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 教案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6.1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模式)
详见教材P171-172
三、 实践模式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是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实践模式对处于危机中的课程原理作了诊断,指出了课程领域的再生之路,即从盲目追求理论,转向对实践情景的关注。
麦克琴指出,审议是课程编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课程审议是建立在系统的思考、反馈、测评以及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施瓦布认为,课程审议的重点应是课程的4个基本要素(学科内容、学生、环境和教师)的协调和平衡。
【讨论】: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认定课程问题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详见教材P173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所建立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审议运行方式,在有些条件下对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可能是有益的。
课程编制的批判模式将课程放置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课程编制要考虑文化差异,要将不同文化引入课程领域;课程编制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会对课程产生重大影响。
弊端:
1.按过程模式编制的课程往往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2.对教育的评价往往因缺乏客观标准而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豪斯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是十分诱人的,它十分有益于扩大教师自主性的发展和专业成长,使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课程实施的主动反思者和实践者。
斯坦豪斯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是十分诱人的,它十分有益于扩大教师自主性的发展和专业成长,使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课程实施的主动反思者和实践者。
过程模式吸收了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
详见教材P170-172
区别:
第一,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意
识和集体意识。
.
2.二年级(合群、乐学、自我认识)
.
2.基本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 全面发展。
如: 应使学生逐步具备下列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自尊、自信、乐观、积极、坚强、自制、勇敢、 独立、温和、耐心、理智、善良、热情、慷慨、 宽容、利人、踏实、虚心、合群、认真、勤奋、 文雅、真诚、务实、有恒、灵活和适度外向等;
避免并矫正自卑、自弃、抑郁、消极、脆弱、任 性、怯懦、依赖、粗暴、急躁、冲动、凶残、冷 漠、吝音、狭隘、利己、轻浮、骄傲、孤僻、马 虎、懒惰、粗鲁、虚伪、虚荣、无恒、固执和过 于内向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
.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
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良好 的意志品质, 如意志的独立性、果敢性、 坚毅性、自制性
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训 练;
②要引导学生去克服意志品质的消极面。
.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
个性主要是指能力(智力)特征之外的 个性心理因素。
(1)促进社会适应。发展自我意识;促 进沟通交流。
.
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
☆团体讨论 ☆故事接龙 ☆抢答赛 ☆哑剧 ☆游戏 ☆赠送礼物 ☆韵律活动 ☆自由联想 ☆信件会串 ☆走迷宫
☆脑力激荡术 ☆辩论赛 ☆角色扮演 ☆AB剧 ☆优点轰炸 ☆行为训练 ☆镜中人 ☆放松体操 ☆自画像 ☆制作卡片
☆ 涂色 ☆家庭树 ☆填字找字 ☆句子完成 ☆意义连线 ☆密码翻译 ☆想象画 ☆走跳棋 ☆时空隧道 ☆制订计划
含义: 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 程和安排。
工程制图课程教案
工程制图课程教案授课类型__理论课____ 授课时间 2 节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1章制图基本知识§1-1 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1--2 手工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3 几何图形的画法§1--4 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1、了解现行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有关基本规定。
2、掌握手工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3、掌握几何图形的画法。
4、掌握绘图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本章知识点为:国标的基本规定,几何图形的画法。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通过讲授法、图纸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软件《工程制图》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P1~P6。
用A3作P8。
《工程制图》配套习题集《工程制图习题集》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1]、左宗义、冯开平、莫春柳主编,《工程制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左宗义、冯开平、莫春柳主编,《工程制图习题集》。
[3]、左宗义、冯开平、莫春柳主编,《工程制图》配套光盘。
[4]、参考书: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出版社工程制图课程教案授课类型__实训课____ 授课时间 2 节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1章制图基本知识§1-1 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1--2 手工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1.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2.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通过引导学生求出连接圆弧的圆心、切点以解决圆弧连接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学生绘制A3图。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用A3作P8。
《工程制图》配套习题集《工程制图习题集》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1]、左宗义、冯开平、莫春柳主编,《工程制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金属的强度与塑性-教案
为流变曲线(如右图 8 所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S ken
其中: K-常数
图8
n-形变强化指数。它表征金属在均匀变形阶段的形变强化能力。n 值越大,变形时的强
化效果越显著。hcp 金属的 n 值较小,fcc 金属的 n 值较大。
【课堂小结】
1.掌握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2.掌握真应力-应变曲线。
3.名词解释。
3.教学时间
2 学时
4.课前准备
①编写教案; ②准备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标准;低碳钢、铸铁光滑标准试 样和低碳钢已发生弹塑性变形试样及拉断后试样;不同材料拉伸试验 PPT 视频资料等,以 便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有一个真实、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 ③制作 PPT 电子教案。
《材料科学基础》
1
课程教案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金属的变型和强化是所有材料科学界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以前,材料一般是用来做一 些机械,结构方面的东西,其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承担载荷。承担载荷就要求其强度,同 时也要求其韧性。那么什么条件下其强度好,什么条件下其韧性好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变型,变形的种类分为几种,它的这个微观过程到底是怎样 的一个状况,这就是我们最终要研究材料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知道 了变形的过程,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去设置一些方法和手段去阻碍这个变形,或者是阻碍裂 纹的扩展或者阻碍裂纹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采用凝固的方法,利用合金 化的方法等。 一、试样 1.试样准备 试验时首先要把待测试的材料加工成试件,试件的形状、加工精度和试验条件等都有 具体的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规定。例如,国家标准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 方法》中规定拉伸试件截面可采用圆形和矩形两种。(如下图 1,2 所示)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硬件、软件、网络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
讲解: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等。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
2.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文件夹的创建、文件的复制、剪切和删除等。
2.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示范:示范进行计算机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网络的基本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浏览器的使用,掌握基本的上网技巧。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上网的基本操作:连接互联网、使用浏览器、搜索信息等。
3.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上网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 百分数(一)-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百分数(一)-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前几课时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掌握百分数的转化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复习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进一步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转化关系。
难点:1.灵活运用百分数进行各种问题的解决。
2.查漏补缺,找出学生在百分数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内容:1.复习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法。
