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及觉醒神经生物学
失眠与神经生物学的相关性研究
失眠与神经生物学的相关性研究失眠,是指睡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短时间内睡眠结束等,从而导致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统计,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会遭受失眠的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于失眠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还存在很多争议。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细胞和基因等方面的科学。
它探讨的是生物的神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情况下这些关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神经生物学对失眠的研究也颇具深度和广度。
失眠与神经生物学的关系,值得探究。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失眠与神经生物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使读者了解失眠、神经生物学及其相关性研究的重要性。
1. 失眠与大脑皮层人类大脑的皮层区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系统,是决定人类感官、认知和运动等功能的主要部位。
皮层分为前额皮层、顶叶皮层、枕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等不同的区域。
失眠与皮质之间的关系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皮层所控制的睡眠过程是与睡眠-觉醒调节系统紧密相关的。
睡眠-觉醒调节系统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这三个部分。
其中,感觉神经元接收周围环境的信息,然后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则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回去。
这种过程不仅包括身体的动态调整,还涉及到人类在睡眠过程中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等因素。
2. 失眠与大脑功能大脑是人类的智力和思维的中枢。
大脑的功能范围极为广泛,覆盖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失眠与神经生物学的相关性研究,大脑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中发现,过度的失眠可以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失眠会影响人类的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调节和动机行为,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失眠的影响可能涉及神经化学和神经结构的更深层次。
3. 失眠与灰质灰质指总量较高的神经元区域。
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呈现颞叶和枕叶灰质区域容积减少的情况,这说明失眠能够导致灰质萎缩。
睡眠与觉醒的动力学
睡眠与觉醒的动力学
1.昼夜节律调节:
-昼夜节律是由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负责产生并维持大约24小时的生理周期,调控觉醒和睡眠的节奏。
2.神经递质系统:
-在觉醒状态下,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多巴胺通常较为活跃,这些物质有助于保持警觉、注意力集中和认知功能。
-而在睡眠过程中,其他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增强,它具有抑制神经元活性的作用,从而促使身体放松并进入睡眠状态;同时,褪黑素的分泌也随着夜晚的到来而增加,帮助诱导和维持睡眠。
3.睡眠结构与神经动力学:
-睡眠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这两个阶段在夜间周期性交替出现。
不同阶段的转换涉及到脑电图(EEG)模式、肌电图(EMG)和眼球运动等生理指标的显著变化。
-NREM睡眠包含浅睡、深睡(慢波睡眠,SWS)阶段,此时脑电波呈现慢波活动,被认为是大脑巩固记忆和修复的重要时期。
-REM睡眠期间脑电图显示类似于清醒状态的快波活动,但肌肉张力几乎完全丧失,此时梦的产生最为频繁。
4.突触可塑性与睡眠需求:
-研究还表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可能与睡眠需求有关。
在觉醒时,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强度不断调整,这可能导致代谢产物积累和能量消耗,睡眠可能作为清除这些代谢副产品、稳定突触效能和整合新学习信息的一种方式。
睡眠和神经生物学中的激素分泌和代谢调节
睡眠和神经生物学中的激素分泌和代谢调节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与神经生物学中的激素分泌和代谢调节密不可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睡眠与激素之间的连接,以便更好地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一、睡眠对激素的影响睡眠对激素分泌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得荷尔蒙与神经传递物质的分泌失衡,导致情绪、注意力、认知等方面的损害。
同时,睡眠对于促进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也非常重要。
生长激素是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而性激素则与生殖、心理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
二、激素对睡眠的调节激素分泌能够对睡眠产生影响,尤其是褪黑激素和皮质醇。
