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门的历史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欣赏。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厦门的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在厦门,南音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爱好者。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

当那悠扬的乐声响起,仿佛能将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岁月,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和文化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南音的表演,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乐器,倾情演绎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其次,厦门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名,其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

演员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动作和独特的唱腔,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高甲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陈三五娘》《包公断案》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厦门的乡村和城镇,每逢节日或庆典,常常会有高甲戏的演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再者,厦门的漆线雕工艺堪称一绝。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以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工匠们用柔软的漆线在胚体上盘绕出各种图案和造型,然后贴上金箔或涂上彩漆,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漆线雕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是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以上这些,厦门的红砖古厝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以红砖红瓦、燕尾屋脊为主要特征。

这些古厝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精美,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

在厦门的一些古村落,如集美后溪、翔安新圩等地,还保存着许多完好的红砖古厝。

这些古厝见证了厦门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记忆。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闽南nanyin文化

闽南nanyin文化

如果你在日暮时分漫步闽南的街头,很可能会被一种飘荡于长街深巷之中的婉转乐音所吸引,循声而去,你会发现在那些极富闽南风情的红砖墙的掩映下,有人横抱着琵琶,有人吹奏着洞箫,有人轻打拍板缓缓吟唱。

这种让闽南人深深迷醉的音乐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

南音到底有着多么悠久灿烂的传承历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海内外的闽南人都为之倾倒?就让李白燕这位南音名角来为我们揭开谜底,带领我们一同去领略南音的绝世风采。

南音演唱细节无不渗透着古韵问题:南音一向有着“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之根”等诸多美誉,这些赞誉之词不仅彰显了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折射出南音历史之悠久,那么,南音形成至今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李:由于缺乏考古实据,所以严谨来说,南音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在仍不能确定,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至清朝已渐臻成熟。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主要是从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考究而来。

南音演出时,乐手采用的是横抱琵琶的演奏姿势,洞箫的规格也严格限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都与唐旧制完全吻合。

与此同时,南曲中的许多曲牌名称,如《清平乐》、《梁州曲》等,都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在宋元时期,南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唱腔上,吸收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优点,变得更加绵长优美;在创作上,对宋词和元杂剧多有借鉴,这使得南音的演唱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到清代,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工谱,这就标志着南音作为一个乐种已基本成熟。

问题:有一位音乐家曾说过,南音的演奏乐器是古朴且独特的,这种“古朴和独特”主要体现在哪方面?李:说南音的演奏乐器古朴,是由于南音的乐器大多与古乐器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说它独特则是因为南音乐器在演奏姿势和技法上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南音演出时,乐手横抱曲项琵琶,这与竖抱着演奏的北琶是截然不同的,而据专家考证,这种演奏姿势就是延续了唐代演奏琵琶的姿势。

非遗南音_模板参考

非遗南音_模板参考
和推崇
在传承和发展南音的 过程中,需要注重保 护传统曲目和表演形 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文
化的发展需求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 各界的参与以及专业 人才的不懈努力,相 信南音这一珍贵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 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3
南音的文化价值
南音的文化价值
首先,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为中国 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音的音乐体 系和表演形式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了 大量古代音乐的特征和风貌,为研究古代音乐、
曲艺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此外,南音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南音的表演形 式和音乐特点深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
4 进行再创作和演绎。例如,可以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到传统曲目中来,或者将传统曲目改编成现
代舞台剧等。这些创新方式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南音,也能够丰富南音的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5
结语
结语
作为中国四大古老剧 种之一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宝贵遗产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韵律 和表演形式以及深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 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
非遗南音
1 南音的历史 3 南音的文化价值 5 结语
-
目录
CONTENTS
2 南音的音乐特点
4 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2
非遗南音
01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声、 南管,是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之 一,起源于福建泉州,流传于
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02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遗 产之一,南音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 演形式,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南音小知识

