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报告解读

合集下载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2023版)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2023版)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2023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7.04•【字号】甬政办发〔2023〕33号•【施行日期】2023.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2023版)的通知甬政办发〔2023〕3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2023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7月4日宁波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2023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力推进创新深化,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发展,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以创新制胜为宁波“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政策。

一、支持“硬科技”创新1.支持重大科技攻关。

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聚焦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采用主动布局、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遴选支持一批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

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对实际到账金额300万元以上的单个横向项目,符合条件的可列入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序列。

鼓励创新主体与国(境)外机构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和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对符合条件的国际合作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2.支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科技计划的,按国家支持经费给予1:1的分类配套支持;对牵头省“尖兵”研发计划项目、“领雁”研发计划项目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按省定标准给予分类补助。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模版(6篇)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模版(6篇)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模版近年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强力打造科技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持续推进科技兴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积极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区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已连续___年___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科技系统先进单位”、“___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先进称号,强力打造了___科技品牌。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模版(2)我局始终将打造“科技品牌”作为___区城区名片,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___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从全省首家县区级单位成立“知识产权局”到筹建“___市民营企业科技创业孵化园”;从提出“___”科技创新模式到全市首家建立“科技富民网站”。

一系列重大举措,一系列科技发展亮点,打造了___区的科技品牌,凸显了我区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构建和谐新___的决心和信心。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模版(3)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做好自主创新工作的基础。

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了《___区“十二五”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___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扶持科技型高成长“小巨人”企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在全区营造了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一、引言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是为了推动宁波市科技创新发展而制定的行动计划。

它提出了未来五年宁波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任务和目标,旨在加快宁波市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进行全面解读,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内涵和任务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是指导宁波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文件,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项目和任务,涵盖了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等。

该指南明确了宁波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政策,旨在提升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意义和影响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发布实施,将对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将激发宁波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转化,从而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指南将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投入到宁波市,推动宁波市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宁波市的创新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撰稿人,我个人认为这一指南对于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它不仅为宁波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还为科技创新者们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我深信,借助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指导,宁波市的科技创新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进步。

五、总结和回顾性内容通过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指南对于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它为宁波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转移,从而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关于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报告科技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

近年来,我区围绕打造“质量新鄞州”总体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力促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我区率先被列入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两位。

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行业以高于规上工业4.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产值达到301.8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6%,科技对经济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1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3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65家,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121家,创新企业群体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在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的基础上,优化区域专利结构,1-6月实现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82件和306件,同比增长74.2%和36%,专利质量明显提升。

根据“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思路,探索具有鄞州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路子。

注重实体平台建设,打造了从产业承载平台、重大科创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到企业创新平台“一条龙”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的重要支撑。

(一)提升产业承载平台,打造南部科技之城。

发挥鄞州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区、鄞州经济开发区和南车产业基地、创业创新基地“三园区两基地”在转型升级中的核心阵地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具有产业特色、创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优质项目,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

其中,重点规划建设区创业创新基地,积极引进并有效整合潘火、下应、首南、南高教园区和南部商务区等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产业、科技和人才资源,真正将其打造成为科技之城的核心载体,高端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平台,创新引领和辐射推动全区提质提速发展。

在广泛开展调研,区政府专题召开座谈会,参考市信息研究院和20多个区级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宁波市鄞州区创业创新基地产业规划》经过多次整合修改已经形成评审稿,下步即将提交专家评审,力争9月底前正式定稿。

