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成功之处:1、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习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习中来。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2、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

在最后的练习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习(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不足之处: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6和7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6和7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6和7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教材通过直观图示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6和7的加、减法的意义,并学会计算。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为后续的加减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6和7的加、减法的意义。

- 掌握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加、减法的思维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6和7的加、减法的意义。

- 掌握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但对于较大数的加减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口算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与6和7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如6个苹果、7个香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新课讲解① 6的加法教学:- 实物演示:展示两组苹果,每组3个,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总数。

- 列出算式:3 - 3 = 6,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 举一反三:通过变换苹果的数量和组合方式,让学生尝试列出其他6的加法算式,如2 - 4 = 6。

6与7的加减法的课后反思

6与7的加减法的课后反思

6与7的加减法的课后反思6与7的加减法的课后反思对于“6、7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都已能口算,但他们只是根据家长教的凭记忆或直觉,我觉得这样是不够的,我们的数学课上应引导学生从加、减法的意义出发,借助数的组成知识来解释,要使学生不仅知道得数更能说出算理,在此基础上再使学生理解“一图两式”渗透“一图四式”。

本节课上下来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1、操作需要吗?教学用书上建议先让学生分别象教材上图示反映的那样,两人一组面对面实际摆一摆小棒和圆片,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由此引出“一图两式”。

但是我考虑到,一组学生根据同一幅图写算式由于从众等心理写出来的算式很有可能是一样的,这样就达不到效果;二是就算经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看到的那一个算式,通过交流也明白一幅图可以有两个算式,但学生毕竟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体验不够。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直接让学生观察图示,问:“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是那个女孩子的话,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感知到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有所区别写出了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但是,这样毕竟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观察,而且学生失去了一次操作的机会,因为动手操作也是比较重要的能力之一,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得失孰轻孰重。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了?比如“6+1等于几,想:6和1组成7,6+1=7。

”这简单的一句话学生楞是说不清说不流利,让人匪夷所思。

3、“一图两式”教到什么份上?减法有两个含义,一是“去掉”,二是求“另一部分”,虽说两者本质相同,但对于一年级其始教学这非同小可。

由于不仅教材没有单列这一内容而且只是在练习中偷偷出现,而且教学用书也没有相关提示,因此教学时没有引起注意,后果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含义没有感觉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图两式”对于加法来说没有出入,而对于减法,图上没有像之前出现的用划去、圈去等方式明显地表示出“去掉”的意思,而是首次出现了用虚线把两部分隔开,我想这是不是暗示从这里开始要渗透“求部分数”这一知识?(课中我还是渗透了一下)。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4499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4499

《六、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也确实是学生把握了依照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依照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②把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式。

③初步感知加法互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依照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和加法互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上。

为了达本钱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课进行认真的设计。

回忆课堂,几个小点仍是有点值得回味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操作,感受“一图两式”。

为了学生能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安排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组长按老师的要求摆好小棒。

(把小棒依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依照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按从左往右的观看顺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

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什么缘故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感受到,观看的角度不同,取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感知一幅图能够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再次操作,形成概念,渗透加法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依照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明白得“一图两式”的意思。

再一个目的确实是学生依照教师摆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程,培育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一起点和不同点。

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互换了位置,得数不变的情形后,形成算式:1+5 = 5+1你以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

那如此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

从而达到清楚建构:互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加减法实际应用》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加减法实际应用》教案及反思

6和7的加减法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6和7的加减法应用。

2. 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通过实际操作学习6和7的加减法运算。

2. 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6和7的加减法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2.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字并说出来。

2. 通过比较6和7的个数,让学生发现6和7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和练习1. 首先,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6和7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6和7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3. 接着,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4.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归纳和总结1.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6和7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练习,学生掌握了混合运算的方法。

3. 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反思:1. 运用例子的方式讲解6和7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果。

2. 在课堂上注重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授教养反思《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进修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构成的基本上,也就是学生控制了依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本长进行教授教养的.那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标我以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经由过程进修,学生可以或许依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②控制6.7的加减法的盘算办法.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后续的进修,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依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入渗出和加减法的关系上.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标,我对课进行卖力的设计.回想教室,几个小点照样有点值得回味的.一.创设情境,引诱操纵,感触感染“一图两式”.为了学生能充分感触感染“一图两式”,我安插了一次四人小组运动,组长按先生的请求摆好小棒.(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依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请求全组小同伙按从左往右的不雅察次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换: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合的算式?在问题的商量中,学生感触感染到,不雅察的角度不合,得到的成果也是不合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合的算式.二.再次操纵,形成概念,渗入渗出加法定律.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依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懂得“一图两式”的意思.再一个目标就是学生依据教师摆出的直不雅图,本身自力列式,使学生可以或许由具体的什物抽象到看直不雅图列式,让学生阅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程,造就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能准确列出算式的基本上,组织学生不雅察评论辩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配合点和不合点.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地位,得数不变的情形后,形成算式:1+5 = 5+1你以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央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那如许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从而达到清楚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地位,他们的和不变.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良的地方:1.对于加减法的关系的渗入渗出上,显著消失时光不敷.我想是教室上学生的组织照样花去了必定量的时光.若何设计进修运动让学生自始至终有兴致的进修,是我在往后的教授教养中要尽力去思虑和践行的.2.在学生功课时发明,有一部分学生学了数的构成后,盘算时照样爱好从幼儿园就学会的掰手指进行盘算.看来,在大人眼里看似简略的10以内盘算,先生在教室上照样应当花比较多的时光让学生说“你的设法主意.你是怎么算的”,并且教师也应当实时引诱升华为用数的分化来盘算.。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班化”教学试点班教师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程梅欢本节课“6、7的加减法”主要让学生能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

