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雪夜林边驻脚(共24张PPT)
雪夜林边小驻PPT课件
2
Life and Writing Career
• was born in San Francisco, but he came of New England stock
• His ancestors for nine generations lived in Massachusetts. • When he was 10 years old, his father died. • moved back to New England where his mother taught to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雪夜林畔小驻 (此驻马, 看他林中积雪的美景。
• 我的小马一定颇惊讶: 四望不见有什么农家, 偏是一年最暗的黄昏, 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
• 它摇一摇身上的串铃, 问我这地方该不该停。 此外只有轻风拂雪片, 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
•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 但我还要守一些诺言, 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 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
7
Analysis of the Poem
《未选择的路 》
After Apple-Picking
《摘罢苹果 》
5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雪夜林边小驻》
《雪夜林边小驻》收录于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新罕姆什尔》 (1923),诗中表现了主人公在大自然代表的未知世界和 小镇代表的世俗世界间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这也是诗人弗罗斯特最著名的一首短诗。诗人本人 曾声称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全诗用平淡质朴的语言, 流畅舒缓的节奏描绘了诗人在新英格兰冬日傍晚雪花缤纷、 神秘幽暗的树林旁驻足观望、流连忘返的情景。面对恬静 舒适的树林,眼前雪花飘飘、微风习习。诗人的思绪在徘 徊:要回到纷纷扰扰的人类社会中,去完成自己未尽的义 务呢?还是就此止步不前了呢?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困惑跃 然纸上。
《雪夜林边驻脚》课件
【拓展训练】
生活中有很多常见意象,试着写首哲 理小诗,(要求: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最少包含3个常见意象,主旨明确, 不超过100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 得考虑的问题。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 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 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 力争。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大声自由诵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体味情感,读出韵味。) (1)伫望(zhù ) (2)絮语(xù ) (3)许诺(nuò ) (4)幽邃(suì) (5)颈上(jǐnɡ ) (6)农舍 (shè) Nhomakorabea 整体感知
1、本首诗叙述了什么内容?
“我”在一个雪夜赶路,途经一片树 林,被树林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 忘记了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己继 续赶路。
温馨提示
课前准备: 课本、导学案、双色笔 以及你学习的激情O(∩_∩)O
惜全 时力 高以 效赴
雪夜林边驻脚
弗罗斯特
作者介绍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 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在哈佛大学学习两 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 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 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 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著名诗集有《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 等,代表作有《一个男孩的愿望》《波士顿以 北》等。
【自主学习】再读赏析
1、这首小诗看似素朴,只是在叙述事 情,却“有一种美妙的表现力”再次 朗读,找出你认为美妙的意象、句子 或者片段,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诗中蕴含着什么深意(主旨)?以小 组为单位,探究本诗的主旨,小组派 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三棵树人教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PPT课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生于智利北部艾尔基山谷的倒数第 二个小村上。巍峨的群峰造就了诗人的品格,动听的鸟语陶冶了 诗人的灵性,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 乡的深厚感情。
米 斯 特 拉 尔 生 前 主 要 发 表 了 四 部 诗 集 : 《 绝 望 》(1922) 、 《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此外, 她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她死后的第二年,智 利圣地亚哥的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向智利的 诉说》。1967年,在巴塞罗那又出版了她的《智利的诗》。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词语解释 ①盲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厮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看不见的人。②相互守护。厮,相互。 5.文学常识 米斯特拉尔,________(国别)女诗人,1945年获__________文学 奖。成名作是____________,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她的名字 被当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智利 诺贝尔 《死的十四行诗》 《绝望》 整个拉丁 美洲理想的象征
人教版语文选修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雪夜林边驻脚》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选修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雪夜林边驻脚》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应届/应用泾渭/胫骨参与/与会B . 处方/处境赦免/敕封氛围/愤慨C . 奢靡/风靡剽悍/镖局信笺/渐染D . 祈祷/稽首信札/驻扎蹩脚/别扭2. 下列各选项中选出对“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公子闻之,往请。
