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通过科学实验定量研究自然现象所遵从的规律时,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观测,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然后将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实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有关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理论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提高科学素质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和训练环节。

另外,有关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理论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一两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因此首先对其基本内容做初步介绍,然后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实际运用加以掌握。

§1.1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

1. 测量

测量是把待测量与体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作比较的过程。例如,用米尺确定长度,用天平确定质量,用秒表确定时间,用电压表、电流表结合欧姆定律确定电阻等等,都是物理测量。

⑴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从量具或仪表上直接读出待测量的结果。例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天平称衡质量,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等等。

间接测量是指利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与待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通过其公式计算而得到待测量的结果。例如,要测量圆柱体的体积,可先直接测出圆柱体的直径和高的值,然后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其中,圆柱体的直径和高是可直接测量的量,而体积就是间接测量的量。通过测量电流、电压计算电阻或电功率等。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都可直接测量了。例如,电能的测量本来是间接测量,但也可用电度表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计算A类不确定度:
S
2 ( D D ) i i 1 5
( D)

n(n 1)
(11.932 11.922)2 (11.913 11.922)2 (11.921 11.922)2 (11.914 11.922)2 (11.930 11.922)2 5*(5 1) 0.004mm
实验三环节
1. 预习
预习--操作--数据处理
(报告样本)
简述主要内容、过程及注意事项;推导相关公式; 画出流程图、线路图、光路图及装置示意图等
专栏专用,可附页
设计数据记录表(其中一份为草稿)
2. 操作
理解原理、熟悉仪器、明确步骤、注意安全、 精心操作、仔细观察、准确记录 遇异常,多分析 有问题,多提问
1.2.10.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位数的多少 取决于: ▲被测物的大小, ▲所用仪器的精度(误差位)
1.2.3 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1.2.3.1 基本原则: 有效数字只能保留一位欠准数;
与欠准数运算的结果也是欠准数。
1.2.3.2 运算法则: 和、差欠准位最高 14.61 0.00672 14.616 7 2 14.62 与14.61 同 积、商有效位数最少 与10.1 同 4.178 *10.1 42.1978 42.2

