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荆轲、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荆轲的描写表现其英勇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叙事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3. 问题探究:a. 请学生回答: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b. 请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表现出的英勇品质。

c. 教师引导: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如场面描写、对话描写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荆轲形象分析的例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经过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荆轲的传记,深入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荆轲形象特点b. 荆轲刺秦王经过c. 叙事手法d. 历史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

2. 荆轲刺秦王经过的详细解读。

3. 文章叙事手法的探讨。

4. 课后作业设计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1. 荆轲的勇敢: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荆轲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毫不畏惧,坚定地执行任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史铁生文选》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等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等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荆轲的忠诚与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等阅读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生字词:")荆轲刺秦王背景、过程及意义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背景概括:战国时期,秦国强大,燕国弱小,荆轲为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

过程描述:荆轲携地图、匕首刺杀秦王,因种种原因失败。

意义阐述:荆轲刺秦王体现了忠诚、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主旨提炼等阅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忠诚、勇敢、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句子、词语解读: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国家危机,如何作出抉择。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3. 句子、词语解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的人物特点,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句子、词语解读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人物的性格特点: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积累总结,让学生口头翻译,引导学生用今天的观点评价荆轲,古为今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听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听录音,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人物:太子丹——荆轲——樊于期——徐夫人——秦武阳——高渐离——蒙嘉——秦王——夏无且
 布置作业:把故事梗概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的全文阅读与解析,着重对文本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古代士人的忠诚、勇敢、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文言文翻译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七雄的背景,引出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句式,讲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典型文言文句式,讲解其翻译方法。

e.g. “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3. 重点词汇:国家、私仇、忠诚、勇敢、担当等4. 重点句式: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答案:见课后注释及翻译工具。

2. 拓展题目:查找资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使学生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段落分析、词句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词汇和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过程,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古文的韵味。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忠诚、勇敢、智慧等角度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背景知识。

2. 黑板右侧:重点词汇、句式、人物形象分析。

3. 黑板中央:课文结构图、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忠诚、勇敢、智慧品质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了解荆轲的其他事迹,拓宽知识面。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二必修1第五单元第14课《荆轲刺秦王》。

2. 详细内容:本文讲述了战国末期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展现了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的形象,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专用名词;2. 重点: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影视剧片段,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穿插古代文化背景介绍;3. 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人物形象,分享讨论成果;4. 练习:随堂练习,解答相关问题;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荆轲、秦王、太子等人物关系;2. 事件发展时间线:呈现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发展过程;3. 重点词语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内容,阐述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析荆轲、秦王、太子等人物形象,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说明其含义。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事件体现了战国末期六国抵抗秦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具有历史意义;(2)荆轲: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秦王:残暴、狡猾;太子:仁义、胆小;(3)重点词语解释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二必修1第五单元第14课的一篇课文,它描绘了战国末期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荆轲刺秦王》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语积累、文章分析、文化背景了解等。

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分析,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积累,文化背景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词语积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壮士”、“慷慨”、“从容”等,并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言文阅读题,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和答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语:壮士、慷慨、从容、刺杀、忠诚、英勇等。

3. 内容结构:动机、过程、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品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更多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分析。

2. 教学过程:课文阅读、文章分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课⽂节选⾃《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部重要的散⽂集。

⼩编整理了⾼⼀语⽂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荆轲刺秦王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丹、秦武阳等⼈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塑造⼈物形象的⼿法。

(⼆)过程和⽅法⽬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在历史⼤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提要勾⽞地阅读课⽂,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举,提⾼其概括能⼒和表达能⼒。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深⼊领会古代散⽂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魅⼒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树⽴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为2、积累重要⽂⾔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章塑造⼈物形象的技巧和⽅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的语⾔魅⼒和叙事艺术。

【教学⽅法】1、讲解法 2、⾃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课时⼀、【导语设计】⼤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在诸多风流⼈物之中,有⼀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限的悲凉和对⼈⽣的留恋,但荆轲仍然⼀⽆反顾,“壮⼠⼀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迹,倾听历史的回⾳。

(板书课题)⼆、【《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学⽣齐声朗读《战国策》⼜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的⼀些活动和社会⾯貌,着重记载了谋⾂的策略和⾔论。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荆轲刺秦王》教案_6790(整理精校版)

《荆轲刺秦王》教案_6790(整理精校版)

《荆轲刺秦王》教案必修教案0708 08:38::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理清叙事脉络,疏通课文内容;质疑、探疑,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与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串连讲解,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1、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文思开阔,语言风格绚丽恣肆,铺张扬厉。

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善用比喻、夸张、寓言,以增强表达效果。

(2)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

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五、流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凭信之物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购取他的头亲: 亲近,接近。

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果真给一定邑: 聚居地。

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接见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因为走投无路归附说同悦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心意另外考虑对策吧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2)矣。

同义复词对待刻毒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同族的人被杀戮和没收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每当想到这些到去了不过想不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之)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一种办法用(它)解除忧患并何如?”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怎么样上前对它怎么办呢秦王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好好抓住刺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被欺凌耻辱除掉是否想法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7) 也,今乃得闻教!”右手腕,走近一步说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如今才得到你的教遂自刎。

诲就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8)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收起来装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好首级用匣子封闭起来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锋利买到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以药淬(1)之。

乃为装遣荆轲。

工匠准备行装 (使秦)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

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 (3)作助手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一起去住在远处因而留下来等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悔,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嫌他动身晚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又请求他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 派发怒斥责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今太子迟拿着不可预料停留下来的原因之,请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决同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中这件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衣冠: 名作动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

高渐离(9)击筑,荆轲和而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敲着和着节拍唱歌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变徵之声(10),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发出声音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 (荆轲) 上前作歌唱到风声萧萧涕: 泪水,名作动,哭。

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1),悲鸣啊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又发出声调激愤的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坐始终回头看一眼终已: 同义复词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优厚地赠送给 (4)币: 礼品。

中庶子: 官名。

蒙嘉: 人名。

第二课时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替(他)事先进言向确实惧怕威势出抵抗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6)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7),而全做秦国的大臣排在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内: 国内。

给: 供。

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8)。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能侍奉守住祖先自己来陈述恭谨地并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禀告希望听凭之(9)。

”大王的吩咐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安排的礼仪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10)下,捧着装着按次序进宫殿前台阶下奉同捧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 脸色变了害怕起来对此感到奇怪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替(他)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1),谢罪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稍微原谅他些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来取来拿的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献给秦王全部打开于是手持匕首椹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

拔剑,刺到惊骇自己挣着站起刺扯断 (秦王)剑长,操其室(4)。

时恐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插得紧立即拔出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绕着 (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还同环卒同猝尽失其度(7)。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 都失去常态按照法律侍立在的能带一点兵器许多侍卫失:使……失态,使动用法。

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排列君王的命令上殿正危急来召唤殿下的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之) 击轲,而乃以手共侍卫 (大家) 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就用空手一起无以: 没有……用来。

搏之。

同荆轲搏斗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10)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这随从医官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正在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怎么办就把剑背在背上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13)。

残废了举起受了创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1) 以骂曰:“事所以成功靠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的原因就是活生生地劫持你得到来回报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上前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第三课时课文分析:一、本文结构: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

(1--6)(1)、简介背景。

(1节) (2)、准备“信物”。

(3--4) (3)、准备武器。

(5节)(4)、配备助手。

(6节)2、诀别。

(7--10)(1)、怒叱太子。

(7--8) (2)、易水悲歌。

(9--10)3、刺秦。

(11--19)(1)、计见秦王。

(11--13) (2)、勇刺秦王。

(14--18) (3)、壮志未酬。

(19)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