本节课书上的设计是让学生面对面看着一幅图,列出了1+5=6和5+1=6两个加法算式,个人觉得这其中利用了左右的相对性的一个知识。

但是由于之前讲左右的时候并没有讲左右的相对性,所以这个地方怕引起学生的困惑,所以实际上课时候并没有像图中这样安排,而是直接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出能列怎样的加法算式。

虽然有学生最终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但是也有同学提出了疑问:以前一幅图只能列一个加法算式,为什么现在可以列两个?对于这个地方我只是直接回答说以后能列两个,并没有真正解答出他们的困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因为个人也没有想出比较好的方法。

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感觉上课语言一直都比较平淡,并没有从本质里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今后讲课会注意自己讲课的一些语调啊,同时运用一些方法,比如通过口头表扬啊,发小红花啊,同时在教学设计上也会精心安排,首先从内容上吸引学生。

在空余的时间也会多多听听别的老师的课,学习她们的优点,吸取别人的长处。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6和7的加减法是基础且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算术运算规则,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6和7加减法教学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教授6和7的加减法时,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游戏化学习则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教学难点的突破6和7的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我通过反复练习、错误分析和个别指导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此外,我还利用了数线、计数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理解数的增减变化。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堂节奏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教学节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批改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这种及时性的评价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后的一节巩固性练习课。

目的是强化学生掌握一图四式和利用6和7的分成进行加减法计算,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的几方面:1重算理、算法的渗透与理解。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的魂,在本练习课中,我侧重学生的理解一图4式的意义中理解算理,在利用6和7的分成中巩固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学生更加明确了计算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创设情境串,把整节课的内容、环节进行整体呈现。

本节课是计算的练习课,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的形成,又加上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分散精神,因此,设立了小精灵带我们去游乐园玩的一系列情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

本课的设计中,设计了“我会填、我会算、我会用”等题型,以 6和7的分成为基础,以一图四式为依托,由浅入深地对6和7的加减法进行练习。

4初步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在“我会填,也会想”中,让学生填完结果后,观察两个数相加、相减的两个数与结果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数不变,加的数越大,结果就越大;原来的数不变,减去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

从而初步渗透了函数思想。

5评价的手段丰富、形式多样。

课上,采用小组评价、个人奖励、个人自评、生生评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交流互动自然、流畅,有效地组织和调控课堂。

6注重方法的小结。

在每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结、问题、注意的地方等提示帮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不足之处: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虽然课上都采用了小组加分奖励和扣分的方法调控学生的听课状态,但第四小组的同学们还是不太理会我的要求,他们只管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如果我能慢下来,等等他们,关注他们多些,可能要好些。

6和7的加减的教学反思6篇

6和7的加减的教学反思6篇

6和7的加减的教学反思6篇6和7的加减的教学反思篇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所以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重视。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采用愉快教学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且让这一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我进行了调查研究,我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是说不清算理。

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只要发挥好辅助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了。

同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熟练计算,我设计了大密度的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我把练习题设计成各种有趣的游戏:小猫钓鱼、蝴蝶送信、松鼠过河、摘苹果等,把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充满生气。

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道题,使第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表达。

该如何引导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课堂上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方法的。

事后回想,或许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比如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

大密度的练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出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习题过多过难,给一些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再如练习的形式变了,但习题的内容单一,只是把平时开火车的练习赋予了新的名字。

如果练习的内容再新颖多变一些,我想效果会便更好。

通过本次计算课研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方法的指导,习题的精心设计十分重要。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吃透教材,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的氛围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和7的加减的教学反思篇2本周,学校举行的数学优质课比赛如期进行,此次,我选择了一节计算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进行展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6和7的基本加减法。

2.能够用6和7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加减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6和7的位值理解和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游戏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通过教材图片或物品等方式将6和7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猜测这些数字可能代表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6和7的加减法”。

二、讲解新知识1.先向学生介绍和强调6和7的位值和大小关系,通过教材图片及辅助工具展示和比较2.教师通过板书和实物演示,依次讲解6和7的基本加减法,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