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统是 由创新 行 为 主体 要素 和 与创 新 相 关联 的非 主 体要 素 构成 的一 种 网络组织 。 企业 、 学 、 大 科研 院 所 、 政府 、 中介 机 构等都 是该 网络 上 的创新 节点 。 因此城 市创 新 能力 是一 种 “ 网络 型创 新力 ” 。也就 是说 , 新 型城 市建设 不 仅仅 局 限 创 于技术 的创新 , 包含 技 术 、 织 、 还 组 制度 、 化等 在 内的综 文 合创 新 。 ( )不 同基 础 和 条件 的城 市采 用 的建 设 模 式 各不 相 4 同 。 同资源 禀赋 和产 业结 构 的城 市 。 不 由于城 市 比较 优势 、 发展 特点 的不 同 。 其创 新型 城市 发展模 式 和建 设道 路必 然
12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特 点 .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内 涵 与特 征
11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内 涵 .
() 1创新 型企业 的培育 是建设 创新 型城市 的重 中之重 。 只 有 当创新 成为 城市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新 活动 持续 地 出 创
现 在大 量企业 之 中 , 能 称该 城市 为创 新 型城市 。换 句话 才
() 2 注重 创新 要 素 的资源 获取 和 资源 配置 能力 。与 资
源 驱动 模式 下 的城市 发展 不 同 , 新 型城 市在 水 、 地 、 创 土 劳
城市 秩序 》 中提 出 , 城市 的创新 依 赖 于不 同文 化 的交 流 融
合 、 同思 想 的 碰 撞 激 励 、 同 人 的 聚 集 交 流 因 此 创 新 型 不 不
国 外 对 “ 新 型 城 市 ” 两 种 表 述 . 别 为 “ raie 创 有 分 C et v
Ct” “n oaieCt” i 和 In vt i 。两种 提法侧 重 点不 同 :C et e: y v y “ rai ’ v 更多 地强 调理 念 、 创意 和文 化 ;In vt e 侧 重 于创 新 、 “n o ai ” v 革 新之 意 , 强调 包含 技术 、 人才 和 制度 的综 合变 革 。 具 体应 在 用方 面 , 统 的发 达 国家更多 地运 用 “ rai ” 传 Ce t e 的概念 。如 v

宁波科技创新

宁波科技创新

PART 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
宁波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 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支 持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 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加大 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 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PART 2
科研机构和高校
科研机构和高校
宁波拥有一些知名的科 研机构和高校,如中科 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

这包括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 服务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2
3
通过这些措施,宁波为科技创新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促进了科技成
果的转化和应用
PART 7
产业升级和转型
产业升级和转型
宁波的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
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 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PART 8
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
宁波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金融业的广泛支持。政府通过引导基金、 贷款、担保等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进风 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这种金融支持体系为宁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总结来说,宁波的科技创新展现出了政府、企业、科研 机构、高校、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和活力。通过打造良 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强金融支持 等措施,宁波有望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
THANKS 感谢恩师
汇报人:xxx
-
01
政府支持
05
人才引进和 培养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02
科研机构 和高校
06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TOP2
关于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中国城市 —中东欧开放创新合作指数研究 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宁波 名诚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北京中研世纪科技 有限公司
TOP3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宁波国际 科学技术部国外人 人才吸引力研究服务项目的成交 才研究中心 结果公告
TOP4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科技战略 宁波市程新科技评 及政策研究服务项目的成交结果 估有限公司 公告
(3)广告业(6)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两微一 宁波市程新科技评 网”信息资源采集宣传服务的成 估有限公司
45.0
交结果公告
TOP2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2023 年 宁 波 广 播 传 媒 有 限 度科技宣传服务项目的成交结果 公司
30.0
平均节支率
0.6%
同比增长:-33.3%
*平均节支率是指,项目节支金额与预算金额的比值的平均值。(节支金额=项目预算金额-中标金额)
1.2 需求趋势
近 3 月(2023-06~2023-08):
近 1 年(2022-09~2023-0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16 日 生成
1/23
近 3 年(2020-09~2023-08):
\
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市科技局
展区活动执行承办服务项目
TOP7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2023 中 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
\
谈会活动执行承办服务项目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2023-08-15 2023-08-07 2023-08-01 2023-08-07 2023-08-15

宁波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宁波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以宁波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题,就宁波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创新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策措施宁波市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

其次,宁波市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设立了人才引进补贴,鼓励优秀科技人才来宁波创业发展。

此外,市政府还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二、创新环境宁波市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首先,宁波市拥有完善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科研资源。

其次,宁波市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和孵化基地,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和研发场所。

此外,宁波市还加强了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引进和转化。

三、企业发展情况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宁波市目前已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且企业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

