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城镇化滞后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居民幸福感的大小,从中观上关系到城镇空间布局及交通通达性,从宏观上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苏信集团发现,在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上,不少人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认为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要求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
然而,这不利于正确处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认识偏差背后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之一: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耕地面积明显减少,二者之间貌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出于保护耕地底线及维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考虑,政府被迫采取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的政策。
实际上,在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下,城镇用地扩展基本不会影响耕地红线及粮食安全。
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增减成因数据看,1999—2008年建设占用对耕地面积减少的责任仅为17%,而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为56%、23%。
并且,1997年以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使建设占用的耕地均通过开发复垦整理等方式得到弥补。
内因之二: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和城镇的“双重占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到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的50%,这意味着当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如果能够把农村人口原有的居民点用地部分地复垦为耕地,城镇化反而会节约耕地资源。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等制约,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这些人口既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还保留甚至扩大了宅基地等农村居民点用地。
其结果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
这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紧张。
内因之三:工业用地粗放利用。
由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曾长时间免费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这使得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利用粗放。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新四化
论“新四化”张羽迪 20115753“新四化”是十八大的重头戏。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新四化”中,更为强调的是“四化同步”。
一、“四化同步”的原因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
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
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十八大报告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地位“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
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
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十八大上,李克强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
专家谈城镇化与土地的关系: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专家谈城镇化与土地的关系: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大潮中征收农民土地,最复杂、最敏感、争议最大中央的要求,是要坚守18亿亩红线。
但地只有这么多,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按照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同时又必须想办法去满足各个方面用地的需求,在此情形下,确实面临着土地制度多方面的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个大任务。
去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提请修改土地管理办法的提案,并已经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
怎么把握住改革的基本方向,这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土地制度一定是要保护产权人的权益;但是,土地的利用必须服从政府的用地制度,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土地制度,而且土地权益人的权利及政府对土地利用管制的力量,两者之间必须对应。
如果有偏颇,政府的力量过大,土地权益人的利益就要受损。
土地制度改革要把握的一条是必须保护好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但如果只讲土地权益人的权利,爱怎么用就怎么用,那这个国家非出问题不可。
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土地都是有限的资源。
只有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土地权利人的权利才受到保护。
平衡线在哪里,要制定科学的规划。
从2003年开始,国家强调要控制征地规模。
2003年,国家下达的征地指标是300多万亩,但今年已经提高到了830万亩,征地规模实际上在不断提高,但还是不够。
地方领导最恼火的就是征地指标不够。
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农村,转向了农民的土地。
这是现在最复杂、最为敏感的问题,争议也最大。
能说出来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浪费太严重;第二,既然征用了,农民也能得到较高的补偿;第三,农村发展成城区了,城市发展用地也来了。
这看似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土地产权人的权益与国家对土地管制之间的矛盾。
2008年之后,全国各地已经在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到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拆建。
将农村的建筑拆了盖新房子,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再上楼,节约出建设用地。
对于农民来说,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住上新房是最好的,很多农民也是愿意的。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作者:马轶群唐沁越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區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加重了我国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土地城镇化的增收作用强于人口城镇化。
分地区看,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在相同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获得更大幅度的增加。
土地城镇化则会扩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即使东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增速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但土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弹性及初始值的优势,使得土地城镇化仍是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只有依赖更快速的土地城镇化,才能抑制其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区域差距[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5-0074-08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刘志彪,2010;郑鑫,2014)[1-2]。
但学界也敏锐地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两者关系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穆怀中和吴鹏,2016)[3-4]。
然而,在现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小鲁和樊纲(2005)认为,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农民收入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对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都提出较大的挑战[5]。
