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

合集下载

第六章微生物生长

第六章微生物生长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
目的要求: 1、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式。 2、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3、物理因子,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重 点:
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 难 点:
如何利用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来 计算细菌的代时和代数。
第一节 微生物的个体与群体生长和繁殖
利用选择培养基法
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 的微生物
三.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评价培养条件、营养物质

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评价不同的抗菌物质对微生物

产生抑制(或杀死)作用的效果;

客观地反映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一) 细胞数量的测定
1. 细胞总数的测定
(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计数板法(如:血球计数板法、细胞计数板) 改进:用染色剂可区别死活细胞,如酵母用美蓝, 细菌用吖叮橙(紫外光)
3. 连续培养优缺点
1) 优点:
高效:简化了操作; 自控:便于各种仪表进行自动控制; 产品质量稳定; 节约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
3. 连续培养优缺点
2) 缺点:
菌种易于退化; 易于遭到杂菌污染; 营养物利用率低于单批培养。 连续发酵,一般只能维持数月~ 1年。
二第. 获一得节 纯测培定养生的长繁方殖法的方法
在中等浓度下,增加养料浓度只提高最大收获量。
在高等浓度下,增加养料浓度不能对菌体生长速度和 最大收获量起促进作用。
(二)二次生长
当培养液中同时存在两种均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的主 要营养物质时,微生物将首先利用其中较易利用的营 养物质开始生长。当较易利用的营养物质被消耗完, 进入稳定期后,微生物经过短暂的适应,开始利用第 二种营养物质,再次开始新的对数生长,并进入新的 稳定期,表现为二阶式的双峰生长曲线,称为二次生 长曲线(diauxic growth curve).

高一必修二生物第六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生物第六章知识点

三一文库()/高一〔高一必修二生物第六章知识点〕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二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

产生新的基因型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3.诱变因素:(1)物理: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处理P F1 F2在F2中选育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原理基因重组,组合优良性状人工诱发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器官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缩短育种年限,但方法复杂,成活率较低例子水稻的育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一、实验题目:细菌的分布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分布的常用检查方法。

2.了解细菌分布的广泛性,树立“有菌”观念,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3.了解常规消毒方法
三、实验原理
通过不同途径,采集各种状态下的细菌标本,经过培养观察,证明细菌的分布状态。

四、实验材料
1.自来水、土壤悬液、碘液
2.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血平板、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空气中细菌的分布:采用暴皿沉降法,取5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分别置于实验室、办公室、无菌室、卫生间、走廊,在空气中暴露30min后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2.水中细菌的分布:采用划线法。

①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划线将培养皿平均分成两部分。

②用酒精灯外焰灼烧接种环杀菌,用接种环接取中段自来水,在培养基一侧表面划线。

③再次灼烧接种环,用接种环取土壤悬液,在培养基另一侧表面划线,再次灼烧接种环。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3.手上细菌的分布:采用涂抹法。

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皿底将其平均分为3个部分。

①用手指在第一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②用自来水简单冲洗手,在第二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③用碘液将手指消毒,风干后在第三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4.咽喉部细菌的分布:取1个血平板,近皿咳嗽4-6次,确保有飞沫进入培养皿。

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实验室中常用的好氧菌培养法有以下几类:(1)试管液体培养(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3)摇甁培养:又称振荡培养(4)台式发酵罐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厌氧罐,厌氧手套箱。
二,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态培养法
1.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通风曲: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较高的现代大规模制曲技术,在我国酱油酿造业种广泛应用。
衰亡期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
三,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于上述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单批培养或密闭培养而言的。
1.连续培养的类型:(1)按控制方式分<1>恒浊器:是一种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2>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某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3.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三)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特点是: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处在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
1. 生长产量常数Y(生长得率)可表示菌体产量与营养物的消耗关系:y=x-x0/c0-c=x-x0/c0(x为稳定期的细胞干重g/mL,x0为刚接种时的细胞干重,c0为限制性营养物的最初浓度g/mL,c为稳定期时限制性营养物的浓度)
(2)按培养器级数分:单级连续培养器和多级连续培养器两类。
2.连续培养用于生产实践称为连续发酵。连续发酵与单批发酵相比优点是:(1)高效(2)自控(3)产品质量较稳定(4)节约了大量动力。缺点是:(1)菌种易退化(2)易污染杂菌。