这些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调研中发现,宁波市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其次,宁波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需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针对上述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关于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宁波市科技局党的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方向,率先实现现代化又成为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中心议题。

各地方无一例外地把新的希望和措施诉诸于科技创新这一不竭的动力之源。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必要的实践支撑体系。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各地方加速整合创新资源、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宁波“一号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科技、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为新时期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面对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面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发展“大港口、大都市、大产业、大文化”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国内和市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一、宁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赶科技创新步伐,迎接新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挑战,都非常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快科技发展,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从过去那种“重视引进和跟踪”的发展思路,向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变,并强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以及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创新创业。

这一新的战略思维将使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步入新的轨道,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在全球科技发展中地位。

随着突出创新和产业化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这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提供了新的机遇。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及成效分析——以宁波市科技创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及成效分析——以宁波市科技创

I_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及成效分析口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李建花——以宁波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例一、宁波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情况“十五”以来,宁波市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2002年,宁波市第一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神化电镀表面处理技术服务平台”启动兴建。

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8家,其中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12家,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7家,技术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9家。

从分布的领域来看,电子信息方向有7个,新材料2个,新能源与高效节能1个,生物医药1个,光机电一体化2个,海洋高技术2个,现代农业4个,其它领域19个。

从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有4个平台是提供科技文献与专利服务,9个平台提供检测、测试服务,1个平台为生物资源库服务,19个平台提供技术和成果转化服务,另有5个平台提供其它服务。

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分析1.在资金投入式上,依平台性质实行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和立项补助相结合对公益性强的大型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以政府财政投入引导为主,并按“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思路进行滚动支持。

例如,2007年,市财政落实了“宁波市科技综合服务及科技文献检索公共服务平台”2380万元的首期启动建设经费,2008年落实经费2500万元,2009年落实2665万元。

在给予首期启动建设经费后,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按服务量(信息流量)予以滚动支持,逐步扩大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平台不断提升开展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

例如,2008年支持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平台数据库流量费160万元、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服务收入补助90万元。

对高校和企业投入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平台,每年发布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申报指南,经评审择优立项,在市科技经费中每年安排一定经费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宁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提升转型发展优势

宁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提升转型发展优势
科 宁 技 园成功晋升 国家大学科技 园; 在 中 科 院 宁 波 材 料 所 建 成 投 入 使 用
基 础 j 2 0年 中 科 院 宁 波 工 业 -, 01 技 术 研 究 院 正 式 揭 牌 并 全 面 启 动
建 设 ; 为全 省 规 模 最 大 的 集 约 式 作
业 的 培 育 、 定 和 管 理 , 实 推 动 认 扎 落 实 高 新 技 术 企 业税 收优 惠 、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费 所 得 税 抵 扣 等 政 策 , 励 科 技 型 企 业 发 展 , 力 培 鼓 大 育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的 后 备 梯 队 。 截 至 目前 , 市 已成 功 培 育 高 新 技 全 术 企 q 6 家 , 级 科 技 型 企 业 k6 1 市
建 完 善 城 市 创 新 链 、 效 降低 各 有
类 主 体 的 创 业 创 新 成 本 , 大 学 从 生 创 业 计 划 一 科 技 项 目研 发 一 孵 化 一产业 化 一成 长 一上 市等 创新 路 线 图的各 个 薄 弱环 节 入 手 , 着
略 。 近 5年 来 , 波 市 认 真 贯 彻 宁
成 立 了 由 市 委 、 政 府 主 要 市 领 导 任 组 长 , 3个 部 门 为 成 员 单 3 位 的 市 建 设 创 新 型 城 市 领 导 小
组 。 白 2 0 年 首 次 召 开 全 市 推 06
着 眼 于 构 建 创 新 型 企 业 梯 队, 好高 新技 术企 业 、 技 型企 抓 科
力 完 善 自 主 创 新 政 策 体 系 , 继 相 制 订 出 台 了 《 于 推 进 自主 创 新 关 建 设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决 定 》 一 系 等 列 政 策 文 件 , 成 了 较 为 完 备 的 形