那么,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有何影响,是缓解还是加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失衡?此外,城镇化通常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有研究指出,从 2000年到 2011 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而城镇人口仅增长50.5%,我国人口城镇化显著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两者处于非均衡、不协调发展中(彭代彦和彭旭辉,2016)[6]。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
释 中国 土地城镇 化 扩张 的原 因 , 但 对 于人 口城 镇化 滞 后于 土 地城镇 化 的现 象则显 然没 有涉 及 。
纳作 用相似 的是 , 孙 海 鸣 等 从 空 间 吸 纳 的角 度 对 人 口 城镇 化滞后 的现 象进行 了解 释 , 并认 为 中国行政 区划管 理
异” 这 一虚 拟变量 。城 镇化 的发 展协 调 度 为被 解 释 变 量 ,
城长 期居住 的资金 而加 快 其 向城 市 的转 移 , 因而“ 空 间城 镇化 ” 和“ 人 口城 镇 化 ” 发 展 失 衡 的 问 题 也 能 够 有 效 解
决 …。另一 方 面 , 农 地使 用 制 度 则 为农 民带 来 了经 营 性
忽视 了诸 如 户籍制 度等变 量 的作用 , 而 这些 变量 显然 是 重
要 的 。基 于此 , 我们将 在对 制度 因素进行 有 效度 量 的基 础 上, 运 用全 国省 际面板 数据综 合地 考察各 重要 变 量对 城镇 化 发展失 衡 的影 响 , 并 进一 步做 出合理性 的解 释 。
意义 , 其对 本文 的深化 研究 也具有 启示 作用 ; 但是 , 在 文 献
后 和大量 流动 人 口存 在 的根 本 原 因在 于没 有 为 流 动人 口 建立 基本 的社 会保 障体 制 和相 应 的居 住 、 子 女 教 育 安排 , 从 而无法 构造 一个 使这些 人 口从农 村逐 渐 、 但 又是 全 面转
户籍 管制 能 够解 释 人 口城 镇化 发 展 滞 后 的原 因。建 国初 期 , 我 国 出于重 工 业 发展 的需 要 , 曾实 行 了严 格控 制 城市 规模 的户 籍制 度 , 其所 带来 的城 乡户籍 的 划分 不 仅阻 碍 了农村 人 口向城 市的转 移 , 还使 得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 向城 市转 移后 难 以获得 与城 市人 口对 等的经 济 和社 会待 遇 , 主 要 体现在 子女 上学 、 社 保享 受 与工 作 获得 等 方 面 的 歧视 ,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心得体会:以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
心得体会:以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它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建设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不均衡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乡融合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害啲壁垒,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指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产业优化分工,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状态。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并把它放在五个统筹的首位。
城乡统筹对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出了贡献,但在“城乡统筹”中,政府占主导,市场力量不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核心是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城市与农村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在对立基础上融合,但不是取消差异,其表述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发展特征。
城乡融合不仅体现为城乡经济的融合,也体现为城乡空间、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失调。
这种失调不仅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失调。
长期以来,GDP 增长和城市建设规模等指标在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成果,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大规模地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涉及到人口素质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诸多方面,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短期内难以体现明显的政绩。
其次,土地财政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重要因素。
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的征收和出让,以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
然而,这些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往往更多地倾向于物质性的建设,而对与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
再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定居,导致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房地产等投资驱动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培育。
这使得城镇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无法吸引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和定居,从而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脱节。
在规划层面,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长远的规划眼光。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周其仁:要人口城镇化 不要土地城镇化
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但也有学者质疑,有相当部分“城镇人口”是“被城市化”的,从统计资料上看他们是城市人,但福利、住房、教育等都是农民工式的。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的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以免出现“有城无市”和唱“空城,要为计”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该如何评当估中国前的城镇化进程,是否存在违反规律的“造城”,下一步又该如何推进一个健康的城镇化?新京报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 访谈嘉宾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现状城镇化“重地轻人”城镇化当然要有高楼大厦、地标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等,但前提是人和经济活动的积聚。
重视物理外观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土地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城镇化。
要把改革放到城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走出健康的城镇化道路。
新京报:政府最近大力推进城镇化,就你的研究而言,“城镇化”该如何定义?健康的城市该有怎样的指标来确立?周其仁: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居住模式的变化,从乡村地区向城镇聚集。
简单来说,多少人住在乡村,多少人住在城镇,这样一个比例就称为城镇化率。
而城镇的特征就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经济密度也比较高。
新京报:你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城市化在本质上是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函数。
有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发展,才有城市文明,才有城市形态的物理外观。
但是追赶型的后发国家推进城市化,很容易倒因为果,把城市化的物理外观当作根本,以为占农地、盖大楼、上项目就是城镇化。
按照相关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1%。
在这过程中,是否存在你所说的“倒因为果”的问题?周其仁:后发优势也很容易变成后发劣势。
城镇化要改变五大滞后状况
第三,几年前,新农村建设也同样是一个热点,不过现在似乎被遗忘了。为什么?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在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处于或多于一半时能真正实现经济现代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所以,现在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是带有战略性和方向性的。