南音小知识

南音小知识南音是中国音乐中的一支重要的民间音乐流派,由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音乐融合而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南音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当代依然广受人们的喜爱。

一、南音的起源和发展南音起源于宋代,当时传统的汉族音乐分为北乐和南乐两类,南乐主要流行于江南和福建等地。

南音最初受到福建的各地音乐的影响,并逐渐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递到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在渐渐流传的过程中,南音与当地的音乐和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音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列入中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珍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赞赏。

二、南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南音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流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1.音乐特点南音音乐以清丽、高亢、温婉、细腻、平易近人为特点。

其曲调优美、悠扬动听,旋律优美、典雅流畅。

南音歌词情感丰富,歌唱风格独特,不同地区的南音演唱方式也存在差异,但总体表现出的是清暖、恬静、婉转的意境。

2.表演形式南音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正戏、泥古坑和潮州音乐。

正戏是南音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唱者多为女性,轻盈细腻的嗓音是南音的特点之一。

泥古坑是南音的一个演唱形式,在演唱上加入了音效,以模拟自然景物的声音,达到增加效果的目的。

而潮州音乐则与泥古坑配合使用,它们通常同时出现在戏剧中。

三、南音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南音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的考验后,到了现代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文化传承的困难、民族文化认同的淡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等,都使得南音的发展现状面临诸多困难。

为保护南音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南音的文化保护和奖励力度,加强了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南音文化教育和宣传,进一步宣传南音文化价值,并鼓励更多的人们了解和传承南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介绍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

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泉州一带闽南地区。

由于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因此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

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

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

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

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

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湖头镇,人们可以看到其祖居的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令人怀想当年南音繁盛兴旺的情景。

据学才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阒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一尺八寸,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多年前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

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所以然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级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发前的“节”相同。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一下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一下

一、前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起源于福建泉州,已有千年历史。

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的曲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为了深入了解南音的历史、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南音社会实践,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南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南音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弘扬南音文化,我们决定开展这次南音社会实践,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南音的魅力,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泉州南音传承中心,参观了南音展览馆。

馆内陈列着南音的历史资料、乐器、服装等,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南音的发展历程。

2. 学习交流在传承中心,我们与南音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传承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南音的演奏技巧、曲目特点以及南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还观摩了南音的现场演奏,感受到了南音独特的艺术魅力。

3. 体验学习为了更好地传承南音,我们亲身体验了南音的学习过程。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南音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尝试演奏了一些简单的曲目。

虽然我们只是初学者,但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对南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采访调研我们还对南音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研。

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南音爱好者以及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南音在泉州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年轻一代对南音的了解不足,南音的传承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对南音的认识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南音的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感到自豪,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2. 传承南音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南音的基本演奏技巧,为南音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同时,我们还通过撰写实践报告、宣传南音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音。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南音,又称泉州南音、南曲,是我国福建省泉州市独特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南音的魅力,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南音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学习等形式,我们对南音的历史、艺术特点、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二、南音的历史与艺术特点1. 南音的历史南音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南音最初是泉州一带的民间音乐,后来逐渐传入闽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音在历史上曾受到皇室的青睐,成为宫廷音乐之一。

2. 南音的艺术特点(1)音乐风格:南音音乐优美、抒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旋律婉转、悠扬,节奏舒缓,充满诗意。

(2)演奏乐器:南音主要使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民族乐器,其中琵琶最为重要,被誉为“南音之魂”。

(3)唱腔:南音的唱腔独特,分为“软唱”和“硬唱”两种。

软唱以细腻、柔美著称,硬唱则刚劲有力。

(4)歌词内容:南音歌词多为古诗词,内容丰富,涉及历史、爱情、生活等方面。

三、南音的传承现状1. 传统传承方式南音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相授、家族传承和民间传唱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南音的传承方式逐渐多样化,如成立南音培训班、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等。

2. 传承现状尽管南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近年来,南音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传统传承方式受到限制,南音人才流失严重。