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

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

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海曙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
宁波市海曙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以下是对海曙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描述:
1. 创新券政策:海曙区向科技创新企业发放创新券,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

创新券可以用于购买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利申请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创新成本。

2. 产业支持资金:海曙区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研发、设备购置、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

3. 人才引进政策:为吸引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海曙区提供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这包括人才补贴、优先落户、子女就学等优惠,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4. 产学研合作:海曙区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为了支持合作项目,区内建立了研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5.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海曙区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办公场所、孵化服务、投融资支持等资源,帮助创业者快速入驻并发展。

同时,还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总体而言,海曙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包括鼓励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等多个方面。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海曙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彭佳学同志报告观后感

彭佳学同志报告观后感

彭佳学同志报告观后感聆听彭佳学同志代表中共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为宁波过去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喝彩,对宁波锚定未来五年发展新路径,提出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的目标充满信心。

在会场里,慈溪党代表们不负嘱托、履职尽职,向宁波传递慈溪声音,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展现了慈溪风采担当。

彭佳学同志所做的报告通篇贯彻了总书记对浙江、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也贯彻落实了中央、浙江省委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宁波在服务国家和浙江省发展中的担当和作为,是一个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宁波胸怀两个大局、服务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勇当浙江探路者的使命担当,敢于争先创优的责任担当。

慈溪作为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平台,将全面贯彻落实好宁波市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自身功能使命,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要奋力超越,瞄准一流园区争先进位。

浙江省、宁波市对慈溪发展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省委要求我们进入全国慈溪前10名。

为此,我们提出了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任务,力争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亩均税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指标均达到全省前茅,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

2020年,慈溪在全国169家国家级慈溪的综合排名中实现了大跃升,从第18名提高到第15名。

根据最新消息,2021年慈溪的综合排名又前进了两个名次,名列第13位。

虽然排名越往前争先进位越激烈,各项工作任务会越来越繁重,但是我们将持续发扬敢于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实干苦干的作风推动全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力争尽早进入全国前10名。

要勇担使命,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宁波慈溪将坚守引领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的初心使命,主动担起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任,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上狠下功夫,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硬核支撑。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3.01.18•【字号】甬科高〔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甬科高〔2023〕8号各区(县、市)科技局、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甬政发办〔2022〕51号)精神,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1月18日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我市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甬政发办〔2022〕51号)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宁波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是市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市级研发机构,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创新力量。

第三条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一)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合作。

第四条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负责我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服务监管等工作。

第五条各区(县、市)科技局、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办法,负责辖区内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推荐、管理等工作。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指南摘要:一、引言二、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的背景与意义三、重大专项指南的主要内容1.重点领域2.申报条件3.支持政策4.组织实施四、重大专项指南的实施意义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推动宁波市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将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其中。

二、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宁波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宁波市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趋势制定的,旨在通过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宁波市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重大专项指南的主要内容1.重点领域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等六个重点领域,明确了重大专项的实施方向。

2.申报条件重大专项指南对申报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和条件、具有相应的科研团队等。

3.支持政策宁波市将为获得立项的重大专项提供资金支持,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

4.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指南明确了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重大专项指南的实施意义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宁波市科技创新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宁波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结语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重大专项指南的发布,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况。

