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廣泛的翻译与流传。

歌德的名字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李凤苞是清末外交家,深为李鸿章赏识。

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写道:午后,李参加美国驻德公使耶台勒丧仪,“美国公法师谟孙诵诔词。

耶生前笺注《果次诗集》(即《歌德诗集》),脍炙人口。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

据吴晓樵先生查证,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与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因缘,是应使我们认为:辜鸿铭是比较早接触歌德的,而且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

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简介《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人性、欲望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并通过主角浮士德的复杂经历,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

浮士德角色简介1.浮士德:本剧主角,是一个拥有超凡才华和渴望无限知识的学者。

2.梅菲斯特费勒:魔鬼形象,代表诱惑与邪恶。

3.格蕾琴:浮士德爱慕并追求的女子。

4.瓦尔普吉斯教授:浮士德在大学时期的导师。

5.马尔泰:浮士德在经历失败后遇到的农民领袖。

内容概述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了沉迷于无休止学习与追求无限知识的浮士德。

他对于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感到极度不满,决定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来获取更多的智慧。

第二幕在和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浮士德开始享受权力与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陷入了无尽欲望的漩涡中。

他追求着一切他认为能够给予他满足感和快乐的事物。

在与格蕾琴相遇后,浮士德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情感,但他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背离了自己最初对真理和知识的承诺。

第四幕在第四幕中,浮士德通过旅行和经历失败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追逐权力和享乐之路是否正确。

他结识了马尔泰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实的人物,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第五幕随着剧情发展,我们见证了浮士德内心挣扎与矛盾达到顶点。

他终于意识到以权力和物质追求快乐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最终,浮士德通过拥抱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奋斗,获得了救赎。

主题探讨《浮士德》通过揭示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反思人性中存在的欲望、诱惑与冲突。

作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主题: 1. 灵魂的买卖:人是否可以通过放弃灵魂来交换权力和物质上的享受? 2. 自我认知与取舍:对于知识、爱情、欲望等多种选择面前,个体如何坚守初心与自我认同? 3. 真理与虚伪:如何界定真相与谎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4. 心灵拯救与救赎: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到重回善良之路?《浮士德》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权力、物质欲望和追求意义中挣扎的人类内心。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1. 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对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思考。

2. 主要角色2.1 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剧的主要角色,他是一个贪婪、虚荣而充满欲望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之间陷入了痛苦而复杂的抉择中。

2.2 梅菲斯特费勒梅菲斯特费勒是魔鬼形象,他代表着欲望、诱惑和堕落。

梅菲斯特费勒在剧中扮演着引诱浮士德追求无尽愿望和功利权力的角色。

2.3 格雷特格雷特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农民女孩,她代表着道德和真爱。

格雷特与浮士德的关系体现出对欲望与道德冲突的描绘。

3. 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浮士德》这部作品通过浮士德的故事展示了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的不可调和冲突。

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并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签订魔鬼契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最终他付出了沉重代价。

4. 欲望和满足的无尽追求浮士德在剧中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欲望和满足,永不满足。

无论是对知识、力量还是对美丽女性的渴望,他都试图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来实现内心对满足的追求。

然而,每一次追求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空虚和痛苦。

5. 道德与伦理规范的挑战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浮士德不断挑战和践踏道德与伦理规范。

他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并社会的福祉之上,甚至不惜背叛自己所应坚持的原则。

这种道德冲突无疑让人们深思:对抗欲望是一个永恒的挑战,人类是否能够保持道德底线?6. 真爱与欲望的对比格雷特作为农民女孩,代表着纯洁、真实和无私的爱。

她与浮士德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欲望与真爱之间的对比。

虽然浮士德通过诱惑和引诱试图占有格雷特,但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纯洁。

7. 结论《浮士德》这部作品透过浮士德角色以及其他主要角色来揭示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永恒且激烈冲突。

它引发了读者或观众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浅谈《浮士德》-优质范文

浅谈《浮士德》-优质范文

浅谈《浮士德》浅谈《浮士德》本文简介: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浅谈《浮士德》本文内容: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大自然阶段。

