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八章3_睡眠与觉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遗传障碍,受未知环境因素影响(Mignot,1998 )。
实验方案:让数只不同品种的狗患上嗜睡症 Lin等人(1999)发现,犬类嗜睡症是由一种基 因突变引起的。近期研究发现,这种基因的产物 是一种感受器,负责接受一种叫做下丘泌素的缩 氨酸神经递质。 Chemelli等人(1999)依据这种基因培育老鼠 ,发现这样的老鼠的确表现出嗜睡症。直接从觉 醒状态进入REM睡眠,它们在觉醒时也会出现猝 倒现象。
异相睡眠中的常见障碍
嗜睡症:
又称发作性睡病,主要症状是在不应睡眠的工作时 间内,突然不可控制地陷入睡眠状态,特别是在单调或 枯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发作。 每次发作性睡眠持续2—5分钟,醒来后觉得精神很 好。
异相睡眠中的常见障碍
猝倒:
发作时全身肌肉张力突然消失,病人摔倒好像是 从清醒状态突然进入异相睡眠阶段,持续几秒钟至 几分钟。 猝倒不同于发作性睡病,一般不会自发地发作。 情绪波动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生气、大笑或紧张 地完成某一动作,如试图抓住从身边飞过的物体等 均可引起猝倒。
2.
夜晚睡眠的时间分配是:
5%为慢波1期, 50%为慢波2期,10%为慢波3期,10%为慢波4期,25 %为快波睡眠。
3.
决定睡眠质量的是:
在于慢波睡眠4期和快波睡眠所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 因此,剥夺睡眠后, 恢复睡眠必须增加SWS 4期睡眠和REM睡眠来作为“补偿”。
(三)常见睡眠障碍
慢波睡眠的常见障碍
已经入睡,并出现 酣声,但将被试叫 醒后却常自称尚未 睡着(5-15分钟) 已经睡熟,但尚易 叫醒(15分钟)
内在生理变化
1、颈部肌肉和四肢肌肉张力逐 渐降低,
2、心率和呼吸逐渐变慢,体温 、脑温降低,闭眼、缩瞳 3、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 激素在慢波睡眠中比在白天清醒 时增多。 4、做梦极少。即使做梦梦境也 平淡、生动性弱,概念性和思维 性较强。 梦魇或恶梦惊醒者多发生在慢波 睡眠第4期。梦醒后只能陈述恐 惧感,被追捕或掉入深渊等危险 境界,不能陈述梦境的全部故事 情节。
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证据2: 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 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 :损伤脑干中线结构可以引 起一种与慢波睡眠相似的状态。相反,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中的中脑被盖中线 区,可以引起大脑皮层从慢波睡眠转为 警觉和唤醒状态。 此后大量实验表明,无论各种外部刺激还 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入通路的 侧枝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再引起 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
现象,称之为PGO波
成人需要多长时间睡眠?