四、南音社会实践调查活动1. 实地考察我们团队前往泉州市南音传承基地,参观了南音博物馆,了解了南音的历史、乐器和演奏技艺。

同时,我们还观看了南音演出,亲身感受南音的魅力。

2. 访谈我们团队对南音传承人、学者和爱好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南音的传承现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3. 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学习了南音的基本演奏技巧,如琵琶、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南音的唱腔特点。

福建南音音乐结构的特点

福建南音音乐结构的特点

9期。

3.邵义强钢琴与钢琴音乐[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2年。

4.Brauchli,Bernard(1998),The Clavich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0-521-63067-3注释:[1].Edwin M.Ripin."Clavichord".In L.Root,Deane. 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subscription required)[2].Jeans,Susi(1951),The Pedal Clavichord and Other Practice Instruments of Organist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77th Sess.,1950-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JSTOR766144[3].Brinsmead,Edgar.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London, 1879.pp.90-91.[4].Riemenschneider,Albert(1950),Preface and transla-tions of forewords by Friedrich Griepenkerl to Organ works of J. S.Bach2067,C.F.Peters.[5].Speerstra,Joel(2004),Bach and the Pedal Clavichord: an Organist's Guid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ISBN1-58046-135-2[6].Williams,Peter(2003),The Organ Music of J.S.Bach (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6,ISBN0-521-89115-9.福建南音位于我国东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于宋,它是中原音乐文化与闽南当地民间音乐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叙事特性的音乐体裁。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历史故事
南音,又被称为南乐、南管、弦管,是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是闽南人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故事
南音起源于唐代,与当时的宫廷音乐和燕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音逐渐从宫廷传到了民间,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的音乐形式。

宋代时期,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南音逐渐传播到了台湾地区,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南音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乐队,分别演奏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和拍板等乐器。

在表演过程中,乐队成员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演唱歌词,同时还要进行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表演。

南音的曲目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内容,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南音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手段。

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业艺术家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以上是南音的历史故事简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南音的知识,建议阅
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南音调研报告

南音调研报告

南音调研报告南音调研报告摘要:南音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源自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报告将从南音的发展历程、演唱技巧、音乐表演形式、传承现状以及南音在中国戏曲传统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一、发展历程南音最早起源于道教音乐,后来融合了闽南民间音乐和汉乐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音风格。

明清时期,南音逐渐成为中南沿海地区的主要音乐形式,并在戏曲演唱中得到广泛应用。

近现代,南音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声腔体系,并在福建、广东等地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二、演唱技巧南音的演唱技巧主要有进口、断、连、苦、殷、高等各种唱腔。

南音的演唱注重音乐的表现手法,如利用音域的跳跃、音波上扬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同时,南音演唱还注重表演形象,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协调配合,使得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三、音乐表演形式南音的音乐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形式。

独唱是南音的主要形式,表达了演唱者的个人情感和表演技巧。

对唱是南音流派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要求两个演唱者在各自的角色中相互交流、对唱。

合唱则是多个演唱者的合作,增加了音乐表演的层次和宏大感。

四、传承现状南音的传承受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南音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意愿不高,很多人对南音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一些南音老艺人的离世使得南音的原汁原味难以保留和传承。

然而,通过一些文化机构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南音的传承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南音在中国戏曲传统中的地位南音作为中国戏曲传统中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南方地区戏曲演唱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南音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吸引人的唱腔声音,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总结:南音作为中国戏曲传统的珍贵遗产,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南音仍然在各级文化机构和南音爱好者的努力下得以保护和弘扬。

南音的名词解释

南音的名词解释

南音的名词解释南音,又称南派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流派,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为代表。

南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旋律优美婉转,表演技巧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南音起源于明代,是由长江流域的民间音乐演变而来。