在学者阶段主要有三处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浮士德的叶公好龙。

学者浮士德终日探究自然的规律,但直面规律化身的地灵时却嫌它丑陋。

其次是浑浑噩噩。

浮士德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度过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是变得迂腐,而且既无成就也无名利。

魔鬼靡菲斯特讥嘲他这一类的俗人竟想消化这千百年来嚼不烂的发酵面团。

第三处是虚伪。

当有学生前来恳请传授学问时,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为满腹诗书的学者,把一心求教的学生忽悠得团团转。

作者通过这部分告诫我们,人生意义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问的积累,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

在爱情阶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丽卿,两人坠入爱河。

但在这期间,两人皆因爱情而犯下错误,爱情变成了悲剧。

作者通过爱情阶段告诫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官能享受与个人主义,必须到更高的境界去实现理想。

在政治阶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在罗马帝国中当上了大臣。

皇帝需要钱财,他就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问题;皇帝需要欢乐,他与靡菲斯特就用魔法举行了化妆舞会,把焰火化作火山爆发;皇帝需要看戏,他就用魔法把海伦与帕里斯召唤。

但是最终也仅仅是个弄臣而已。

作者以此讽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中文《浮士德》是西方启蒙时代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对启蒙理性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作品中对西欧启蒙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艺术性的概括,并广泛描写了十九世纪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类矛盾的生存状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作为源于启蒙理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强烈的怀疑、批判和反思精神,以及永远面向未来、不停滞于当下的特征。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不断地更新。

它自身所具有的反思和自反性,使得现代性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矛盾的存在状态而不断获得新的血液。

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本论文以此为契机,试图对《浮士德》及其现代性特征加以论述和分析。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现代性”内涵问题相关研究和辨析。

对“现代性”概念从词源、概念发展、特征及其基础思想的源头——启蒙运动的精神及其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浮士德》及其现代性。

以前文对现代性概念的辨析为基础,并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浮士德》的现代性特征。

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浮士德的追求历程及其“浮士德精神”,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追求古典美的悲剧以及事业悲剧的不同体验,在从“小我”到“大我”,从“小世界”到“大世界”的追求与奋斗过程中不断追寻着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浮士德的永不满足、自强不息使其追求目标并不是唯一确定的,而是在追求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具有显著的现代性变动不居的特征;二是对现实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作品不仅对腐朽堕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新兴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加以抨击,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和分析具有一种深广的怀疑与批判意识,这也是其现代性的特质之一;三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寻求,“浮士德精神”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人类前进的过程中却始终面临着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欲望与道德律令之间永恒的二律背反的矛盾,即“浮士德难题”,由此体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寻,这正是现代性矛盾对立统一特征的表现;四是对人类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忧患意识,人类追求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注定了人类的追寻最终是毫无结果的,以人类有限的力量永远无法超越无限的宇宙,永远无法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这是《浮士德》对人类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忧患意识。

英美文化论文:谈《浮士德》的影响

英美文化论文:谈《浮士德》的影响

谈《浮士德》的影响《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尽一生的血写成的诗体悲剧,它取材于中世纪广泛流传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传说中浮士德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

歌德把原素材加以改造,注入崭新的内容,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历几世纪而不衰的名着。

细察《浮士德》的成稿和修改,《圣经》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改后的《浮士德》与同类题材其它作品及作者本人的初稿相比,其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之外,增加了“天上序幕”,上帝与魔鬼打赌的情节几乎就是对《旧约·约伯记》的照搬。

这样的改动使得诗剧得以在《圣经》的背景下展开,并以此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也采用了中世纪教堂壁画中常见的形式,可以说是《圣经》的间接影响。