褪黑激素是由松果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有“天然镇静剂”的作用。
在夜晚,褪黑素分泌增加,促进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而在白天,褪黑素的分泌则下降,辅助人们保持清醒。
皮质醇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在压力和应激情况下释放。
大量的皮质醇会导致失眠和睡眠中断,因此一些调节皮质醇水平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都可以帮助缓解失眠。
三、环境对睡眠和激素分泌的影响睡眠问题不仅仅只是由人体内部因素所决定,环境因素也会对睡眠和激素分泌产生影响。
例如,夜光环境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让人们难以入睡;而昼夜颠倒的工作或生活时间,会破坏人们的生物钟和激素分泌节律,导致负面影响。
另外,一些食物和药物也可以对睡眠和激素分泌产生影响,如咖啡因和酒精等,它们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入睡时间和质量,还会破坏激素分泌的平衡。
综上所述,睡眠和神经生物学中的激素分泌和代谢调节密不可分,我们需要重视睡眠和激素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规划生活和工作时间,保持健康的生物钟,尊重身体和大脑的自然运行规律,以更好地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睡眠与觉醒 生物心理学论文
睡眠与觉醒摘要:对于一个正常人,都存在着觉醒和睡眠这两种生理状态,而且这两种生理状态是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的。
睡眠与觉醒相互交替的节律活动不是完全由环境昼夜交替引起的被动反应,而是身体内部的振荡机制进行调节和维持的结果。
保证正常的觉醒与睡眠对人体健康和保持良好的状态非常重要。
关键词:睡眠觉醒机制调节周期正文:觉醒与睡眠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重要条件,是脑的生活节律。
生物体和人体呈现种种节律现象,就如脉搏和呼吸周而复始地出现,心动周期是0.8秒,以节律来说平均是每分钟75次,呼吸周期是4秒,每分钟16次,这些是较短的周期、较快的节律;体温凌晨低、下午高,再到凌晨又低,人体的血压、代谢、血细胞数目、激素的分泌量等种种功能都呈现一种规律的波动,大体都是以一个昼夜为周期,这是“近似昼夜的节律”。
最让人关心的昼夜节律可能是觉醒与睡眠。
白天工作,晚上睡眠;日出而作,日落而睡。
特殊工作的倒过来,但也总是要使大脑有睡与醒的交替。
长时间不睡,人就受不了,会出现种种神经精神症状;长时间不醒也不可能,除非人在昏迷中。
人体觉醒与睡眠的周期,正好与昼夜的交替一致,是人与自然形成的默契,这种默契伴随着生物进化已形成了人体的“生物钟”。
这种醒与睡交替现象,专门研究睡眠的科学家至今还说不清楚为什么。
但这种规律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重要的。
人体保健,特别是中老年人伴随着生理功能“走下坡路”更显得重要。
一睡眠的分期成年人正常睡眠是由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两个时相周期交替形成的,每夜大约反复转变4-5次。
开始入睡时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或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再转为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这个阶段发生在慢波睡眠之后,常伴有间断性的眼球快速运动,又称快速动眼睡眠。
在人的一生中,每天睡眠总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其中快波睡眠时间缩短更明显。
新生儿的快波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50%左右,成年人只占20%~30%,老年人占的比例更小。
脑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有力地推进了睡眠的实验性研究。
睡眠与觉醒神经生物学
睡眠稳态调节
我们现在对这种睡眠稳态调节的具体 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比如VLPO神经元 系统,它们在人体缺觉时的活性并不 会升高,即没有积累“催促”人体入 睡的信号,直至我们入睡为止。
眼动电图:
1. 非快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on-REM)
睡眠一期(stage 1) 睡眠二期(stage 2) 睡眠三期(stage 3) 睡眠四期(stage 4)
2. 快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不同于昏迷:睡眠是生理性的,可循环的, 可逆性的。
睡眠在行为学上判定标准:
1. 运动能动性降低; 2. 对刺激的反应减小; 3. 刻板的姿态(例:人类的闭眼躺卧); 4. 比较容易逆转;
脑的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 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昼昼夜夜节节律律调调节节
▪ 视交叉上核神经核团(SCN)是我们大脑中的主控时钟 (master clock)。SCN细胞具有24小时周期性的活化特征, 将这些细胞从大脑中分离出来,该调控机制同样有效。
▪ 动物缺乏SCN细胞,又缺乏外界的时间信息,它们就会失去 对包括睡眠在内的各种日常行为、活动以及生理过程的昼夜 调控能力。
表现四: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活性占主导地位。心率和呼吸 加速,但不规则,内稳态功能减弱,呼吸与血中CO2浓度的关联 减弱. 体温控制系统基本放弃,深部体温开始下降
睡眠与觉醒2_
PGO锋电位(ponto-geniculo-occipital spike):
当脑桥被盖外侧区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时,引起脑电发生去
同步化快波,并能激发脑桥网状结构、外侧膝状体和视皮 层的脑电波出现一种棘状波,称为PGO锋电位。PGO峰
电位与快速眼球运动几乎同时出现,在觉醒时和慢波睡眠
中相对处于静止状态,而在异相睡眠中显著增强,因此被 认为是异相睡眠的启动因素。
SCN的时钟基因
• 巴比妥类阻断上行激动系统, 起催眠作用。
