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

合集下载

地质学课程设计

地质学课程设计

地质学课程设计简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貌、构造、地壳运动等内容。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演化过程。

- 学生将能够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地质现象,并分析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 学生将具备基本的地质野外考察和实验技能,并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学研究。

课程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表层的地貌和地质特征2. 地质学方法与技术- 地质观察和测量技术- 地质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地质图解和GIS应用3. 地球的演化过程- 构造运动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壳变动与地震活动- 火山喷发与岩浆岩石4. 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 水资源与地下水动态- 地质灾害与灾害防治课程评估1. 课堂讨论和参与(20%)2. 实验和野外考察报告(30%)3. 期中考试(20%)4. 期末论文(30%)参考教材1. 《地质学导论》(作者:XXX)2. 《地质学实验与野外考察指南》(作者:XXX)参考资源1. 地质学学术期刊(如《地质学报》、《地球科学》)2. 地质学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以上为《地质学课程设计》的大纲和基本内容,具体教学安排和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地质学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时期划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

2. 地质学研究方法: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

3.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4.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等。

5. 地质时期划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2. 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地质时期的划分及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地球仪、地质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质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授地质学基本概念:介绍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3. 讲解地质学研究方法:阐述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方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4. 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

5. 探讨地质作用: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6. 讲授地质时期划分:介绍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时期的特征及其划分依据。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地质时期划分,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地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管理信息课程名称:《工程地质》课程代码:5DQ03制定人:宁宁合作人:批准人:时间:2011年4月课程性质学分:4学时:60授课对象:道路桥梁专业二年级学生性质:必修先修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等后续课:建筑力学与结构设计、道路施工技术等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①通过《工程地质》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②能正确识别常见与岩石;③合理分析地质构造;准确定位地貌类型;④全面评价地质灾害;⑤科学分析评价公路、隧洞地下、地表水水害⑥严密评估洞室稳定性;2、知识目标①肉眼鉴定常见的造岩矿物及常见的岩石;②地质构造的野外调查与分析;③地下水的调查与简单的水力计算;④各类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⑤道路桥梁建设的简单勘察任务;3、素质目标:二、课程内容设计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矿物与岩石单元教学设计地质构造单元教学设计不良地质现象单元教学设计地下水单元教学设计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①讲解课堂纪律②老师和学生自我介绍③说明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④明确本课程的任务要求⑤说明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分数分配、计分方法等⑥告知采用的教材、参考资料⑦展开本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⑧进入教学主题:观看视频和图片,来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结构与构造。

通过个人及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本课主要讲授了地球的特征,结构及物理性质等。

四、考核方案设计(1)到课率、课堂纪律等(30%)(2)终结性考试:笔试(70%)五、教材、资料教材:参考资料:1.《工程地质学》张忠苗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2;2.《工程地质学》郭抗美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9; 3.《工程地质学》臧秀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4.《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5.《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悼元,地质出版社,1990.6;6.《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著,科学出版社,2000.8;7.《岩土力学》,张振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9。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金山镇地质图读图分析: 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地层层序,主
要的构造类型); 具体构造(构造总体面貌,接触关系,褶皱分析,节理,断
层,岩体,面理,等等); 构造发育史: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应力
方向,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及本期构造对前期构造 的叠加改造,等等; 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Ⅴ附图附表
Ⅰ 、地质构造标本观察 1 构造标本总体观感;
2 选择的四个标本素描图; 3 所素描标本的特征描述;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每个地质问题,解析过程原理及步骤,结论;图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 要图)
一 、地质概况 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 2 地层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其间接触关系; 3 构造概述(本区所有的构造类型,构造方向,等概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a.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话和废话,并能反映自己观察分析的过
程; b.要求用地质术语描述和编写,避免外行话和不规范; c.要求分析论证要有实际资料做基础; d.要求对每种构造的特征都要有一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
合出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和地壳活动规律; e.要求对每种构造都至少编制一张详细分析图件; f.要通过报告的编制,确实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5.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选择某地区地质图,让学 生进行综合读图分析并记录描述该区的基本地质情 况;该区的褶皱几何特征、褶皱的组合型式、分析 褶皱的形成环境和它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该区节理特征及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断层 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岩浆活动特征、变质特征、成 矿特征等及它们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等等,并编制相 关的图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地壳演化的过 程。

《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本课主要是作为学院国地资源系采矿专业的地质知识必修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掌握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地质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大纲所订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堂讲授、课程作业、等教学环节和学生自学、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利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科研实践,介绍我国和国外有关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的发展动向,以开阔学生思路。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思想素质目标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地质构造,加强学生对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地壳、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了解并部分掌握矿床、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等基本知识。