“天上序幕”与《约伯记》的惊人相似。

《约伯记》中上帝称约伯为“我的仆人”,《浮士德》中上帝也这样来称呼浮士德;《约伯记》中撒旦即魔鬼极力控告约伯,一再说约伯敬畏神乃是有自己的私心,从中可见撒旦对人的极度蔑视;《浮士德》中靡非斯特也是把人看得“比畜牲还畜牲”,他在上帝面前控告浮士德,认为他只要用一点官能享受就能把浮士德引上魔路;《约伯记》中上帝表现出对约伯的信心,所以他允许撒旦去试炼约伯。

《浮士德》中上帝也是相信“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对靡非斯特引诱浮士德他也不加禁阻。

这些都可看出“天上序幕”乃是以《约伯记》为摹本的,把它放在《浮士德》的开头,作为全剧的总纲,使得剧情在《圣经》的背景下展开,并且提出剧中最重要的悬念:上帝与魔鬼打赌究竟谁输谁赢?歌德作这样的处理可谓是自觉。

1825年1月18日,歌德在同艾克曼谈话时表示:借用古书中的情节是文学中十分自然的现象,“世界总是永远一样的,一些情景经常重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讲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作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在这次谈话结束时歌德明确地说:“我的《浮士德》的序曲也有些像《旧约》中的《约伯记》,这也是很恰当的,我应该由此得到的是赞扬而不是谴责”(艾克曼603-606)。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在艺术成就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思想价值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思想价值:1.人性的探索与诱惑:《浮士德》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力量、名利和欲望的无尽追求。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旅程,作品对人类的内心冲突、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进行了深入思考。

2.文化与知识: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文化知识,包括哲学、艺术、宗教和科学等领域。

《浮士德》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智慧的追寻和对文化的渴望,呈现了歌德对知识与经验的深刻思考。

3.自由意志与命运:《浮士德》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

浮士德在追求无尽知识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面临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这引发了有关个人选择、责任和宿命等重大哲学问题的讨论。

艺术成就:1.语言与形式:《浮士德》运用了丰富而精炼的诗歌语言,使得作品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歌德熟练地使用了各种文学形式,包括戏剧、诗歌和散文,使作品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

2.剧情与角色:作品中的剧情丰富多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不仅主人公浮士德兼具复杂性和鲜明性格,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展示了歌德在角色塑造方面的深厚才华。

3.艺术实验与题材创新:《浮士德》在题材和结构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

作品从传统的传奇故事中脱颖而出,再现了浮士德与魔鬼之间的契约故事,通过戏剧性和想象力来表达复杂的人性和思想。

《浮士德》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宝之一。

作品不仅引发了无数的文学和哲学探讨,而且对后世的戏剧、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使其成为艺术和思想的经典之作。

现代小说作品《浮士德》读书报告

现代小说作品《浮士德》读书报告

现代小说作品《浮士德》读书报告《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我们面临的重大道德选择。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形象鲜明而复杂的角色。

他是一个理智与欲望的战斗场,不满足于人类的局限性,渴望探索更深奥的真理。

他从学者转变为世俗之人,不断追求知识和享乐,却始终感到空虚。

他不断交换自己的灵魂,试图满足内心的渴望,却陷入了无尽的苦恼和内心的撕裂。

其次,小说中道德的探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浮士德以自己的力量为代价与邪恶之力——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了契约,以追求无限的知识与快乐。

然而,他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也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和真实的自我。

这引发了对权力、欲望和人性的深入思考,让读者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道德抉择。

另外,小说通过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费勒的对抗,探讨了知识与欲望对于人类的引导作用。

浮士德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陷入了对权力和享乐的无尽渴求,最终魂归于恶魔。

歌德通过这一情节警示人们,应当保持理智和分寸,在追求知识与欲望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不背离人性的真善美。

同时,在对抗中,小说也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

歌德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社会之间的摩擦,映射出了人与社会、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它提醒我们在尊重个人追求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责任和约束,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最后,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歌德以多样的文学形式,通过梅菲斯托费勒的嘲讽、浮士德的忏悔、情感的抒发等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他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浮士德内心复杂世界的美、恶、哲思与挣扎。

