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第七章 教学观

第七章  教学观

述): •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 习的所有行为。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引 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要让学生想学。二是 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 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 理解的方式。教学的语言要有自己的独 特性。学生听不懂,即使教师十分辛苦, 也不能称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第七章 教学观
• 第一节 教学的语义分析 • 一、汉语中的"教学"及其语义的发展 • (一) 教学即学习 • 汉语中的教学:商代甲骨文中
‘教’、‘学’两字都已出现,并且有 多种写法。从甲骨文中看,教与学显然 具有同源性,是对同一人类社会活动指 称。从‘教’字的结构,几乎在每一种 写法都包含‘学’字。比较可见,‘教’ 字来源于‘学’字,或说教的概念是在 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层规定 性。
• (三) 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教的行为’ • 当把教学实践分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部分之后,
教师教的活动就是教学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在教的活动 中,教师教的行为就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 中心问题展开有这样两大问题:一是‘教是怎样影响学 的’,二是‘怎样的教才是有效的’。这两个问题是教 学理论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四)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 所有行为 教学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教师行为,而不是学生行为。 教师的教的行为,按教学活动的展开,可分为教学前 (准备)、教学中(实施)与教学后(评价)这样三个阶段, 而且每一阶段都有很多种具体的行为方式。
理论主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 (二)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 • 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 • • • • • • • • • •

第七章 师生关系

第七章 师生关系

3.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 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情 感关系等。 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 或因志趣相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而能建立起 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
4.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二、历史上关于师生关系学说的演变与发展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主张:教师中心说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主张:学生(儿童)中心说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及合作教育学等主张:融合说 我国学者提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为主体”、“复合主体” 等有关理论学说

总之,现代教学论对师生关系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走向 复合,更多的是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而 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具相对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 的。既摒斥传统教育绝对的教师主体,学生消极、被动 的状态,也反对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主 体性的做法,而求得两者的统一,这正成为各个教学流 派在师生关系和地位问题上的研究方向。
需要大力改进。 个人观点: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三)影响师生关系形成的因素(自学讨论)
四、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创建策略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理解宽容
教学相长
合作对话
自学与讨论: 1.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与教育环境下,到底应该建立什么 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2.你是否赞同教材中对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概括?请结 合其中的一条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七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七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七章94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95高校教师的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96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

√97高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职务结构“倒金字塔形”(多高级职称)“卵形”(多中级职称)“金字塔形”(多中级和初级);第二,学历结构;第三,年龄结构;第四,专业结构。

☆9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结合97)99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10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

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第七章教学

第七章教学

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题作 用的双重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3、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漫长过程; 4、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二)意义:
1.教学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培养、锻炼教师的最好课堂; 3.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工作: 全面安排,教学为主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设计目标,激发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系统讲解,掌握概念 4.练习巩固,培养技能 5.小结反馈,理解升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大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的简约性
(学生主要是通过掌握间接知识来认识世界的)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 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以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3.以获得练习技能为主的方法 4.以发展创新能力和研究素质为主的方 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参观法 6.演示法 7.实验法 8.练习法 9.实习法 10.探究学习法
(四)讲授法与谈话法
评 价 与 反 馈
教师备课要做的三件事是: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
固课、技能课与检查课。

第七章 教 学
一、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教育学第七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说到心 里乐 于接 受
不管态 度怎 样, 接受
看情况
总是误解, 不愿意, 无所谓, 不乐于 总是讲 听不 接受 大道理 进去
18.4% 16% 60.5% 1.5%
3.3% 0.3%
34.4%
60.5%
5.1%
二、调查结论
▪ 总的来说,大部分教师是爱学生的 ▪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到师爱或感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 3、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四、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组织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以师长自居,公平对待每 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与交流。 2)爱生尊师(心理关系)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赖教师。 3)教学相长(工作关系) 教师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勇于质疑问 难,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具体包括:
角色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育人与学习) 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长与学生)
认知关系:角色认同 心理关系
情感关系:爱(尊)生与爱(尊)师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 力和创造性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自身成长。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 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教师是牧 羊人?教师是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教 师是黑夜手撑火把的人?教师是学 生的朋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第斯多惠。
一、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
(一)教师的任务:根本:教书育人。具体任务:⑴ 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 ⑴ 教好功课。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好功课 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⑶组织学生开 展各项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 展各项活动。⑷参与学校管理。⑸参加教育科研和各 种进修活动。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种进修活动。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两种不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⑴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的观点:A 的观点 A、教师中心说:强调教师权威。赫尔巴特: “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要素主义认 为教育中主动权应在教师不在学生,教师应置于教育 宇宙的中心。B、学生中心说: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兴 B 趣出发设计教学。卢梭说:“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 东西就是好的,人一插手就变坏了”。杜威称:“在 这里儿童年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 而组织起来”。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任务:教书育人 ;对象身心发展受多种 因素影响 ;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地探求教育的艺术。 2、创造性 。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 ;精心设计学生的 未来 ;塑学生美好的心灵,纠正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 习惯;教好功课必须具有教育机智 。 3、长期性 。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品德、行为习 惯的形成和培养,智能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 4、示范性 。内化了的智慧、情感世界观感染学生; 各方面修养是学生的榜样 。 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5、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7章教师与学生(思考与练习)