第六章-6.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六章-6.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当室温与标准温度差异为测量精度所许可,而且被测工件、量仪 及调整标准器的温度达到平衡后才进行测量,这时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 测量误差,可减少到最小程度或忽略不计。
(4)人员误差。
人员误差是测量人员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它包括技术熟
练程度、分辨能力、思想情绪、连续工作时间长短和工作责任心等。
例如,计量器具调整不正确和量值估读错误等因素引起的测量误 差。
表6.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处理计算表
Li 30.049 30.047 30.048 30.046 30.050 30.051 30.043 30.052 30.045 30.049
Li 300.48
L Li 30.048
n
Vi= Li− L
+0.001 −0.001
式中, n ——测量次数;
L
n
(6.6)
——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由式(6.6)可知,在n次等精度测量中,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为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的1/ n 倍。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用残余误差表示为
L
n
1 n(n 1)
n
Vi 2
i 1
(6.7)
(7)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
单次测量:
L l 3 l lim
为了减少上述误差,减轻测量人员的疲劳,愈来愈多地采用数字 显示及计算机打印等读数方法。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附加误差
• 当仪表在使用中偏离了标准工作条件,除了基本误差外,还 会产生附加误差。附加误差也用百分数表示。
• 例如,仪表使用时温度超出(20±5)℃,则会产生温度附加 误差;使用时电源电压超出(220±5%)V,则会产生电压附 加误差。
• 此外,还有频率附加误差,湿度附加误差,振动附加误差等 等。
2. 影响误差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与仪器仪表所要求的使用条件不一致而造 成的误差称为影响误差。例如,由于温度、湿度、大气压、电磁 场、电源电压及频率等波动所造成的误差均属于影响误差。
3. 方法误差
由于测量方法不合理所造成的误差。例如用低输入电阻的仪 表测量高内阻回路的输出电压所引起的误差属于方法误差。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U 2 U x2 U 2 (-6 5) V 1V
– 很显然,虽然二者的绝对误差相同,但是二者测量的 精确度却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
• 定–义实际:际值值相绝对对误误差差,与即被:测量A 实际Ax值之1比0的0%百分数称为实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2.2 仪器仪表误差的表示方法
是一个定值。 • 因此,相对误差不能用于评价仪器仪表的精确度,也不便
于用来划分仪器仪表的精度等级。为此提出最大满度相对 误差称为最大引用误差的概念(在标准工作条件下)。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3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3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测量装臵方面的因素
仪器所在实验 室气流和温度 的波动
测量环境方面的因素
操作人员方面的因素
第7页
电子测量原理
减小随机误差的技术途径
(1) 测量前,找出并消除或减小 其随机误差的物理源;
(2) 测量中,采用适当的技术 措施,抑制和减小随机误差; (3) 测量后, 对采集 的测 量 数据进行适当处理,抑制和 减小随机误差。
各次测得值的绝对误差等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代数和。 在任何一次测量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一般都是同 时存在的,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能不同。
系差和随差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
第14页
电子测量原理
3.1.2 测量结果的表征
准确度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系统误差越小,则准确度 越高,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越高。 精密度表示随机误差的影响。精密度越高,表示随机误 差越小。随机因素使测量值呈现分散而不确定,但总是 分布在平均值附近。
1.随机误差
定义: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指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 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都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 量同一量值时(等精度测量),每次测量误差的绝对 值和符号都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 误差或偶然误差,简称随差。 随机误差主要由对测量值影响微小但却互不相关的大 量因素共同造成。这些因素主要是噪声干扰、电磁场 微变、零件的摩擦和配合间隙、热起伏、空气扰动、 大地微震、测量人员感官的无规律变化等。

3.2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3.2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若误差落在区间(-∞,+ ∞ )之中,则其概率 p=1; 若误差落在(-δ,+δ )之中,则上式可改写为:
将上式进行变量置换,设: 则: =2Φ(t)
在实践中常认为δ=±3σ的概率约等于1, 从而将±3σ 称为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即:
δlim=±3σ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δlimL=±3σ L
σ——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δ——测量列中相应各次测得值与真值之差。
引入残余误差的概念: 引入残余误差的概念: 残余误差的概念 公式): 由残余误差求标准偏差 (Bessel公式): 公式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3.极限误差 极限误差
按照概率论原理,正态分布曲线所包含的面积等于其 相应区间确定的概率。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⑴ 测量误差绝对值的大小决定了测量的精确度.误差的绝对 值愈大,精确度愈低,反之愈高。该测量误差又称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
⑵ 对大小不同的同类量进行测量,要比较其精度,就需 采用相对误差 。即:ƒ = δ/ l0 ≈ δ/l 相对误差ƒ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不名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测量误差按其产生原因可分为: 测量误差按其产生原因可分为:
*用极限误差表示 用极限误差表示 测量结果的分散 特性, 特性,亦表示测 量的不确定度。 量的不确定度。

分析数据时常见的误差与处理方法

分析数据时常见的误差与处理方法

分析数据时常见的误差与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从而指导决策和行动。然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误差,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常见的数据分析误差及其处理方法。

一、采样误差

采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方法不当或样本代表性不足而引起的误差。例如,在进行

社会调查时,如果采样方法不具备随机性,会导致调查结果的偏差。处理采样误差的方法可以是增加样本的大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以及采用更合理的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

二、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指的是由于测量仪器的不准确性或被测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误差。在进行实验研究或数据收集时,使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引入测量误差。要处理这种误差,可以提高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对被测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或者通过使用标准化方法来校正测量结果。

三、数据处理误差

数据处理误差是在数据输入、转换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常见的数据处理

误差包括数据录入错误、数据丢失和数据转换错误等。为了减少这种误差,可以使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具,加强对数据的质量控制,以及定期进行数据的核对和修正。