四、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绪论1、教学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1、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和特征;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2、教学重点:地壳的基本结构和物理性质;内、外力地质作用及相互关系。

3、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层圈的确定方法;内、外力地质作用的表现方式。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地质工程设计是地质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针对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规划,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科技工作。

针对本门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习、掌握地质工程设计的核心要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系统了解地质特征的综合作用,灵活运用设计方法;2.理解地质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质和技术要求;3.熟悉使用地质工程设计常见软件,了解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4.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地质工程设计方案,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课程设计环节1.学生采集实际地质数据和背景材料,包括地质地貌特点、地形地貌情况、土壤和水文环境等;2.学生整理并分析资料,明确地质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3.学生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软件,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4.学生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5.学生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工程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报。

四、设计方案实施步骤1.现场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实际地质数据和环境背景资料,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信息;2.记录和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和归纳,并明确设计要求;3.模拟设计:选择合适的地质工程设计软件,模拟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并进行优化;4.总结与汇报:将方案和设计结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展示设计方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课程设计注意事项1.土地、地质、水文等资源测量要用实地现场调查和实测资料;2.设计软件要符合实际上班工作需要,能在短时间内对设计进行模拟;3.方案设计要符合当地规定和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4.学生设计过程要注重实践和创新,做好记录,准备充分材料汇报。

六、设计方案计划表设计环节截止日期实地调查2022年4月1日资料整理2022年4月15日模拟设计2022年5月15日结果总结2022年6月1日汇报展示2022年6月15日七、课程设计总结地质工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3.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的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研究的能力,学会用图件表达地质构造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学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地质考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观测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质图件。

2. 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褶皱、地堑、地垒等。

3.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类型。

4.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构造对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地貌的影响。

5.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

6. 实践教学: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地质考察实地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及地质图件的认识。

第二课时:地质构造类型及地球内部结构。

第三课时: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

第四课时: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及实践教学。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在矿产分布、地震发生等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地质构造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质构造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构造,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质构造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地质图、剖面图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构造学基础2. 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 断层构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穹窿、盆地等;- 岩浆侵入构造:岩墙、岩脉、岩基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构造类型与特征3.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应力等;-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4.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地震发生:- 矿产分布:成矿规律、地质构造背景等;- 地震发生:地震带、构造地震、地震预报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5. 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识别地质构造现象,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资料查询:搜集地质构造相关信息,探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AA《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设计大纲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5月《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设计大纲一、目的及意义学习《工程地质分析理原理》课程后,以勘察工程实例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和设计。

用数理统计学中趋势面分析方法,求出曲面后则可计算滑坡推力、设计相应的加固方法。

以现行规范和生产单位习用的方式表达出来。

作设计说明书一份。

二、要求边坡设计开始之前,除了应掌握有关整个边坡的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地震烈度及国家颁发的有关设计规范外,应注意相关工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如深基坑、公路边坡设计中应搜集路线平、纵、横断面设计资料及路基设计表,水工边坡中应搜集大坝、船闸等相关工程的有关资料。

此外,还应重视土质调查试验资料,当地同类边坡工程的经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这是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主要资料,它包括边坡的地层结构,各地层的产状、构造、岩层的完整及破碎程度、风化程度等,覆盖层厚度及变化情况,可能破裂面(或滑动面)的位置、形态及潜在变化,地形变化及地貌特征等。

2)水文条件边坡设计时,应掌握边坡地段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情况,包括雨季及枯水季节的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标准年限内的最大降雨量等资料。

3)地震资料边坡设计时,应查阅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当地震烈度低于6度时,可不考虑地震荷载;当地震烈度达到6度以上(含6度)时,应计算地震荷载的影响。

4)土质调查试验报告在进行边坡设汁时,应掌握土层的类别及物理、力学性质,它是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测时通过调查、钻(挖)孔采集各土层(地层)的原状土(岩)样,并以室内或原位试验方法取得的。

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粒径级配、塑液限、天然含水量、土体天然容重、饱和容重、抗剪强度指标、渗透系数水力坡体、岩石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土(岩)样柱状剖面图等。

5)相关工程资料边坡工程的设计应与相关工程相适应,尽量不影响相关工程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设计前应搜集相关工程的总体平面布置图、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图,对于公路边坡工程,还应搜集路基设计表。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化和地质现象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理论,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和动力学特征。

2. 掌握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等基础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地质样品鉴定和实地考察。

