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62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岳麓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岳麓版一、东西方先哲1.先师孔子(1)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遵守“忠恕”之道。
②政治观:仁政、克己复礼。
③哲学观:中庸之道。
④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⑤编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历史影响①对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思想家柏拉图(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设计理想社会,强调法治,创作了《理想国》和《法律篇》等。
③注重教育:创立雅典阿卡德米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评价①柏拉图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②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千古一帝”秦始皇(1)统一全国:先后吞并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2)主要功绩①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出现盛世的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课件
2016全国 白 寿 彝 主 编 《 中 背 景 类 、 唐 朝 , 高 仙 芝 、
乙卷 国通史》
评述类 功过
民国初年,蔡
2016全国 周 天 度 《 蔡 元 培 原 因 类 、 元 培 、 北 大 校
丙卷 传》
评价类
务改革
命题特征分析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 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 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 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 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 为主。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 的联系、评价人物。 (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 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高考研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
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2012 全国卷
《上谕档(道光朝)》 (1823年、1829年、
1838年)
认识类、 措施类、 评价类
晚清,道光帝、 禁烟政策
2013 全国卷Ⅰ
卞孝萱等 《韩愈评传》
背景类、 唐代,韩愈、
作用类
古文运动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 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 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 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4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授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3.凯末尔(1)贡献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击败希腊的武装入侵,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赢得国家独立,宣告共和国成立。
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
③凯末尔主义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优化集训: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 基础过关课含解析
第1讲基础过关课对点优化集训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
第(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
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看到主流,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3-4)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
他足智多谋,被世人喻为魏征、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元至元二年(1336)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
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时,刘基首次辞职。
在经历了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后,他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用生动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矛盾作出了种种设计。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因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而邀他出山。
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
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途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
明朝建立后,刘基不愿为相,于洪武八年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1)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身为汉人的刘基得不到重用。
刘基为官清廉正直,因为打击权贵而遭到排挤;刘基感怀于元末乱世,辞官转向文学创作。
(2)辅佐朱元璋在元本农民战争中胜出,是开创明朝的功臣;编订律令,为《大明律》的颁布奠基;创立军卫法,为明朝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撰写《郁离子》等作品,既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也为古代文学及思想发展作出贡献总之,他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精品
18-11年高考真题汇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18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答案】B【点拨】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
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2.(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摧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统治秩序,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
联系本题,英文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原因是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3.(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二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共67张PPT)
4.(2016课标Ⅰ,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
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 “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
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
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角度回答其“经济思想”。结合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惑、中国计划经济的弊端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等回答“时代背景”。 (2)可以从陈云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思想建设和现代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
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文化认同。 解析 第(1)问,从季札个人的儒学造诣,践行儒家信、礼义观念的行为等角度分析说明。第(2) 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认识等角度分析。
2018年6月2日 押高考历史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 含解析 精品
一、近五年考点分布1.命题特点上,多考查与某些重大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
2.命题范围上,多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结合。
3.命题的内容多考查历史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
如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前后、民国初年等重要时期的人物,还有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人物。
4.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5.设问方式上,一般为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技巧演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晋自中兴以来……公(刘裕)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公至江陵,下书曰:“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时民居未一,公上表,“于是依界土断”。
(土断指居民不分侨旧,以现居地为准,一律编入正式户籍。
)……永初元年(420年)六月,即皇帝位,国号为宋,诏曰:“往者劫科峻重,今王道惟新,政和法简,可一除之。
”辛酉,“蠲租布二年”,二年三月,“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
又下诏:“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后刘义隆继位,改元元嘉……斯固盛也。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宋书·文帝本纪》(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裕在称帝前后的治国措施与政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刘裕治国措施与政策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措施与政策:制定严格的限制豪强的规则;打击隐匿人口的现象、重新编定户籍、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税;减免租税、废除严苛的刑罚;精兵简政、提倡和弘扬儒学。
(2)评价:刘裕治国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维护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豪强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巩固了刘宋政权的统治基础,奠定了“元嘉之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汉文化的保护发扬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本质上仍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版选修检测(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1.(10分)(2018·徐州质检)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概括。
第(2)问,据材料二四句话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前三句话总结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得出康熙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性,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理由: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2018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历史含解析
绝密★启封前S5U2018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
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2.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4.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5.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6.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共55张PPT)
评价秦始皇
①功绩:统一中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创建影响深远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过失:暴政导致二世而亡
考法2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贞观之治” ①客观:吸取隋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 出现的原因 精图治、善于用人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例题[课标全国Ⅰ2014·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 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 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 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疾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 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 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①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选贤与能,虚心纳谏,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 定 ②经济: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 ③思想教育: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发展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④法律:颁布«唐律»,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很大改观 ⑤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通过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促进民族关系发 展 ⑥对外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开启“贞观之治”局面,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 础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③开放的对外政策,采取“兼容并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开放的、多元化色彩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岳麓版201703250396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岳麓版一、东西方先哲1.先师孔子(1)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遵守“忠恕”之道。