它以单音调的悠扬声调为特色,通过娓娓动听的旋律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并配以精湛的演唱技巧,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南音的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演员通过细腻的喉音和腔调转换来表达不同角色的特征,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南音在音乐形式上有很高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封建雅乐”的风格特点。

南音以其细腻入微的表达方式和独具一格的演唱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融合了文人雅士对美学的追求和民间音乐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形式,对后来的剧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南音的音乐风格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如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与不同形式的艺术相结合,使得南音更加丰富多彩。

南音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独特性,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南派音乐中,流传着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音中的旋律和歌词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情感以及种种民间传说。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音乐上的享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南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音乐形式和流派涌现出来,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南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寻找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持续推动下,南音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南音,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音乐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将南音引入大众视野,培养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应当积极引入现代元素,将南音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南音作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富有个性特点的音乐——南音

富有个性特点的音乐——南音

富有个性特点的⾳乐——南⾳南⾳是⾮常有个性、有特点的⼀个乐种。

听过南⾳的⼈,不论喜不喜欢,都⽆法否认南⾳之特别。

缓慢、从容、优雅,是南⾳给⼈的最初感受,⽽这种感受容易引发两种极端反应,⼀种被深深吸引,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间难得⼏回闻”;另⼀种则失去耐⼼,认为这种⾳乐与当前快节奏的⽣活格格不⼊。

传统南⾳主要⽤于⼈们修⾝养性、⾃娱⾃乐,所以南⾳⼈不会迎合他⼈喜好⽽改变南⾳。

当前那些加快速度,加⼊各种表演,融合了舞蹈、⾝段等因素,以满⾜⼤众审美的南⾳,已是舞台化南⾳,与传统南⾳有质的区别。

南⾳的⾳乐特点,并⾮仅⽤缓慢、从容、优雅就能概括,这些只是它给⼈的表⾯的、外在的、浅显的印象。

南⾳⼈之所以能够⽇复⼀⽇、不厌其烦地重复演奏同⼀⾸乐曲,并⼏⼗年如⼀⽇地坚持这种缓慢从容的风格,正因为南⾳⾳乐本⾝,在缓慢优雅的外表之下,还有着许多细腻迷⼈的特质,⽽这些特质需要演唱演奏者在每⼀次的具体实践中呈现。

由于南⾳“死谱活奏”的特点,每⼀次的演唱演奏都是⼀个全新的版本。

因此,分析南⾳⾳乐特点,就需要从两个⽅⾯进⾏。

其⼀是“死谱”,也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记录在册的乐谱本⾝;其⼆是“活奏”,也就是在乐谱基础上的演唱演奏之⾳响呈现。

唱词⽅⾯,多数乐曲曲词优美,尤其是“指套”中各曲,⽂辞优美,含蓄委婉。

例如指套《⼼肝跋碎》⾸节:“⼼肝跋碎魂缥缈,赢得阮双眼珠泪鲛绡。

从今后分开隔在许云⼭缥缈,从今后阻隔在许⽔远⼭遥。

从今后秦楼句亦不⽤吹出⽟箫,从今后琴弦阮不弹出别调……”虽然传统的南⾳唱词多表达男⼥之爱、离情别意,但是情感抒发含蓄内敛,哀乐有度。

曲调⽅⾯,乐⾳以五声为主,曲中旋宫情况常见且很⾃然,少见偏⾳,尤其是带唱词的“指”和“曲”。

纯器乐曲“谱”中出现的偏⾳数量相对多些,但也有限。

乐⾳之间的关系以级进为主,偶尔间以⼤跳,作为辅助进⾏,增加曲调的新鲜感。

在这些偶尔出现的⼤跳中,纯四度的跳进最为常见。

五度以上的⼤跳⼀般不出现在连贯的乐句中,常出现在句与句之间,或乐句转折、歇息处。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形容南音的词汇:
历史悠久: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晋、唐等朝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弦管之音:南音也被称为“弦管”或“泉州南音”,指的是以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闽南风情:南音使用闽南语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文化特点。

