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基于实践论和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基于实践论和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制 整 个世 界 历 史 的基 础 , 且 还 是 人 的本 源性 生 存 方 而 度 的 内在 精 神 和灵 魂 , 社会 主义 意识 形 态 的本 质 式 。 不仅 以感 性 的活 动 生 成着 ,使 自己 的生 命 活 是 人 “ 体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实 践 论 和 生 产 力论 , 仅 是 社 动本 身 变 成 自己意 志 的和 意 识 的 对 象 ”㈠] 而且 不 , ( 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观 的灵 魂 , 且 为 建 构 社 会 主 义 核 通 过 实 践 的方 式 不 断 确 证 自身 , 越 自身 , 在 最 而 超 并
实践 论 和 生 产 力论 为 建 构 社 会 主 义核 心价 性 尺度 、 真理 尺 度 与 价值 尺度 、 践 的 历 史 性 和 现 实 值 观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实 性 的辩 证 统 … 。在深 层 次上 , 意 味 着价 值 观 念 这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把 科 学 的 实 践 观 确 立 为 向己 新 哲 及 其 体 系的 建 构 绝 不是 知识 论 层 面 的 , 具 有 “ 而 实 学 的基 础 ,将 实践 提 升 为 自己哲 学 的 建 构原 则 , 创 践 品 格 ” 无 论 是 价 值 观念 的起 源 和产 生 , 是 价 值 。 还 立 了历 史 唯物 主 义 , 从而 确 立 了 通 过人 类 实 践 活 动 意 识 的 发展 、 变都 深 深 地 根 植 于人 类 不断 发 展 的 演
《 理论探索》 O 1 2 l 年第 3 ( 期 总第 19期 ) 8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时 代 化 、 众 化 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以《实践论》为视角
人 们 在认识 的过程 中根据人 们对认 识对 象的不
同以及人们 实践 活动 的 目的性 的不 同要 加 以区别对
待, 人们 的认 识过程的复杂性更 多地表现 出 了人们认
识 的多样性 。 “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论 , 第一次正确地解
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应 有的作 用。
( 一) 实践的认 识过程 为培 育和践行社 会主 义核
实践 才能有 效地加强各 民族 的爱国意识 , 为实现 中华
中 共 成 都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2 叭 5 年 第 2 期 固
_塞 壅
心价值观扫清 了思想障碍
建 社会 主义意识 形态 建设 的过 程 中思想意 识 的不 断 升华 , 是从实践上 升到理 论高度 的重新 整合和高度概 括。 ( 二) 实践是检验 真理 的唯 一标 准 为培 育和践行
须要 在实践 中得 以运 用和 检验 才能获 得理论 的合 目
的性和规律 性的合理发展 , 只有将理论更好地运 用于
值观进 行 了高度的概括和凝结 , 这~凝 练性 的概括是 形成 人们 对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观 正确认 识 的有 效手
段, 需要 人民群 众在实践 中的合理运 用才能使社 会 主
决 了这 个问题 , 唯物地而且辩证地 指 出了认识 的深化
的运 动 , 指 出了社会 的人在他 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 的
有 了进 行实践 的理论依 据还 必须 将加强 人们 思
维方式 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当中 , 因此人们在检验理论
复 杂的 、 经常反 复的实践 中, 由感性认识 到论理 认识 的推移 ” , 我们可 以深 刻的认识 到认 识的发展过程 必
读《实践论》心得
读《实践论》心得《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写的一本哲学著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丰富。
这本书以实践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实践与认识、实践与性质、实践与人民等多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首先,《实践论》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这与传统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立,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实践的反思,来说明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改造世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变。
其次,《实践论》对实践与性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毛泽东认为,实践是构成事物本质、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标准。
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毛泽东通过对实践与性质这一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实践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
另外,《实践论》还对实践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和动力,是改造世界的主力军。
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
毛泽东通过对人民实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的分析,呼吁人们关注人民的利益,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而通过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实践与性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践是改变事物性质的关键。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感悟颇深,深刻地理解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指导理论的基本理念。
《实践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列宁在书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获取认识,而且通过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改造和进步自己。
正是通过反复不断的实践,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自身的局限,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确是在实践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并发展壮大的。
《实践论》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在书中,列宁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的本质是矛盾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是事物前进的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
只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通过《实践论》,我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本质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列宁在《实践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是增加生产的力量,发展生产的产品,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的空谈,而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高屋建瓴。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
通过《实践论》的阅读,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个人与集体、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而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理论。
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指引人们实践的价值准则。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实践的实际检验,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和知识。
实践观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唯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
这一思想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望、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内核,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核心内容的多维度价值体系。
这一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对于实践观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其次,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验证和实现的途径。
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行动中,并通过实践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才能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和传播。
最后,实践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方法。
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纠正错误,才能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通过实践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在实践中,我们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在与他人交往中践行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工作中奉献社会、关心他人,树立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在个人修养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爱国、集体主义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哲学史学研究《实践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芦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176 )摘要:研读《实践论》,对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启迪,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 到:第一,秉持“知行统一”理念,“知”是“行”的思想引领,“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第二,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 识规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第三,依据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真理标准 的思想,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的引导,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关键词:实践论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