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业的共性特点外 , 科技服务 业还具有: 1知识密集性。 () 作为典型的知识服务业
( nw eg. t s e uiese i ) 科 技 服 务业 K o l e n ni B s s r c , d Ie v n Sve
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 其活动贯穿整
际反馈调查问卷 15 , 中有效问卷 17 。 3份 其 2份 反馈 问卷情况显示 ,17家科技服务业机构 累 2 计拥有 资产 18 4亿元 , 0. 9 比上年 同期增长 1. %。 34 2 其中,固定资产原价 4 . 亿 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 16 6 7 3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 3. %, . %, 6 8 2 拥有 1 1 O
是为 技术 创新 活动提 供成 果推 广 和转 化 、 融服 务、 金
情况表 明, 宁波市科技服务业机构 的公益性特点明
显 , 4 % ̄ 构提供免费服务, 有 3 L 由政府统一购买服
务。
2 中心城 区科技服务业机构集聚现象不明显 。 . 宁波市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海曙 区、 江东区、 江北 区, 但从科技服务业机构 的分布情况来看, 宁波市的 科技服务业机构主要分布在慈溪、 余姚、 I 鄞卅 等工业 强 区。 海曙区、 东区、 江 江北区等拥有科技服务业机 构仅 占全市调查机构数的 1. 5 %。 8
万 元 以上 大 型仪 器 设备 15 。 84台
设, 促进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协同发展, 但从总
体来看 , 科技服务业机构还存在 以下问题: 1规模小、 . 数量少 。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宁波市 科技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从总体来看 , 科 技服务业机构数量比较少, 目前纳入科技服务业调 查的机构仅 17家。 2 资产规模上千万 的仅 1 家 , 4 其 中高校 5 , 究院所 6 家 研 家。对# N务收入上百万 t -

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评价指标

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一:科技创新能力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地区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创新能力包括科研人员数量、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

在评价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科研人员数量: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数量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研人员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创新的水平。

评价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时,需要考察该地区的科研人员数量和比例。

2. 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的投入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3. 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的产出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评价指标二: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除了科技创新能力外,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也是评价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包括科研环境、人才引进政策、科研项目支持、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

1. 科研环境: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改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条件和设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 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出台有利于人才引进和留住的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该地区从事科研活动。

3. 科研项目支持: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4.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当加强对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和支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孵化和成长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

评价指标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评价宁波市高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科技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科技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近年来,我国科技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下是我对我国科技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一、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科技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不断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和法规。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涌现,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问世,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通过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国际企业和国际高校的合作交流。

通过开展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人才交流项目等方式,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我国积极推动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交流。

同时,加强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构建公开、透明、公平的科技创新环境。

六、科技普惠性不断增强。

我国积极推动科技普惠,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通过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推动科技成果向基层延伸,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促进科技成果造福全社会。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宁波2023工作报告

宁波2023工作报告

宁波2023工作报告一、引言此工作报告旨在总结和回顾宁波2023年的工作成果和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宁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宁波市政府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民生福祉。

本报告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经济发展2023年,宁波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X%,第二产业增长X%,第三产业增长X%。

宁波市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宁波市重视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23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X亿吨,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X亿元,对外直接投资X亿元。

同时,宁波市持续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提升宁波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城市建设宁波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环境。

2023年,宁波市继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首先,宁波市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今年,宁波市新增X万亩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宁波市加大了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

新建了X座主题公园,提升了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扩建了X条地铁线路,优化了公共交通服务;建设了X个智慧停车场,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另外,宁波市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全年完成PM2.5浓度下降X%的目标,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四、环境保护宁波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

2023年,宁波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宁波市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X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报告二、我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所做的主要工作(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各级领导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号工程”。

三年来,在市领导的重视下,全市各地、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一号工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宁波市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市委书记黄兴国等15名党政领导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

2、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

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之后,我市又围绕《决定》相继制定了《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

同时,为鼓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还制定了《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实施办法》,先后有5名科技人员获30万元的“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

特别是省、市人大审议通过的《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使我市在科技立法上取得了零的突破。

《宁波市技术成果入股条例》等鼓励科技创新的法规性文件也正在抓紧制订之中。

3、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999年,即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当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5亿元,比1998年的9217万元增长了62.7%,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2%,其中市本级科技投入9186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3.8%;200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2.58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3.1%,其中市本级科技投入1.1亿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3.3%。

1999年以来,我市通过投入1.669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带动了企业投入6.54亿元资金,用于建设107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兵科院宁波分院和20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二以实施科技创新建设计划为核心,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1、在重点企业中建设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在重点企业中建设了107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其中21家成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还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了128家厂办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研究所共建了一批研发机构,或向大学研究所寻找技术依托,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联盟。

通过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年来,我市组织开发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85项,新产品2000多项。

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从1998年的23项增加到2001年近70项。

2002年全市还确立了24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依托大学和研究所建设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加速培育科技创新源。