活化石:由于南音保留了大量古代音乐的元素,因此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

情感表达:南音在表演时往往能够深情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诗句“风吹梦魂去,南音愁断肠”所描绘的那样,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融合创新:南音不仅传承了千年的古音,还能够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如央视春晚节目《百鸟归巢》所示,展现了传统音乐的现代魅力。

综上所述,南音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尊重。

黄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南音

黄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南音

曲目
1.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 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
2. 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 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 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
究会”,传徒授艺。
11 抗日战争时期,南音创作了《炮中火》《活捉汉奸黄顺》等抗日题材的作品,宣传抗日。
20世纪40年代之前,泉州称南音为“南曲”,至今“南曲”和“南音”通用;由于南音乐队编制 12 中有管乐和弦乐两大类乐器,因此,闽南老一辈艺人有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地区以及
东南亚地区多称为“南乐”;南音爱好者互称对方为“弦友”。
01.
02.
03.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 竹相和,执拍者歌 ”,在 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 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 拍板居中。 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 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 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正规演唱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依 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 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 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 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 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 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 为荣耀。
传承状况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 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 [4]
传承人物
苏统谋,男,汉族,1939年生,福建晋江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南音协会常务副主席,晋江市南音协会主 席。多次率团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编辑出版有《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弦管指谱 大全》《弦管过支古曲选集》《弦管古曲选集》(8卷)等著作。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南音的起源和特点2.南音与诗歌的关系3.南音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正文南音,又称南曲、南管,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于福建、广东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音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南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在古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南音的特点是旋律优美、音韵悠扬,强调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细腻。

南音的演奏主要依靠丝竹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以及打击乐器,如板、鼓等。

南音的演唱则以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的闽南方言为基础,注重咬字、吐词和行腔。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音的词曲多取材于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诗意。

南音的歌词也多采用诗歌的形式,押韵、对仗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南音的演唱往往伴随着诗歌的吟诵,使得诗歌与音乐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南音诗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被南音传唱,成为南音诗的经典。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这些作品在南音的传唱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非常深远。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和文学的形式,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音诗对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江南丝竹等音乐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南音诗的传承也使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

如今,南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南音诗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南音传承情况汇报

南音传承情况汇报

南音传承情况汇报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起源于福建省南部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音以其独特的音调、婉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南音的传承情况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就南音传承的现状进行汇报,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南音传承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南音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失去了观众和表演者。

许多年轻人对南音缺乏兴趣,导致传承的断层和衰落。

许多老一辈的南音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离世使得南音的传承面临更大的挑战。

此外,南音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化倾向使得年轻人很难有耐心和毅力去学习这门艺术。

因此,南音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南音传承仍然有着一些积极的因素。

首先,一些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始重视南音的传承工作,他们举办南音表演、比赛和讲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其次,一些南音艺人也积极参与传承工作,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南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此外,一些学校也开始将南音纳入课程,让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和学习南音,为南音传承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这些积极的因素为南音传承带来了一线希望。

为了更好地推动南音传承工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南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音,从而增加南音的观众和表演者。

其次,应该加大对南音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南音传承基金、举办南音文化节等,为南音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应该加强南音传承的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南音人才,为南音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南音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着一些积极的因素和希望。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南音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让这门传统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摘要本文对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南音”厦门流派一、南音概述福建南音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1、南音的起源南音的发源,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

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唐代的燕歌曲及五代北宋的“细乐”有一定的关系,应该在宋朝时成型,在明清时发展到鼎盛,在厦门兴起;据史料记载可追述至晋人南渡。

促进商业经济、文化艺术的兴盛。

据史料表明南戏对南音的影响最大,有许多南音至今仍保留的“指套”和散曲有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

南音中有许多曲牌冠记“北”字,如“北相思”、“北叠”、“北春阳”、“北地锦”、“寡北”等。

另外南音又和潮州民间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如“长、中、短潮”、“潮叠”。

南音在宋代又大量吸取宋词填词写作的一些风格,曲牌名相同的有“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

