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凡事都有个过程。
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
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
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
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
对教学设施暂时无法完善,老师不能心存依赖,只能做足“内功”,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上下功夫。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故而,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最后,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有观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新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理解,通过交流、研究和实践去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发展的。
因此,它把学习过程从一种
被动的、知识被灌输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一种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习者把他们的经
验与课程内容结合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
体现。
学生从参与者到发现者,形成了学习的循环。
教学中注重分析讨论,
激励学习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有挑战性和
合作性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不断思考,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
建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经历与认知结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
善学习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使学生敢于发
表自己的看法,多鼓励他们思考,避免单一话语。
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
如实验、网络、文字和图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有趣的学习环境,利用新的
教具、新的技术和多样化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潜能,激发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充分表达自我。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积极参与的学习理论,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了学习的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人们在真实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定义为一种学习理论,即以主观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结合社会经验来建立理解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支持和关注学生的私人和文化背景,它把学习看作一个积极的、有张力的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力影响可以体现在大学课堂中。
一是建构主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课程规定的内容,而且要以自主、尊重和调和的态度去探索实现学习目标。
二是建构主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教学互动。
大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主义可以营造一种互相交流、互相引导、互相探索、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创新和讨论,以更大的价值吸引学生自身的力量参与教学活动。
三是建构主义通过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建立学习行动。
由于每个学生的根据本身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可能会有所差异;而建构主义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有效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学生理解新知识。
以上几点,可以有效运用建构主义不仅为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启示,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成就、增强技能等,由此实现知识的真正智慧如何被活化的过程。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育观念的恰当与否紧密联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学习结果的质量。
改变过去课堂上的“老师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
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大脑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柯新的理解、新的创新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主动地建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从灌输的教法,直接将教科书的概念知识搬给学生,这种像蚂蚁搬家式的教法早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适合时代前进、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知识、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重点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认识过程中去优化组合,去再认识,去再建构,实现意义重构的目的。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思考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建构主义发展及其学习观特点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论述了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
…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民族哲学家、人文主义者加姆巴蒂斯达·维柯,他在《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一切运动都是构成的”、“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的观点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发展的哲学基础。
在20世纪,对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最直接贡献的是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做了认真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一个被称为“成人”的人,一般具有五方面的心理成熟标志: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二是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三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四是丰富多样且人格化的经验;五是注重“现时”的时间观念。
因此,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人生经验较为丰富,思想比较复杂,对学习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从而表现出成人独具的学习特点:1.独立自主性。
成人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
他们能够明确判断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能主动地和教师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比较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别人尊重其学习自主性,他们可能比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
根据这一心理成熟标志,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成人学习自主权,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同时,要给予成人学习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成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伙伴似的合作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一顺应一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高等学校高校教学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得出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教学基点需要从教转向学,创设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
20世纪后叶,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
一种强调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理论盛行于西方世界,对曾经流行并仍存在于现行教育中的传统知识传递观以及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发起了强劲的攻势。
了解这一动向,对日常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发生的一场重要革命。
教学活动的认识论基础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发展到建构主义,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是建构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建构主义思潮的支持者们在回顾20世纪建构主义思潮的渊源时,都十分重视杜威的影响。
杜威强调学生学习体验的组织,主张将学习与蕴涵“问题”的未知情境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学生的体验。
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学生经验的生成和组织,学生在经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促使他们去探索,产生一系列新概念。