《史记》(谒见,拜见)B . 诸将请所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请求)C . 请其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史记》(邀请)D .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愿意,请允许自己干某事)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B .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血刃仇人,为躲避官府追查,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
C . 高老头住在一个叫伏盖公寓的小旅馆里,他刚住进这个小旅店的时候,显得很阔气,一些衣着华丽的女人常来找他,这些女人把高老头身上的金银饰物一件件带走了。
D . 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4. 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A . ⑤①②③④B . ⑤④③②①C . ⑤③②①④D . ⑤①③②④5. 下列句子中加框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艰难苦恨繁霜鬓B . 襟三江而带五湖C . 昨夜西风凋碧树D .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针对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批评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日前有关钓鱼岛言论不符合事实并暗劝美方“勿搬日本这块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国务院1日回应称,美方希望避免采取引发紧张局势的行动的话是说给双方听的,美国对钓鱼岛最终主权不持立场。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第1课
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 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 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
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
息了。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 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读者似乎也 被引领着,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的 寂寥所融化。
3.《漫游者的夜歌》中“且等候”有何深刻 含义? 【名师点拨】 诗人先抓住生活中的具体形象, 甚至是被一般人忽略的东西,从中挖掘出潜在 的哲理。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人能够从 有形中见到无形,从有限中见到无限,言有尽 而意无穷。读这种诗,不单是某种人生的启迪, 更不是一两句格言,而是整个精神世界的升华, 是感官和理智的双重震撼。思想成为应该感受 的对象。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 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 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 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 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 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 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 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 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 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 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歌德要用这种“绝对的静寂”来表现什么思 想内容呢? 【提示】 诗作来自于一种生活的片断体验: 歌德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在中国人中常有而在西 方人中少有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 界;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富于宗教意味的与神明 的亲近;或许,作者仅仅就是要表现一种沉静 的心绪与感觉。
4.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5.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
是一瞬之间。 6.否定理想的人可能容易找到,不过他是 把卑鄙当作美好。
《雪夜林边驻脚》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雪夜林边驻脚》赏析(高二选修)《雪夜林边驻脚》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二、《雪夜林边驻脚》赏析(辜正坤)这是一首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忧思的诗歌。
弗罗斯特本人曾认为这首诗是他所有创作的诗作中他最喜欢提到的诗。
科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这首诗最引人注目。
”《雪夜林边驻脚》至少有5组意象连缀起来表达了一种扑朔迷离、忧思惆怅的情调。
第1组意象是雪夜。
这是寒冷与幽暗二者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
第2组意象是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的寄托。
第3组意象是小马,这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命和力的象征。
第4组意象是湖冰,冷的极致,象征着死亡。
是诗人本能地感觉到的必不可免的未来的归宿。
第5组意象是飞舞的雪花,漫天遍野,有点像是其余4组意象的中介物,弥漫而不执著,可见而不可触。
飘然于前,忽焉在后,是扑朔迷离状态的最贴切的写照。
这种扑朔迷离状态由于诗中一连串的疑惑而进一步加强:“纳闷”“为何”“仿佛问,出了什么事情?”此诗的诗眼是“可惜我还有别的承诺等待完成(课文译为:可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
诗人还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还不愿意就此在雪夜的林边永远驻步,生命的路程远未完结,他“不能安睡,除非再走一程(课文译为: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
死亡这种极其重大的主题在这里被淡化,诗人以一种近乎超然的人生态度来提到它。
苟非有“承诺”,他也许会长此沉睡林边!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
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
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著于生命的。
他的超然也还不能达到苏轼(1037-1101)的那种超逸隽永、泻化无痕的清高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词的境界亦有类于弗罗斯特诗境界处。
此词意境幽冷深曲,影影绰绰,恰如孤鸿之翩然而至,悠然而往。