总之,《浮士德》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现代小说作品。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歌德成功揭露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道德抉择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给予读者不止是一份享受,更是对自身与社会的思考和反省。

它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

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特点之研究

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特点之研究
5.李彩玲浅析古诺的歌剧《浮士德》[学位论文]2007
6.陆家齐夏尔·古诺[期刊论文]-世界文化2006(9)
7.王周悦论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各角色的形象塑造[学位论文]2010
8.谭闻达歌剧《.刘喜瓦格纳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学位论文]2007
10.甘树兵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咏叹调《妈妈,那些烈酒》之研究[学位论文]2009
本文链接:/Thesis_Y1059369.aspx
作者:赵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1.陈艳伟威尔第三部歌剧中的男中音角色塑造——利哥莱托、亚戈和法尔斯塔夫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7
2.费元洪八年了,提一提音乐剧音乐剧在上海[期刊论文]-上海戏剧2009(8)
3.王逸舟指挥家也作曲[期刊论文]-现代音响技术2009(3)
4.卢文清浅谈歌剧《乡村骑士》中图里杜的形象塑造[学位论文]2009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特点之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20070410
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特点之研究

《浮士德》:严谨而真诚的“诗剧”

《浮士德》:严谨而真诚的“诗剧”

《浮士德》:严谨而真诚的“诗剧”把这部二十多年前曾与上海话剧人擦肩而过的作品称之为上海话剧舞台近年来少见的真诚,严谨之作毫不为过。

全剧制作精到,几乎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细细的打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认真的推敲,舞美、服装、灯光、绝不敷衍但也绝不滥用,总是恰到好处,各方面的“度”都把握得极佳。

在一些辅助环节也表现得出人意料,比如群体歌舞场面,觉得比最近的作为专业音乐剧的《马路天使》还要专业,顺畅而优美。

《浮士德》难演。

话剧尤其难。

但《浮士德》本身是一部巨作,归结通常的评论,《浮士德》里潜伏着两个主题:一个是整个大时代交替背景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兴起历程,或者是时代的追求历程,另一个是人类的追求史,或者是人类关于物质和精神的永恒的追求历程。

前者通过浮士德经历的书斋。

爱情,政治、古典美、事业等几个主题来历次展现,浮士德从狭隘闭塞的书斋走向广阔的自然和真实的人间,暗合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缩影和真实记录:后者以浮士德的内心为切入点,从一开始他自己就又说了出来:“啊,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的胸底,一个总要和另外一个分离。

一个怀着强烈的情欲,执着于感官享受的凡尘,另一个却要超脱尘世,向那崇高的灵境飞驰!”浮士德的这种内心的痛苦,充满了辨证,甚至比第一个主题更加隽永和耐人咀嚼。

在正逢历史性大变革的中国,《浮士德》的意义正一点点从书斋里的经典名著走向深刻的现实。

没有追求,人类社会就没有进步。

但是,追求,又往往成为一切邪恶的动因,常常,美好的愿景与邪恶的贪念仅仅在于这份欲念的尺度。

而如何把握这个“度”,让人类永恒的追求最终为全人类的进步而服务,则是永恒的难题。

《浮士德》本身就宛如一座深厚的宝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各自的养分。

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得到不同的收获。

更何况在现时现刻的中国。

所以,一方面,艰深历史背景下充满了辨证哲思的《浮士德》很难在短时间内用话剧的形式来展现,另一方面,《浮士德》这座宝矿真正可以在中国的当下发出熠熠光芒的时候,又是演出的好时机。

《浮士德》研究索引与综述-例文

《浮士德》研究索引与综述-例文

研究综述例文《浮士德》研究索引与综述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学号:200813000000 姓名:虢彧尨【内容摘要】《浮士德》研究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得到了蓬勃发展,其研究范式逐渐多元化且极大的充实和加深了我们对其认识。

在中国,其研究成果主要有《浮士德》主题研究、审美艺术研究和《浮士德》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在西方,对《浮士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审美研究;主题;西方文明;灵魂中国有句古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用来抒发诗人情丝缠绵的诗句,越过大洋赋予欧洲传奇人物浮士德的身上则折射出不同寻常的人文光辉。

