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个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想象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幼儿想象的发展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2.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水平较低。
②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3.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过程。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二、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无预定目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②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也容易改变。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2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2)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1.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1)亲子关系的定义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②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依恋的发展①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②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出生至3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③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3)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①民主型:这样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②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③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圣才出品】
第3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幼儿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一、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1.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
2.由于幼儿期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如果具备良好、积极的教育环境,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
3.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二)幼儿的学习与大脑功能单侧化1.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了解儿童脑功能单侧优势的个别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学习上也存在个体差异。
2.人的左右脑、上下脑的功能和分工各有侧重,但也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偿。
3.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左右脑的优势不同会影响幼儿学习。
(三)幼儿的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制1.多动症与学习(1)多动症的定义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2)幼儿多动症的表现①活动过度;②注意力集中困难;③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④学习困难。
(3)幼儿多动症的原因①与遗传有关;②与大脑发育有关。
2.学习困难(1)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学习不佳,特别是阅读困难。
严重的学习困难有如下症状:①感知觉障碍,如空间视觉障碍(左右易位)、听觉功能障碍(分辨能力差)、知觉转换障碍(听写阅读困难)。
②精细运动障碍,写字、绘画能力差,精细动作差。
③言语发育障碍。
④注意力不集中。
⑤情绪障碍,易冲动,好攻击,不合群,孤僻,情绪不稳定等。
⑥社会适应不良,常对人际关系产生错误理解,对社会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的动作和意志行动)【圣才出品】
第11章幼儿的动作和意志行动一、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学会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这种发展趋势称为“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种发展趋势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4)大小规律动作可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就是“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
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2.意志和意志行动(1)意志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包括三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2)意志行动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
幼儿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
3.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意志行动与幼儿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①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从确定行动目的时开始,就要有对所面临事物的感知活动。
在执行过程中,要运用记忆和想像,要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判断推理等。
因此,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②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a.原始的感觉可以是人所意识不到的,但在意志过程中,人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事物,意识到自己的感知。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第8章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一、幼儿语言学习的理论(一)幼儿语言学习的传统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The Behaviorist Theory)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是源于外部环境给予的强化作用,即语言获得是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联结而成。
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所形成的模仿。
2.乔姆斯基先天论观点(The Nativism Theory)乔姆斯基(Chomsky)假设人类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这一理论主张,幼儿之所以学会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发展语言的自然、天生的能力。
3.皮亚杰认知理论观点(The Cognitive Theory)(1)幼儿的心智成长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
(2)幼儿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感觉动作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4.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理论(The Culture Theory)(1)语言的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的行为。
(2)幼儿通过与周围成人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其语言智能可以超越现有水平。
(3)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两种水平①真正发展水平,即幼儿已经建立的现有水平。
②潜在发展水平,即经由成人指引或同伴之中较有能力者一起合力沟通、合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4)“最近发展区”,指经由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真实、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幼儿能获得同伴以及教师的社会性支持,则幼儿的语言学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读写萌发理论1.幼儿读写能力(Literacy)在生活中会逐渐发展,其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环境中渐渐萌发的。
2.读写萌发理论强调,应激发幼儿的内心产生读写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幼儿自然发生读写的动力。
(三)全语言教学理论全语言强调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地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幼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第1~2章
第1章幼师职业与专业发展一、幼师职业概述1.幼师职业的内涵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幼儿)。
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职业标准(1)执着事业心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
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
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3)良好的形象和品质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
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4)爱心和童心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
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
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注意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幼儿注意的发展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注意的概念(1)概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2)特点①指向性: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即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
2.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①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②可以使幼儿持续地进行学习活动。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①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环境中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②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不同,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注意不同导致的。
注意发展的不同也影响到幼儿记忆的差异。
③对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常常是与注意分不开的。
幼儿的注意力的确对幼儿完成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1.注意的基本形式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即:①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幼儿心理学-个性的发展)
第10章幼儿个性的发展10.1 考点精讲一、个性形成的开始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同一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个性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②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3.个性的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①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2.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以及各育之间的关系(1)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体、智、德、美四育不仅对幼儿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①体育:促进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②智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③德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④美育: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幼儿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2)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①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②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得到落实。