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课件3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昨晚我把陶制酒罐摔到石上, 贪杯过量才如此轻率荒唐。 但那罐对我竟口吐人言: “我也曾像你,你也将与我一样。”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著名女诗人,写过1 700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 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 等教育后,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 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 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留 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她的诗 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善于捕捉 生活中的哲理著称。题材多选择自然、死亡和永生。 她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 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 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点评:有神学家认为,安拉为宇宙中唯一的神,他自生,永在,无形无 影,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宇宙是他创造和主宰的,人类也是他创造 和主宰的,但海亚姆却不愿接受这些被世人视为最高权威的真理, 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这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小诗也向 读者揭示了宇宙的永恒,“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与人生的短暂 “来去匆匆”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艾米莉·狄金森
新课助读
3.雪夜林边驻脚PPT课件人教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幽
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 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曾前后做过纺 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 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 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 风景或风俗人情开始,慢慢进入哲理的境域, 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 诗集有《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 等。
[技法归纳] 1.叙事中包含哲理,朴素中蕴涵深义。 《雪夜林边驻脚》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 歌,它以叙述的口吻,细致呈现生活中的 场景和事件,在保持一种经验的可感性和 亲切性之外,在叙述中提炼出丰富的哲理 思考。“我”在一个雪夜赶路,途经一片 树林,被树林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忘 记了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己继续赶路。 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揭示出“诱惑”与 “责任”之间的矛盾,警告人们“许诺的 事还得去做”。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赏评】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 共有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 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
[素材积累]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 节目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在国外某地如厕 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拉水箱冲便, 因拉不下水来而着急。龙永图十分感慨地说, 由此事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已经有了可贵的 责任感。平常小事也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忠诚 与责任感。
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雪夜林边驻脚(共24张ppt)
总结:
• 小马这个意象的选用非常巧妙。它 是是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是人与小马 默默的情感交流,在诗人孤寂的心中注 入了暖意;同时也为冷漠的意境注入了 一丝活力。
• 特别是当马儿的铃声敲击着诗人心 扉,顿时使他感到省的热望:是人在雪 花飞舞的树林中走向生命的便彼岸—— 幽深的树林、黑暗的雪夜、风声、铃声 构成自然的美,也唤醒了他为泯的人生 愿望,使他感到长眠的时刻还未到来。
其它的解释可以是骑者感受到夜 林的宁静诱人,使他从喧嚣的社会 生活中得以暂时的安歇,读者亦可 由此联想到人有时在转瞬间会感到 渴求最后安息的愿望。死亡,对于 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对责任的解脱 和对现实的逃避。
(4)结合语境及诗人的生平 背景资料理解“ 还有好多里要
走”的深刻内涵:
弗罗斯特,R·(Robert Frost 1874-1963) 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做过校长与新闻记者,在他11岁时逝世。母亲把 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2年。这 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 斯特的诗歌最初末在美国引起注意, 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 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 (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 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4次获得普利策奖, 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 方的桂冠诗人;他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 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 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 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 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 色。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全册精品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
二、字形辨认 傲.然ào 遨.游áo 熬.夜áo
石 遛.榴 马.lliiuù
急干躁燥..zzààoo 契 楔. .机 子qxiìē
三、词语辨析 (1)坚硬·坚实 坚硬:一般指具体的事物。坚实:坚固结实、
健康。 例:①这里的石头很__坚__硬___。 ②我们要为未来打下_坚__实___的基础。
六、整体预知
第1节,内部粒子的成熟 石榴第 第23节 节, ,外 外部 壳阳 的光 迸的 裂照射
