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1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6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8·长沙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的循环。
【答案】 A2.(2018·周口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D3.(2018·长春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D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同时将化学能释放出来。
两个主要环节: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它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在物质循环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是能量流动的终点,在物质循环中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重新归还给无机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6: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 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B1、B2试管,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A. 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 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 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 以上结果都不正确2.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⑤3.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 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C. 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4. 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A. B.C. D.5. 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和c包含了所有生物群落B. 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 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 a的含量减少将减缓温室效应6. 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 无机环境中的C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C.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D. 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7. 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能量。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D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循环往复流动,各营养级之间是单向流动的.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A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解析]对照实验,应是不做处理、自然状态的一组实验.3.(2019·山东济宁高二下期末考试)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某些微生物也可参与固定CO2的过程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 =b+c+e[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所以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A正确;某些微生物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参与CO2的固定过程,B正确;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d、g分别表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若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碳量,b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c表示流到第二营养级的碳量,e 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碳量,因夏季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还利用部分碳量,所以a>b+c+e,D错误.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B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和④⑥B.②③和④⑥C.②③和④⑤D.①③和④⑥[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主要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二、非选择题5.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为生态系统不同的成分,请据图回答:(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C__]_生产者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二氧化碳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消费者__,B为_分解者__.(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光合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呼吸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分解__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化学燃料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二氧化碳__的形式循环.(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能量流动__.。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B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均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可在食物链(网)中流动,也可流入分解者体内。
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能会倒置,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永远正立。
答案:A3.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答案:B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而生产者中的碳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B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作业1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和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 )A.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B.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C.碳酸盐和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D.二氧化碳、葡萄糖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答案:C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B项正确.答案:B3.(2019年福建泉州一中期中)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A项正确.答案:A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解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正确.清洁能源中碳含量少,氢含量多,供能时产生CO2少,B正确.植物中的碳元素和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动物,C正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开发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D错误.答案:D5.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的,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低碳城市”的缩影.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解析: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所以解决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措施是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答案:A6.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过程①主要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过程③为消费者的摄食作用,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所以经过程③的碳只有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过程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促进生产者的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不能加强过程⑦,D错误.答案:B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代表生产者,A代表CO2B.碳元素在A、D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A、B、D共同构成一个群落D.若图中的“→”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③④⑦解析:A~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A错误;碳元素在A、D 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B错误;图中A、B、C共同构成一个群落,C错误;①②⑤⑥过程以CO2的形式传递,③④⑦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答案:D8.(2019年江苏盐城中学高三一轮检测)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中能量以CO2为载体进行流动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解析: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能量不是以CO2为载体进行流动的,A错误;植树造林,有利于植物通过增强过程②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CO2的含量,B正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因此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由于温室气体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大气中的CO2,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答案:A9.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的步骤是(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C.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解析: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先找出实验目的,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并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A正确;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B 正确;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实验组,C错误;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D正确.答案:C10.(2019年北京西城区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解析: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呼吸越旺盛,释放的CO2量越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大于③表示的呼吸量;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答案:A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A.图中甲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说明甲是生产者,为绿色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丁最可能是分解者,A正确;B.图中箭头表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甲→乙→丙,因此在能量流动中丙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C错误;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D正确.答案:C12.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大气圈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其循环与氮循环不同,带有全球性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形式不同C.“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D.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方法,有利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解析:氮循环也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可实现无废料生产,既有利于物质循环,又可减轻环境污染.答案:A13.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2)表中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解析:(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CO2的吸收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O2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2)表中A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B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O2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葡萄糖)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答案:(1)光合呼吸(2)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3)碳平衡CO2浓度(4)光反应有机物1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1)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____________b+c(填“>”或“=”或“<”).解析:(1)该图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物成分为次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输入的碳元素总量大于所有生物获得的碳元素之和,即该生态系统中a>b+c.答案:(1)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2)A 次级消费者(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15.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填数字).(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__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主要是________.(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2 kJ·m-2·a-1.(4)图丙若添上________________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解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大气中的CO2库,①过程表示的主要是光合作用.(3)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 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 kJ·m-2·a-1.(4)图丙为食物链,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③④⑦(2)大气中的CO2库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量870.7(4)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能量流。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分解者将生物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气体,可以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氧化碳形成含碳有机物,能量储存;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能量释放。
【答案】 A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答案】 B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故A正确。
在生物群落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故B正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故C错误。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会打破碳循环,生态系统会被破坏而消失,故D正确。
【答案】 C4.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故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D正确。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C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