第7章教师与学生(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思考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杜威2.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杜威3.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表现是()A.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B.教师的政治地位C.教师的职业权力D.教师的经济地位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A.科研学术活动权B.教育教学权C.民主管理权D.管理学生权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的()A.创造性B.教育性C.示范性D.长期性6.我国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始于()A.1995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我国《教师法》规定,具备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是()A.必须有合格的学历水平B.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C.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D.必须是中国公民8.学生的个性特点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充分条件来促进教学的()A.创造性B.复杂性C.示范性D.长期性9.示范教育的奠基人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裴斯泰洛齐10.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为人师表D.团结协作11.教师地位的最直接表现()A.教师的政治地位B.教师的经济地位C.教师的职业权力D.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12.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结成的是()A.授受关系B.人格平等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思想交流关系13.“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是()A.教育理论知识素养B.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C.学科专业知识D.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14.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促进个体()A.社会化B.知识化C.专业化D.现代化15.为人师表反映了教师劳动所具备的特点是()A.艰巨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16.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是在()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文艺复兴时期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7.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A认识B设计C设想D安排18.就其身份特征看,我国的教师是()A专业人员B公务员C国家干部D技术人员19.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学校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要求D人类教育活动的开展20.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起()作用A强制B辅助C主导D中介2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22.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C教育能力D研究能力23.以为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权利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24.当前我国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是()A教师考核制度B教师聘任制度C教师资格制度D教师职务制度25.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始于20世纪()年代A60 B70 C80 D9026.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的()A设计教学的能力B知识拓展能力C教学创新能力D教育教学能力27.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中得到充分体现的是教师的()素养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28.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着,现代教师是以育人为职业的()A专业工作者B公务员C国家干部D技术人员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A1985年B1986年C1993年D1995年30.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31.教师将一个上课迟到的学生拒之门外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A受教育权B名誉权C隐私权D申诉权32.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33.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A正常的保护B热心的保护C一般的保护D特别的保护34.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A人格尊严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名誉权35.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A人身自由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荣誉权36.学生义务不包括以下的()A尊敬师长B努力学习C遵守学校管理制度D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37.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A班委会B团支部C学生处D四大金刚38.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C大群体和小群体D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39.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A必然要求B必然结果C心理前提D必要保证40.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41.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A自由发展B自主发展C自愿发展D自动发展4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主张()A学生处于被动地位B学生处于主动地位C教师处于主导地位D教师处于顾问地位43.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A造成学生的被动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D学生主动性的丧失44.在教育中,学生应处于()地位A主体B客体C权威D被动45.()是师生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A教育关系B心理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4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表明()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完全控制教育活动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47.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关系A授受关系B平等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影响关系4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49.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50.“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51.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C.参加自学考试D.脱产学习52.我国的教师节是()A.6月1日B.9月1日C.10月10日D.9月10日5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A.教学工作B.班主任工作C.德育工作D.教书育人54.《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尊重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 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不成熟,但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需要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正因为,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所以, 使学生有了可教育性。 我们的学校要做的是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 为他们自己。


创造性也称创造能力,是指人具有制造创造性的 社会价值的产品,萌发新设想、提出新观念或对 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当代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容易受老师 和父母的左右。他们已开始不再满足于的答案,这是学习化社会中非常可贵的一种心理 品质。
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网络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再是单一 的从老师和课堂上获得了。 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动摇、书本也不是知识 的惟一来源。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可以从电视、 广播、光碟、报刊、图书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互 联网更是使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时代特征
(一)主体意识增强 (二)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三)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四)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

主体意识增强



主体性主要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 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首先,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文化知识,把课本知识变成自 己的知识。 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 力,可以重复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 学生的自主性是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
* 定义:
* 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
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 注意:
*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 * 指导好演示的过程 * 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
* 定义:
* 又称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
概念辨析:示例
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 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结合的方式。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把各种具 体的教学方法联结起来,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和 体系。形成1+1>2的效应。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前 言
[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概 述
第 二 部 分
小 学 常 用 的 教 学 方 法
第 三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运 用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1、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持续的教学行为
讲解与听讲
示范与模仿
演示与观察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
* 注意问题:
* 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 * 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
* 8个小组,按顺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
频。
* 小组讨论并思考: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七章第六节会议记录教案