感觉传入纤维到达丘脑后, 经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投 射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投射至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与 皮层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 关系,起维持和改变大脑 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
特异性感觉通路
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通过下行纤维兴奋网状结构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
• 做梦: • 其它生理变化:脑耗氧量 ,脑血流量 ,脑蛋白 合成量 ,生长激素 。
睡眠的周期变化:
• 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 慢波睡眠与REM睡眠交替,4-5周期 • 睡眠后期,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延长 • 越近早晨,最大睡眠深度,不能到阶段4。
睡眠研究:
• 行为学观察
S
从低等动物(如昆虫)到高等动物(鸟类、哺乳 类)普遍存在。
觉醒时,脑电波呈去极快波,闭目安静时枕叶出 现α波,抗重力肌保持一定的张力,维持一定的 姿势或进行运动,眼球可产生追踪外界物体移动 的快速运动。
睡眠时,脑电波一般呈同步化慢波,嗅视听触等感 觉减退,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心 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代谢减 慢。
REM睡眠的发生机制
异相睡眠启动神经元(paradoxical sleep on, PS-on) 位置: 脑桥被盖外侧区,胆碱能神经元 异相睡眠关闭神经元(paradoxical sleep off, PS-off) 位置: 脑桥被盖 蓝斑 (去甲肾上腺素能) 中脑中缝核(5-羟色胺能)
睡眠和清醒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及与学习记忆的关联-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睡眠和清醒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及与学习记忆的关联-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睡眠和清醒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睡眠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剥夺睡眠对机体的影响比剥夺食物更明显,并最终导致。
睡眠是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机体对自然环境反应和适应的结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具有生物钟自身固有的昼夜节律的基本特点.在哺乳动物,控制昼夜节律的总生物钟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其他外周系统,如免疫、消化系统以及体温等也都有相对的节律性调节机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细胞有很强的自主节律性,也受其他生物节律活动和外界环境如自然光线强弱周期的调节和影响。
哺乳动物视网膜有一些散在的节细胞对光线的快速变化不敏感,但对外界光线的持续性变化敏感;这些细胞直接投射到视交叉上核,其所传送的信息对生物钟细胞的活动至关重要,以协调和维持生物钟昼夜周期同实际的晨昏变化的基本一致.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细胞还将自然界光线的持续性变化传送到松果腺,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见后),后者再以反馈的方式影响视交叉上核生物钟细胞的活动。
这一反馈调节的详细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但其基本原理使体内固有昼夜节律性变得可调,从而形成了时差现象和倒时差这一对矛盾。
例如生活在北纬70 度以上的驯鹿的昼夜节律在夏季的长白日和冬季的长黑日发生可逆性的消失.有大量行为学研究提示,启动睡眠的生物钟每日敲响两次,间隔约12 小时。
通常是子夜和中午稍后,所以人有午饭后困顿(post-lunch dip)之感.曾经认为,午后困顿是午餐后较大比例的血液流向胃肠道,大脑相对缺血所致。
实验观察表明不吃午饭的人照样到时犯困;这个时间工作效率低,交通事故增加;核心体温每日也有两个相对应的最低点;内分泌和消化系统也有相应的变化。
可见午睡并非习惯,而是机体需要,由机体生物钟决定。
生物钟这一双谷节奏还得到数学模拟研究的支持,但尚未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细胞得到证实,表明午休和夜间睡眠的启动机制不同,机体表现方式也不一样。
觉醒与睡眠(神经生物学作业)
觉醒与睡眠本学期,通过对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了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及生理学特性,收获颇丰。
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讲解了很多很实用的知识,比方说,如帕金森综合症、舞蹈症的病因,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梦游等等。
虽然没有机会做系统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这些复杂的生理现象还是充满好奇的,而神经生物学这门限选课正好可以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解答这些疑惑,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可以让我们对与这门科学有一个更系统性的了解。
在老师将结果的所有内容之中,我对于觉醒和睡眠这一块最感兴趣,因为自己的身边有很多同学都有说梦话的毛病,而且与他人讨论时发现大家都对梦呓和梦游的成因很感兴趣。