追求!不懈的追求成为歌德笔下具震撼力般的呐喊。

浮士德这一传奇形象早已成为可代表德国甚至欧洲的精神实体。

对此形象的评论有如雨后春笋在文学领域争鸣。

下面我结合20 世纪70 年代至今的部分评论和我自身的观点对《浮士德》做一个综合性的叙述和概括,愿尽心探寻作品精髓。

一、主题和审美研究从文章主题和艺术审美上说,有以下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剖析,其论述基调基本上一致或接近,角度选择大相径庭。

【1】据笔者统计,有几个大的角度论说《浮士德》的精神内涵,入手点相同,方式各异,观点趋近一致,在此我做一下概述,具体说分这么几大方向:……(一)人生观问题在欧洲文艺复兴之际曾讨论千百次的问题如哈姆雷特那句“生存还是毁灭”在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身上得到实践的解决——个人奋斗,无懈追求,成长蜕变的演化充满崎岖和反复的生活际遇使我们在痛苦和思索中渐渐明白灭亡是多么渺小的懦弱的想法,浮士德给予的人生观正如诗人所说“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简洁却铿锵有力。

对人生观问题研究成果显著者主要有冯至先生……(二)关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探讨诗中浮士德曾说:“这儿我是一个人”,即强调自我的价值,即存在的实质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某种力量下的木偶。

反思中世纪人文主义的突现第一次把欧洲从宗教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压抑于心中本能的欲望充溢于整个社会每个角落,于是,人的善与恶美与丑也一样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被解禁般带来了不光是自由解放的兴奋,同时也带来了无束缚的极端化现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或是其他领域中慢慢成长……所谓物极必反,当一切如同无束缚和管束下的孩童一样,在他接受新的知识时,势必会形成一种本能的无所顾及,日久天长当然将会是一种无法估量的结局。

经典话剧《浮士德》现实指向

经典话剧《浮士德》现实指向

经典话剧《浮士德》现实指向
宋松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由当代戏剧大师徐晓钟先生领军,云集中国京沪两地业界大腕,并作为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搬上舞台。

这部上海话剧人与戏剧大师徐晓钟先生酝酿了23年的“大经典”,无论是灯光设计、舞美设计、还是在演员表演效果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作为开启中国话剧新百年历程的这部巨作,
【总页数】2页(P18,20)
【作者】宋松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06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回归经典,练就佳作的现实指向——高考"文化作文"的读解 [J], 姚赛男
2.经典之光照亮现实——话剧《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记》的创造性改编 [J], 李灵
3.游走于经典与现实的精灵访话剧《茶花女》导演雷国华 [J], 张为民
4.游走于经典与现实的精灵——访话剧《茶花女》导演雷国华 [J], 张为民
5.经典之光照亮现实——话剧《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记》的创造性改编 [J], 李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博弈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博弈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博弈1. 简介《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于18世纪末创作的一部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个戏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故事展开,深入探索了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浮士德这个经典角色所经历的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博弈。

2. 欲望的驱动力浮士德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渴望无尽知识和体验的学者,他被无限可能性吸引着。

他追求幸福、权力、享乐等各种欲望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a. 知识和权力欲望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带来了巨大诱惑。

对于他来说,只有拥有无限知识和掌握全能力量,他才能真正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渴求。