第4节,联想到人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试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 第一节:讲内因,石榴子多,已经 成熟而开裂。第二节:讲外因,骄阳给半绽的 石榴以锻炼的机会,让石榴把自己饱满的粒子 变成红宝石。第三节:讲过程,讲壮大成熟的 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那个时候,内是红 艳艳的美玉,外是辉煌的形象。第四节:诗人 又回到第一节上来,同时回想起他过去的成绩 主要靠“自己思想上的内在建筑”。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美文佳作欣赏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相关知识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法 国。正式确立的时间是1886年。象征主义的 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 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 驱(鼻祖)。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 主义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 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 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 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题目 推荐理由(不少于50字)
[教学目标]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 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 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 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 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 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 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 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 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弗 罗 斯 特
雪 夜 林 边 驻 脚
富的 性 但 吻 表 然 诗 有 的 林 弗 的意 之 在 , 面 之 的 人 田 、 罗 哲义 外 保 细 上 中 对 曾 园 溪 斯 理。 , 持 致 质 人 象 称 生 水 特 思在 他 一 呈 朴 的 是 他 活 、 的 考叙 的 种 现 无 生 自 是 , 鸟 诗 。述 诗 经 生 华 活 然 一 是 禽 多 中歌验活,。,个他、以 引往的中经因他自喜马自 申往可的常而关然欢驹然 、还感场是,注诗抒,为 提包性景以他的人写以题 炼含、和叙的却。的及材 出抽亲事述诗是然对朴, 丰象切件口歌自而象素树 ,, ,
其它的解释可以是骑者感受到夜 林的宁静诱人,使他从喧嚣的社会 生活中得以暂时的安歇,读者亦可 由此联想到人有时在转瞬间会感到 渴求最后安息的愿望。死亡,对于 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对责任的解脱 和对现实的逃避。
(4)结合语境及诗人的生平 背景资料理解“还有好多里要 走”的深刻内涵:
弗罗斯特,R· (Robert Frost 1874-1963) 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做过校长与新闻记者,在他11岁时逝世。母亲把 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2年。这 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末在美国引起注意, 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 拉· 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 (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 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4次获得普利策奖, 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 方的桂冠诗人;他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 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 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 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 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 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 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赂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著名诗集还有 《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 (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我”本受了林子的诱惑,想停留在这里,不过想 到诺言在身,就又要上路了。到达目的地(也许是家, 也许是别的什么住的地方)还有好多里,只有到了之 后才可以休息(睡觉)。现在则还不能休息(而林子可能 在诱惑他早点休息)。因此这句话的字意思其实很简 单,无非是“还要走好多里才可以得到休息”,或者 “还要走好多里才可以到家睡个好觉”。如果我们在 此做“喻意解经法”,比如将“睡觉”作“死亡”解, 则结合上下文,可以说,林子的诱惑使他想到“死”, 但又想到人世间的义务缠身,因此现在不能死,得保 持生命,这样就将死亡推迟到以后了,还得过许多年 才能够死。这样“走好多里”就意味着活许多年、尽 许多义务。至于在这过程中还会不会继续关注林子并 受其诱惑则不得而知了。无论是做“字面解经法”还 是做“喻意解经法”,“睡”都与林子引起的催眠效 果有关,只不过“我”最终清醒地对这催眠的引诱做 了拒绝。
放弃眼前的美景,继续他的旅 程。因为尽管“夜林深沉”而可 爱,但他由于要“信守诺言”而 难以久停。临睡前他尚有很远的 路要赶,他决心放弃随遇而安的 生活,信守他的“诺言”,承担 起他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探寻 他人生的真正意义。
学无止境,探究无限
弗 罗 斯 特
雪 夜 林 边 驻 脚
路但 寂 一 我 。最 静 片 ” 后吸树在 还引林一 是,,个 催暂被雪 促时树夜 自忘林赶 己记的路 继了幽, 续行深途 赶程、经 ,
单在 的叙 故述 事层 :面 , 它 写 的 是 一 个 很 简
“
弗 罗 斯 特
雪 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林 边 驻 脚
朗读感知
1、写了什么?
(1)探究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提 到树林的主人呢?
对于这位骑者来说,树林的主人代表着那 村镇的力量,在那里,充满着现代人所要 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矛盾冲突。这里,弗罗斯特用森林的主人 来代表村镇的生活方式——一种骑者暂时 从中脱离开来的生活方式,一种群居的生 活方式。村镇甚至可以不仅仅代表新英格 兰的某一确定村镇,因为,它完全可以被 理解为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这一大“村镇”。 骑者,至少在这一瞬间,已暂时脱离了象 征人类社会的这一村镇,但最后还是要回 到村镇与熟悉的人接触的。
•
(3)探究思考:如何让认 识骑者对树林“深”、 “沉”和“可爱”思考?
