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气候与温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②易致津液干燥:
燥热病邪具干燥之性,加上热 盛则伤津,所以燥热病邪易伤人体 阴津,由于其病位在肺,所以特别 容易耗伤肺胃之阴液,症见口渴, 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 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
③易从火化:
当燥热病邪热势亢盛时, 可从火化,燥热化火,上干清 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 咽痛等。
3、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 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
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 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 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 夏为多见。
(2)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 之邪相博,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 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 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 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 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 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 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
③易犯心包,闭窍动风:
暑热病邪不仅在病程中易邪 闭心包或引动肝风,而发生神昏、 痉厥,而且可直中心包,闭塞机 窍,在病变之初即可见神志昏迷、 肢体抽搐等。正如温病学家邵仙 根所说:“暑之伤人也,不拘表 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④易夹湿邪,郁阻气分:
由于夏季炎热,湿气亦重, 所以暑热病邪易兼夹湿邪,暑 湿相搏,土润溽暑,易于郁阻 气分,又称为暑湿病邪,故叶 天士说:“长夏湿令,暑必兼 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
③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 因风邪“善行数变”,温邪又 具有“热变最速”的特性,故 风热病邪入侵人体,变化较快。 少数病例会迅速发生“逆传心 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 厥等危重证候。
2、暑热病邪 暑温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 1、急性发热特点的多种急性传染病(除外破伤 • 风、狂犬病等少数) • 2、急性发热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大叶 • 肺炎、支气管肺炎 • 3、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中暑、风 • 湿热、红斑狼疮等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的护理PPT课件
02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03
避免接触传染源,如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等
04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防止病情恶化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规养补充等 方式提高身 体抵抗力
丹参、桃仁等
滋阴养阴:使用滋 阴养阴的药物,如
麦冬、石斛等
扶正祛邪:使用扶 正祛邪的药物,如
黄芪、人参等
治疗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体温变 化,判断治
疗效果
症状改善: 观察症状改 善情况,评 估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 通过实验室 检查,评估
治疗效果
患者主观感 受:询问患 者主观感受, 评估治疗效
果
谢谢
温病的特点
发病急骤: 温病发病迅 速,病情变 化快,需要
及时治疗
热象明显: 温病患者通 常表现为发 热、口渴、 烦躁等热象
易传变:温 病容易发生 传变,病情
容易恶化
病程较长: 温病病程较 长,需要耐 心治疗和护
理
温病的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
01
02
0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空气污染
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避免过高或过低
避免接触传 染源:减少 与患者接触, 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
保持个人卫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01
02
03
04
自我管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 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02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03
减少接触病原体:勤洗手,戴 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最新岭南气候与温病剖析教学讲义PPT课件
用法用量:绞汁、煎、煮、焖,15〜3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成分:本品主要含糖类,其主要成分为木聚糖等多聚糖类化 合物;并含苜蓿素、甜菜碱、多聚醇及薏苡素等。
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吐、降血压、降血 糖等作用。
二、栀子
性味归病烦闷,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疮疡肿毒,跌打损
(6)舌象:舌体胖大、多有齿印,舌 质淡或红或暗,舌苔多黄腻。
(7)脉象:初起脉濡缓,后期脉弦细
6、湿热的症候特点
发热:热度不高、持续难退、身热不扬、 或上热下凉、或潮热、或烦热。
出汗:汗出而粘、或头汗多、或黄汗、 或腋下、胯下汗多、或手足心汗。
恶风:汗出恶风、易感冒。
面色:面色晦滞、偏黄、或面红、面垢 (皮肤油脂多)、面部痤疮多。
温度高、湿度高。
岭南特色——骑楼
广药又称“南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 南、台湾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著名的“四大 南药”:砂仁、巴戟、益智、槟榔。珠江流域 出产著名的广藿香、高良姜、广防已、化橘红 等。广东砂仁年产量占全国80%,阳春砂仁, 量大质优;益智则以阳东县大八镇的最为著名; 广藿香年产量占全国92%,石牌藿香主茎矮, 叶大柔软,气清香;化州橘红历史上曾列为贡 品,还有广东新会的广陈皮,德庆的何首乌等。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 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 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 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难经·第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温病学》教材中,温病的定义是指新感温病, 并不包含伏气温病在内。