土地补偿数额的合理确定,不在于臆断一个倍数,而在于找到一个动态的价值发现和评估机制,这一机制就是土地市场,土地补偿应该参照土地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确定。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集体土地入市,使农民的集体土地能够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使得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通过明确土地权益获得应用的收益。至于由此引起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可以通过压缩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征收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重新调节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以及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等方式予以解决。
因而,关键在于规划和管理。城市规模增大,公共基础设施的人均成本反而低了,这就是规模经济的作用。另外,城市的规模也不会无限制扩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城市越大,企业的成本会增大,个人的生活成本也会增大,最终城市会在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达到平衡时自然地停止扩张。国外在管理大城市方面既有失败的例子也不乏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民城镇化滞后于农地城镇化。农民城镇化是指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并成为市民,农地城镇化则是指农业用地转变为工商业和城镇用地,这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和农地城镇化”的过程。二者必须适度同步协调发展,否则,不是占用农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大量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的出现,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是农民进城过多,造成“过度城市化”,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导致农村衰败凋敝。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农民和农地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合理。这一点对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农民数量巨大、“三农”问题突出的中国,更是显得特别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但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据有关研究,中国现在有数以千万计的“三无农民”。由此可见,农地城镇化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民城镇化的提高速度快得多。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纵观各学科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陈春等人将城镇化的内涵概括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①人口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②经济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镇化程度的表现; ③土地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 ④社会城镇化。
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进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基于这四个内涵,不同的学科对城镇化有诸多讨论,其中,又以人口城镇和土地城镇化为甚,前者是城镇化的核心,后者是城镇化的载体,任何关于城镇化的讨论,都绕不开土地和人口。
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始终难以协调此二者。
所以我们主要针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开展讨论,分析其在我国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此造成的影响,并给出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判体系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赋予上述指标不同的权重,代入公式可计算人口城镇化指数f (x )和土地城镇化指数g (x )再根据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协调发展水平。
式中:D 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C 为协调度;T 为发展度;α 和β 是待定权数,k≥2。
f (x )为人口城镇化函数,g (y )为土地城镇化函数。
ai 、bj 为权重。
2. 我国的评价结果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结果数据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2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达到 0.62,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19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至 0.76,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2019 年进一步上升至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达到 0.84;直到 2019 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超过 0.9,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1、请简述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现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
衡量城镇化水平,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
如果只让农民进城而不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
由于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但是仍然未能成为市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突出。
人口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极其深远。
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市民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会带来后遗症。
农民工只能进城就业,无法举家在城镇生活,出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和农村比较陌生,但是真正融入城镇还比较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会抑制消费,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可能将农业作副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妨碍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会使民工荒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民工回乡所带来的城市服务业缺工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家庭生活。
我国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
很多城镇建设,比较注重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富裕了城镇政府,而对于居民必需的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没有投入,也不给合法的建设用地。
一些城镇注重引进工业项目,搞工业园,而对于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
目前,我国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甚至过分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居民生活负担重、质量差,“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对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
很多农村城镇化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摘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在国家进行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
城镇化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在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下,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空间与产业格局并存的局面,加强、、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城乡发展;统筹发展;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社会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变革不断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很显著的一方面就是城乡之间不断互相转化。