【南昌大学】优质课《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方法

【南昌大学】优质课《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方法

迟缓期出现的原因:调整代谢 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
(1)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2)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3)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4)适当扩大接种量
南昌大学
食品院食品微生物组
对数生长期(Log phase):
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迟 缓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 对数生长期特点: 平衡生长;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 时最短。 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 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南昌大学 食品院食品微生物组
3. 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 phase):
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 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
稳定生长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 数最高并维持稳定。
南昌大学
食品院食品微生物组
4. 衰亡期(Decline或Death phase):
南昌大学
食品院食品微生物组
(二)恒浊连 续培养
概念:在恒浊器内,调节培养基流速,使细菌培养液浊度保 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原理:维持菌浓度不变。 特点:基质过量,菌以最高速率生长;但工艺复杂,烦琐。
在恒浊连续培养中装有浊度计,借光电池检测培养室中的浊 度(即菌液浓度),并根据光电效应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弱变化, 自动调节新鲜培养基流入和培养物流出培养室的流速。
南昌大学
食品院食品微生物组
对数生长期(Log phase)的重要参数:
(1)繁殖代数(n)
X2=2n . X1 lgX2=lgX1 +n lg2 n =(lgX2-lgX1)/lg2 =3.322(lgX2-lgX1)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及其控制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基本概念
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 或抑制霉腐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 。比如:低温、缺氧、干燥、 高渗、高酸度、高醇度、加防腐剂等等。 消毒(disinfection):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 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比如:巴氏消毒法 灭菌(sterilization):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 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杀菌和溶菌。比如:高压蒸汽 灭菌法 化疗(chemotherapy):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如磺胺、 抗生素等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病变细胞进行治 疗,以杀死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 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疗传染病的目地。 四个概念的比较:p174表6-8
G = t1 - t0 /3.32(lgy - lgx) 特点:1)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 较一致2)代谢旺盛3)生长迅速、代时最短。 应用: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生理的良好材料。也常 在生产上用作种子
3.稳定期
表现: 新增殖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动态 平衡。 特点: 1)生长速率为0---动态平衡,细胞总数最高. 2)细胞内开始积累内含物 3)开始形成芽孢、次生代谢物 原因: 养分减少;有毒代谢物产生。 延长: 补料,调pH、温度等。
嗜冷微生物 兼性嗜冷微生物 嗜温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 超嗜热或嗜高温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二) PH
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机体内发生的绝大多数的反 应是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pH范围, 在此范围内只要条件适合,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微 生物生长速率最大,因此微生物生长也有一个最适 生长的pH范围。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疾病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真菌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等;2、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抗原与抗体、细胞因子等;3、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抗感染免疫、疫苗与免疫预防等;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现象和反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自主拓展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报告等;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和分布。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指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地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方法:显微直接计数法:用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

活菌计数法:通过测定样品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来间接确定其活菌的方法,计数依据是在稀释情况下一个菌落由一个活细胞繁殖形成,又称平板菌落计数法。

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湿重法将微生物培养液离心,收集细胞沉淀物,然后称重。

2、干重法将离心得到的细胞沉淀物置于100~105℃的烘箱中干燥过夜至水分去除,然后再称重。

3、比浊法细菌培养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于原生质含量的增加,会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加。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悬液中细胞的数量与透光量成反比,与光吸收值成正比。

因此利用分光光度计在450nm~650mn的某一波长可以测定培养物的光吸收值来确定细胞量。

4、生理指标法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可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适当选用。