但是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老师并没有讲解的很清楚,因此,我在课下又通过看书和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了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希望在下一次与朋友讨论有关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可以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为大家解惑。
睡眠与觉醒一样都是生命活动所必需要的一种主动的和复杂的生理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它们随昼夜周期而互相交替。
这种交替现象是生物体周期性活动规律的典型范例。
有人称一个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一般,正常人每隔二十四小时即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交替,这种醒一睡节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觉醒时意识保持清晰状态,机体对外界和内部环境刺激的敏感度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的和有效的反应。
而睡眠时意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度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提高,呈现一种意识障碍状态。
睡眠时虽仍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调节,但脑的一些高级技能如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均停止。
从生理意义上来讲,睡眠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觉醒是保证大脑正常工作的生理条件,睡眠时大脑维持正常机能的自律抑制状态。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是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单位,非解剖单位,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核心部位)的紧张活动维持的。
动物是要证明,电刺激中脑网状结构确实能唤醒动物,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睡眠和觉醒调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睡眠和觉醒调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人类的生物钟是由一系列神经元群组成的内在时钟系统所控制的。
这个时钟系统能够控制睡眠和觉醒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节奏。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存在睡眠问题,如难以入睡、易醒多梦、睡眠不深、睡眠时间不足等现象,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为了理解睡眠和觉醒的调控机制,许多神经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十年里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觉醒和睡眠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神经递质所控制的。
在人类大脑中,处于皮层和丘脑神经元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控制着觉醒和睡眠状态。
该区域通过与其他大脑区域的神经元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大脑中的肌电图来监测肌肉活动,以及记录电化学活动,来控制睡眠和觉醒状态。
神经递质是在这个区域特别重要的物质之一。
它们负责传递信号和信息并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交互。
在这些神经递质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时会促进觉醒,而GABA(γ-氨基丁酸)和腺苷可以促进睡眠。
特定的中枢神经递质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睡眠和觉醒状态。
例如组胺受体1(H1)是一个通路,可以通过调节周期性运动障碍(PLMD)和随眠搏动(SWD)来促进睡眠。
另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是体温。
我们的体温在一天当中会有波动变化,这些变化与睡眠和觉醒状态相关。
在身体内部,控制体温的神经元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神经元群能够将体温升高或者降低,进而产生不同的睡眠和觉醒状态。
除了这些机制,睡眠和觉醒调节还涉及其他许多因素,如饮食、光照、噪音、心理状态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对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并调节睡眠和觉醒状态。
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睡眠和觉醒的调控机制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研究人员们正在不断探索这些机制的具体原理,并力图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睡眠问题。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但已有许多科学家在这一领域里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突破。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来探索神经生物学领域的更多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二:神经活动降低,代谢率及大脑温度降至最低,交感活动 减少,心率、血压下降,付交感活动增强,并占主导地位(如瞳孔收 缩,肌张力及反射完整)——休闲的脑,可动的躯体
