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

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

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遥望洞庭(dònɡ Fra Baidu bibliotekínɡ)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比喻 )
诗题为《望洞庭》,是( C)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 B.中午 C.夜晚
诗中“翠”的意思是( )C A.翠鸟,鸟名 B.绿色的硬玉,翡翠 C.绿
12/6/2021
第十七页,共十九页。
课后作业(zuòyè)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miáohuì)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12/6/2021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dònɡ tínɡ)
第一页,共十九页。
引入新课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miáoxiě)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 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 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课文(kèwén)讲解
要求(yāoqiú):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2/6/2021
第十三页,共十九页。
归纳(guīnà)总结
12/6/2021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 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 泊,把人与景的关系(guān xì)表现得这样亲 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三、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四、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

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简析: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 望洞庭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 望洞庭
...

...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资料宝袋
刘禹锡(772-842),唐朝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为官时,非常关心百姓疾苦。 受人民爱戴。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 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 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 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图1
图2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君山
白银‖盘里/ 一青螺。
相融和。 2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未磨铜镜。 3远远的望洞庭湖,山水的景 色一片翠绿。 4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翠, 白银‖盘里/ 一青螺。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 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 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 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 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 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 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 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部编版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望洞庭
yǔ xī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wèi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
唐(
湖光( 潭面( 遥望( 白银(
)
)
), )。 ), )。
刘禹锡,字梦得, 河南洛阳人,唐朝文 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 [4] 之称。刘 禹锡写这首时正值被 贬官,途经洞庭湖看 到这美丽的景色,所 有忧愁顿时烟消云散。
湖光
湖水反射的光
秋月
两相和
和谐、美好
潭面
洞庭湖的水面
镜未磨
没有被打磨过的镜子
青螺
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遥 潭 湖 望
银望 面 光 洞
盘洞 无 秋 庭
里庭 风 月
一山 镜 两 唐
青水 螺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未 磨
相 和
刘 禹
。, 。 , 锡
潭湖 面光 无秋 风月 镜两 未相 磨和 。,
白遥 银望 盘洞 里庭 一山 青水 螺翠 。,
tíng
望洞庭
yǔ xī
唐 刘禹锡
tíng
望洞庭
yǔ xī
唐 刘禹锡

三年级古诗 望洞庭

三年级古诗 望洞庭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即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如同铜镜未打磨。

遥望洞庭湖山青水绿浑然一体,君山好像白色盘子里一只青螺。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及教学反思

【导语】《望洞庭》是唐代⽂学家刘禹锡创作的⼀⾸诗。此诗描写了秋夜⽉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表达了诗⼈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壮阔不凡的⽓度和⾼卓清奇的情致。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望洞庭》原⽂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望洞庭》原⽂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两相和,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

和(hé):指⽔⾊与⽉光互相辉映。

潭⾯:指湖⾯。

镜未磨:古⼈的镜⼦⽤铜制作、磨成。这⾥⼀说是湖⾯⽆风,⽔平如镜;⼀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银盘:形容平静⽽⼜清的洞庭湖⾯。

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

译⽂:

风静浪息,⽉光和⽔⾊交融在⼀起,湖⾯就像不⽤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青⽔绿,林⽊葱茏的洞庭⼭耸⽴在泛着⽩光的洞庭湖⾥,就像⽩银盘⾥的⼀只青螺。

2.⼩学三年级语⽂《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诗⼈刘禹锡所写的⼀⾸⼭⽔诗。在诗中,作者勾勒出⼀幅美丽的洞庭湖秋⽉图。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朗读,让学⽣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将想画⾯、多朗读、谈感受结合在⼀起,边看图边说画⾯的景⾊,边谈⾃⼰的感受,相信学⽣在感受景⾊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来进⼀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的脑海中,使学⽣和作者之间产⽣了情感上的共鸣。

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

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望 洞庭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的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刘禹 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男主 角 张自 力 (廖 凡) 在 故事 一 开始 的时 候 就很 洒 脱不 羁, 标 志性 的 胡须 很男 人 。因 为 在调 查碎 尸 案过 程 中有 两个 兄弟 被枪 杀 了, 案 子又 没有 头 绪, 渐 渐地 迷失 了 自己 , 或者 说失 去 了做 警 察的 动力 , 所以 后 来被 分配 到 了一 个 工厂 保卫 科上 班, 也 许是 凭 着自 己的 专 业嗅 觉 ,或 许是 因 为溜 冰 鞋的 暗示 , 他慢 慢 找到 了一 点 头绪 , 开始 主动 去 调查 这 个嫌 疑最 大的 吴志 贞 (桂 纶 镁) ,并 逐 渐的 爱 上了 她, 这 个我 看 的出 来。 在 他的 真 心打 动下 , 女主 角 终于 放下 了 防备 , 对他 摊了 牌, 把那 个曾 经 为她 碎尸 、 隐姓 埋名 的、 活 死人 丈夫 梁 志军 (王 学兵 ) 带到 了警 察 的埋 伏里 ,并 被 当场 枪毙 了 ,在 我以 为故 事的 情节 快 差不 多的 时 候, 张自 力发 现 原来 他深 爱 的这