例如:6+1=77-1=66+2=87+2=98-2=69-2=73.针对不同的学生程度,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教材上的图片和数字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效果。

三、巩固练习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或者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合作。

四、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游戏及场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6和7的加减法。

五、课堂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2.是否需要更多的课外拓展和辅导,帮助学生加深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三篇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三篇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三篇在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口算题,复习6、7的组成,为本课6、7的加法做铺垫。

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三篇,望大家喜爱。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内容是同学在学习了6、7的熟悉和加减法的基础上绽开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同学将所学的学问同生活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并初步体会到原来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它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整个学问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的开头,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思,知道所求问题的所在。

教材从易到难,先教学用加法列式解决问题。

在书本创设的情境中,我先让孩子们依据看到的信息(左边4个小伴侣,右边2个小伴侣)接着,就让小伴侣熟悉了这两个符号,由于大括号和问号比较熟识和形象,小伴侣也把握得较快,也能依据图意很快列出算式。

接着,要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同学肯定的(逆向思维)。

也是一样的,先从创设的情境入手,我引导小伴侣们解释图意:一共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了3个,还剩下几个?当让同学列算式时,有一部分小伴侣就写成7—4=3,我发觉其实他们并未理解题目的意思,假如这题是自由列式,我信任许多小伴侣将会列成3+4=7。

一个缘由是答案过于显而易见,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问题的所在,还有一个缘由是对于难点的教学,我并未让孩子们亲自去探究新知,去试着理解题意的不同。

对于第一个外因,我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收集信息,依据知道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这样来贯穿全课,可能孩子才能精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其次个缘由,我想,我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我得先让同学们比一比两幅图中大括号和问号位置的区分;然后再让他们想想问号的位置不一样了,书本老师的问题是不是也不一样了呢;接着,经过分组争论,说出图中隐含的问题,最终在依据问题列算式。

6与7加减法课后反思

6与7加减法课后反思

6与7加减法课后反思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加减法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基础运算之一。

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对6与7的加减法课后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 记忆困难对于我来说,记忆6与7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比较困难。

特别是在计算较大的数字时,我往往容易搞混数字的排列顺序,从而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2. 理解模糊有时候,我对于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并不够清晰。

尤其是在进行减法运算时,我常常会忘记减法的本质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导致计算错误。

3. 缺乏实践机会在课堂上,老师通常只给我们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而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这导致我在课后做练习时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改进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方案:1. 制定记忆策略为了提高记忆6与7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的能力,我计划采取以下记忆策略:•制定一个数字排列的规律,例如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排列数字,以减少混淆的可能性。

•制定一个记忆口诀或者歌曲来帮助记忆运算规则,例如“6加7等于13,7加6等于13”。

通过这些记忆策略,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记忆6与7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温故知新为了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我计划进行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阅读相关的数学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加深对运算规则的理解。

•观看数学教育视频,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运算规则。

通过温故知新,我相信我可以提高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3. 多做练习为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我计划多做练习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具体的练习方式包括:•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做加减法的练习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制定一个每日练习计划,坚持每天进行一定数量的加减法练习。

通过多做练习,我相信我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的改进方案,我相信我可以克服6与7加减法课后学习中的问题,并提高自己在加减法运算中的能力。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基础中的基础,而6和7的加减法又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6和7的加减法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口算、笔算和应用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发现,通过口算和笔算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6和7的加减法,而在解决应用题时,学生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2.学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表现调整教学进度。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掌握6和7的加减法上没有太大问题,但部分学生对于进位和退位的理解还较模糊,需要重点辅导。

【3.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在6和7的加减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也不再是难题。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进位和退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针对部分学生对进位和退位概念模糊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这个方面的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2.加强练习,尤其是针对易错题和难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3.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
通过对6和7的加减法教学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进位和退位讲解不够透彻等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这次反思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汉滨小学吴仁平
我是在汉滨小学开展的公开课活动上给一年级7班讲授了这节课,由于多年没有执小学低段数学,本节课出现众多问题,课后经反思,问题的背后是自己对学段目标不清,课堂目标不清导致。

我从一下三点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一上课就让他们近距离清晰观察实物,通过我的引导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课中进行有必要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一起探讨更加有难度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

本节课时时处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这是我的亮点。

二、失败之处
对目标的把握不够清晰,应该注重初入学孩子的认知行为特点,在能维持纪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用动手操作体验的方式将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加深对知识的映像;课堂目标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明确“一图四式”,也就是一幅情境图,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列出加减法各两道算式。

我在教学中纠结于“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不仅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上,我的做法比较传统,仅仅把课本上的图搬在了屏幕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其它优势。

三、改进之处
首先必须在目标的研究上下功夫,其次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总之,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会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一、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习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习中来。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

在最后的练习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习(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三、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

让学生从理解到体验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

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原因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解减法的时间较少,对减法部分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说一图两式的列式根据,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时间应该相应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