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答案:B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B.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C.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答案:A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解析: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A是分解者;④是光合作用,③⑤是呼吸作用,⑧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⑦是化学燃料的燃烧作用,①②是指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分别由生产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⑥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3.特点:具有________、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_______很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答案:1.(1)CO2(2)含碳有机物2.植物动物3.全球性4.(1)化石燃料CO2碳循环(2)上升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__________________。
(3)范围:________。
2.特点。
(1)________。
(2)具有________,因此又称________________。
[判断](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 )(3)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
( )(4)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 )答案:1.(1)C、H、O、N、P、S (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3)生物圈2.(1)循环流动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判断](1)√(2)×提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
(3)√(4)×提示: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利用,而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________的。
2.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二者是__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目标导航】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含义循环途径:无机环境ƒ生物群落物质范围:生物圈循环循环流动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2.案例2(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
知识点一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答案 A解析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答案 A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水的参与)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然后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各营养级(该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都能产生CO2,再返回到大气中(化学燃料的燃烧也产生CO2返回到大气中),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C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开始于()A.CO2在生物体内的扩散作用B.绿色植物固定CO2的光合作用C.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D.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形式是()A.碳酸盐B.CO2C.含碳有机物D.游离碳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绿色植物B.植食性动物C.肉食性动物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具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随物质循环而流动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6.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A.DDT已加入全球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DDT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C.这种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的农田里活过D.上述说法都不对7.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和叶绿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线粒体和高尔基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9.“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是()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二.非选择题10.下列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1)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以的形式进行。
高考生物总复习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关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关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选D。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解析:选B。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
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作用在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
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
3.(2011年北大附中高二检测)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解析:选B。
人体内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选C。
从能量流动方向看,食物链应该是:Ⅰ→Ⅱ→Ⅲ→Ⅳ,故Ⅰ是生产者,Ⅳ为三级消费者。
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只有C符合题意。
5.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解析:选A。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点训练]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固定二氧化碳,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答案] B[解析]本题只要首先确定与大气中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丙为生产者即可确定B项正确。
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③⑤⑧均表示呼吸作用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答案] C[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题组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答案] 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以各种有机物为载体。
6.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 D[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提能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提能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3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2012·唐山高二检测)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的传递途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4.(2012·海南高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5.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6.(13分)目前公认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单向流动的。
2.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 D.①⑤⑥解析:选B 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3.右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B.伴随甲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C.乙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选B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伴随着CO2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乙过程表示从有机物到CO2,除了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4.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选D 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5.右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高中生物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B.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答案】C2.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答案】B【解析】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使碳流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给无机环境。
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
所以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有①③,生理作用有④⑤⑦。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4.如图表示某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减少⑦过程可缓解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减少⑦过程可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5.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答案】A6.人工放射性核素是人为制备的放射性核素,如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
5.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5.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C.非生物因素D.物质循环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选项不符合三大功能基本规律的是()。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产生的热能不能被利用C.任何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除了被下一级同化之外还有其他去向,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会有一定的变化6.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B.c>b>aC.c=b>aD.a>c=b7.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 )。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C.生物的变异现象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解析:“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
从生物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答案:A2.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燃烧。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
答案:D3.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B4.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A1、A2,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B1、B2,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 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 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答案:B5.(2013·豫南九校联考)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解析:图中A、B、C、D依次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故C处在第三营养级,D项正确;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A项错;①过程表示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利用的能量是太阳能;而⑧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为热能,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B项错;食物链(网)中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图中D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网)构成,故C项错。
答案:D6.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
答案:A7.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有( )。
①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②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b的数量增加有关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④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⑤图中少一个箭头,即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异养生物b的代谢类型不一定相同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解析:异养生物a是消费者、异养生物b是分解者,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过度使用。
故②③错误。
答案:B8.右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的传递途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解析:据图可知,a表示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表示碳元素返回大气,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故B项正确。
夏季光合作用强,植物积累有机物,则a>b+c+e,故D项错。
答案:D二、填空题9.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 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图中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4)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 的生态系统。
(5)由于石油、煤等化学燃料在短时期被开采利用,使以 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会造成 ,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解析:题图所示为碳循环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使碳进入生物群落,然后又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实现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离不开物质循环的,其贮存和释放均发生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
物质循环的主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由于人们过度使用化学燃料,导致二氧化碳释放过多,超出了物质循环限度,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
答案:(1)光合 呼吸(2)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3)贮存与释放 (4)自给自足(5)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10.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 、B 、C 、D 、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水蚤小球藻515(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倍。
(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解析:(1)先确定小球藻为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初级、次级……),最后写出具体的食物链(网)。
(2)B的食物比例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3)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
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即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即⑥和⑤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4)根据表格可知,污染物为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
可以从源头上、污染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考虑。
此空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1)捕食和竞争(2)1.375(3)①②⑤⑥光合作用分解者(4)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1.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碳主要以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5)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 第二,。
答案:(1)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