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二、幼儿体育1.幼儿体育的概念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1)幼儿体育的目标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幼儿园体育的内容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a.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b.制定、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c.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d.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e.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a.基本动作主要指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b.目的是使幼儿的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c.通过体育游戏、体操、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等来完成。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幼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幼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第1章幼师职业与专业发展一、幼师职业概述1.幼师职业的内涵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幼儿)。
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职业标准(1)执着事业心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
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
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3)良好的形象和品质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
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4)爱心和童心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
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
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圣才出品】
第4章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一、幼儿教师概述1.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1)地位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教育法》、《教师法》为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2)权利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3)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幼儿教师的素质(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对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表现为对幼教对象——幼儿的热爱。
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义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2)健康的身心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搞好幼教工作,也与幼儿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具有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感情,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园课程)【圣才出品】
第5章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2)课程的要素①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它是课程的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②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并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③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④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2.幼儿园课程(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①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教合一,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
即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②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③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阅读理解能力【圣才出品
第5章艺术鉴赏知识一、美1.美的特点(1)美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它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
(2)美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从情感需求被满足的角度还是自由创造的角度,人都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3)美具有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正面意义和价值。
(4)人们对美的认识是相对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2.美存在的形态根据区别标准的不同,美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1)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2)以感觉实物的有无,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3)一般将美的存在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引起审美主体美感的自然存在物。
它们一般具有雄、秀、奇、幽、险、旷等特点。
贵在天然,巧夺天工,是自然界千万年变化之功,非人力所能制作或模仿。
②社会美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或现象呈现出来的美,它根源于人类生产劳动,体现人类的情感、理想和意志,呈现着人类生命的社会意义。
具体包括人物美、日常生活美、民俗风情美等。
③艺术美艺术美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一方面,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这种反映又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a.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b.主体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
艺术欣赏是审美主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所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作活动,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c.审美性。
任何艺术品都必须具有审美性,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美的更加集中、更加典型的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分类(1)以艺术形象存在的方式为依据,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雕塑、绘画等),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写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9章写作能力一、文体知识1.文学文体现代文一般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
(1)诗歌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
①诗歌的分类a.按照内容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和诗剧四类。
b.按照形式可分为:格律诗(律诗、绝句、词、现代格律诗、外国格律诗);自由体诗(自由诗、半自由诗);民歌体诗(民歌、谚谣、儿歌,信天游);词曲体诗(歌词、戏曲唱词、对口词、快板、鼓词、弹词等);另外还有一种特殊体诗:散文诗。
②诗歌的特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思想感情,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悦耳和谐的音乐美,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
(2)散文①定义a.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b.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②散文的分类a.记叙散文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b.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c.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③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抒情性强;语言优美,词语凝练,文采翩然。
(3)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①小说的分类a.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b.按内容可分为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等。
c.按年代可分为古典小说、现代小说。
d.还有一种新兴的小说体裁,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小说。
②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3.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1)视觉①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②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③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④色盲: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
(2)听觉①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a.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b.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c.与成人交往;d.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②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a.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b.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
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③言语听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④听力的保护和培养a.注意避免噪音污染;b.通过语言训练来训练听力。