一般微生物细胞的含氮量比较稳定,故可用凯氏定氮法等测定其总氮量,再乘以系数6.25即为粗蛋白含量。

蛋白质含量越高,说明菌体数和细胞物质量越高。

1、丝状微生物菌丝长度测定法将真菌接种在琼脂平皿的中央,定时测定菌落的直径或面积。

2、培养料中菌体生长速率测定法主要测定一定时间内固体培养料中菌丝体向前延伸的距离。

3、单个菌丝顶端生长速率测定法可利用湿室培养法对丝状微生物进行培养,定时将湿室中的培养有微生物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借助目镜测微尺测定一定时间内单个菌丝的伸长长度。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与同步培养方法同步培养法:使培养物中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生长:指这种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获得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环境条件诱导法:采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停止下来,使先到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个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个生长阶段,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

微生物第六章

微生物第六章

体型效应(体型与增长率、体型与寿命)
体型大小与内禀增长率的关系
生殖对策
r-选择和K-选择理论
(1)MacArthur&Wilson(1967) 将 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 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 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 最大。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 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 适应竞争。
Grime的 CSR生境
C:竞争型
Hale Waihona Puke 植物生活史策略的三型理论 S:耐忍型
R:杂草型
滞育和休眠
• 休眠 • 滞育 • 潜生现象 • 蛰伏 • 冬眠和夏眠


• 迁徙 • 扩散 • 迁移模式
– 反复往返旅行 – 单次往返旅行 – 单程旅行
复杂的生活史周期
• 变态:个体生活史中形态学的变化 • 世代间变化:包括形态转换 • 扩散与生长间平衡 • 生境利用最优化
生活史进化对策中r- 选择和K- 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
r-选 择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 种间竞争 多变, 不确定, 难以预测 灾 变 性 ,无 规 律 ; 非 密 度 制 约 (幼 体 存 活 率 )低 时间上变动大, 不稳定; 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多变, 通常不紧张 1. 发 育 快 2. 增 长 力 高 选择倾向 3. 提 高 生 育 4. 体 型 小 5. 一 次 繁 殖 寿命 最终结果 短, 通常少于一年 高繁殖力 K -选 择 稳定, 较确定, 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 体 存 活 率 )高 时间上变动小, 稳定; 通常临近 K 值 经常保持紧张 1. 发 育 缓 慢 2. 竞 争 力 高 3. 延 迟 生 育 4. 体 型 大 5. 多 次 繁 殖 长, 通常大于一年 高存活力