《实践论》一文阐述的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过程和总规律等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革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 对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启迪。
_、领悟《实践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以生动形象 的生活语言围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即知行关系,系 述 的认识论思想,主要 大 :认识和实践的证关系、认识的 过及总规律。
(一)系统阐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论》开篇,毛泽东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的生 产活动是 的实践活动,是 一活动的东。
”,毛泽东认识论的 是认识对社会实践的赖,这相对于思哲学实践 象的思过是一个。
那么认识和实践 是 的关系呢?1.实践 认识一,实践产生认识。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 类的社会实践,开实践的认识是不 的。
,实践展认识。
毛泽东指出,只有在实践不断深人的 ,人类的认识 不 。
,实践 认识。
毛泽东实践 的认识中的重要作,理的 是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 的。
毛泽东认,认识的目的是 地指导实践,“如果有 的理论,是把一阵,之高,实行,,理论 是有意义的”。
认识作用于实践毛泽东在阐明认识与实践关系时,不仅强调实践决定 认识,而且辩证地 认识的作,“理论对于实践 的关系,理论的 是实践,过来为实践 ”,以明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 。
《实践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对事物发展表面的、感性化 的认识到 对 事 物 发 展 内 在 的、本 质 的 理 性 认 识 的 过 渡,前者是基于事物现象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后者是 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和反思。在认识的感性阶段,人们 的理解是浅显的、表象的,随着实践的深入,在经过对 感性认识的重新加工、分析后才升华到理性认识。思 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从情感认识和感性体 验升华到情感内化和践行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观 教 育,既 要 注 重 学 生 感 性 层 面 的 情 感 体 验,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凝练了 全党、全社会共识的理性升华。
《实践论》是毛泽东上世纪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 哲学著作,是阐释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毛泽东在 总结中国革命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教条主义轻视实践 的错误,系统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论》蕴 含的哲学思想不仅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促进经济 发展的重要思想法宝,同时也是新阶段我们认识和处 理问题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在新形势下出台的《关 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突 显出加强 意 识 形 态 建 设、夯 实 思 想 道 德 基 础 的 重 要 性。作为彰显 国 家 价 值 理 念、引 领 社 会 意 识 形 态、规 范个人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国家层面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在 社会层面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诉求,在个人层面 提出了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理论遵循,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强有力的 思想保障。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总计5500字。
首先,通过学习《实践论》我深刻理解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又是学说起源的地方。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在学习中,我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而且,实践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和创新,我们才能不断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之路。
其次,学习《实践论》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体系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分析和解释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一步坚信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另外,《实践论》的学习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学说,它致力于彻底颠覆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于改变社会的重要性,指出了怎样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革命的进程。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让我更加深信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彻底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实践论》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的重要性。
人的能动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者和历史创造者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石之一。
在____年这个特殊的时刻,阅读《实践论》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实践论》的深入研读和思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认识到实践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首先,《实践论》强调了实践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在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实践改造世界来认识世界。
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创造活动。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由于对现实的需要和愿望,并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能够改变自然环境,也能够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是人们认识自身、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的途径。
其次,《实践论》强调了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强调,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推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实践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再次,《实践论》强调了实践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活动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
实践活动既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也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幸福的目标。
实践是人们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手段和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学习《实践论》这本经典著作,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就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实践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提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式。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从《实践论》中学到了为了提升自己,必须要不断地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理论空想。
其次,我感受到了实践的辩证性。
《实践论》中强调了辩证法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我们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应对矛盾,才能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使我明白了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能回避和消除矛盾,而是要通过摆脱矛盾的二元对立,寻求和谐与平衡。
另外,《实践论》让我深入思考了实践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人类幸福和自由。
这使我反思自己的实践是否能够实现价值。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利于自己以及他人的成长和幸福,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发现自己的实践与价值目标不符,我会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会更加重视实践价值的实现,不止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与自由。
此外,《实践论》还启发我关注实践的社会性。
马克思将实践视为社会活动的核心,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他指出,个人的能动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人的意识和行动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这使我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实践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息息相关。
《实践论》感想范文
《实践论》感想范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对哲学问题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实践论》的深入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于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实践与建设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感想。