四、样本偏倚误差

样本偏倚误差指的是样本在统计特征上与总体存在显著差异所引起的误差。当样本不具备代表性时,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离真实情况。为了纠正样本偏倚误差,可以使用加权抽样法或启发式抽样法,以确保样本更接近总体的特征。

五、缺失数据误差

缺失数据误差是由于数据的丢失或缺失引起的误差。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常常会遇到数据缺失的情况,如果不处理好这些缺失数据,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处理缺失数据误差的方法可以是使用插补法,将缺失数据进行估计和补全,或者通过合理的数据筛选和清洗来剔除缺失数据影响。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误差是指实际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任何测量都无法完

全达到绝对准确,所以误差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为

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测量误差,人们开发了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本文将

介绍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一般而言,测量误差可以分为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是由于装置的固有缺陷或使用不当而

引起的误差。它在一系列测量中始终存在,并导致整个数据集向其中一方

向偏离真实值。系统误差通常可通过标定、校正和调整仪器等方法来减小。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是由于测量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

的无规律误差。这种误差在多次测量中可能出现正值和负值,且其分布符

合统计学的其中一种规律,如正态分布。随机误差通常不能被完全消除,

但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并采用统计方法求得平均值来减小。

为了进一步处理测量误差,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包括:

1.平均值:通过多次测量并求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2.标准偏差:标准偏差反映了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是衡量随机误差

大小的指标。较小的标准偏差代表测量精度较高。

3.系统误差的处理:系统误差通常可以通过校正方法来处理。例如,

可以使用已知标准值进行标定,然后根据标定曲线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4.误差传递规则:在多个测量量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误差传递规则来评估结果的误差。误差传递规则可以根据各个变量的不确定度来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x0
x
相对误差ε是一个无量纲的数据,通常以百分数的形式表
示。相对误差比绝对误差能更好地说明测量的精确程度。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ε1=0.002/20×100%=0.01%,ε2= 0.02/250×100%=0.008%,可以看出,后者的测量精度更高。
1.2 测量误差的来源
计量器具 误差
计量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在设计、制造和使用
如图2-18所示表示了 σ1<σ2<σ3时正态分布曲 线的形态。
图2-18 标准偏差σ对正态分布 曲线形态的影响
由概率论可知,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单次测量的标准
偏差σ为:
12
2 2
2 n
n
1 n
n
2 i
i1
(3)随机误差的极限值
由随机误差的有界性可知,随机误差不会超出某一范围。 随机误差的极限值δlim是指测量极限误差,也就是测量误差可 能出现的极限值。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可用实验方法确定。实验表明,大多 数情况下,随机误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例如,在同样测量条件下,对某零件的同一部位重复测量 150次,得到150个测得值。其中,最大值为12.0515 mm,最小 值为12.0405 mm。将所有测得值按大小分为11组,分组间隔为 0.001 mm。统计出每组出现的次数ni,计算每组频率(次数ni 与测量总次数n之比),如表2-4所示。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x0 x 3 x (26.787 0.0016)mm
例3-3 用立式光学仪对某一轴的某个部位等精度测量12次,测 得数据见表3-4,假定定值系统误差已被消除。试求其测量结 果。
1 n
1 12
解:(1)计算算术平均值为
x
n
i 1
xi
12
i 1
xi
26.787mm
(2)计算残差。见表3-4。
(3)判断变值系统误差。
根据残差观察法判断,测量列中残差的数值大体上正负
3. 测量环境误差 测量环境误差是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不一 致所引起的误差。规定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灰尘 等测量因素要求,其中在工业制造测量中以湿度的影响最 大。国家标准规定,标准温度为20˚C,测量时,如果实际 温度偏离此标准温度,则引起的测量误差为
xa2(t2 20) t (t1 20)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 绝对误差δ
x x 绝对误差是测量结果 与被测量(约定)真值 之0 差,
即δ=x-x0,因测量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真值,故可能为
正值亦可能为负值。将上式移项,得
2. 相对误差f
x0 x
相对误差是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真值 x0之比
f x0
二、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 产生测量误差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计量器具的误差 计量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所具有的误差,包括计量 器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的误差。 2. 测量方法误差 测量方法误差是指测量方法不完善所引起的误差,包括计 算公式不准确、测量方法选择不当、测量基准不统一、工件 安装不合理以及测量力等引起的误差。