在人口流动和结构方面上说,人口不断从村流向城市,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不断减少;从产业结构方面说,第一产业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化;从空间结构方面说,很多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并出现两者协调发展;从社会结构方面说,乡村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不断向城市居民转变。
城镇化是实现城市和乡村不断融合的过程,城乡统筹下的城镇化道路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不断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这种发展方式可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为农民创造条件,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利用产业的不断发展集聚和城乡互相发展来促进城镇的发展。
由于大城市中人口较为拥堵,生活成本和压力都很大,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很难有归宿的感觉,但是本县城的城市化使得农民市民化的门槛降低,吸引了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很好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然而农村中如果没有选择自身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就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发展。
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实现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建设和农业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人口非常多,农村劳动力如果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转移就不能够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人口过度集中: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部分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超载问题。
这会导致城市资源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大量土地变成城市用地,这会带来严重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浪费,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大量外流,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大。
4.就业问题: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但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在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会出现大量就业问题,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
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滞后,大量的城市化问题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如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电力不足等。
6.社会治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在城市中,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治安问题。
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迁移,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使农民更加愿意在乡村发展。
2.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遏制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3.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增强留守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降低城乡差距。
4.优化城市资源配置: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5.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
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土地制度掣肘
地 ,建 立城 乡统一 的建设 用地 市场 ;稳定 土地承 包关 系,建立健全 土地承 包经 营权 流转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农 村替 代
土地的社会保 障体 系;实施 户籍与土地制度联 动改革 ;摆 正政 府土地管理 的职 能定位 。
关 键 词 :人 口城 镇 化 ;城 镇 化 ; 土地 制度 中图 分 类 号 :D 6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家属 在农村 ;收入在城 市 ,积 累在农村 ;生活在 城市 ,根 基在农 村” 的 “ 半 城镇化 ”现象 。被 纳入城镇 人1 5统计 的 2 亿 多农 民工 及其 随迁家属 ,并没 有实现 身份 和地位 的转变 ,不能在 教育 、就业 、医疗 、养 老 、保 障性住 房等方 面平等享受 城镇居 民 的基本 公共服务 ,只能周 期性 “ 钟 摆式 ”和 “ 候鸟 型”流动 , 致使社会 问题 、社会 矛盾乃至社会冲突频发 ,农 民工 问题 已经 到了不得 不解决 的地步 。
业 园区 占地 过多 ,建成 区人 口密度偏低 ,耕地减少过 多过 快。”
3 . 户籍人 口城镇化滞后 于常住 人 1 5城镇化 。 《 国务 院关 于城镇 化建设工作情况 的报告 》还显示 ,若 按
城镇户籍 人 口统计 ,我 国城镇化率仅 仅 3 5 %左 右 。低于 常住人 1 5城镇化 近 1 7 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 3 0 多年 来 ,大量 的农 民工 实现 了地域转 移和 职业 转换 ,但却呈现 出 “ 就业 在城市 ,户籍在农 村 ;劳力 在城市 ,
当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四大因素,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障碍.doc
当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四大因素,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障碍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两篇当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四大因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更多当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内容实用资料栏目!【当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四大因素一】【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的主体内容,是未来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中长期动力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普遍存在传统观念、体制机制、资源要素和路径依赖四大制约因素。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制约因素一、传统观念制约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观念因素,首先是来自普通老百姓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是从两千多年以来以碎小地块为载体的农耕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包括安于现状的保守特征、不愿意接受改变的处世态度、依照自然经济运行的田园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习惯等。
持有这些观念的人们对城镇化和现代产业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持有怀疑、恐惧和观望情绪。
其次,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往往陷入“以物为本”的片面化盲目性城镇化观念。
在发展理念上,将城镇化误读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大投入、造新城、大拆大建等,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刻意将以前老路径的“投资大跃进”、“房地产化”、“人为造新城”等老的模式都装到“新型城镇化”这个筐里。
在价值取向上,往往将城镇化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即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对新增城镇人口如何在城镇安居乐业、如何同步或适度超前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则缺乏同等程度的重视和关注。
二、体制机制制约一是行政等级化的城镇管理体制。
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下,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等级化城镇管理模式,造成各级城市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失衡,政府的行政级别成了推进各地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等,导致城镇体系发展的严重失衡,即大城市尤其是行政级别较高的顶级大城市畸形扩张,而中小城市则发展不足,甚至出现“灯下黑”现象。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前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城镇扩张问题2.1 城市用地不足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滞后,导致城市用地不足。