【微生物生物学】第六章考点总结2

【微生物生物学】第六章考点总结2

【微⽣物⽣物学】第六章考点总结2微⽣物的营养要求:碳源—⽆机碳源,有机碳源;氮源—⽆机氮源,有机氮源;⽆机盐—主要元素,微量元素⽣长因⼦—维⽣素,⽣物素;⽔;能源微⽣物的六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机盐,⽣长因⼦,能源,⽔营养物质及其⽣理功能:⽔分—功能:(1)溶剂与运输介质(吸收与分泌)(2)参与细胞内⽣化反应(3)维持蛋⽩、核酸等⽣物⼤分⼦稳定的天然构象及细胞正常形态(4)⽐热⼤,控制细胞内温度变化(5)通过⽔合与脱⽔控制多亚基组成的结构,如酶、微管、鞭⽑的组装与分离碳源—有机碳源:糖类(单糖,寡糖,多糖),有机酸,醇,脂类,烃类,芳⾹族化合物⽆机碳源:⼆氧化碳,碳酸氢钠,碳酸钠—功能:构成细胞物质的主要成分(⾻架)能源(分解代谢过程中产⽣)氮源—有机氮:蛋⽩及其降解物(胨、肽、氨基酸),核酸、尿素、嘌呤、嘧啶等⽆机氮:N2,硝酸盐,铵盐—功能:提供微⽣物⽣长、繁殖所需氮素营养;合成细胞含氮化合物,能源(⾃养菌)能源—化学物质:有机、⽆机化合物辐射能:光⽆机盐—⼤量元素: P, S, K, Mg, Ca, Na微量元素(≤ 0.1mg/L): Mn, Cu, Co, Zn, Mo , Fe—功能:(1)维持⽣物⼤分⼦和细胞结构的稳定;(2)酶活性中⼼的组成部分;(3)调节细胞渗透压平衡;(4)控制细胞氧化还原电位;(5)某些⾃养微⽣物的能源⽣长因⼦—种类:维⽣素(B族为主)、⽣物素、烟酰胺、氨基酸、胺类、甾醇、嘌呤、嘧啶—功能:参与新陈代谢,促进微⽣物⽣长光能⽆机营养型:具有光合⾊素,利⽤光能并以⽔或还原态⽆机物为供氢体来同化CO2光合⾊素:主要⾊素:叶绿素,菌绿素辅助⾊素:类胡萝⼘素,藻胆素(捕获光能,强光下保护作⽤)产氧光合作⽤:利⽤光能分解⽔⽽产⽣O2,还原CO2为有机物(藻类、蓝细菌内含叶素)光能CO2+H2O———→[CH2O]+O2↑叶绿素不产氧光合作⽤:吸收光能, 以还原态⽆机硫化物(H2S)为氢或电⼦供体同化CO2(光合细菌:紫⾊细菌,绿⾊细菌等)光能CO2+2H2S——→*CH2O]+H2O+S菌绿素⽣活环境:光照,厌氧,富含有机质,H2,硫化物⾮环式光合磷酸化系统PSII→PSI:P680--P680*--Ph--Q A--Q B--Qpool--Cyt bf-P700--P700*--FeS--Fd--Fp--NAD(P)HQ B—Qpool:⾮环式电⼦流(产⽣质⼦动⼒)Cyt bf—Fd:环式电⼦流(产⽣质⼦动⼒)环式光合磷酸化系统(紫⾊细菌)P870—P870*--Bph--Q A--Q B—Qpool—Cyt bc1---Cyt c2—P870---NAD(P)HQpool---NAD(P)H:反向电⼦流(耗能)光能有机营养型:利⽤光能,以简单有机物(醇、有机酸)为供氢体同化CO2CH3光能│CO2+2CH2-CHOH——→*CH2O]+2CH3COCH3+H2O菌绿素化能⽆机营养型:通过氧化⽆机物取得能量,并以CO2为唯⼀或主要碳源1. 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群,硝化细菌群)2.硫(化)细菌(通过氧化还原态的⽆机硫化物(H2S、S、S2O32-、SO32-)获得能量, 同化CO2)3. 铁细菌(氧化Fe2+为Fe3+获取能量并同化CO2)4. 氢细菌(具有氢化酶,从氢的氧化获取能量,同化CO2)**区别于异养型的产氢细菌,具有氢酶,氧化氢获得能量,但不能同化CO2化能有机营养型:⼤多数微⽣物以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腐⽣型,寄⽣型,兼性寄⽣营养类型能源供氢体基本碳源实例光能⽆机光⽆机物⼆氧化碳蓝细菌, 光合细菌光能有机光有机物⼆氧化碳红螺菌科细菌,简单有机物化能⽆机⽆机物⽆机物⼆氧化碳硝化细菌等化能有机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多数细菌和真菌影响物质进⼊细胞的因素:1. 营养物质本⾝的性质(分⼦量、溶解性、电负性等);2. 微⽣物所处环境(温度、pH、离⼦强度);3. 微⽣物细胞的透过屏障(细胞壁、细胞膜、荚膜、粘液层等的孔径⼤⼩,松紧程度)微⽣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式:1、膜泡运输(吞噬作⽤)—吸附期,膜伸展期,膜泡迅速形成期,附着膜泡形成期,膜泡释放期特点:1. 主要存在于原⽣动物(变形⾍)中;2. 细胞膜内陷包裹营养物,由胞外进⼊胞内;2、被动扩散—由细胞质膜内外营养物的浓度差⽽产⽣的物理扩散作⽤。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6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6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微⽣物学》主要知识点-06第六章微⽣物的代谢第六章微⽣物的代谢概述: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是指发⽣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

在代谢过程中,微⽣物通过分解代谢产⽣化学能,光合微⽣物还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这些能量除⽤于合成代谢外,还可⽤于微⽣物的运动和运输,另有部分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6.1 微⽣物的能量代谢:微⽣物的⽣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