然而,这种欲望逐渐使浮士德迷失自我。

b. 享乐和情感欲望浮士德拥有世俗的成就,但他始终感到内心的空虚。

他渴望通过追求享乐和情感来填补生命的不足。

然而,这种欲望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满足感,反而导致了更深层次的痛苦与苦恼。

3. 灵魂的挣扎在浮士德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他的灵魂也遭受着巨大折磨。

他面临着道德与责任、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并试图找到平衡点。

a. 道德和责任浮士德在追求欲望时逾越了道德底线,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他意识到自己背离了正义和良知,在灵魂中形成了强烈的道德挣扎。

b. 激情与理性浮士德内心存在着两股力量:激情与理性。

激情驱使他追求欲望,而理性则告诫他欲望的危险性。

他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徘徊,难以决断。

4. 博弈的结局浮士德经历了长时间的欲望与灵魂的博弈后,最终得出了一个痛苦且自责的结局。

a. 欲望无止境尽管浮士德一直在追求欲望,但他从来没有满足过。

欲望带给他无穷无尽的渴望,而慢慢地把他推向了深渊。

b. 灵魂救赎在自我反省和思考中,浮士德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错误,并选择道歉和原谅。

这种自我反省成为他灵魂重新寻找平衡和救赎的契机。

结论《浮士德》这部戏剧通过描绘主人公追求欲望与内心挣扎的故事,引发了对人类本质、道德观念和幸福概念等问题的思考。

它警示我们要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驱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并时刻保持对灵魂的关注与呵护。

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

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

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
林卿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0(000)0S1
【摘要】<正>一、题材来源1、诗剧《浮士德》内容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至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正处于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诗剧、小说、散文等作品都生动地反应了这一时期地历史变革及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最
【总页数】3页(P155-157)
【作者】林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6
【相关文献】
1.抒情男中音如何塑造抒情歌剧中的角色——以古诺《浮士德》瓦连廷的咏叹调为例 [J], 王孝忠;
2.抒情男中音如何塑造抒情歌剧中的角色——以古诺《浮士德》瓦连廷的咏叹调为例 [J], 王孝忠
3.试论古诺歌剧《浮士德》中咏叹调的艺术特点 [J], 赵楠
4.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J], 欧南;
5.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结合手法之分析 [J], 赵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浮士德读书报告

浮士德读书报告

浮士德读书报告第一篇:浮士德读书报告《浮士德》读书报告《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这部不朽的诗剧。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歌德的《浮士德》断断续续的写了六十年。

浮士德一生的经历,也无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的。

看完这书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我也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浮士德》是诗剧,是通过两次打赌来展开情节的。

第一次在“天上序幕”中,上帝和梅非斯托打赌。

上帝认为“善良人就在迷惘里挣扎/也就会悟出一条正路”。

梅非斯托则认为人类“像长腿促织”,因为有了理性反而“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消把浮士德“拖进粗野的人生/体验些庸俗无聊的事情”,就能把他引向堕落。

由这个打赌又引出了浮士德与梅非斯托的打赌。

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签定的是出卖灵魂的契约,目的是为了换得超人的权力去寻求享受。

但在歌德笔下,梅非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感官的、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因此引出了《浮士德》的全部情节。