这使得城市发展受限,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用地。
2.2 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中大量的人口集中导致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
【建议】加强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对私人汽车的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车辆数量。
3:社会问题3.1 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资源和服务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则面临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政策,使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3.2 城市贫困化问题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城市贫困化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建议】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及时帮助。
4:环境问题4.1 城市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产业发展快速,城市污染问题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垃圾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建议】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2 自然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
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被滥用,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建议】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专家: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城镇水平达到52.6%,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基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障碍,突出表现为两个严重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
两个严重滞后1.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存在三种关系。
一是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指城镇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不能满足农村迁移人口的要求,造成大量的“贫民窟”和严重的“城市病”,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指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速度,城市工业发展未能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三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一致,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
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也有人认为相反。
我们认为,无论从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还是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一定水平的工业化对应相应的城镇化率。
根据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般变动模型(见表1),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产值、就业等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高度正相关。
2012年,我国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非农就业比重已超过90%和65%,根据钱纳里与赛尔奎因模型,对应的城镇化率应在66%和55%左右,而当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3%,说明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国际比较看,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按收入分组,2010年我国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但城市化率低于同类国家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按地区分组,我国城市化率低于亚太地区国家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见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
LOGO
2014-5-23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3
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变化曲线
LOGO
2014-5-23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4
人口城镇化应该高于土地城镇化
LOGO
由上图可知,从2006年开始, 土地城镇化就超过了人口城镇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达到51.27%,而2000年这一数 字仅为36.2%。根据2012年全国 “两会”制定的发展目标, 2012年末全国城镇化率预期达 到52.07%,较上年提高0.8个百 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 究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 在70%-75%之间,到2020年, 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到 2030年会接近67%左右。今后 20年,中国还将处在城镇化快速 发展的阶段,城镇常住人口还要 增加3亿左右。
土地城镇化滞后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 地被低价征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通过低价征用农村的耕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资 源,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人口城镇化:
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 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 态意义,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城市生活方式全 面普及的一种状态。或称人口城市化。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2014-5-23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7
谢谢!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2014-5-23 此处OGO
首先,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是共 识。总体上看,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预 算内,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 長率/人口增長率)为1.36—2.30,高于世界工人的 合理限度1.12。 其次,土地使用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中 国的土地使用过度地投向工业,地方政府竞相招商 引资,以极为低廉的价让格更多的土地出让工业用 地,住宅和商业用地、公共用地比例在整个土地使 用中所占比例过低。由此带来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公 共福利水平低下。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2014-5-23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6
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LOGO
乔润令表示,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 化老路,一是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物 的城镇化一定要服务于人的城镇化。二是要转变城市 发展方式,要从外延扩张、粗放发展转向内涵为主、 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集约发展。 尹中卿提出,下一步户籍制度变革是农民进城的 关键,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 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把实践人口的城镇化 作为主要任务。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 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 程。以达到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相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