到了明代中期,昆腔、弋阳腔也被南音所吸收。

如南音《鹅毛雪》(郑元和故事)来自昆腔,《举起金杯》(朱弁故事)来自弋阳腔。

清代的时候,南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一些,内容仅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食粮。

在清康熙年间,南音曾被召进宫中演奏被康熙赐以纶音“御前清客”、“五少芳贤”。

充分说明了南音逐渐受到人们的欣赏和推祟,得到官吏的肯定。

对南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

2、分布情况明末清初,南音开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周边的一些地区,在台湾则由郑成功部属传至台湾,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则由华侨逐渐传入,使南音变成具有国际性的民间音乐,当然在华侨旅居的地方则非常盛行。

另外在闽南地方戏曲中,南音则成为唱腔和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南音的音乐组成福建的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南音的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柔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作者:张金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如今南音变成具有国际性的民间音乐,在华侨旅居的地方也非常盛行。

本文对南音厦门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在海内外的影响及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南音;流派;特点;历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98-02一、南音概述福建南音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南音的发源,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

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唐代的燕歌曲及五代北宋的“细乐”有一定的关系,应该在宋朝时成型,在明清时发展到鼎盛,在厦门兴起;据史料记载可追述至晋人南渡。

大大促进了商业经济、文化艺术的兴盛。

据史料表明南戏对南音的影响最大,有许多南音至今仍保留的“指套”和散曲有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

南音有许多曲牌冠记“北”字,如“北相思”、“北叠”、“北春阳”、“北地锦”、“寡北”等。

另外南音在宋代又大量吸取宋词填词写作的一些风格,曲牌名相同的有“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

到了明代中期,昆腔、弋阳腔也被南音所吸收。

如南音《鹅毛雪》(郑元和故事)来自昆腔,《举起金杯》(朱弁故事)来自弋阳腔。

清代的时代,南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一些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食粮。

在清康熙年间,南音曾被召进宫中演奏被康熙赐以纶音“御前清客”、“五少芳贤”。

充分说明了南音逐渐受到人们的欣赏和推崇,得到官吏的肯定。

对南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

(一)分布情况明末清初,南音开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周边的一些地区,在台湾则由郑成功部属传至台湾,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则由华侨逐渐传入,使南音变成具有国际性的民间音乐,当然在华侨旅居的地方则非常盛行。

另外在闽南地方戏曲中,南音则成为唱腔和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音的音乐组成福建的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指”,就是“指套”,是有唱词,有谱,有琵琶指法的套曲,内容都是与故事传说有关。

“指”的结构有引子、正曲、尾声部分组成。

“谱”:器乐曲,有琵琶指法,专供乐器演奏的套曲,内容多以四时景色、花鸟或骏马奔驰为内容,是南音中的精华所在,在南音中最为出名的堪称经典的即《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其结构形成一般分为曲牌连缀成套和由一个中心题材面展开进行,演奏时常应用循环与变奏的音乐乐段。

“曲”即散曲,简短通俗、易学易懂,故最受群众喜爱。

其内容大致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之类,唱腔以不同的滚门、曲牌名称和曲名作为标志。

南音的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柔美”。

(三)南音的乐器:拍板、洞箫、琵琶(南方有别于北方)、二弦、三弦(南方有别于北方)、曲笛、唢呐(南方有别于北方)、四宝、响盏、狗叫、木鱼、铜铃、扁鼓。

二、厦门南音流派的形成(一)形成的历史原因福建南音从流行分布情况看,基本上可分为二大流派:即泉州南音及厦门南音。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虽说南音都是同根同源,却分流成各自特色的艺术个性。