首先,《实践论》中强调了实践的首要地位。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改造过程,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境地,过分追求知识的堆砌,但实际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实质。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理论才能得以确认,并为实践提供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通过感性认识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理性认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抽象,从而形成理论性认识。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注重理性的思考,但是却忽视了感性的经验。
通过《实践论》的阅读,我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更真实、更具体地认识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体系。
最后,《实践论》中还对实践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列宁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建设社会的关键。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还可以对社会进行改造。
这一观点带给我巨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进步需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和实践。
只有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而言,我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实践论》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于我而言,读后受益匪浅。
通过对其的阅读与思考,我对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实践与建设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对实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完《实践论》以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
《实践论》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验证真理的标准。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深刻的。
过去,我对于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多地是通过学习书本和接受他人的说法来获得知识。
可是在读完《实践论》后,我认识到单纯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和运用。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真理性。
我开始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运用知识和经验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实践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思维的源泉,也是驱动思维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还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
通过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很多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比如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垃圾分类等。
这些问题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实践也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和生动。
通过实践,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还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实践论中提到“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一个物质斗争,也是人类改造自己的一个物质斗争。
”这句话让我深思。
通过劳动和实践,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学习上,我不再把时间花费在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在生活中,我也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比如关注环境保护,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等,为社会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实践论的学术论文(2)
实践论的学术论文(2)实践论的学术论文篇二再看《实践论》摘要:重温毛泽东的《实践论》,我们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
《实践论》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是先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谈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1]这就告诉我们,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再发展到理性阶段。
如果没有第一步的感觉--人的眼、耳、口、鼻等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人就不会有色彩、声音、味道、气候等一切的感觉,他会变成一个“白痴”,谈不到有什么感性知觉,更不可能产生思想,运用脑子去思考分析,判断问题了。
刚生下来的婴儿,如果把他关闭在一间房子里,不叫他与外界接触,那末他长大了必定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傻子”,“狼孩”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一种很朴素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活动,只能看到事物的片面的、表面的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种直观的反映事物,只能说明事物的外壳而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容及实质。
如果依据这些表面的观察就肯定是非,往往会使我们陷于主观、片面的境地而犯错误。
而理性认识是认识深化的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一个数量上的发展,而是一个质的变化,是思想运动的更高一级的向前推移。
这就需要我们常说的要“开动机器”、“用脑子”、“心里盘算盘算”等等。
如果没有这一番思想加工工作、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就无法看透它们的本质同内在联系。
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二、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实践论读后感论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初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
这篇论文不仅说明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和改造的作用,还阐述了“群众路线”、“解放思想”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阅读完《实践论》,我被其深深打动。
从文字的简练性到思想的深刻性,都让我不由得为之感叹。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我的感想。
首先是论文中对实践的阐述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其次是如何将实践论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实践论的阐述和现实社会的启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这样表述:“我们的认识始终是从实践中来的,同实践又联系起来的,因而,它的本质就在于实践的能动的再生产”。
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进步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实践论还阐明了科学实证主义思想的本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践观察、实验验证、数据积累等方式来获取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得出一系列规律和结论。
实践成为科学的真理基础,也为科学作出了新的贡献。
毛泽东通过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具有以下启示: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
如果只是凭借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的基础,很难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实践是创新的源头。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并取得新的成果。
第三,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只有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实践鼓励人们勇于尝试和创新,克服困难和阻力,使我们不断前进。
二、实践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毛泽东强调,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将实践论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呢?以下是我从实践论中学到的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践提高技能。
技能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不断地实践。
例如,一个软件工程师要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需要不断地写代码,吸取经验,并由此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辩证世界观《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 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粗略的阅读了一下,知道《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
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
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不由得使我自然的就想起了我们机械专业在本学期进行的金工实习。
那次的实习虽然短暂,可是意义重大,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实习开始,我们突然手无足措,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操作,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甚至经常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抛在脑后,在实习过程中不得不翻课本。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论文
摘要:本文以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读,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实践论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实践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价值。