在大学和研究院所中,累计建设了20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其中4家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已成为科研、开发和人才引进、培养的基地。

如“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三年来引进博士、硕士6名,共承担研究课题60余项, 2000年为渔民创收1000余万元,其中两位教授因此各获得100万元的奖励。

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3、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为支持我市广大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支持建设了信息、专利、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机构17家。

如重点建设的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孵化、培训、推广”的作用,建设了国家级快速原形制造服务中心、国家CAD 技术推广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

该中心还在县(市区和20个经济强镇建立了工作服务网络,已为上千家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成为“省级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示范中心”。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中心建设,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载体。

为吸引海内外科技人员来甬创新创业,我市鼓励建立各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创业中心8家,入园企业200多家,有2000多位科技人员在创业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

其中宁波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市科技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宁波创业基地、宁波博士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现已引进1200多名科技人员,其中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达300多人,有80多家企业进驻,其中软件开发企业35家;其它园区也纷纷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三以推进科技合作为重点,走引进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1、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引进,在甬工作的博士从1998年的37名增加到现在近300名,硕士从1998年的7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名,“两院一校”已累计选派40多位高级专家来甬担任县局级等科技副职。

为引进高素质人才,我市专门设立了博士科研基金和创业基金,三年来共支持了60位博士、100多位硕士以及120多位留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为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引进共建了一批技术开发机构。

1999年以来,以企业为主体,累计引进共建了中科院软件所宁波开发中心和广博纳米工程技术中心等66个技术开发机构,增强了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浙大校长潘云鹤和孙优贤等院士主持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均在甬设立了分支机构。

如宁波市科技园区通过与“两院一校”合作,已引进或共建中科院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宁波分中心等1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并将组建“中科院宁波工程研究中心”,还与兵科院共建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与浙江大学共建浙大宁波软件研究院等,正在成为研发机构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

3、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与“两院一校”多次举办科技成果洽谈活动,并与中科院共同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种子资金”,设立了“宁波市与浙江大学科技合作专项资金”,1999年以来我市企业仅从“两院一校”就引进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00多项。

三年来,我市通过产学研合作,从国内大院大所引进了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00多项,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一号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技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市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企业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国外一些大公司经常来甬调查企业侵权情况。

同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已取消,但新的鼓励政策还没有建立,“真空”状态仍存在。

另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期股、期权等激励政策还没有出台……凡此种种,均需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来予以解决。

2、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仍需增强。

“一号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加大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但增长速度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一是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

如:2001年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为3.1%,低于2000年的3.3%;二是市本级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县市区科技投入增长速度。

如:1999年以来全市科技三项经费年平均增长46%,但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年平均增长仅25%。

三是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偏低。

根据浙江省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报告的统计结果,2001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指三项经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基建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位居全省11个市中的第八位。

3、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亟待健全。

目前,我市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普遍感到贷款担保难,并缺乏科技风险投资支持。

(二企业尚未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和人才聚集的主体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如在15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113家产值不足亿元;二是企业缺乏从事研发的高层次人才。

虽然通过实施“一号工程”,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但多数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高层次人才缺乏,与同类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如苏州仅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中心就有500多名博士;三是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根据2000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结果,我市各类企业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还较低,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9%,低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企业尚未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和人才集聚的主体。

(三大学、研究所还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一是大学没有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主要是大学还没有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教师发表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级别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水平,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

二是科研院所规模小,缺乏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市属16家科研院所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有一家。

科研院所普遍投入不足、装备老化、技术储备下降,发展后劲不足。

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与我市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三是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低。

主要是科技中介机构数量较少,缺乏既懂管理、法律,又懂技术、市场的人才,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普遍不高。

四、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工作重点针对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这一主线,今后三年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继续推进科技合作,加强引进力度,建立以政府推动与企业为主体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支持、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此,我们将在下面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增强我市技术创新能力。

(一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作保障,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在今后三年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1、继续推进“一把手”亲自抓“一号工程”。

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是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继续实施“一把手”抓“一号工程”措施,加强各级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形成全市各地、各部门的领导都来关心和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