3. 熟悉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特征、地貌成因及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并能够分析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

4. 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具备地质勘查与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岩石学1.1 岩石分类及主要岩石种类介绍1.2 岩石成因及岩石圈构造1.3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2. 矿物学2.1 矿物分类及主要矿物种类介绍2.2 矿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2.3 矿物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3. 地层学3.1 地层划分原则及地层古生物学3.2 地层地质演化及地层地质图解析3.3 地层与地质事件的关系4. 地貌学4.1 地表风貌分类及形成机制4.2 地表风貌演化及地貌地质过程4.3 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分析5. 地球资源学5.1 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5.2 地球资源潜力评价方法5.3 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设立课堂授课、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和科研讨论等环节。

学生需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参加期末考试。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和实践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总结通过《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地质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地质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与地质有关的课程设计

与地质有关的课程设计

与地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如地壳、岩石、矿物、地质年代等;2.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作用,如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3. 掌握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4. 了解我国主要地质现象及资源分布。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2. 学会使用地质图,具备初步的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技能;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质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科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保护地质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学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壳、岩石、矿物、地质年代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2.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3. 地质图的解读方法;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图及其应用4. 我国主要地质现象及资源分布;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地质现象与资源分布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质学基本概念学习,岩石、矿物的识别;第二周: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作用,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第三周:地质图的解读方法,学会使用地质图;第四周:我国主要地质现象及资源分布,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质学知识,培养其地质学科素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地质学知识,为学生讲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作用等理论内容。

地质综合课程设计

地质综合课程设计

地质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壳结构、岩石类型、地质年代及地质作用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资料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质资源和地质景观,提高对地质资源的保护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实地考察和岩石识别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质灾害成因、评估地质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视地质资源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增进学生对我国地质事业的了解,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综合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学知识体系,提高地质学素养。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地质学有一定兴趣,但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质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壳结构、岩石类型、地质年代、地质作用等概念和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学导论内容安排:2课时2. 地质图的识别与应用:学习如何阅读和分析地质图、剖面图,理解地质构造。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图与地质构造内容安排:3课时3. 实地考察与岩石识别: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使用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识别岩石。

教材章节:第三章 岩石与矿物内容安排:4课时4.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探讨地质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内容安排:3课时5. 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景观:介绍我国主要地质资源、地质景观及其保护与利用。

地质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地质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地质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构造、组成、演变和资源的科学。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将学习一系列的课程,以提升对地质学领域的综合理解和专业能力。

一、基础课程1. 地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入门的基础,通过对地球科学的综合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质学的整体认知和学科体系的基础概念。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原理等。

2. 矿物学矿物学是地质学中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地球上各种矿物的性质、分类和形成机制。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鉴定和描述矿物。

3. 岩石学岩石学是地质学中的另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的各种岩石类型的成因、组成和特征。

学生将学习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鉴定和描述,并了解岩石对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的指示作用。

4.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探讨地球上各种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并研究它们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循环过程。

学生将学习地球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化学对地质过程的指示作用。

二、专业课程1. 结构地质学结构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球构造和构造变形的重要分支学科。

学生将学习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巨观构造演化,学习如何解释构造现象和构造地图。

2. 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学科,主要包括地震学、地球热和地球重力学。

学生将学习地球内部的热辐射、物质运移和地震活动,以及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动力学过程。

3.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地理学的学科。

学生将学习化石的鉴定和描述方法,了解生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古生物对地质事件的指示作用。

4. 地质勘探与资源评价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下资源的勘探方法和资源评价技术。

学生将学习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的储量评价和经济可行性评价。

地质类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地质类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调查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2)地质年代与地层(3)矿物学、岩石学(4)构造地质学(5)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2. 地质调查与勘探(1)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2)区域地质调查(3)工程地质勘察(4)矿产资源勘查3. 地质灾害防治(1)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2)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3)地质灾害应急与救援4. 地质公园与旅游地质(1)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2)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地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质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地质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地质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等,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地质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 实验室设备: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4. 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丰富教学资源。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考察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考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分析典型案例,考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地质学基础知识(2周)2. 第二阶段:地质调查与勘探(3周)3. 第三阶段:地质灾害防治(2周)4. 第四阶段:地质公园与旅游地质(2周)5. 第五阶段:复习与总结(1周)八、课程资源1. 教材:地质学教材、地质学相关参考书籍2. 网络资源:地质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3. 实地考察资源: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野外实习基地等九、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地质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质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质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Geology Engineering Design课程编码:070620017总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2.5适用对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动力学》等。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为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2、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考虑岩体、环境因素、工程措施三者的相互作用,对滑坡、深开挖边坡、洞室围岩稳定等复杂地质问题进行治理设计的工程技术,从而使地质体得到合适高效的改造与改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岩石锚杆设计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1-1熟悉锚杆的分类及其特点;1-2了解锚杆设计的依据及现有规范规程;1-3掌握锚杆设计基本内容1-4熟悉锚杆材料及质量要求1-5掌握锚杆体的选型与锚杆设计1-6掌握锚筋桩设计1-7掌握锚杆施工大样图与施工说明文件编制重点:锚杆设计基本内容、锚杆体的选型与锚杆设计、锚筋桩设计。

