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谢莹Leabharlann 主要内容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学习启示以及应用 心得体会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派中的一个分支。 派中的一个分支。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 也译作结构主义, 建构主义 也译作结构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 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构 (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 只是把知识 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 。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 为中心,强调的是” 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信息加工 建构主义
控制系统 论
启
示
积极的一面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 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 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 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 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 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 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局限性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 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 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 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 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 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不足: 不足: 1.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利于创造 1.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利于创造 性的培养,心理发展不是既成社会历史一方、 性的培养,心理发展不是既成社会历史一方、一元 机械决定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使对象变化的同时, 机械决定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使对象变化的同时, 自身也在发展变化,不仅是对象的获得, 自身也在发展变化,不仅是对象的获得,不是对象 的创造; 的创造; 2.维果茨基把儿童看成是客观的存在 教育的对象, 维果茨基把儿童看成是客观的存在, 2.维果茨基把儿童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教育的对象, 忽视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 忽视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 3.没有给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以足够的重视 没有给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以足够的重视; 3.没有给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以足够的重视; 4.过分强调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性 过分强调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性, 4.过分强调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忽视了人的 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 5.偏重认知的发展,没有从人格的总体上进行把握。 5.偏重认知的发展,没有从人格的总体上进行把握。 偏重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 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 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完成高水平意义建构的 关键性条件)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 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 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⑵ ⑶ ⑷ ⑸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情境性教学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
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的过程 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 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 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并 指代学生的探索;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试,而 是采取融合式测试。 基本特征: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 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兴起于
20世纪80年代,是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建构学习理论
建构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学习者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可以通过思考和理解来学习,而不是仅仅通过听讲或记忆。
建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发展,让学生本身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建构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构建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现有知识,来体验更深刻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通过思考、发现、解决问题、主动研究等方式,以自己的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能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建构学习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主体性、参与性、活动性和多样性。
这四个概念的重要性,表明了教育课程不应该以讲授为主,而应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活动性和多样性。
主体性表明学习者应以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思考方式为出发点,参与学习,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参与性表明,学习者应当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参与学习,激发创造力,培养友谊和团队精神。
活动性表明学习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善于观察、探究、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被动记忆。
多样性则表明,学习环境应该即挑战又有趣,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
建构学习理论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我们从重视学生参与学习开始,实施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激发思考和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多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挑战性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发掘自身的潜能。
此外,还要注重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重要概念和实施方法都有助于改善当今学校教育的环境,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张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主观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
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将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合作与交流则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述评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该理论并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鱼牛与建构主义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 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 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 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 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 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 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 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Page 4
Page 21
随机进入式教学的环节
⑴ 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⑵ 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 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⑶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 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 ⑷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 ⑸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 同.
Page 12
(六)维特洛克生成学理论
维特洛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 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 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从环境中接 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地 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 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Page 13
(七)乔纳生知识获得三段论
Page 14
Page 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六个方面。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
•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
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 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 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 义建构。
•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 验,缺乏抽象性;
• •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 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
•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
•
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 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 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 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的逻辑思维阶段。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认知-发现)
•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 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 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 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 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 的结构。 •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 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 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 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 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 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 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ocx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 、“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知识观
♦ 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 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 所取代。 ♦ 知识并不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 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 的方法。
3、建构主义学生观
♦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没有任何两个
概念与命题学习型 和问题求解型课程
整体性、 整体性、情境性学 习任务和探索性学 习任务的课程
主动参与性、 主动参与性、给 学习者更多活动 空间的课程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补充)
♦ 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 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 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 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 作用 ♦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区分了个体 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 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 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 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 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 “最近发展区”。
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认知结构数 量的扩充) ♦ 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 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 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 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 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 发展。
♦ (3)交流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 交流
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 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 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 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 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 (4)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 意义建构 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 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 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 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1.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知识观(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回答是: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
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
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
建筑行业的中“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他们意义。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
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
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索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如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宋伟富摘编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