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随机误差( Error)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定义
测得值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 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又称为偶然误差。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 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 的误差。 实验条件的偶然性微小变化,如温度波 动、噪声干扰、电磁场微变、电源电压 的随机起伏、地面振动等。
测量环 境误差பைடு நூலகம்
测量方 法误差
测量人 员误差
测量装置误差
以固定形式复现标准量值的器具, 如标准电阻、标准量块、标准砝 码等等,他们本身体现的量值, 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一般要求 标准器件的误差占总误差的 1/3~1/10。 测量装置在制造过程中由于设计、制 造、装配、检定等的不完善,以及在 使用过程中,由于元器件的老化、机 械部件磨损和疲劳等因素而使设备所 产生的误差。 测量仪器所 带附件和附 属工具所带 来的误差。
解:用0.5级、0-300v测量时, 0.5级 300v测量时, 测量时
∆ max = 0.5% × (300 − 0) = 1.5V
δ max
1 .5 = × 100% = 1.5% 100
用1.0级、0-100v测量时, 1.0级 100v测量时, 测量时
∆ max = 01.0% × (100 − 0) = 1.0V
特征
产生原因
粗大误差( Error) 粗大误差(Gross Error) 定义

测量及误差处理

测量及误差处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引言

但凡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存在于测量过程的始终,对此我们称为误差存在的普遍性。由于误差的存在,真值不能确切地知道,反过来,误差的计算也只能是一种估算。这就使我们实验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只能是给出一个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

误差影响我们对客观真值的认识,而且又普遍存在,所以在实验中一定要有误差观念。应正确估算误差,注意观察、分析引起误差的可能因素,设法避免、减小误差,尽量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基于误差传递的误差分析在实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验(比如更好的选择参量,正确的使用仪器,得当的操作方法等),进一步改进实验,合理地设计实验。

误差按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系统误差又分为已定(定值)和未定(变量)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由实验中微小的难以控制的随机因素引起,它表现为在很多次重复测量中所得观测值具有起伏性,并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绝大部分实验的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通常用标准误差表示随机误差。标准误差是一个概率统计的概念,它表示多次重复测量中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增加测量次数可减少实验结果的随机误差。

在实验测量中,观测值的随机性除了来自随机误差以外,有时还来自于待测量本身固有的随机性质。若待测量本身的统计涨落造成的测量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大超过测量的随机误差造成的离散程度,这时测量结果的随机性主要反映了待测量本身固有的随机性质。如在核物理实验中,利用各种探测器检测原子核衰变产生的各种射线时,计数率的统计涨落常常是造成测量数据离散的主要因素。

已定系统误差是其大小和正负均已确定的误差,未定系统误差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系统误差的处理主要是发现和消除问题,此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它是实验者实验水平的重要体现。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U 2 U2
100%
100%




3
300
3
200
100% 1%
100% 1.5%
其相对误差越大。
rU 3

U3 U3
100%


3 100
100%

3%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 注意1:测量仪表产生的测量误差不但与仪表准确度等 级有关,而且还与量程有关。
• 注意2:由于对于同一等级的检测仪器,其绝对误差随 满量程值的增大而增大,为提高测量的精确度,需要被 测量与仪表的量程相适应,被测量一般应在满量程的2/3 以上(相对误差小于1.5%)。
数学:
0.25 0.2500
物理测量: 0.25m 25.00cm
(a)分度值1mm
01 234
(b)分度值1cm
0 1 2 34
L=3.23cm
三位
L=3.2cm
在测量中,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单次测量的随差没有规律,随机误差的大小
、方向均随机不定,不可预见,不可修正;
多次测量,测量值和随机误差的总体服从概
率统计规律;
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处理测量数据,对随机
误差的总体大小及分布做出估计,并采取适 当措施减小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特性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一) 测量与误差