一、引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著名哲学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本文旨在通过对《实践论》的研读,深刻领会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探讨实践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价值。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论》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论断揭示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是否正确。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到客观世界,从而产生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例如,人们通过种植、收割等实践活动,认识到了粮食的生长规律。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实践论的核心观点。
实践不断推动人们去探索、研究、创新,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方法、改进技术,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论的重要观点。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人们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例如,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经济问题,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2. 实践丰富认识的内容实践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客观事物,从而丰富认识的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37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理论和观点,但真理究竟是什么,如何辨别真理与谬误,这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认识到真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这让我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注重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实践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指导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活动。
同时,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此外,《实践论》还对实践的主体和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毛泽东指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实现人民的利益。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实践的价值在于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要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将实践的成果回馈给人民,让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总之,阅读《实践论》让我对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格斯于1876年至1886年间撰写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著作对实践的作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恩格斯指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以及改造世界的目的,不能由头脑构想来表示出来,而只能由实践解决”,这直接否定了庸俗唯物主义中的“直观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际的物质活动来改造世界,这种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也是人类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
他还强调,实践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识,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实践论》还论述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理论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产生的,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规律。
恩格斯指出:“理论不仅向人们提供从实践中进行归纳的总结,而且还向人们提供做出实践判断和进行实践干预所必需的方法”。
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方法。
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读完《实践论》,我对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实现理论的途径。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进行实践,那么理论就只是空洞的文字,没有实际的意义。
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理论的引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实践论》的读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而理论则是实践的指南,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实践论》心得感悟范文
学习《实践论》心得感悟范文实践,目的,当代价值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严重影响到中国革命的背景下写出的,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晶,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一定意义上,凡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哲学学说都有其存在价值,直至今天也没有被人遗忘。
但它们毕竟是作为文化遗产,作为已经逝去的历史上灿烂文化的积淀而被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
人们间或也从中寻找某种箴言遗训,但它们毕竟属于过去,属于历史。
人们之所以想到他们,与其说是寻求显示之指南,毋宁说是发思古之幽情。
[1] ”《实践论》则不同,它虽然产生于70多年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它的科学价值。
《实践论》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风范,它所揭示出的关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深刻内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一切真知都来源与直接的实践经验。
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发展过程,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 。
革命实践中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都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是以主管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杨春贵等,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序言 1.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1] 。
右倾主义者的思想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当向导的任务;左倾主义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或把幻想看作真理,或把将来的现实可能性放到现在来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基于实践论和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摘要〕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全面关注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建构价值观的起点,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内容的意义表达和理性反思是价值观建构的内容基础,实践活动内涵的辩证本性是理解价值观念辩证特性的深层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现实理性反思,又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理性反思。
在实践论和生产力论指导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科学理解价值观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价值观念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关系,辩证把握价值观念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关键词〕实践论,生产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而且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基本逻辑框架。
深入分析这一逻辑框架显然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确立为自己新哲学的基础,将实践提升为自己哲学的建构原则,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确立了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反观、透视、理解现存世界的思维方式。
这不是一种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哲学态度,而是一场真正的哲学革命。
在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中,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不仅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的本源性生存方式。
人不仅以感性的活动生成着,“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1 〕(p46 )而且通过实践的方式不断确证自身,超越自身,并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和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确认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
毫无疑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实现了主体性尺度与客体性尺度、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实践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在深层次上,这意味着价值观念及其体系的建构绝不是知识论层面的,而具有“实践品格”。
无论是价值观念的起源和产生,还是价值意识的发展、演变都深深地根植于人类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通过直面和反思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着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价值理想。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反思则推动着人类价值世界的扩展。