差异很大,5~10h,平均7.5小时 68%青年人睡眠时间在6.5~8.5之间 你所合适的睡眠时间是多少呢? 衡量指标:醒来时的状态
(二)成人的睡眠-觉醒周期:
长
(二)成人的睡眠-觉醒周期:
1. 夜间睡眠8h的过程是:
开始为睡眠的潜伏期,接着进入SWS状态,迅速由第1期依次进入第4期 并持续一段时间。在入睡后的60—90 min内出现第一次REM睡眠; 之后,进入下一个SWS睡眠,从而形成了SWS—REM睡眠循环周期。 以后,平均每90min左右出现一次REM睡眠,每次REM睡眠的时间依次递 增。 整晚共有4个SWS-REM周期,每个周期持续时间将近2 h。
(出现于幼儿慢波睡眠第四期): 夜尿症(Nocturnal enuresis) 梦游症(Somnabulism) 嗜睡症(Narcolepsy) 猝倒(Cataplexy)
异相睡眠中的常见障碍:
夜惊症(Night terrors)
入眠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二) 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
网状结构:位于脑干中央区的一个大的神经组织 网络结构,从延髓至中脑 在睡眠、觉醒、注意、运动及各种重要的反应起 作用
2015-3-5
33
(二) 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
三个著名的动物模型:
• 去大脑皮层标本 (间脑动物标本)
• 孤立脑标本 (脑干动物标本) • 孤立头标本 (脊髓动物标本)
慢波睡眠的特点:
阶段
1期 (入睡期)
2期 (浅睡期)
脑电波
低振幅,频率快 慢混合,以4-7次 /s的θ波为主。
低振幅,在θ波 的背景上出现1316次/秒的睡眠 纺锤波,和一些 复合波。 高振幅、在θ波 背景上出现20-50 %的0.5-3次/秒 δ波 50%以上为高幅 δ波
外显行为
安静困倦开始进入 睡眠状态(10分钟)
睡眠的定义
睡眠是机体对环境的反应性降低,以及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减弱的一种可以被轻易逆转的状态。 昏迷和全身麻醉不能被轻易逆转,因此不属于睡 眠。
如何对睡眠进行研究?
一、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低振幅,频 率快慢混合, 以4-7次/s 的θ波为主。 低振幅,在θ波 的背景上出现1316次/秒的睡眠 纺锤波,和一些 复合波(意外声 音)。 高振幅、在θ波 背景上出现20-50 %的0.5-3次/秒 δ波 50%以上为高幅 δ波
异相睡眠中的常见障碍
入眠前幻觉:
在躺在床上刚入睡或早上即将醒来时,突然陷入 异相睡眠状态,体验到可怕的情景却呼叫不得也动不 得.因为肌肉张力完全消失。别人呼叫他的名字或轻 轻拉动他的身体,可使之立即摆脱此种幻觉状态。恢 复正常后还能描述幻觉内容与内心体验。
从清醒期越过慢波睡眠阶段突然陷入异相睡眠状态。是 异相睡眠脑机制的障碍。
不 同 睡 眠 阶 段 的 节 律
EEG
(一)睡眠的类型: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SWS)
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 。 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
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 。
异相睡眠
(Paradoxical sleep)
快波睡眠 (Fast wave sleep,FWS) 快速眼动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 的重要脑结构。
证据4:20世纪50年代末,脑干中间横断脑(桥脑 中部横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 说明:桥脑中部以下的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具有重 要作用。
永久性睡眠
慢波睡眠睡眠中的常见障碍:
来自百度文库
夜尿症 病儿常在睡眠的慢波4期尿床。 梦游症 病儿在睡眠的慢波4期中,从床上起来进行一些
刻板动作,事后又回床继续睡眠,次日不能回忆出夜间 的异常行为.
夜惊症 病儿在睡眠的慢波4期出现惊叫、颤抖、手足
快速运动等极度恐怖表现,事后对这种体验不能回忆。
治疗
夜尿症一般用训练方法来治疗 • 设置一个特殊的电路电铃,检测到几滴尿液时 就响铃 梦游症和夜惊症 • 一般儿童长大后就痊愈了 • 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不采取任何治疗
(二) 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
证据1: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
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
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
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Hara等人(2001)培育出一代遗传基因突变的 老鼠。这种突变会让下丘泌素神经元最终消亡。 老鼠在生命后期表现出嗜睡症状。
下球泌素神经系统的变异似乎是人类嗜睡症的原因 (Nishimo 等人,2000)。 嗜睡症是一种遗传障碍,这种障碍刺激免疫系统侵袭和 损坏下丘泌素能神经元,但在青春期时免疫系统才侵袭 这些神经元,嗜睡症状才开始。
三、经典睡眠理论
(一) 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 (二) 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
(一) 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
1、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
2、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向皮层下脑结构扩散过程中存 在一定的时相,构成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
3、梦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普遍抑制背景上 大脑皮层细胞群局部的兴奋活动。
第八章(下) 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一、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二、睡眠的功能与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 三、经典睡眠理论
四、对睡眠机制的现代认识
五、睡眠周期与生物节律
漫谈睡眠
睡眠和梦是神秘的。 睡眠是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所偏爱的主题。 睡眠是一个有力的控制者。 如何对睡眠进行研究?我们要睡多长时间? 睡着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睡眠具有怎样的规律 (类型、周期、生理、理论)? 关于睡眠障碍我们了解了什么? 没有充足的睡眠会怎样?睡眠的功能是什么?