1. 测量

在科学实验中,一切物理量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物理量与规定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物理量通过一定的比较,其倍数即为待测物理量的测量值。测量按测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 ①直接测量(简单测量)

运用量具或仪表能直接得到物理量的数值,称为直接测量。例如,用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时间;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直接得到。

②间接测量(复合测量)

多数物理量,不便或不能直接测量。但是我们可以先对可直接测量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依据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待测的物理量,这称为间接测量。例如,要测量一圆柱体的体积V,可以先用米尺(或卡尺)对直径d 和高度h 进行直接测量,然后根据公式h d V 24

1π=计算出它的体积。

当然一个物理量应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力测量,不使绝对的。要根据所有的仪器和测量方法来定。如上例中的圆柱体投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量筒中,从液面的上升即可直接得到体积。

2. 真值和近似真值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各种特性。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对应有一个确定的客观真实值。这个数值就称为真值。

从测量者的主观愿望来说,总想测出物理量的真值。然而任何实际测量中是在一定环境下,用一定的仪器、一定的方法,由一定的人员完成的,由于周围环境不理想、测量方法不完善、仪器设备不精密,而且受到测量人员技术经验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使任何测量都不会绝对精确。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称为误差。任何测量都有误差,误差贯穿于测量的全过程。

如何处理测量数据与误差分析

如何处理测量数据与误差分析

如何处理测量数据与误差分析引言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无论是进行实验研究还是进

行产品测试,准确地测量数据是取得可靠结果的基础。然而,测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误差。因此,正确处理测量数据和误差分析是确保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和进行误差分析,以确保可靠结果的获得。

一、数据收集

在进行测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和仪器。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不合适或过时的仪器,并确保仪器的准确校准。同时,还应该在测量之前进行充分的实验规划和设计,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处理

在收集到测量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有意义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对于大量数据,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特定的数据处理软件来整理数据,并根据实验设计和测量目的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排序。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概括和表达。常用的数据描述方

法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均值是代表数据集中心的指标,而标准差则表示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统计参数来描述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测量结果。

三、误差分析

误差是测量数据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误差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仪器误差、环境影响、人为操作等。因此,在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估计。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多次重复测量来估计误差的范围。重复测量可以

帮助我们识别和排除一些偶然误差,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在进行重复测量时,我们应尽量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以探索潜在的系统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是定性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定量地测量相关物理量。而对事物定量地描述又离不开数学方法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因此,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课的基础。本章将从测量及误差的定义开始,逐步介绍有关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基本知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是一切实验结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误差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误差理论基本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发展。误差理论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其数学基础,研究误差性质、规律及如何消除误差。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误差,或指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对低年级大学生,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本课程尽限于介绍误差分析的初步知识,着重点放在几个重要概念及最简单情况下的误差处理方法,不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好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

第一节测量与误差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以取得物理量数据的表征。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些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测定,实验上就是将此物理量与规定的作为标准单位的同类量或可借以导出的异类物理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就叫做测量。例如,物体的质量可通过与规定用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砝码进行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物体运动速度的测定则必须通过与二个不同的物理量,即长度和时间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就叫做实验数据。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应包含测量值的大小和单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规定了七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则是由以上基本单位按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导出的。因此,除基本单位之外的其余单位均称它们为导出单位。如以上提到的速度以及经常遇到的力、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测量可以分为两类。按照测量结果获得的方法来分,可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而从测量条件是否相同来分,又有所谓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根据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标准量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如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等,