难点:锚杆施工大样图与施工说明文件编制。

第2章预应力锚索设计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熟悉预应力锚索的构造2-2了解预应力锚索的工程分类2-3熟悉预应力锚索设计的依据及现有规范规程2-4掌握预应力锚索工作机理2-5掌握应力锚索结构设计内容与方法2-6掌握预应力锚索施工说明编制与设计图件重点:预应力锚索的构造、结构设计内容与方法、影响岩锚支护参数确定的因素分析岩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的确定方法。

难点:预应力锚索工作机理。

第3章抗滑桩设计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熟悉抗滑桩的分类与特征3-2了解抗滑桩设计依据及规范规程3-3掌握抗滑桩设计内容与步骤3-4掌握滑坡推力计算方法3-5熟悉地基系数的确定3-6掌握抗滑桩内力计算3-7掌握抗滑桩结构设计3-8掌握抗滑桩施工大样图与施工总说明编制重点:抗滑桩抗弯力矩和抗剪力的复核算法。

地质学景观探索课程设计

地质学景观探索课程设计

地质学景观探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如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和地质年代;2.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至少三种常见的地质学景观,如峡谷、溶洞和火山;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特定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质图、景观图片,培养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能够利用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效沟通和分享地质景观探索的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地质学领域,激发探索精神和求知欲;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景观的成因和变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地质学景观探索课程,旨在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有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领域。

