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7edc5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6.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勇气。
1.3.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寒风吹彻》的内容简介2.1.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1.2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2.1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2.2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巩固对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3.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2 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阅读与理解3.2.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3.3.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e92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b.png)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0237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e.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faa7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01.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体会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学会从作品中发现并体会人性关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寒风吹彻》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课堂讲解:对作品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寒风吹彻》原文。
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e9a1ef121dd36a32d82fe.png)
【篇一】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教学步骤】一.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2、解题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五、探究、升华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六、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附教师心得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篇二】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4ed0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5.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2ea63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c.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引发学生对课文《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解读课文。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寒风吹彻》,巩固学习内容。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思维与创新: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资源或实物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课文情境的学习环境。
2. 问题引导: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3.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09df0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1.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fd220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e.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fd5a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8.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c434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7.png)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f1fb9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7.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c214a8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c.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bd4ee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a89e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e.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 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经历过严寒的冬天吗?寒冷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珍惜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寒冷中的温暖”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冬季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7c0f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c.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配套K12】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
![【配套K12】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f1bc51bb68a98271fefa6c.png)
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寒风吹彻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苏宏伟【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探究升华,理解对苦难的直面认识,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寒风吹彻”是为了“春暖花开”4、品味鉴赏语言【教学步骤及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建国60周年的20XX年的这一年里,我们同学们已经走过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的秋天,当然,我们还将迎接蛰伏的冬天。
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你们思考过冬天吗,你们对冬天的感受和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图片和耳朵里所听的音乐一致吗?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的刘亮程,他对寒冷的冬天曾也过这样一段文字: (UEGQtO二、阅读——感受通过预习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阅读——分析那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
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
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
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
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
——刘亮程那么作者在那样一个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在单调寂寞之中,对我们所常见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认识呢,他笔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义呢?[注意:此处一定要启发学生结合文中所讲的4个故事来具体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确:“寒冷”的三重含义四、阅读——探究1、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合作学习,我们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了“寒冷”的含义,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秋天,但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处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围我们。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3faa7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材分析《寒风吹彻》是北岛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岛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寒冷的环境?寒冷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寒冷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气氛、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七、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
可以采取一对一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8e51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4.png)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726b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9.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案西南位育中学高一年级组盛媚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总体设想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次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往阅读经验,谈本文的阅读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预习(形式:回家作业)1、通读课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词,并为各自然段落标注序号。
2、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从而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3、概括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4、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语言的赏析和品味。
5、置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二)课堂教学(课时:45分钟)1、课文导入:问题1:作者刘亮程在散文《寒风吹彻》中用怎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我”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感悟?回答: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抚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
2、课文的解读:问题2: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默读课文10分钟)回答:a、十四岁以前的我(t4)“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对于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B、十四岁的我(t6)“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 T6“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T7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T8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
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
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
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
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T9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
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
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T10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T11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
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T13 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我没吭声。
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C、三十岁的我“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
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
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
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
他们被留住了。
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T17 ”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在寒冷太巨大。
T18生命的旅程就像《笛梦》中的“我”一样,没有伴侣、没有依靠,只能凭着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完。
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横亘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对时间历史的长河,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
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问题3:“我”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对于“我”的姑妈和母亲,“我们”也帮不上忙吗?回答:对于姑妈“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
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我和母亲平淡地谈着姑妈的死,“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姑妈的死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
”应该更多地去关怀长辈“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
问题4: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帮助母亲,让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回答:“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下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无能为力。
”母亲一个人的冬天已经到来,即使“我”意识到“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意识到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但是“无能为力”。
问题5: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寒冷的内涵: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问题6: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回答: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
(朗读课文T29~35)3、课文总结:在课文预习中,我们会发现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
语言以干净轻盈的短句式为主,状写北方冬天的日常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现了一种质朴而隽永的阅读视觉效果。
修辞手法以拟人见长,作者在视觉听觉触觉之间往来穿梭,成为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种方式。
作者所选择的叙述方式: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
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
(三)课后作业:1、思考:课文第18节中“他的寒冷太巨大”,“他”指谁?课文中的删节部分: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
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
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
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
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
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
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
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2、重读课文《寒风吹彻》和《笛梦》,说说你喜欢哪篇文章以及理由,并写500字的赏析文章。
3、阅读刘亮程作品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