第七章第六节会议记录教案

第七章第六节会议记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会议记录的重要性和作用。

2.学会记录会议要点和要素。

3.掌握会议记录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1.会议记录的要点和要素。

2.会议记录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和完整地记录会议内容。

2.如何整理和归纳会议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份会议记录的样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并向学生介绍会议记录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会议记录的基本要点和要素。

2.教师提问:你们参加过哪些会议?在会议中,你们认为会议记录有什么作用?3.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二、学习会议记录的要点和要素(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议记录的要点和要素,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会议目的、议题、讨论内容、决议和行动计划等。

2.教师分发一份会议记录的模板给学生,并用示例填写模板中的要素。

3.教师进行示范,以确保学生理解会议记录的要点和要素。

4.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并练习填写会议记录模板。

三、学习会议记录的技巧和方法(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议记录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记录要点而不是全文、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注意关键词和词组的记录、适当使用缩写和符号等。

2.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并分析一段会议记录的样例,讨论其中应用的技巧和方法。

3.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并练习记录会议要点和内容。

四、练习会议记录的整理和归纳(20分钟)1.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并整理自己记录的会议要点和内容。

2.学生将小组的整理结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修改。

3.学生根据全班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改,并将会议记录整理成正式的文档。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会议记录的要点和要素,以及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3.教师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会议记录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会议记录的基本要点和要素,并掌握了会议记录的技巧和方法。

《高等教育学》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高等教育学》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 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 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 1、加强理解和沟通。 •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 务思想。 •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 教师角色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体系, 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和 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 • 社会、学生和教师自我都会对教师角色 抱有期望,要求教师扮演理想的角色 (称理想角色或应然角色),但在现实 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与理想角色有差 距(称现实角色或实然角色)。教师要
通过角色协调来缓解教师角色的冲突。(教 师角色研究)
五、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 几个方面
• 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 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性不强。 • 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 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很大,学费和生 活费难解决。 • 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两极分化。 • 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 五、高校教师的结构与使用原则 • (一)高校教师的结构 • 1、职务结构(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有3种:倒金字塔型、卵型、 金字塔型。与高校能级结构相关。 • 2、学历结构:力求高学历化。 • 3、年龄结构:最好以中青年为主。 • 4、专业结构:与所设置专业基本吻合。
• (二)高校教师的调整 • 1、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 2、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紧缺专业教 师要有特殊政策。 • 3、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可改变教 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如北大政 策)
第三节 高校的师生关系
• 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 相对而言,高校师生关系不如中学师生 关系紧密和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条 件。 • 当下,我国高校的 师生关系总体上是正 常的。 •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 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包括认知与情感 关系);道德关系。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7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7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7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1、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答案】【解析】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是指教师整体构成的状态。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教师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

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专业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

上述教师结构合理,将有助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促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2、教师【答案】【解析】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等特点。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3、教师结构【答案】【解析】教师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的,合理的教师结构是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师范教育和进行教师培训的依据。

合理的教师结构可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4、教师劳动特点【解析】教师劳动特点是指教师劳动的本质特性。

教师劳动是塑造人的,是劳动力、科学知识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特殊劳动,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属脑力劳动范畴,但又有别于其他脑力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 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建立教师威信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 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的概念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 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3、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4、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指导评价、获取报酬、进修与培训、民主 管理等权利。) 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2、早期求生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 叶澜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4、关注学生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界限与价值认识) 1、学习者与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三)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1)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复杂的。 (2)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2、创造性 (1)从劳动对象上需要创造性。 (2)从劳动内容上需要创造性。 (3)从劳动方法上需要创造性。
四、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 性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1、社会层面(角色) 2、教育层面(学习任务)
3、心理层面(人际关系) 4、道德文化层面(伦理关系)
(二)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四、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及考核
(一)教师的资格(最基本要求) 1、教师资格分类 2、教师资格条件(1)是中国公民(2)具 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3)具有规定的学 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具有教 育教学能力 3、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 4、教师资格丧失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阔性 6、集体性和个体性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专业意识 2、专业态度 3、专业知识 4、专业技能 5、专业品质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富勒和鲍恩 1、从教前关注阶段
二、师生关系在教育中件
(二)师生关系式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 主要指标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 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青少年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 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 关系 (四)师生间客观的工作关系 (五)师生间非正式的私人关系
二、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地位包括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学生在 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少年儿童是权力的主体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力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四)正确理解学生的发展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发展不等于发展
(二)教师的任用及考核制度
1、教师职务制度(职务设置、任职条件、 职务评审)
2、教师聘任制度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二)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即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