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eiting system)。
证据3:电生理研究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 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 ,提高其发放频率。 行为的觉醒水平、脑电图觉醒反应与脑干网 状上行激活系统存在确定的一致关系。
70%-90%时间处于 觉醒状态 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 期
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 桥脑下部的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 脑干上部与下部的网状结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周 期。
控制网状结构系统的中枢是什么?在脑的什么部位?
慢波睡眠:其中枢在缝际系统中,
位臵在脑干中线的一些神经细胞
肌肉呈完全松弛状态,甚至肌肉电活动完全消失;呼吸、眼动 睡眠深度比慢波四期更深,体温仍较低,对外部刺激的感觉功 能进一步降低,难以将睡眠者从此期立即唤醒
脑的温度、脑血流量、脑耗氧量迅速增加
呼吸心率也时而突然加快,甚至一些支气管哮喘病在此期睡眠 中可突然发作哮喘;心脏病人也可能发作心绞痛
内分泌 活动 做梦 眼球快 速运动
经细胞时,能消除快波睡眠。
睡眠时间差异巨大:蝙蝠(18h),马(3h),长颈鹿 (3h),海豚(8h)
睡眠与脑 睡眠与生存
二、睡眠的功能与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
睡眠的功能:
1、睡眠的保护性作用
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
(1)适应生存的需要
(2)消除疲劳、保存能量
2、正常情绪状态维持
3、睡眠对记忆的影响 4、睡眠对激素分泌和脑的发育方面的作用
集合的中缝核(nuclei of rapbe);
快波睡眠:其脑区域是脑桥背部 的蓝斑(blue macula)。
四、对睡眠机制的现代认识
睡眠的脑化学机制:
1、慢波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 中缝核区域的细胞主要产生5-HT这种神经 递质。 单胺类物质:5-HT 电损毁中缝核前部之后,动物出现不眠状态, 慢波睡眠明显减少。 肽类:睡眠肽 大分子蛋白质:γ-氨基丁酸的受体蛋白质 2、快波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蓝斑区域的细胞含有NE,在导致快波睡眠 中起重要作用。 乙酰胆碱 在破坏猫的脑桥背部蓝斑区域的中和后部神
治疗
药物治疗 发作性睡眠 • 哌甲酯类利他林和儿茶酚胺激动剂类兴奋剂控 制 猝倒、入眠前幻觉 • 可用抗镇静剂药物减轻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REM睡眠中不能处于瘫痪状态。 可能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神经退行性障碍
二、睡眠的功能与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
我们为什么要睡眠?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
3期 (中睡期)
4期 (深睡期)
不但睡熟还难以叫 醒(20-40分钟)
一个可活动的躯体中的空闲的脑(Willian Dement)。
快速眼动睡眠的特点:
一 个 瘫 痪 的 躯 体 中 的 活 跃 而 又 充 满 幻 觉 的 脑。
指标
脑电波
肌张力 心率 呼吸 体温 脑温
快速眼动睡眠的特点
不规律低幅快波,类似清醒期和睡眠一期的脑电变化。
生长激素分泌迅速降低,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增强。生 殖器充血,分泌物增多或阴茎勃起、遗精等 从异相睡眠中唤醒后,80%以上的人声称正在做梦,尚可陈述 梦境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以视觉变幻为主 出现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眼电现象显著加强, 在桥脑、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层中可记录到周期性的高幅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