教学要求:1. 教师需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地质图、景观图片和实地考察机会;2.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地质学知识;3.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年代;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2. 常见地质学景观识别与描述:峡谷、溶洞、火山;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景观类型与特征3. 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4. 实地考察与地质图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图与地质考察5. 地质景观形成过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线索,分析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质景观形成机制教学安排与进度:1. 第一周:地质学基本概念学习;2. 第二周:常见地质学景观识别与描述;3. 第三周: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4. 第四周:实地考察与地质图分析;5. 第五周:地质景观形成过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照相,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及相关问题的
综合思考,开阔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普遍性、多样性、
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地质构造的直观认识, 开阔学生的思路。 4 .复杂地区构造解析方法练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5.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选择某地区地质图,让学 生进行综合读图分析并记录描述该区的基本地质情 况;该区的褶皱几何特征、褶皱的组合型式、分析 褶皱的形成环境和它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该区节理特征及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断层 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岩浆活动特征、变质特征、成 矿特征等及它们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等等,并编制相 关的图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地壳演化的过 程。 6.学会构造分析研究报告的编制模式,并写出分析 区的综合分析报告。
1.断层的分类及特征;
2.每类断层形态特征、组合型式、形成时代、所反映的构造运动方 式、最大主应力方向,等 3.同上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要图)
五、节理分析; 1.节理的总体特征、分类及其特征;
2.节理资料的统计分析(分类分析);
3.节理图件及分析(分类分析); ; 4.节理所提供的构造运动信息(分类分析)。
教学性质:
课程设计(实习及综合练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1.巩固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理论认识;
2.通过实际构造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掌握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 和分析方法; 3.通过大量野外照片和标本的观察描述,增加对构造现象的复 杂多样性的认识; 4.通过室内资料的加工和综合分析,掌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思 路和方法步骤。 5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的能力;加强综合分析的 技能;掌握各类构造变形在时间发展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和区 域应力作用方式分析。
方向,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及本期构造对前期构造
的叠加改造,等等;
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 分析逆冲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 分析断裂和褶皱的特征及形成时代
二、说明
• • • • • 逆冲断层的产状及其顺走向和倾向的变化 逆冲断层的组合形式(叠瓦状) 飞来峰和构造窗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之间的关系
六、岩体分析
1.岩体总体概况 2.分几类、各形成于何时代;
3.每类反映了何构造环境
七、变质及成矿分析 通过变质事件或成矿事件,反推构造事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要图)
八、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分析 1.地质演化(构造演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2.每阶段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征)名称、地质特征(构造运 动方式和应力方向)、地质(构造运动)结果,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王锋
2010年9月10日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地质学、资源勘 查工程及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其研究对象是 地质应力对地壳或岩石圈的作用所引起的形变及形变组合, 如岩层、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形态及组合规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巩 固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在实践中发现构造、观察构造、描述构 造、分析构造,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个地区的构造的发生、时 空发展及演化,而设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
使用16开纸张; 手写完成; 图件规范美观; 编写独立认真; 文字规整; 插(附)图装订规范; 左装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学号:*******
姓名:******
报告封面格式
完成时间:2011.6.30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Ⅰ地质构造标本观察描述----------------------1 一、地质构造标本记录------------------------1 二、地质构造标本素描------------------------3 三、素描地质标本特征观察描述--------------- 4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6 一、方法原理--------------------------------7 二、地质问题1题目、做法过程及结论、附图-----9 三、地质问题2题目、做法过程及结论、附图----11 四、地质问题3题目、做法过程及结论、附图----13 五、地质问题4题目、做法过程及结论、附图----15 六、地质问题5题目、做法过程及结论、附图----17 Ⅲ**地区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报告-------------18
4 赤平投影解析构造作业及相应图件;
5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区域地质概况、该区褶皱特征及分析、节理特征及分析、断层特 征及分析、综合分析、该区构造发生的应力环境分析、构造 发展和演化过程等);
6 对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认识的总结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a.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话和废话,并能反映自己观察分析的过 程; b.要求用地质术语描述和编写,避免外行话和不规范;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1 野外构造观察; 2 地质构造模型、标本的观察描述; 3 野外地质照片的观察及分析; 4 复杂地区构造解析方法练习; 5 读图、做图及综合分析;
6 综合报告编写。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四、综合读图报告编写格式
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2 本次课程设计的进行过程和内容概况; 3 地质标本的观察和素描(其特征的文字描述和素描图);
Ⅰ 、地质构造标本观察
1 构造标本总体观感; 2 选择的四个标本素描图;
3 所素描标本的特征描述;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每个地质问题,解析过程原理及步骤,结论;图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 要图) 一 、地质概况 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 2 地层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其间接触关系; 3 构造概述(本区所有的构造类型,构造方向,等概况)
一、地质概况: 二、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分析、构造层划分; 三、褶皱构造分析; 四、断层分析; 五、节理分析; 六、岩体分析; 七、变质及成矿分析; 八、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分析; 九、总结 Ⅳ课程学习体会感想意见及建议 一、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 二、本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Ⅴ附图附表
3.同上 九、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包括老师讲述、自己看书看标本、同 学讨论、协作分析,最后所取得的实物成果和收获,等。
Ⅳ课程学习体会感想意见及建议 一、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 二、本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Ⅴ附图附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课程设计报告的最低要求: 文字报告一份(包括前面所说的全部内容); 相应的图件: 素描图一张; 赤平投影图解图(每个题一套); 构造纲要图一张;地质剖面图一张;构造演化示意图一 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金山镇地质图读图分析: 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地层层序,主 要的构造类型); 具体构造(构造总体面貌,接触关系,褶皱分析,节理,断 层,岩体,面理,等等); 构造发育史: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应力
地质现象进行实际的观察、描述和简单分析;并掌
握野外构造现象的观察、描述和简单分析方法。 2.地质构造模型、标本的观察描述:收集大量的野 外构造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并进行描述和 进行简单的分析、记录、并做地质素描图。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3.野外地质照片的观察及分析:选择大量的野外地
c.要求分析论证要有实际资料做基础;
d.要求对每种构造的特征都要有一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 合出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和地壳活动规律; e.要求对每种构造都至少编制一张详细分析图件; f.要通过报告的编制,确实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
的能力;加强综合分析的技能;掌握各类构造变形在时间发 展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和区域应力作用方式分析等。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要图)
二、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信息 1.地层层序及各层的岩石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特征-构造环境(逐层 分析); 2.不整合及其反映的地质构造运动(逐一分析为何是不整合、是哪 类不整合、形成时间、反映了啥样的构造运动、其应力方向,等); 3.构造层划分依据及各构造层基本特征描述。 三、褶皱构造分析: 逐构造层分析褶皱形态特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形成时代、所 反映的地壳运动方式、最大主应力方向; 四、断层分析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任务
野外构造观察;
地质构造模型、标本的观察描述;
野外地质照片的观察及分析; 复杂地区构造解析方法练习; 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1.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
一个地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区剖面、平面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