2.探讨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关系。
3.进行相关练习和讲解。
4.整理和复习第6单元的知识点。
课时安排:•第1课时:复习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法。
•第2课时:探讨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关系。
•第3课时:进行相关练习和讲解。
•第4课时:整理和复习第6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学活动设计第1课时:1.复习百分数的定义及相关运用。
2.学生展示不同场景下的百分数应用。
第2课时:1.分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转化方法。
2.带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整理总结。
第3课时: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要求用百分数解决。
2.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老师点评。
第4课时:1.学生自主复习第6单元内容并互相答疑。
2.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巩固和弥补。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节课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百分数的转化和实际应用还存在困难。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灵活运用百分数知识。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自信和熟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六章细胞分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六章细胞分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需求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的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主题下的一节内容,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教材在前几节内容中已充分体现了生物体通过生殖而延续、通过细胞分裂而延续的主体思想,在此则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发育而延续的主题。
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所学的细胞分裂是分化的基础。
细胞分化又是个体发育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所学的遗传部分的性状表达,是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
关于全能性的理解与以后学习一些生物科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系统掌握“生命延续”这一主题内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过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对于细胞分化的例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因为本节内容又涉及到个体发育、分化的本质、细胞全能性等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学课时安排的又是一节课,因此,尽管高一学生有相对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本节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现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知道细胞全能性概念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关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了解从受精卵发育成为个体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分化现象。
2、收集和阅读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的资料,了解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细胞分化机理,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敢于质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2、从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实例中,感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三、教学策略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较深刻,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通过设疑帮助学生理解彼此相似的细胞,最初由一个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这一变化过程即为细胞分化。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学校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课程内容2.1 课程主题本课程主题为“探索与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课程内容(1) 科学探索: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艺术创新:学习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社会实践: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2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3 问题导向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4.2 成果评价对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作品、实验报告等。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分组介绍校本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教学计划。
5.2 第二周:科学探索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5.3 第三周:艺术创新学习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4 第四周:社会实践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5.5 第五周:总结与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完整版)生物氧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呼吸链的概念;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胞液中NADH氧化的两种转运机制:α—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2.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类型。
ATP的利用。
3.了解:化学渗透假说;ATP合酶的结构及ATP合成的机制;机体其他氧化体系: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酶、超氧物岐化酶和微粒体中的氧化酶——加单氧酶和加双氧酶。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呼吸链的概念、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 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胞液中NADH氧化的两种转运机制:α—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教学难点: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胞液中NADH的氧化。
三、教学方法设计:1、结合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以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引出生物氧化的概念,导入本章的内容,同时结合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及一些临床疾病(如CO中毒等)的发生与生物氧化的关系,说明学习生物氧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2、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抓住关键,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教具:电脑、投影仪、话筒、粉笔、教鞭、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做到图文并茂;2、语言表达、适当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结合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以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引出生物氧化的概念,导入本章的内容;回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加强对电子传递体和递氢体的理解;同时结合一些临床疾病(如CO中毒等)的发生与生物氧化的关系,说明学习生物氧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48学时课程教案1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教案
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矿物质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案食品营养学 课程名称:课程类型: ⅴ 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实践课罗正明 授课教师:教材名称: 《食品营养学》王莉主编第六章水和矿物质节:章矿物质第二节授课题目: 第六章水和矿物质第二节矿物质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ⅴ 理论课□ 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矿物质的分类、特点和生理功能。
2、掌握重要矿物质钙、磷、铁、锌、碘等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及相应的缺乏症状。
3、了解主要矿物质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钙、磷、铁、锌、碘等矿物质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及相应的缺乏症状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提问、讨论等。
主要教学内容:1.矿物质概述矿物质的分类1.1矿物质的特点1.2矿物质的功能1.32.重要的矿物质钙2.1磷2.2铁2.3锌2.4碘2.5参考资料:主编,《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孙远明年主编,《食品营养与卫生》,科学出版社,2004王尔茂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吴年莉主编,《食品营养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王课后小记:教学内容及过程备注课程导入:矿物质作为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少,但是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矿物质摄入不足,会引起缺乏症。
我国人群普遍缺乏矿物质,所以了解矿物质的特点和生理功能知识非常故意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第二节矿物质一、矿物质概述人体分量的96%是碳、氢、氧、氮等构成的有机物和水分;其余4%则由20余种不同的无机元素组成,均称为矿物质,即无机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