微⽣物能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切⽣命活动都能使⽤的通⽤能源——ATP。

微⽣物可以利⽤的最初能源有:有机物、⽇光和还原态⽆机物三⼤类。

研究能量代谢的机制实质上就是追踪这三类最初能源如何⼀步步地转化并释放出ATP的过程。

6.1.1 化能异养微⽣物的⽣物氧化:⽣物氧化:物质在⽣物体内经过⼀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电⼦)、递氢(电⼦)和受氢(电⼦)三阶段。

⽣物氧化的功能:产能(ATP)、产还原⼒[H]和产⼩分⼦中间产物。

6.1.1.1 底物脱氢的四条主要途径: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 pathway)或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 Pathway );2.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3.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4.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即TCA循环Entner-Doudoroff pathway (重点掌握!)6.1.1.2 递氢和受氢:在⽣物体中,贮存在葡萄糖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经上述的多种途径脱氢后,经过呼吸链等⽅式递氢,最终与受氢体(氧、⽆机物或有机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根据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物氧化分为:有氧呼吸、⽆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的分布
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②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③ 菌群失调
3.常见机会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泌尿道、胆道感染 克雷伯菌属---肺炎 铜绿假单胞菌—机会性感染 变形杆菌属---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等 肠杆菌属---尿道、胆道、呼吸道感染 沙雷菌属---肺炎、败血症 葡萄球菌---败血症、脓毒血症
4.致病特点: A.毒力弱 B.常为耐药菌 C.菌种常发生改变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三、水体中的微生物
四、人体正常菌群
1. 概念:
与外界接触和相通的腔道 ---体表、口 腔、鼻咽、眼结膜、肠道泌尿生殖道等
寄居在正常人体开放性部位的微生物群,正常 时对人体有益无害,并与宿主保持动态平衡的生 态体系。
2. 分布:
凡与外 界接触和相 通的部位均 有其寄居, 尤以肠道、 口腔、阴道 和皮肤量最 多,称为四 大“菌库”。
通过产生SOD,清除O2-,保护组织细胞 如: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
⑤抑癌作用
——自身产生的多种酶类,使致癌物转化为 无害物质
——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五、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
1. 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仅在特定条件
下致病的正常微生类、H2O2
C.竞争营养物质 通过竞争营养,大量繁殖,处于优势地位
②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 物质转化及合成
如: 氮的利用 糖代谢 维生素的合成
③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作为抗原:
——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④抗衰老作用
( 电 镜 扫 描 图 )
结 肠 腔 内 正 常 菌 群

细菌的分布

细菌的分布

细菌的分布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给大家讲授细菌的分布,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各种细菌,只有了解了细菌的分布以及细菌的基本知识,我们才能采取人工的方法从标本中分离培养细菌,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预防,也可以抑制和杀灭细菌,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具备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水分、有机物、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的pH值与气体等条件,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土壤中的细菌主要分布于距地表10~20cm处,大多是非致病菌,它们在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也有来自患者和患病动物排泄物中的致病菌进入土壤。

多数致病菌抵抗力弱,在土壤中易死亡,但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很多年,因此,深而狭窄的伤口被泥土污染时,易发生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病。

2、水中的细菌水也是细菌生存的天然环境。

水中有天然生存的细菌群,也有来自土壤、尘埃、人畜排泄物、垃圾的细菌。

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量多;静止水比流动水含菌量多。

一些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常通过人和动物粪便及其他方式进入水中,污染水源,从而引起各种消化系统传染病的传播。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

由于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及适当的温度,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且常因干燥和阳光的照射作用而被消灭,只有抵抗力较强的细菌或细菌芽胞才能存留较长时间。