明末清初,厦门南音在一代宗师林祥玉、林霁秋、许启章、纪经亩、白厚、吴萍水等人的继承和发展中,先后成立了“金华阁”、“集安堂”、“锦华阁”等南音社团,并编有《泉南指谱重编》、《南曲精选》。

1931年,香港多利文氏请厦门白厚、韵山、江来好赴港灌制唱片,后来,上海百代公司与德国兴登堡公司也邀请厦门纪经亩等灌制了许多盘南音唱片,伦敦牛津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厦门《会文堂》刊印的南音本《御前清曲》。

(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厦门南音在林祥玉、林霁秋等为主对南音的继承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的南音蓬勃发展,厦门的南音会演,交流的多。

整理旧的,创作新的多,培养新秀多。

在以纪经亩老先生为主的一些南音大师,整理编写了许多套曲,如《梁祝》、《西厢记》、《朱弁》,其中《朱弁》中的《感谢公主》一节被收入《中国曲艺音乐概论》,用中、日、英、法四种文字向全世界介绍。

在这期间,南音新老艺人及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不少的新南音,如被海内外南音界誉为第十四套大谱《闽海渔歌》就是由一代宗师纪经亩、白厚、陈福例以及新文艺工作者江吼共同创作的,湛称厦门南音成功创新之典范。

对老一辈南音艺人来说此谱依然有琵琶指法、洞箫、二弦演奏法,使他们比较能接受,对新的音乐工作者来说,又符合器乐曲的一般规律,如:和弦、配器等样样到位。

在演奏中为了增加气氛甚至连大提琴、芦笙、二胡等都可以加入演奏,使乐曲的深度及广度得到了开拓。

当然在改革和创新上刚开始并不为人所理解,但是厦门的南音界人士,在以纪经亩老先生为首的一些南音大师却深刻地理会到这一点,南音要发展必须走创新的道路。

于是从他们那一代先辈们开始直到今天,厦门南音界一些同仁们都在走创新改革之路,如大型南音乐舞剧《南音魂》以及近年来得到文化部文华奖的《长恨歌》。

都是厦门南音界探索、创新、发展的结晶。

由此形成了厦门南音自己独有的特色。

这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创新。

(三)在海内外的影响厦门南音在走自己的继承、发扬的过程中,又对海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南音由闽南扩大传布到台湾以及东南亚,或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能听到。

海内外华侨称为“乡音”。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于1986年举办过一次大规模的“厦门南乐大会唱”,这次的大会唱及彩街活动的规模是空前的。

厦门南音以更加清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佳宾,给居住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以很大的震动,海外的一些新南音的创作如雨后春笋,如新加坡已故南音泰斗丁马成就积极赞赏厦门南音的创新,以及一些唱腔韵律的探讨,台北《汉唐乐府》的陈美娥小姐也对厦门南音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东南亚地区都纷纷邀请厦门南音乐团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切磋交流南音的发展、创新。

所以说海内外对厦门南音自成一格的艺术成就都给予较高的肯定。

三、艺术特点(一)在“指”的演奏方面“指”即“指套”,前文略有介绍,它是南音中比较有内涵的一种套曲,但每一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都有唱词,但大都是只作器乐演奏,这点泉州比厦门明显。

厦门南音在指套的表现上,经常对整套曲加以演练,然后分成数幕,其中加以边歌边舞,从梨园戏里把古典戏曲里的一些科步运用上,打破南音以往只站或坐在台上演唱的特点,有时甚至加入对白,让它成为南音小折子戏,如《陈三五娘》套曲中,把《花园外》、《阿娘》、《当天下纸》,共同组合经艺术加工,排练成《出奔》这样一个经演不衰的节目。

这点上泉州南音或海内外南音都是不曾尝试,刚开始也是不能接受的,但随着厦门南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传统的给予充分保留,只是加入些让新生一代的人们更加通俗易懂的东西,这样,厦门南音界的工作者,在指套的演奏及表演上相对于海内外的弦友还是比较创新也是比较成功的。