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马士刚.《浮士德》主题新解[J].陇东学院学报, 2003(10).
[4]杨正先.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谈《浮士德》的主题[J].曲靖师专学报,1987(4).
[5]易晓明.《浮士德》主题新解[J].湘潭大学学报, 1996(6).
[6]杨月.“一部长篇自白书”——浅析歌德《浮士德》[J].金田,2014(2).
赵冬梅的《要满足欲望,请典当灵魂——读解<第八号当铺>的人类欲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对《第八号当铺》进行了解读,她认为尽管作者赋予了主人公以无穷的超能力,使得剧情带有浓重的科幻效果,但却值得我们去思考自我的现实生活。通过审视人类的贪念,审视邪恶的势力,审视凡人,审视自己,从而反省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欲念和行为。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概况简述
(1)《浮士德》概况;
与《第八号当铺》的比较研究
(1)两者之间的联系
①题材内容;
②故事情节;
③人物设置;
(2)二者之间的差异
①呈现方式不同
a.《浮士德》作为诗剧的特点;
b.《第八号当铺》作为影视作品的特点;
现实意义:《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其主题思想、题材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电视剧《第八号当铺》在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人物设置等方面与《浮士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通过对《浮士德》和《第八号当铺》的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填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跨学科比较研究在中国的推广。
19世纪以前,古希腊色诺芬、古罗马西赛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突尼斯的伊本·卡尔、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英国的威廉·佩带、法国的狄德罗、孔多塞等少数杰出人物不自觉的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我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美国的霍拉斯·曼,英国的马修·阿诺德。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研究者针对《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的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有少数研究者对《浮士德》的主题进行了探讨,如马士刚的《<浮士德>主题新解》,杨正先的《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谈<浮士德>的主题》,易晓明的《<浮士德> 主题新解》。董新祥的《探寻通往至善与真理之路——<神曲>与<浮士德>主题比较》则把但丁《神曲》主题与《浮士德》的主题进行对比。另有一些研究者从契约关系视角、影响研究视角等其他角度将《浮士德》与《比目鱼》、《圣经》、《大师和玛格丽特》《女神》等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认为比较研究应从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汉斯,施奈德,马林森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难自然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贝雷迪。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这四阶段分别是描述、解释、并列、比较。
附件9: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的比较研究
******
学号:201101051443
专业年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
教务处制
一、课题意义(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自崛起于本世纪初以来,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把超学科比较研究在中国推广也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文学的多学科和超学科研究已成了当今国际文学研究界的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而回顾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其不甚理想之处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巨大的空白应当在本世纪末和新世纪初迅速得到填补,否则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无法与国际学术界直接交流和对话。
(3)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影响。
(三)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
据所查文献资料内容显示,国内外还没有关于《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
而探讨《浮士德》主题的相关文献中,马士刚的《<浮士德> 主题新解》浮士德灵魂堕落的过程,就是浮士德被拯救的过程。杨正先的《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谈<浮士德>的主题》认为整个诗剧所写的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痛苦和失败等种种磨难中奋斗追求,勇敢探索和拼搏的过程,体现了“堂堂男子汉”的浮上德“自强不息”的精神。易晓明的《<浮士德> 主题新解》认为浮士德形象反映了人类的普遇精神。
对《第八号当铺》进行研究的文献也是屈指可数,其中,赵冬梅的《要满足欲望,请典当灵魂——读解<第八号当铺>的人类欲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对《第八号当铺》进行了解读。
2.有待解决的问题
(1)探究《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在题材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方面的相似性;
(2)探究《浮士德》与《第八号当铺》在呈现方式、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方面的差异性;
二、文献综述(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一)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比较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最初运用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该书对158个城邦政制宪法进行了比较。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发展大约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② 文化背景不同
a.16世纪欧洲社会背景下的《浮士德》;
b.21世纪现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第八号当铺》;
③ 主题思想不同
3.结语
(二)研究方法
1.类比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8日确定选题;
2015年1月10日论文开题;
2015年3月15日提交初稿;
董新祥的《探寻通往至善与真理之路——<神曲>与<浮士德>主题比较》把但丁《神曲》主题与《浮士德》的主题进行对比,他认为但丁与歌德具有相似的精神品质,这使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确立了相同的主题:探寻人类通往至善与真理的道路。但由于生活经历与时代环境的不同,他们为自己的主人公安排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是思辨,一个是实践。两位作家都强调:人类精神只有在爱的引导下,才能到达最高境界。
2015年5月1日提交答辩稿;
2015年5月10日论文评估;
2015年5月15日公布评定结果;
2015年5月20日论文答辩;
2015年5月25日提交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歌德.浮士德[M].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2]深雪.第8号当铺[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1).
[11]温玉霞.传承借鉴再造———《大师和玛格丽特》与《浮士德》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2005(4).
[12]姜铮.《女神》与《浮士德》[J].外国文学研究.1982(10).
注:本表装入学生档案袋。
[7]董新祥.探寻通往至善与真理之路——《神曲》与《浮士德》主题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9).
[8]林丹华.《浮士德》与《圣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9]丰卫平.《浮士德》与《比目鱼》中契约之比较[J].外国语言文学,2005(6).
[10]赵冬梅.要满足欲望,请典当灵魂——读解《第八号当铺》的人类欲望[J].阅读与写作,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