食物中的矿物质含量通常以灰分的含量来衡量。
1.矿物质的分类(1)常量元素常量元素又称宏量元素。
每种常量元素的标准含量均占人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一以上,需要量在每天100以上。
这些元素包括钙、磷、钾、钠、氯、硫和镁7种元素。
(2)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又称痕量元素。
化工热力学 流体的热力学性质--第六章热力学性质的关系教案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案
第六章 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各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进而学会计算一个实际过程的焓变和熵变,并学会一些热力学性质图表的应用。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内容:1.热力学性质的相互关系,麦克斯威方程
2.单相与两相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以及它们的图表
3.气体热力学性质的普遍化关系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力学性质之间的普遍化关系,不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具体表达式,剩余性质,非均相系统性质计算,热力学性质图、表。
难点:麦克斯威方程,剩余性质法计算热力学性质。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同时上课过程讲解、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思考题和习题
课堂问题与讨论:
如何理解状态函数这一性质?
为何使用剩余性质法计算真实气体的热力学性质?等。
课外习题:
各小节知识点均对应1-2小题课外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别。
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
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
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
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
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
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
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定义的维度1.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经验代表人物:杜威(美)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
这种课程定义的维度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
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合理。
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代表人物:弗雷尔(巴西)主要观点: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二、课程流派的课程观解读(一)儿童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2、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杜威认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是适用于成人,儿童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3、评价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过于重视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过分强调了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美)主要观点:永恒主义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实际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
经典名著的优势:第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难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第三,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对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利于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原理和规律。
以知识为中心编订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名著仔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艾德勒和布坎南等。
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讲演,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
人们把他们成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艾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
永恒主义因此得名。
【案例分析】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2004年10月10日据《新闻晨报》报道:在“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肖复兴语出惊人:“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肖先生的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甚至能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可是不少名著里的内容和现在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了,不能吸引就无法谈熏陶了;三是等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再来读名著。
4、评价–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同时,还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奈勒(美国)主要观点: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教材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知识应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人文学科。
评价:存在主义课程论重视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在反对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设置的唯智、唯学方面,带来了新鲜空气。
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弊端在于,这种课程论指导下的课程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而难成体系。
这种课程思想也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衡量课程的有效性常常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反西方现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主义的理论思潮都可以成为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多尔(美国)主要观点: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泰勒的模式局限在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果关系的框架中,多尔分析和批判了泰勒模式,把后现代课程模式概括为“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评价: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把知识看做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内涵。
它把课程当做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变化过程,重视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学习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文化和社会问题。
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应不断沟通与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地位。
但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措施来实现它所呼吁和提倡的理念。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组织的含义所谓课程的组织,也称课程的编制,就是完成一项课程设计规划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内容的增删,编排方式),实施课程(试点、培训、指导)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泰勒的观点:1.对学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个性养成、学习发生的条件等2.对社会的研究(1)健康;(2)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亲朋好友的关系;(3)社会——公民关系,包括在学校和社区的公民生活;(4)消费者方面的生活;(5)职业生活;(6)娱乐活动。
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
从这三个维度看,可以将课程定义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于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步骤:(1)预定若干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各个方面。
如“培养阅读、写作、说、听的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自尊心(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3)把原先预定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其他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鹅口疮目标,一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2.参照法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木白哦,并根据本国国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确定课程目标从来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如果一成不变地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未免过于教条和死板。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四)课程内容的组织(一)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课程标准、教材、教辅材料、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等。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
教材的地位略有变化。
以前的提法是教教材,现在的提法是用教材教。
今天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
但是,还是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去教。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