价值世界以人类的实践为依托,实践活动的深层自觉则成就着价值世界。
如此,立足人类的实践活动考察和建构价值体系,包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必然。
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以实践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之间开放性的、过程性的以及历史性的关系中理解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理解人类的价值世界,从而确立了立足现实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的两重维度思考价值问题的逻辑框架。
首先,全面关注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建构价值观的起点。
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2 〕(p96 )人来自自然,却不是自然现成的,而是自己活动、创造的产物。
人以实践的方式生存,同时也于实践中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在本质上,实践与价值实践具有一体性。
因此,只有深入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才能客观而准确地把握价值观念及其体系。
同理,要研究和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中国人的具体的、历史的、感性的社会实践入手,这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起点。
其次,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内容的意义表达和理性反思是价值观建构的内容基础。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 〔1 〕(p72 )当马克思主义将价值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价值观念及其体系的内容基础必然是人类的实践。
价值观不仅反映着人类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所投射出的现实性内容,同时也表达着人类对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对实践活动历史进程的理性反思。
价值观乃是现实理性与历史理性的统一。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反映当下中国人的实际生活境遇,同时还要表达中国人民对以往实践活动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期许。
最后,实践活动内涵的辩证本性是理解价值观念辩证特性的深层根基。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
” 〔3 〕(p486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各种限制,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
这意味着,“人的本源性的生存实践活动在本性上就是一种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性活动。
” 〔4 〕(p164-165 )人类注定无法逃避根源于实践活动本身的内在紧张: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必然与自由、有限与无限等等,并在这些矛盾关系的创生、解决中实现自我,确立人类的意义世界。
实践的辩证本性向人们昭示:只有以辩证思维方式审视人类的生活实践,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生活之间的内在张力,才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及其演化历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现实理性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既不是黑格尔式的抽象概念活动,亦不是费尔巴哈式的商人牟利行为,而是人的现实的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具体的、当下的,既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状况不仅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评价及价值观念的发展程度与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当下中国人的实践生活做出的现实理性反思。
第一,对以社会生产能力相对落后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反思要求中国必须把不断创新、促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存在具有非本能性特征,必须通过实践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任务。
对中国而言,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一项社会任务,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基础。
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社会全方面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是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具体到价值层面就表达为以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第二,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实践的反思要求中国必须把坚持公平、依靠劳动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社会财富作为社会生活的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地区间经济结构与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某些领域失范、社会公正缺失等矛盾。
这些矛盾的加剧将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反思和总结中国的经济实践,坚持公平正义、劳动致富、共享社会财富是中国人民反思当前社会经济实践所表达出的价值要求。
第三,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反思要求中国必须把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实现社会正义作为社会的政治价值追求。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政治制度,这并不单纯是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更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
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就是要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的。
” 〔5 〕因此,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第四,全球化背景下,对多重矛盾交织的时代生活境遇的反思要求中国必须把追求和谐、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存境遇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矛盾困境。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中国和其他各国之间的竞争正演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自身发展中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同时并存,世界“一体化”与民族化交织在一起的困境。
从国内实际看,中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发展机遇期共存的特殊时期。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超越这一困境就必须在价值层面对其做出回应。
追求和谐、追求全面发展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理性反思。
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价值必然是一个历史范畴,不仅价值的内容要随着实践中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作为价值关系反映的价值意识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6 〕(p28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当代中国人民实践活动的自觉反映,更是中国人民在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历史的审视中生发出的关于社会制度、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理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
因此,从历史理性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历史实践中确立的社会共同理想的理性表达。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之后作出的自觉的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它在过去激励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激情,在今天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对从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社会实践历史进程的深层自觉。
从民族独立,争取政治解放到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到实现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建设、改革、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贯穿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表达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自觉。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与西方文化思潮的碰撞历史中确立的先进社会意识形态的理性反映。
当近代中国的大门被武力打开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一次次碰撞与思考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崭新理念,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在现实与历史的统一中,中国人民继承了绵延几千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铸就着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凝结的历史体现。
这是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中精神品格的自我铸造。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的历史转变而做出的价值回应。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后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
社会转型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发生“革命”的系统变迁过程。
这种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自主、自觉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张自由与平等,强调个人独立与发展的生活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的、封闭的、依赖性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