室外空气中常见有产芽胞杆菌、真菌孢子及产色素细菌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门诊、病房等处,容易受到带菌者和病人的污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脑、结核、白喉等。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十分迟缓,代时为33天。
4/17/2015 26
3类嗜压菌及其生长静水压(大气压数)
类型 耐压菌 最低生长压 未测 最适生长压 1-100 最高生长压 500
嗜压菌 极端嗜压菌
1 400
400-500 700-800
700 1035
4/17/2015
27
第二节
动物体及畜产品中的微生物
一、正常动物体细菌的分布
4/17/2015
18
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来源:带有微生物菌体及孢子的灰尘(腐生)
人和动物(呼吸道排出的,其中也包含有病原 微生物)
分布:随环境条件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不同而不同。
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存活时间较长的是各种真菌、
放线菌的孢子及细菌芽胞。
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
4/17/2015
4/17/2015 37
三、畜产品中的微生物
(一)乳汁的微生物
乳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也是微生物最好的培 养基。 乳汁被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取决于动物的皮 肤被毛,挤乳的容器、工具等,饲料、垫草、 粪便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患乳房炎及其他疾病的动物的乳中有大量的细 菌,常可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
4/17/2015 4
(三)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1)细菌 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 腐生,少数自养 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 厌氧菌反之。 (2)放线菌 数量:5~30% (3)真菌 (4)藻类 (5)原生动物
4/17/2015 5
农田土壤上层15cm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微 生 物 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1 有机物含量多,温度适中的地方微生物多;深层水
中厌氧微生物较多,而表层水中好氧微生物较多; 2 远离人群的水体中,微生物少,且以自养型为主; 在人口密集的区的湖泊和河流内,微生物多,且多 是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
4/17/2015
13
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测中,由 于水体中病原菌较少,所以通常采
用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判断
4/17/2015
42
一、互生关系
概念:两种生物都可以单独生活,当 生活在一起时,比单独生活的好,但二
检样内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表示。
4/17/2015 15
海水微生物
海水中含有很高的盐分,渗透压大。
一般微生物难以生存,所以海洋微生物 多为嗜盐菌,并能耐受高渗透压。深海 中的微生物还能耐受低营养、低温和很 高的静水压。
4/17/2015 16
某些微生物在水中的生存时间
微生物名称 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 坏死杆菌 细螺旋体 鼻疽杆菌 布氏杆菌 马腺疫链球菌 结核杆菌 口蹄疫病毒
1 哺乳动物
4/17/2015
28
(一)体表的微生物
动物的体表由于与外界环境密切接触,常附着有
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
(二)呼吸道的微生物
呼吸道上部,特别是在鼻粘膜上,经常存在着由
于吸气随空气进入的细菌。呼吸道下段,细菌逐渐
减少。支气管末梢及肺泡内是无菌的。
寄生在动物上呼吸道中的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 菌、双球菌、巴氏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等。
乳杆菌和拟杆菌。盲肠的优势菌为真杆菌、
梭杆菌、消化链球菌等。
4/17/2015 34
二 正常动物体内细菌的微生态关系
1.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正常动物的体表或体内腔道经常有一层 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存在,它对宿主不但无害,
而且是有益的和必需的,这一微生物层称为
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
4/17/2015
35
2.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4/17/2015 40
四、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菌动物(缩写为GF)是指正常的
健康胎儿用无菌手术取出来,立刻饲养在无 任何微生物的环境中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
不患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疾病的家
畜和家禽。
4/17/2015 41
第三节 正常微生物的生态关系
• 互生关系 • 共生关系 • 竞争关系 • 寄生关系 • 拮抗作用
19
不同地区空气中的细菌总数
地 区 畜舍 宿舍
城市街道 市区公园 海洋上空 北极
空气中含菌数(个/m3) 1000000~2000000 20000
5000 200 1 ~2 0 ~1
4/17/2015
20
不利于一般生物生长的特殊环境称为 极端环境。主要有极端高温、高盐、高 压等。例如火山与温泉、极地或高山冰 川、盐湖、深海底层等。
4/17/2015
21
