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2专题师说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师说》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前准备】韩愈和《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经传(zhuàn)【课后巩固】一、解释下面加点词:1.孰能无惑孰:谁;惑:疑惑。

2.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传布、流传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故:所以。

益:更加。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7.士大夫之族族:类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道理。

(一说“风尚”)10.君子不齿齿:次序、排列。

11.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

12.郯子之徒徒:类。

13.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1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16.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3.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从师学习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词:学者解释:求学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词:从而解释:跟从他并且(一说跟从他然后)3.小学而大古今异义词:小学解释:小的学习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2.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一说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羞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的、大的五、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苏教版

《师说》备课设计【教学设想】《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它与《劝学》一起构成该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以往的教学,老师们把《师说》当作一般议论文来教,寻找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问题的。

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揭示文章的针对性,按杂文的理路来教。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把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师‘道’”作为一个深入探讨的重点。

文言文的学习强调诵读,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1.归纳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杂文的针对性。

3.理清文章结构,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

【积累整合】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必修1

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终究是什么关系?2.韩愈责备“耻学于师”的民风,波及面仿佛很广——开头是“今之大家”,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医生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责备的对象是谁?为何?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差别开来,终究有没有道理?自主研究本文在很多方面阐发的看法都拥有必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唐从前,不以谈论见长。

能说会道如孟子、荀子,也老是在他们的谈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对比之下,韩愈这篇谈论文却在逻辑思想方面大大超出了古人。

这表此刻看法清晰、论证严实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此间层层连接,一气贯穿,毫无冗余之处,拥有强盛的说服力。

( 2)对照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出色,这和适合地运用了对照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照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照,造成了一种激烈的反差成效,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贤人”才华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大家”才华低,反而“耻学于师”。

经过对照,责备了“士医生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反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看法不言自明。

(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谈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就比前文抽象地说“古之贤人”更为确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盛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概充足、笔力雄放著称,这表此刻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获得了充足的表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贤人今之大家”。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2专题 师说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2专题 师说

师说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对"从师之道〞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3.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照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资料卡片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 "望〞是名门望族, "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效劳,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风格刚健,语言练达.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参考书目:?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知识梳理1.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句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fǒu)老聃.(dān)六艺经传.(zhuàn)苌.弘(cháng)官盛那么近谀.(yú)李蟠.(p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2.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不这样)3. 解释以下加点的字.【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其子〞)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独,无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于,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拟,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③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拟,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4. 指出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方式,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5. 指出以下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3)那么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精品教案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精品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师说【理论支持】《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

它与《劝学》一起构成了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释文章的针对性。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

《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文言知识的累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通过检测预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师﹑传﹑从﹑道,虚词:其﹑之﹑于﹑所以等。

能够区分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文言文的朗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文遵循情景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难点: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孰.()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嘉.()贻.()经传.()二、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

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

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

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2师说52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2师说520

《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专题《师说》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专题《师说》

《师说》课堂教学设计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受、闻道、师、道、耻、不、羞、乃、欤、"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

理解本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来背诵文本,理清文章结构。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尝试配乐诵读.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师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老师。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

渗透学法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背诵文本,体会尊师从教的重要作用.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指导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把握了语言等方面之后,熟读成诵,培养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继而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

继而来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看一篇柳宗元的文章(节选):幻灯展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考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1.2【教学设计】《师说》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1.2【教学设计】《师说》

《师说》《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

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通过学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要的文言语言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2、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2、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

1、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资料;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文言字词,标出疑惑之处;3、学生利用课外资料,了解韩愈及“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

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

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1.2师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1.2师说

《师说》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名师精编教案(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名师精编教案(六)
技术手段:互联网,Free Mind思维导图软件。
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思维导图:①文言字词积累;②文章脉络分析。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组织学生研讨如何尊师重道。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预习中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比传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研读文本;用微课及PPT将批注阅读这一优秀读书传统发扬光大,让学生感受名家如何阅读经典;用影视资源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借QQ群及班级博客平台展示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阅读感受,体现语文学习博大精深的特点。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②语言积累: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阶段三:课后
以“尊师重道”写作小论文,上传班级博客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师说》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翻译重点实词、虚词;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章大意,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故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拓展】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2、展示关于韩愈故址的图片五张。

四、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编写:冯静审阅:卞建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在《劝学》中,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学习是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我们知道在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老师”。

那么,韩愈是如何来说“师”的呢?让我们走进韩愈——《师说》。

然后我再介绍韩愈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

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1 我们知道“说”是一种文体,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二专题 《师说》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二专题 《师说》

《师说》活动导学单【目标预设】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鉴赏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等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明确韩愈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学习步骤】活动一:知人论世【作者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文题解读】“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

【背景探寻】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国子监任教。

【知识链接】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2.1.2师说51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2.1.2师说512

《师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学法建议】1.先归纳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在整理、归纳文章的观点,理清结构,然后梳理各论点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主题,用现代观念去评价。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自然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四、【资料链接】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2、写作背景: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2师说50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2师说507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迎春审稿人:赵德生《师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师说》在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板块的第二课,短小精悍,语言文字的难度也不是太大。

它是一篇典范的文言论说文,其尊师重道的观点在现实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

2、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鉴赏韩愈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

难点: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四、学情分析《师说》是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要面对的继《劝学》之后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起点要低一些,在充分解决“言”之后,再培养学生对此文本“文”的鉴赏,因为无言难成文,无文难有魂。

在教学中把对“言”的把握主要放于课前预习,应用学案导学,将预习题目预先设计出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来解决文本的结构和主旨,最后通过拓展提高来鉴赏“文”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师说》课前预习学案,结合古汉语词典和课下注释,自读文本,完成题目,并找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点。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进一步了解韩愈其人其事及“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对“从师之道”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

3.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对比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

资料卡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

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

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风格刚健,语言练达。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

参考书目:《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fǒu)
老聃.(dān)六艺经传.(zhuàn)
苌.弘(cháng)官盛则近谀.(yú)
李蟠.(p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这样)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其子”)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独,无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于,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方式,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大多数人)
5.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3)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