让我们把想象力转向那深深吸引诗 中骑者的自然界的美景:那黑蒙蒙的夜色、 白雪覆盖的冰湖、深沉而可爱的树林、那 簌簌吹起的轻风和那淅淅飘落的雪花。这 些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无一不在深深地感染 骑者,无一不在震撼着骑者的心灵,促使 他在这雪夜驻马林边。是的,认为这黑暗 的雪夜象征着自然界的美,是美景吸引了 骑者的看法可以说是对这首诗比较合乎情 理的理解。但是,这未必是诗人所要表达 的内涵的全貌。
总结:
小马这个意象的选用非常巧妙。它 是是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是人与小马 默默的情感交流,在诗人孤寂的心中注 入了暖意;同时也为冷漠的意境注入了 一丝活力。 • 特别是当马儿的铃声敲击着诗人心 扉,顿时使他感到省的热望:是人在雪 花飞舞的树林中走向生命的便彼岸—— 幽深的树林、黑暗的雪夜、风声、铃声 构成自然的美,也唤醒了他为泯的人生 愿望,使他感到长眠的时刻还未到来。
•
这样,诗的第1诗节不仅确定了人 与林的关系,而且也表明了人与社 会整体的关系。同时,它也透露出 骑者的疏离于社会的群居生活,躲 藏于这幽静的树林只能是暂时的.
(2)探究思考:诗的第2节,是人
为何选用小马这个意象?”选用这 个意象的独特表现力在于?
马提出了主人为什么停驻林边的问题。实际上, 马在诗中被人格化了,人格化了的马成为诗中 主要人物——叙事者的陪衬。是马儿的“显疑 情”才促使骑者意识到应该对自己雪夜驻马林 边的动机加以进一步思考。马习惯于从事有目 的的行动,它认为主人的行为反常这一点,说 明叙事人的行动并无明确目的。这里,小马代 表着一种不理解人为什么会停驻林边赏观自然 界美景的力量,代表着动物世界和不能被自然 界美好事物所感染的那部分人的世界。善于观 察自然和人生的人是可以被自然界迷人的景观 所吸引的,但是这种吸引对于动物世界和思想 迟滞的人们来说是不可能的。
• 无疑马和林子都对应于“我”的 一部分,而它们是对立的。它们 构成了自我内部的冲突’。这首 诗就是要维持“林子”和“马” 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 态的平衡,是张力中的平衡,张 力就构成了这样一个“我”。
• 诗正是借助语言本身的智性美,对“人’, “物”及其关系的揭示,揭示其深层的矛盾。 让读者知道不故弄玄虚、制造晦涩,是在骨 子里体现了生活和语言本身的复杂性,而在 形式上,又能为普通的大众喜欢,使诗与人 民亲和,确实显出了其卓尔不群、老而弥辣 的深厚根底。难怪布罗茨基称赞他,说他无 需炫耀他的学识,因为他的学识是天生的。 我们看不到他在诗里如艾略特那般掉书袋、 左一个传统右一个文化,但他对语言、人性、 世界的洞察,岂不正显出了深厚的学识吗?而 对宇宙、世界、人世之中复杂关系的领悟, 是他对于世界诗坛的一个贡献,也构成对现 代诗、对现代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纠 正。
• [在叙述的层面,它写的是一个 很简单的故事:“我”在一个雪 夜赶路,途经一片树林,被树林 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忘记了 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己继续 赶路。]
2、有人说这首小诗“有一种美妙的 表现力”再次朗读说说你的理解?
• 因为诗人从小马的视角出发,揣度它内心的好奇: 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片冰 雪无处休息。这段心理描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 之中,无形中给这首诗抹上了一层童话的色彩,完 全传达出了白雪覆盖的树林的神秘、静谧。为了进 一步渲染雪夜树林的安静,诗人抓住一个小马的动 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 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音。在这几 行诗中,清脆的铃声,风雪的絮语,等意象似乎都 扣破了林中的安静,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微的声 响,雪夜才被衬托得静美、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