都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借助函数关系由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出所谓的物理量。例如已知了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求出的速度就是间接测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电能的测量本来是间接测量,现在也可以用电度表来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根据测量条件来分,有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是指在同一(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多次测量,如同一个人,用同一台仪器,每次测量时周围环境条件相同,等精度测量每次测量的可靠程度相同。反之,若每次测量时的条件不同,或测量仪器改变,或测量方法、条件改变。这样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叫做非等精度测量,非等精度测量的结果,其可靠程度自然也不相同。物理实验中大多采用等精度测量。应该指出:重复测量必须是重复进行测量的整个操作过程,而不是仅仅为重复读数。

测量仪器是进行测量的必要工具。熟悉仪器性能。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正确进行读数,是每个测量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如下简单介绍仪器精密度、准确度和量程等基本概念。

仪器精密度是指仪器的最小分度相当的物理量。仪器最小的分度越小,所测量物理量的位数就越多,仪器精密度就越高。对测量读数最小一位的取值,一般来讲应在仪器最小分度范围内再进行估计读出一位数字。如具有毫米分度的米尺,其精密度为1毫米,应该估计读出到毫米的十分位;螺旋测微器的精密度为0.01毫米,应该估计读出到毫米的千分位。

仪器准确度是指仪器测量读数的可靠程度。它一般标在仪器上或写在仪器说明书上。如电学仪表所标示的级别就是该仪器的准确度。对于没有标明准确度的仪器,可粗略地取仪器最小的分度数值或最小分度数值的一半,一般对连续读数的仪器取最小分度数值的一半,对非连续读数的仪器取最小的分度数值。在制造仪器时,其最小的分度数值是受仪器准确度约束的,对不同的仪器准确度是不一样的,对测量长度的常用仪器米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它们的仪器准确度依次提高。

量程是指仪器所能测量的物理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即仪器的测量范围(有时也将所能测量的最大值称量程)测量过程中,超过仪器量程使用仪器是不允许的,轻则仪器准确度降低,使用寿命缩短,重则损坏仪器。

误差与偏差

测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被测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数据,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只能获得该物理量的近似值,也就是说,一个被测量值N与真值N0之间总是存在着这种差值,这种差值称为测量误差,即

ΔN=N-N0

显然误差ΔN有正负之分,因为它是指与真值的差值,常称为绝对误差。注意,绝对误差不是误差的绝对值!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

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验的基本技能。实验总是根据对测量结果误差限度的一定要求来制定方案和选用仪器的,不要以为仪器精度越高越好。因为测量的误差是各个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的总合,要以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好的结果,要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确定采用这种或那种测量方法。如比较法、替代法、天平复称法等,都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对测量公式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正,也是为了减少某些误差的影响;在调节仪器时,如调仪器使其处于铅直、水平状态,要考虑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它的偏离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电表接入电路和选择量程都要考虑到引起误差的大小。在测量过程中某些对结果影响大的关键量,就要努力想办法将它测准;有的测量不太准确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在进行处理数据时,某个数据取到多少位,怎样使用近似公式,作图时坐标比例、尺寸大小怎样选取,如何求直线的斜率等,都要考虑到引入误差的大小。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测量不可能获得待测量的真值,只能是近似值。设某个物理量真值为x 0 ,进行n 次等精度测量,测量值分别为x 1,x 2,… x n ,(测量过程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它们的误差为

011x x x -=∆

022x x x -=∆ 0

x x x n n -=∆

求和

01

1

nx x

x n

i i

n

i i

-=∆∑∑==

01

1

x n

x

n

x

n

i i

n

i i

-=

∆∑∑==

当测量次数n →∞,可以证明

n

x

n

i i

∑=∆1

→0, 而且

x n

x

n

i i

=∑=1

是0x 的最佳估计值,

称x 为测量值的近似真实值。为了估计误差,定义测量值与近似真实值的差值为偏差:即x x x i i -=∆ 。偏差又叫做“残差”

。实验中真值得不到,因此误差也无法知道,而测量的偏差可以准确知道,实验误差分析中要经常计算这种偏差,用偏差来描述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用E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