(3)触觉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①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②动觉: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圣才电、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三、幼儿的言语不幼儿的活动 1.活动中儿童言语的特点分析 (1)自我中心言语 ①自我中心言语表现为:讲话时丌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丌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 话,幼儿戒是自言自语,戒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②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重复(无意义字词的重复)、独白、双人戒集体的独白。 (2)社会化言语 社会化言语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祈使)和 威胁;问题不回答。社会化言语是儿童不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収展起来的。 2.幼儿言语収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音准差 这是幼儿言语収展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及其教育措施如下: ①丌能正确掌握収音部位和収音方法。针对这一问题,要对幼儿采用正确的教学和提出 严格的要求。 ②受方言影响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在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 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吅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迚其语音的良好収展。 (2)丌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幼儿丌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具体表现及教育措施如下: ①丌善于掌握语气。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语音教学予以纠正。 ②幼儿口吃。这种表现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针对这一问题,最重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8 章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在幼儿心理収展中的作用 1.言语的概念 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2.言语和语言 (1)定义丌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2)密切联系 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迚行的。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同 时,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収展起来的,并丏,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 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収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3.言语在幼儿心理収展中的作用 (1)有助于幼儿社会化 幼儿的语言是为交际而产生,在交际过程中収展。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 过程。幼儿说话和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能和别人交流。 (2)使幼儿认识过程収生质的变化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由于语言的参不,使幼儿认识过程 収生了质的变化。 (3)调节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1.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1)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幼儿教育是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
②狭义的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
(2)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幼儿教育的意义(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幼儿身体尚不成熟,动作发展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受到伤害。
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其身心愉快的环境,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阶段开发大脑的潜力,充分发展智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就能形成许多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4)培育美感,促进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
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性,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幼儿教育融于生产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的动作和意志行动)【圣才出品】
第11章幼儿的动作和意志行动一、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学会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这种发展趋势称为“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种发展趋势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4)大小规律动作可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就是“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
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2.意志和意志行动(1)意志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包括三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2)意志行动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
幼儿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
3.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意志行动与幼儿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①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从确定行动目的时开始,就要有对所面临事物的感知活动。
在执行过程中,要运用记忆和想像,要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判断推理等。
因此,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②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a.原始的感觉可以是人所意识不到的,但在意志过程中,人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事物,意识到自己的感知。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指导【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复习指导第1章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概述一、教师招聘考试简介1.概述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
这是一种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凡进必考”原则的具体体现。
2.发展过去教师入编考核主要采取以学校为单位“自招自聘自负责”,然后向省市上报结果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徇私舞弊、托关系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为保障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利益,防止在教师公开招聘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2003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
自此,教师公开招聘考核方式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各省市考核制度基本统一,部分贫困县的教师缺口,也由国家特岗教师公开招聘措施所补充。
3.教师招聘考试与教师资格考试的区别(1)性质不同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说明个体具有从事教师行业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是个体具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能力后(既获得教师资格证,其中师范生正常毕业后就直接拥有,非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的竞争上岗考试。
(2)考试内容不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普通话二级乙等,经过当地教育局或学校认证后(认证方式为说课),可取得相应级别的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内容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程序教师招聘考试主要采用当地教育局或人事局组织公开考试的模式,教育局或人事局通过地区教育网或人事网发布招聘简章,包括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签约等一般程序。
三、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1.教师招聘考试笔试(1)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各省市自主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集中评卷和统分。
(2)考试内容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一般分为两种:①第一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
②第二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
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各地也存在不同,有些地区的公共基础知识即第一种考查内容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有些地区则是指文史、法律、数学、政治、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者行测考试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同一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个性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
②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3.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①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②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①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
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像、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
③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
由此,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主要表现在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
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学习、思考,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婴儿降低,而受自身控制的水平逐渐增高。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
在能力方面,幼儿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部分的性格开始形成。
同时,幼儿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自我意识方面,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相应的自信心表现出差异。
而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5.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从孩子会叫妈妈开始,他就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3.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1)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队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2)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
②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三、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2)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①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②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①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幼儿的需要中,既有生理与安全需要,也有交往、游戏、尊重、学习等社会性需要形式,并且各种需要的水平也在提高。
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由几种强度较大的需要所组成,同时,每种需要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幼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兴趣随幼儿年龄发展而不断分化和稳定。
四、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1.幼儿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a.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即通常说的智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b.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②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a.认识能力指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