(二)在“谱”的演奏方面“谱”,就是器乐曲,一般都以四时景色、骏马、花、鸟为内容,是一种标题音乐,最著名的是《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

一般传统的器乐大谱的演奏都是以洞箫为主,琵琶、三弦、二弦为辅。

但是在厦门南音界对谱的演奏也颇有特色,如演奏《阳关曲》,厦门南音工作者都是以唢呐为主,其它四样乐器为辅。

这样更能表现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哀怨情调。

然后又加入南音的其它小打击乐;如“响盏”、“小叫”、“木鱼”等渲染一些凄凉气氛,突出表现了别离情绪。

另外,在谱的创作上厦门南音也是非常有贡献,一首《闽海渔歌》陶醉了海内外的弦友,对于新音乐手段的应用上也是作了些很好的尝试,应用了循环、变奏手段。

由一个中心为主要发展。

(三)在“曲”的演唱方面厦门南音在唱腔方面,在艺术上有许多明显的特点,这里仅略举一二加以说明。

南音在老一辈艺人的口授下,有些不是那么规范,难免众说纷纭,有时甚至各执一词,依笔者看来应当是各有千秋。

泉州南音,但凡唱曲方面,都以后半拍起,在整首曲里,后半拍起句的非常常见,“如《陈三五娘》里的《因送哥嫂》泉州都是这样:05 3 43 2 24 3(6) 6 62 7276 5 67 6,厦门同样的唱段却是这样:5 65 3 43 2 24 3(6)6 62 7276 5 67 6”。

①当然,厦门南音后半拍起唱的也有;但一般都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加以应用。

充分体现南音的古朴幽雅、委婉柔美。

厦门南音界的老艺人,在唱腔方面,有些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又和新音乐工作者一道,对一些较有名的曲子加以研究,结合其他剧种唱腔的演唱风格,加以运用。

如拖腔、甩腔等难度较高的一些技巧。

南音界同仁对泉州南音和厦门南音一听都能加以辨别,因为在演唱风格,对韵律的加工再现都各不相同。

有人说泉州为古城,南音较传统,而厦门为改革开放的特区南音较清新,改革的步伐如特区一样也是比较快的,当然对二者,所有的同仁都给予肯定。

四、发展的几点思路(一)厦门南音应该在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上进行更加合理的揉合,既应该较为完整地保留传统的精华,又能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的手法,加以合理的创新,使再者辩证地统一,使新一代的年青人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在新人的培养上,应加以重视。

前几年厦门南音在市文化局的重视下,培养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有志于南音工作的后起之秀,算是较为成功的。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南音的爱好者几乎青黄不接,在演出的过程中也只有一些年老的长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后起之秀也应负起振兴南音的这一重大责任,政府对南音新秀的培养及重视力度,更应进一步加强,在政策上及进步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如进一步送到音乐学院学院深造或是海外一流的音乐学府进修等,这样才能留住南音后起之秀的人才。

应在中小学加以宣传培养。

在这方面上泉州南音要比厦门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南音教育,让后辈的青少年能接受,并喜欢上南音。

厦门应该借鉴泉州的经验,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加以推行,让他们对南音有个概念。

当然,首先教育界的领导及文化界的领导要予以重视,应该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加以南音培训,让这些教师们进行推广,在音乐课堂上把南音作为音乐欣赏课,以培养青少年对南音的兴趣。

其次,可作为选修的音乐课,请南音界的教师加以教学。

最后,把好的人才推荐给专业艺术院校加以重点培养。

这会更加有利于后备生源的储备,也才能招收到更好的生源,来加入南音这一东方艺术瑰宝的行列。

参考文献:[1]王耀华主编.福建南音[M].人民音乐出版,2002.[2]厦门文化局编.纪经亩南乐艺术[M].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0.[3]邱曙炎编.福建南音讲义[M].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材,厦门戏曲舞蹈学校教材.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