部编三年级上17课《望洞庭》精讲古诗 课件

部编三年级上17课《望洞庭》精讲古诗 课件
诗的大意:
好似洁白银盘里 托着一枚青螺。
课堂练习
2
0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2
3

三 年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古诗
望 洞 庭
课堂练习
2
0
2
3 年
洞庭湖上月光和
三 年
水色交相融和,湖
级 语
面风平浪静如同未
镜磨 翠 螺

新知讲解
2 0 2 3 年 三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望洞庭
解诗题
望 洞 庭
诗题意思:描写作者秋夜 望洞庭湖之美景所见所思 所感。
新知讲解
2
0
2 3

年 三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湖光:湖面的波光 庭
两: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
与月光融为一体。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三 年
的北部,是我国第二

大淡水湖。八百里洞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为祖国感到自豪。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内容描述了作者李白在船上远望天门山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诗中描绘了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名篇。诗人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与同僚们在西湖上饮酒赏景,正值初晴后雨的天气,湖面波光粼粼,山色如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湖上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秋色,湖面平静如镜,山色翠绿如玉,景象清幽秀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祖国山河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

• 拓展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好词分享: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
皓月当空
水天一色
风清月朗
秋月
和 湖光
潭面
铜镜
朦胧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 想一想:这
白银盘里一来自百度文库螺。
句诗中的“青 螺”指什么?
“白银盘”指
什么?
洞庭湖 君山
小小诗画家
1、如果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认为需 要画些什么?
2、这些景物在画面上该怎样放,才能 让画面充满美感?
大小 远近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镜子 镜面
• (未来,未知)
(末尾 首末)
• 1、摩擦,打磨。 • 2、阻碍,困难 • 3、消耗,消灭 • 4、粉碎粮食的工具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

==============================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望洞庭》。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刻的诗意和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让我们依次回顾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古诗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夜发清溪向三峡。"

这首古诗通过对湖光和秋月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清澈宁静的画面。诗中所提到的清溪和三峡,则让人想象到诗人夜间乘船的情景。整首古诗透露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淡然。

古诗二:

"白洋深处白云深,俯视四围皆底沉。"

这首古诗以白洋和白云为背景,传达了一种深远、浩渺的气息。诗中所描绘的俯视四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壮美和诗人的广阔胸怀。整首古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豁达。

古诗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古诗以日出和江花为引子,表现出了早晨江边的生机勃勃和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中所提到的春江水绿,则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的气息和江水的清澈。整首古诗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诗人的热爱。

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这三首古诗都以望洞庭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这些古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营造出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会对大自然产生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在我看来,这三首古诗所表现出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上。诗人通过对湖光、秋月、白洋、白云、江花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让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最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 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 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 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 分惹人喜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 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 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 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 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 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 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 艺术功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读诗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7.3 古诗三首 望洞庭

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7.3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新知讲解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 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晚 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 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 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 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 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 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美。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 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表 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
拓展积累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唐·李白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唐·李白
新知讲解
tíng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未磨遥银盘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 通诗句。 2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 准字音。
新知讲解
找一找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 湖光 秋月 潭面 无风 山水 白银盘
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 现出迷蒙之美。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 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只见 青翠的君山倒映水中。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 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望洞庭》(公开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洞庭》(公开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Fra Baidu bibliotek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非凡的想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看图猜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诗的方法:
知作者,会诵读 想画面,明诗意 多吟诵,悟诗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比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刘禹锡,字梦得, 唐朝诗人。他的诗 歌语言优美,风格 清奇豪爽,人称他 “诗豪”。
本诗就是在他 被贬后赴任和州刺 史,经过洞庭湖时 所写。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