前苏联基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维果茨基及其研究人员十分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即个体的学习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即要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来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皮亚杰则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奠定了其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逐步建构起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2024年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4年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它起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经过科恩伯格、斯滕伯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醒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性,通过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
二、教学改革中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这意味着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思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和合作的过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分享知识、经验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四、情境教学与实践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教学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所以;教学活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因为这样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做到: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论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以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的过程。
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三、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有些问题他们即使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学习理念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大学本科教育有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本科教育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
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
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
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有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协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实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二、对教学的启示基于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方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看法(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理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能够引申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张建伟,1996;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1.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能够简要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够在其中实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7)教师角色的转换。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三个方面的改变:①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到特定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长远的意义。②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胜任感,协助学生加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还要帮学生确定目标,寻求挑战。③教师要促动学生社会水平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个性。(8)强调教学中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是师生之间表明态度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何克抗,1997)。到当前为止,应用较为广泛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脚手架教学。“脚手架教学”理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个模式的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3)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实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4)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换句话说,学习者能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理解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传统学习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更能说明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创新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志华,2004)。不过,凡事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会有忽视教师重要指导作用的倾向,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调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强调知识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无疑会导致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陈琦,1998)。其次,即使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也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钟志贤,1999)。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教学的“百宝箱”,其他学习理论应该而且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存有,无非是它针对了某一问题,在解决某方面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学面对的是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教学或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各种教学理论互相交融地起作用(钟志贤,1999)。参考文献[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戴炜栋,刘春艳.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4] 刘志华,张军征.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4(9).[5]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7] 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外语界,2004(3).[8]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电化教育研究,1999(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转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转载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科
建构主 义理 论 对高校 教学 的启示
徐 丽 华
( 西安邮电学院 外语 系,陕西 西安 7 0 6 ) 10 1
摘 要: 建构主5.cnt ci s )称 为结构主义 , / os ut im), , ( r v 7 . 其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教学 实践模式 于 2 O世纪 9 0年代前后在 美国兴盛 , 2 近 0年来 受到 了国内外 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 建构主义; 知识 ; 习; 学 意义建构