②政治观:仁政、克己复礼。
③哲学观:中庸之道。
④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⑤编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历史影响①对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思想家柏拉图(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设计理想社会,强调法治,创作了《理想国》和《法律篇》等。
③注重教育:创立雅典阿卡德米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评价①柏拉图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②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千古一帝”秦始皇(1)统一全国:先后吞并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2)主要功绩①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出现盛世的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4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点训练4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组一模拟大题]1.(2018·江西赣州模拟)[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
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
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
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
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的施主(大檀越)的作用。
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都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答案(1)提高儒学地位,促进民族融合,使南北达成共识;重视法治,重用人才;尊崇佛教,顺应民心。
(2)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局面,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第(1)问,隋文帝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第(2)问,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根据材料中的“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统一全国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后世等方面来回答。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考点集训【P306】1.(2016附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
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东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多斩首虏而还。
固以为能,遣之出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后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遂定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参考答案】(1)匈奴贵族在西域实行残暴统治;西域人民渴望安定生活和中原王朝的保护;东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班超智勇双全和对西域风俗的了解。
(2)为西域营造出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东汉的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016长郡)【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
”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
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2018江苏高考历史(含答案)
历史 2018年高考试卷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来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④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
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真题感悟]考法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对正面人物的历史功绩的考查[例1](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修过关检测(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选修过关检测(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7·淄博诊断)材料一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摘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材料二不拘资历,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荐人,自己也可以推荐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立即录用,不合格者立即罢免。
——摘编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材料三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
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
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
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骆宾王、郭沫若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对武则天的看法。
(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骆宾王抨击武则天,郭沫若赞赏武则天。
第二小问,骆宾王以维护李唐为出发点,对武氏进行道德的批判,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郭沫若更多是用人角度,给与肯定。
第(2)问,概括表明材料三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
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答案:(1)态度:骆宾王:抨击;郭沫若:赞赏。
原因:骆宾王:从道德的角度抨击武则天,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
郭沫若:从用人的角度评价武则天,肯定武则天的政绩,纠正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对武则天的故意贬低。
(2)看法:材料三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
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坚持对人民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这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62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训练目标]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
2.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1.(2016·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材料二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重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
”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2.(2017·南通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年,在罗孝全的帮助下,洪秀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借用、吸收西方宗教中的平等、互助的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
……进展顺利的革命形势,使得洪秀全相当乐观。
他继续颁准施行一系列激进的文化政策,如“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从而掀起了一场焚烧典籍、扫除偶像的高潮。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做过一些调整与改动,如停止焚书,增设删书衙,不再扫荡庙宇神像等。
材料二在泛览百家的基础上,曾国藩感到“周末诸子各有极致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以管、商之严整,而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
……在曾国藩眼里,中学不仅存在弊端,而且应该因时加以更新。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秀全和曾国藩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洪秀全和曾国藩的传统文化观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提出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
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整了对内政策,由联共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看待的。
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
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材料二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据材料一,归纳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毛泽东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
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是如何实践的?(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
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住,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材料二印度为纪念圣雄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
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材料三(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中国革命记录》(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答案精析1.(1)理由:著书立说(提出仁、礼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受到广泛的推崇;成为宗师典范。
(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主要是打倒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否定;“不是打倒孔子”是因为孔子的人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强调要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孔子思想的地位。
2.(1)同:借鉴西方文化。
异:前者先全面否定,后有所调整;后者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维护,并因时更新。
(2)洪秀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曾国藩:推动了“中体西用”思潮的产生,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借用、吸收西方宗教中的平等、互助的思想”和材料二“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得出两者都提倡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文化。
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施行一系列激进的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做过一些调整与改动”得出洪秀全先全面否定,后有所调整;根据材料二“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中学不仅存在弊端,而且应该因时加以更新”得出曾国藩肯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维护,并因时更新。
(2)结合所学可知,洪秀全的前期激进的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而曾国藩“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实际上为“中体西用”思想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3.(1)背景:民族危机、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
目的:民族独立,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
(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实践: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精神: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4.(1)目标:追求民族和解、国家自由强盛。
精神品质:热爱和平、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品质。
(2)经济思想: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
评价:这一主张对号召、组织群众参加反英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关键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可知甘地追求的是民族和解、国家自由昌盛,从而体现出他的热爱和平、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品质。
第(2)问从材料三中“(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可知甘地在经济方面的主张是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综合材料一、二从积极、消极方面评价这一主张即可。
5.(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保障国家自由,维护国家利益;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任答一个观点即可)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解析(1)问要结合两则材料及其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回答辞职的原因,华盛顿着眼于为后人作出表率,而孙中山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2)问评价华盛顿的辞职着眼于推进本国的民主制度,评价孙中山辞职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辞职后的评价要突出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