1.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热环境--喷发的火山、沸腾或过热的温 泉以及高温堆肥和取暖用热水循环系统等
是常见的天然或人工的高温环境。不同微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同,高温微生物
以细菌居多,只有少数真菌。如嗜热脂肪
芽孢杆菌、酸热芽孢杆菌等。
4/17/2015
22
各类群生长的上限温度
场所。
4/17/2015
9
(一) 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 工业及生活污水。
(二) 种类
水中存在的微生物90%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 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
4/17/2015
10
(三)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规律。此外,相
同水域的不同浓度微生物的含量及分布也不同。
3 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
4 酸碱适中(pH大多5.5-8.5之间),缓冲性强;
5 空隙中充满着空气和水分,渗透压适中。
是微生物在自然界最大的贮藏所。
4/17/2015 3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环境条件和土 壤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 1 肥沃泥土中微生物多;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 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 万个微生物。 2 表层和深层含菌量较少,在距离地面10-20cm的土 层中含菌量最多,在 4-5m 的深土层中几乎呈无菌 状态; 3 随季节的变化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改变。
(四) 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
4/17/2015
11
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 有机物含量 • 温度 • 水的深度 • 日光与水体的溶解氧量
4/17/2015
12
淡水微生物
淡水的pH值多数为6.5-8.5,因而适于多数水生微
生物的生长。大多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等。一
类 群 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 藻类 真菌 盐细菌 光合细菌 无机化能细菌 异养细菌 上限温度(℃) 56 55-60 60-62 70-73 70-73 >90 >90
23
原核微生物盐
4/17/2015
2.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盐环境--盐湖、盐池和盐腌制的食品等 是常见的高盐环境。通常把能在含盐量高 于15%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 嗜盐菌,常见的种类有盐球菌属
4/17/2015
24
微 生 物 的 不 同 嗜 盐 类 群
嗜 盐 类 群 非嗜盐微生 物 弱嗜盐微生 物 最适生长盐浓 (NaC1) 实 例
<0.2mol/L
0.2-0.5mol/L 0.5-2.5mol/L 2.5-5.2mol/L 耐受范围 0.2-2.5mol/L
淡水微生物
大多数海洋微生物 某些细菌和藻类 盐杆菌和盐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葡萄球菌, 耐盐酵母菌等
4/17/2015 38
(二)肉类中的微生物
健康动物的组织内部一般是无菌的,但实 际上普通的鲜肉,往往含有或多或少的微生 物。 污染鲜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和霉 菌。它们常引起鲜肉的腐败、酸败、发霉及 肌肉变色,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 等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散 播。
4/17/2015 39
(三)禽蛋中的微生物
新鲜禽蛋通常是无菌的,因为新鲜蛋的蛋壳 表面有一层胶状物质,蛋壳内有一层薄膜,蛋 壳的这种天然屏障能够机械地阻挡微生物的入 侵;而蛋白质内含有有杀菌作用的溶菌酶及特 有的碱性环境(PH值9.4~⒐6)等,均有抑制 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污染鲜蛋的微生物常见有枯草杆菌、变形杆 菌、产碱类杆菌及某些霉菌等。
25
中等嗜盐微 生物 极端嗜盐微 生物
耐盐微生物
4/17/2015
3
高 压 环 境 中 的 微 生 物
自然界的高压环境主要存在于深海中,多数海洋底
部的压力在 100个大气压以上,最深处约为1100个大
气压。研究表明从常压环境中分离的多数微生物在
200-600 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 中将受到抑制或死亡, 高压条件主要抑制常压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合成、质膜 上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及酶的代谢活性。高压环境中生 长的主要是细菌,如分离自深海淤泥的耐压假单胞菌,
但也可因饲料的种类、饲养管理条 件和机体健康状况而有所变动。
4/17/2015
32
(四)泌尿生殖道的微生物
健康动物的子宫、卵巢、睾丸等是无菌的。 但在母畜的阴道黏膜及公畜的尿道黏膜上发
现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抗酸性细菌、大肠
杆菌和非病原性螺旋菌等。
4/17/2015
33
2 禽类
在胚胎期是无菌的,出壳后雏禽消化道很 快定殖大量细菌,形成微生物群体。 嗉囊:主要为乳杆菌; 小肠:兼性厌氧菌增多,如链球菌等; 大肠和盲肠:主要是厌氧菌,如双歧杆菌、
4/17/2015 29
(三)消化道的微生物
胚胎期和新分娩的幼畜,其消化道是无菌的。在出 生后数小时的幼畜消化道中即能发现微生物。不同部 位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 口腔 细菌较多,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乳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