睡眠与觉醒
提纲:
n 睡眠的定义和脑的电活动 n 睡眠的周期和表现 n 产生睡眠和觉醒状态的神经机制 n 睡眠的调节 n 睡眠的作用
睡眠定义
n高等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环境没有反应的,有感知 的可逆性行为状态,一种生理和行为过程非常复杂的复合 状态。 n睡眠对我们的生命与摄食和呼吸一样重要,人一生约有三 分之一的时间处于睡眠,其中四分之一的睡眠时间处于活跃 做梦的状态。 n长期剥夺睡眠能毁灭性的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 n不同于昏迷:睡眠是生理性的,可循环的, 可逆性的。
非快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生理表现比较
非快眼动睡眠
快眼动睡眠
心率规则,血压平稳
心率不平稳
呼吸频率慢而有规律
呼吸频率不平稳
呼吸道阻力增加
-
血液中CO2分压增加
-
体温和脑温降低
主动体温调节功能消失,组织血流量、氧耗量、葡萄
低
糖耗量增加
-
肢体远端的肌肉和面部肌肉短
暂抽动,肌张力消失
性激素分泌高峰,生长激素分泌增加 -
睡眠和觉醒状态的神经机制
觉醒与睡眠的形成是两个系统作用: 觉醒——非特异上行激活系统 睡眠——下丘脑视前区腹外侧部(VLPO)
(NREM);桥脑头端被盖外侧区(REM) 两个系统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觉醒与睡眠都是主动过程;
上行激活系统:
频率与波幅
种类
Beta
频率(Hz) 波幅(uV)
14-30
2-20
主导时期
思维活动
Alpha Theta
8-13 4-7
Delta 0.5-3
20-60 20-100 20-200
清醒、放松
儿童的支配频率,在成 人随困倦和注意而增加 深睡,婴儿支配频率
睡眠的两个时相:
EEG: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或正相睡眠
表现三:脑电波节率慢,振幅大,提示皮层神经元振荡的同步性较高,大部 分感觉输入不到达皮层,被唤醒后,通常回忆不起有过任何思维活动,或 仅回忆起非常模糊的思维,详细的,有情节的梦很少出现
快眼动睡眠(REM Sleep )表现:一:人类 REM 睡眠90分钟一个周期,
每个REM周期比上个周期要长一些.快速 眼球运动出现生动的梦或恶梦,身体是“ 麻痹的.”——活跃的脑,瘫痪的躯体
睡眠在行为学上判定标准:
1. 运动能动性降低; 2. 对刺激的反应减小; 3. 刻板的姿态(例:人类的闭眼躺卧); 4. 比较容易逆转;
脑的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 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自发脑电活动(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表现二:脑的氧耗高于清醒状态,骨骼肌张力近乎完全丧 失,躯体的大部分实际上不能动弹
表现三:呼吸肌继续工作,但很微弱.眼肌和内耳肌则非常活 跃,眼睑闭合,眼球时而来回运动,予示着生动的梦,在眼动和 眼动后被唤醒的人90﹪-95﹪报告做了梦
表现四: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活性占主导地位。心率和呼 吸加速,但不规则,内稳态功能减弱,呼吸与血中CO2浓度的关 联减弱. 体温控制系统基本放弃,深部体温开始下降
l 动作电位是脑内唯一可以快速远 距离传递的信号,神经元相互结合 成电网络,同时也可按某种节律 同步放电,群电活动可以通过表面 或深部电极加以记录
脑电波划分频率波段
定义:单位时间(秒)内 波的个数
单位: 赫兹(Herz, Hz) EEG频率的分类 波: 7-13 Hz 波: 14-30 Hz 波: 4-7 Hz 波: 0.5-3 Hz
(orthodox sleep)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WS)或异相睡眠
(paradoxical sleep,PS) 眼动电图: 非快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on-REM) 睡眠一期(stage 1) 睡眠二期(stage 2)
睡眠周期循环: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定的感觉(例如躯体感觉)通过三级神经元到达皮层,
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
层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在通过脑干时,发出
侧支与脑干中的神经元发生联系 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
睡眠周期循环:
健康成年人睡眠总时间 75%为non-REM睡 眠
25%为REM睡眠
循环特点:
l随着睡眠的进程,non-REM睡眠的时程普遍缩 短(特别是3期和4期) lREM睡眠延长.一夜的REM睡眠有一半发生在最 后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 lREM睡眠期最长可持续30--50分钟.
非快速眼动睡眠表现
从non-REM 睡眠的第 一期开始,逐步进展(1期、 2期、3期、4期)到第四 期,该过程可被偶而出现 的身体运动及部分觉醒 打断.
70-80分钟后,一般短暂 地回到第三期或第二期), 由此进入第一个持续约 5-10分钟的REM睡眠期.
人类从non-REM睡眠 开始到第一个REM睡眠 结束的周期约90-110分 钟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地 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
基本波形:
主反应:先正后负 的电位变化.
后发放:一系列正
相的周期性电位
+
波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概念: 在头皮上记录 的持续的、节 律的自发脑电 活动的图形.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l 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大量神经 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EPSP、 IPSP)而产生.
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中继核 传导路径
感觉接替核(主) 联络核(次) 固有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