望洞庭
湖、月两相和
洞庭秋色
宁静柔和
潭面如镜
水面如白银盘
洞庭山水
宽广壮美
君山如青螺
诗文小结:
《望洞庭》这 首诗是刘禹锡被贬 官后,途径洞庭湖 时所作。描写了秋 天月光下洞庭湖朦 胧秀美的景色,表 达了诗人对洞庭湖 美景的喜爱、赞美 及他宽广豁达的胸 怀。
这首诗是诗人遥望洞庭湖 所作,从水光秋月交融不分写 起,写出了湖面的开阔辽远, 水平如镜;然后把洞庭湖中的 君山比喻成白银盘中的青螺, 新颖别致,趣味盎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 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来欣赏一下吧。
课外拓展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望洞庭
激趣导入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水天相接,气象万千, 号称天下第一水。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 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激趣导入
新知讲解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 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 “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两相和”指的是水光与秋月的和谐与宁静。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湖面
比作 未经打磨的铜镜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将湖面比作铜镜,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安宁温柔的朦胧美。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洞庭山水,湖光秋月,抒写着和谐美好的境界。
新课导入
在诗人笔下,山水都拥有了灵性,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让我 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
助学资料
李白(701—762)百度文库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 《蜀道难》《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意
作者远望洞庭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比喻湖中的君山。
问题:1.将“洞庭湖”比作什么?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洞庭湖
比作
白银盘
初读感知
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
理解诗意
君山
比作
青螺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识字方法

加一加:广+林+石=磨 组词:石磨

加一加:舟+皿=盘 组词:盘子
学习字词
我会写
断 楚 至 孤 帆饮初 镜 未磨 遥银盘
学习字词
jìng

易错字
组词:镜子 镜片 眼镜
造句:这里环境优美,湖水清澈透明, 像一面镜子。
不要写成“兄”
学习字词
wèi

组词:未来 未知 未必
造句:我希望未来大家可以在太空中自 由漫步。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 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 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初读感知
望洞庭
板书设计
湖月——相和 潭面——如镜
和平宁静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
山水相衬
景色迷人
初读感知
课堂小结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 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 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随堂练习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雨亦. 奇(chì √yì

总相宜.(
诗人是怎样描写长江的?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至此回:因为东、西梁山夹岭在长江两岸,江水流经这里 打回旋。
问题:1.长江是怎样的景象?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长江:江水翻滚,回旋澎湃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这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诗句中的“回”字,表现
出江水翻滚澎湃、变化无穷的 状态,并借助水势衬出山的奇 险。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描绘出了孤帆乘风 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 情景。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青山相对耸立, 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初读感知
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水相映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以动写静
长江澎湃浩荡 孤帆乘风破浪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 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 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 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随堂练习
一、填一填,读一读。
楚( 楚国 )
梦( 做梦 )
孤( 孤单 ) 抓( 抓住 )
随堂练习
二、根据诗文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唐__代__诗人__李__白___,描绘的是天 门山的__雄__伟__壮__美____和长江的__波__澜__壮__阔____,表达了诗人 对_祖__国__壮___丽__河__山_喜爱之情。
17.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词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诗人描写了哪两种 天气的西湖景象?
问题: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分别是怎样的景象?
初读感知
晴天:水光潋滟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雨天:山色空蒙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好”和“奇”两个字寓含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好”和“奇”写出了诗人对 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于诗人来 说,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 奇妙的。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 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 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 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 澎湃。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诗人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意 出:突出,出现。 孤帆:一只小船。
问题:1.第三句诗中使用“出”字,好在哪里?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 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 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 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 诗人的喜悦之情。
问题:1.天门山是怎样的景象?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天门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这句诗会让人联想到怎样的景象?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本来
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 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 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 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词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新课导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初读感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初读感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
初读感知
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 写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的不 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 爱之情。
yí √
洞庭.(t√ínɡ
tín

镜未. 磨(
wèi √
yì ) mò )
随堂练习
二、填一填。
描写祖国风光的词语:江山如画
——山—河—壮—丽—— —山—清—水—秀———
——湖—光—山—色——
繁花似锦 ———————
课外拓展
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读感知
望洞庭 刘禹锡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是怎样描写月光 下的洞庭湖的?
词意
和:和谐,诗中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问题:1.“两相和”指的是什么?
新课导入
听课文朗读
认真听范读,圈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并思考:三首古诗分别 描写了哪个地方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字词
我会认
yì mǒ yí tíng wèi 亦抹宜庭 未 mó pán 磨盘
学习字词
多音字
mǒ(抹药)
m(ó 消磨)
抹 mò(抹石灰)
mā(抹布)

m(ò 磨坊)
学习字词
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词意
欲: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合适。
问题: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西湖
比作
西施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 有“西”字,同样有婀娜多 姿的美,更因为她们都具有 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 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 都能展现美丽风姿。
17.古诗三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 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新课导入
祖国山河雄伟壮丽:天门中断,楚江奔涌而出,流淌着说不尽 的雄奇俊秀。
新课导入
西湖初晴,水光潋滟,闪动着美妙绝伦的风姿;
新课导入
不要写成“末”
学习字词
yín
pán
银盘
不要写成“血”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感知
词意
理解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人是怎样描写天门山 的?
天门:指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 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 以叫楚江。
助学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 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助学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
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 《陋室铭》《乌衣巷》 《石头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