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 构者 , 以把学习者对 知识 所 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 习过程的最终 目的。在 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 教学设计 的整个过程是围 绕意义建构这个 中心展开的 。学习过程中的一 切活动都要服从这一 中心 ,要有利于完成和深 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6建构 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从 以上 对建构 主义理论 主要观 点的介 绍 中我们不难看出建构 主义理论较好地揭示 了人 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 解。 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 l建构主义理论 的知识观 下, 借助他人 的帮助 和引导 , 利用必要的媒介 和 建构 主义知识 观强调知识 只是 人们对 客 学习资料 , 习者为 中心 , 以学 营造包括情境 、 协 观现象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或假设 ,不是永 作、 会话 和意义建构等 四大要素在内的学 习环 久不变的真理 ; 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 不是 境, 创建以学 习者为 中心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 被动吸收的 ;知识是学习者经 验的合理 化或实 教师起组织 者、 帮助 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 充分发 用化 , 并非单 纯的记忆 ; 知识是学习者 与别人互 挥学生的主动性 和首创精神 ,最终 有效的使 学 动所形成的共识 , 不是独立存在的。显然 , 这种 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 对知识的独特的见解与传统的教学理论 和教学 建 构主 义理论作 为教育理 论的一 种新 的 实践是有很大不 同的。由于行 为主义教学理论 发展 , 是认知学 习理论和现代信息社 会相结 合 多年来在我国盛行 ,许多教育一线 的工作者们 的产 物。多媒体 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为建 构主义 想当然的把课本上 的知识理解成定论 、最终答 程 的 主人 。 理论在应用 、验证和发展上提供 了有力 的物质 案, 认为课本上 的知识都是经过大量检验 、 一定 在以往 的学习中 , 学习者已经形 成 了丰 富 保 障和技术支持 ,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 了 正确的定论 教师要做 的只是把课本上 的知识 的经验 ,他们对很多问题 和现象都有 自己的看 理想 的认知工具和获取信息的媒介 。 l 同时 , 建构 传授给学生 , 让学生理解、 记忆下来 以备 以后使 法 , 自己的理解。而且 , 问题 即便他们还 主义理论也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的以学生 有 有些 用, 而学生 只是被动的学习。 . 没有接触过 , 没有现成的经验, 当问题呈现在 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 但 2建构主义理论 的学 习观 面前时 , 他们也可以以相关 的经验为基础 , 依靠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时 , 充分考虑与之相 应 建构 主义认 为, 习不简单是 知识 由外到 他们 的认知能力 ( 学 理智 ) 形成他们对 问题的解 互作用 的教学实践背景 ,正确认识建构 主义理 , 内的转移 和传递 ,而是学 习者主动地建构 自己 释 , 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 论 自身存在的问题 ,看到实施建构主义理论 的 的知识经验 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 景 出发而推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 以, 现实阻力 ,在尽可能的基础上创造实施建构主 所 经验的反复的 、 向的相互 作用 , 双 来充实 、 丰富 实际上在某一主题内容的教学之前 ,学习者常 义理论 的良好 中介条件。我们还应认识到没有 和改造 自己的知识 经验 。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 一 常对这一主题本身已经有 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 种教学理论是完美的、 无懈可击 的, 虽然建构 方 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 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 ( 现实 的或潜在的 )教学不能不管不顾 , , 另起炉 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 ,但我们 识经 验为基础 , 超越外部信息本 身 ; 另一方 面 , 灶 ,而是要 把学 习者现有 的知识经验 作为新 知 仍要关注以往的和新 的教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教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 识的生长点 ,从原有 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 的 学方法 、 模式等。 教学面对的是多重学 习与发展 套用 ,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 经验本 知识经验 ,而学 习者 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此提 任务 , 唯有各种教学理论相互交融 、 和谐的发挥 各 自的作用 , 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 的教学任务。 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即同化和顺应两方 供了可靠 的保障。 面 的统一 。学习者不是被动 的信息 吸收者 , 相 5建构主义理论 的学习环境 参 考 文 献 反, 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这种建构不可 建 构主义 强调在教学与学习过程 中, 习 f 何克抗. 学 1 1 建构 主义—— 革新传 统教 学的理论 能 由其他人代替 。 是在 一定 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 助其他 基础f. 借 J 学科教 育,9 8 3 . 1 19 ( ) 3建构 主义理论的教师观 2陈 刘儒 德 . 构主 义对 学习的 理解 [B 建 E/ 人的帮助即通过人 际间 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 f1 琦 , 建构 主义认 为, 教师在教学 中的主体作用 义建 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认 为 “ 情 O 】 t :w w. pcm pro_j/ dxhm , L. t/ w p .o / sn z i e. l h p/ e e wn t 99 — 7 将逐渐转变 为中介作用。教师不会再是一个权 境 ” “ 、协作” “ 话” 意义建构 ” 、会 和“ 是学习环境 1 8 0 . 威 的知识传授者 , 他的作用是多重 的。 他时而是 中的四大要素 。 概括地说 , 就是教 师应 努力创设 【1 3张建伟 , 孙燕青. 建构性学 习 —学 习 学的 — 科 个协调者 、 促进者 、 资源顾问 , 时而是 一个指 种 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 , 使学 习者在其 整合性探 索【 】 M. 上海: 上海教育 出版社 ,0 5 20. 导教师或教练 。 帮助尝生合理配置各种 资源 , 中经 历假设 、 引 尝试 与探索 , 并通过师 生 、 生生之 【 教 育部 高等教育 司. 4 1 大学英语课 程教 学要 求 导学生从大量的书籍中摄取所需的 内容 ,激发 间的协作与会话来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 、 加工 、 ( 试行 ) . [ 上海 : MI 上海外语教 育 出版社 ,04 20. 学生将兴趣投注到看似呆滞 的资料 中,支持学 处理 、 共享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等 , 最终达到 生捍卫某种观点等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教师 意义建构的 目的 ,即对 学习内容所反映 的事物 的中介作 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 会独立思考 、 解 的性质 、规律以及事物 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 决 问题并且独立控制 自己的学 习等问题。 深刻 的理解 , 并建构起 自己的意义 。 在教学设计上 , 建构主义强调要 以学习者 建构 主义学 习环境强 调学 习者是认 知主 责任编辑 : 雨 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
作者:楚长锦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6期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学习理念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大学本科教育有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本科教育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
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
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
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大学应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设置创新活动小组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具有三个特点:(1)知识建构的主动性。
当面对新的信息时,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解。
(2)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并使用学习资源完成的。
(3)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独立、抽象的存在,通过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因而,教学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本科教育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仅是去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
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就足够了,而是要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教师充当“助产婆”的角色,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积极的去归纳、去探索。
(三)组织学习的协作性、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大学本科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其进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应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
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地位,使学生承担更多管理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维持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中完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建树。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多方面对大学本科教育有启示与指导作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结合学习环境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
【参考文献】
[1]余杜.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启示[J].外语教学,2012(6).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