温病:是感受六淫邪气,感而即发,或邪伏体 内,过时而发,表现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温病的概念
温病:温病是由感受 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多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 病。分温热类与湿热 类。温病与伤寒都是 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 病,均属于外感病的 范畴。
成分:本品主要含糖类,其主要成分为木聚糖等多聚糖类化 合物;并含苜蓿素、甜菜碱、多聚醇及薏苡素等。
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吐、降血压、降血 糖等作用。
二、栀子
性味归病烦闷,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疮疡肿毒,跌打损
(6)舌象:舌体胖大、多有齿印,舌 质淡或红或暗,舌苔多黄腻。
(7)脉象:初起脉濡缓,后期脉弦细
6、湿热的症候特点
发热:热度不高、持续难退、身热不扬、 或上热下凉、或潮热、或烦热。
出汗:汗出而粘、或头汗多、或黄汗、 或腋下、胯下汗多、或手足心汗。
恶风:汗出恶风、易感冒。
面色:面色晦滞、偏黄、或面红、面垢 (皮肤油脂多)、面部痤疮多。
温度高、湿度高。
岭南特色——骑楼
广药又称“南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 南、台湾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著名的“四大 南药”:砂仁、巴戟、益智、槟榔。珠江流域 出产著名的广藿香、高良姜、广防已、化橘红 等。广东砂仁年产量占全国80%,阳春砂仁, 量大质优;益智则以阳东县大八镇的最为著名; 广藿香年产量占全国92%,石牌藿香主茎矮, 叶大柔软,气清香;化州橘红历史上曾列为贡 品,还有广东新会的广陈皮,德庆的何首乌等。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 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 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 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难经·第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温病学》教材中,温病的定义是指新感温病, 并不包含伏气温病在内。
温病:是感受六淫邪气,感而即发,或邪伏体 内,过时而发,表现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温病的概念
温病:温病是由感受 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多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 病。分温热类与湿热 类。温病与伤寒都是 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 病,均属于外感病的 范畴。
岭南温病学说ppt课件
3、叶氏温病理论在岭南的传承
(1)潘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人。1807年 ~1886年,为清末岭南叶天士学派医家。 著作《评琴书屋医略》和《评琴书屋叶案括 要》(下称《医略》、《括要》)。 潘兰坪认为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一书, “诚学医者暗室明灯,患病者孽河宝筏”,潘氏 平生遵照叶天士方法治疗各种病证,辄能力挽沉 疴,着手回春,因而在羊城一时颇负盛名。
1、岭南急性外感热病的最早认识
晋·葛洪《肘后备毒方》,对丹毒、恙虫病的认识。 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 ①岭南地理、气候及 饮食习惯,人们体质 与中原不同。 ②记有不少防治温病 的方剂。
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岭南卫生方》论述瘴疟证治,明确指出瘴疟与 伤寒不同。此书较吴又可《温疫论》早三百余年, 对于流行于岭南的传染病认识有很大进步。
在上——加防风
治(通)用
苍术、茯苓、
猪苓、木通、 木瓜、石斛
在中——倍苍术 在周身——加乌药、羌活 在两臂——加桑枝、威灵仙 在两足——加牛膝、萆薢、防已
阐发吴又可《温疫论》,论治南方温疫,
白虎汤 力主“逐邪”举斑汤 等汤证辨证要点,立法用药依据。 黄龙汤
当 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 时 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 传承瘟疫诊法方法, 岭 梁国珩·《救疫全生篇》 促进岭南温病学术发展 南 黎佩兰·《良方释疑》 医 家
1、“中医三因制宜”的辨证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辨
证思维的精华。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是中医辨证论治主导思想。
2、温病特点之地域性
“六淫”——与季节、气候有关。风—— 风性高扬、善行数变,春天主气;冬应寒反 温、春风过暖,或有兼挟他气。 地域——季节有关。东西南北季节因素, 有所差异。按地理气候季节划分,候(五天 为一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 22℃为春季和秋季,≥22℃为夏季。岭南地 区“四时常花,三冬无雪”,大部份地方没 有气候意义冬季(应寒反温),夏长宜酷热 (春风过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藿香 砂仁 益智仁
2、岭南人生活习惯
受岭南湿热气候的影响,岭南地区人们勤洗澡——冲凉 喜食生冷冻物、鱼虾海鲜等多湿滋腻之品 岭南地区居民养成了“下午茶”、“夜茶”的习惯 喜欢熬夜,睡眠时间少 应用中草药来煲凉茶、煲汤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3、温病的概念
温病:温病是由感受 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多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 病。分温热类与湿热 类。温病与伤寒都是 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 病,均属于外感病的 范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 金匮真言论》“夫 精者,身之本也;故藏 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 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 热论》“凡病伤寒 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 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岭南特色——骑楼
广药又称“南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 南、台湾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著名的“四大 南药”:砂仁、巴戟、益智、槟榔。珠江流域 出产著名的广藿香、高良姜、广防已、化橘红 等。广东砂仁年产量占全国80%,阳春砂仁, 量大质优;益智则以阳东县大八镇的最为著名; 广藿香年产量占全国92%,石牌藿香主茎矮, 叶大柔软,气清香;化州橘红历史上曾列为贡 品,还有广东新会的广陈皮,德庆的何首乌等。
5、湿温病和湿热病的共同表现
(1)症候矛盾:如既怕冷也怕热,多 穿衣服则汗出、少穿衣服易感冒,人疲 乏又易上火,上身热下身凉、或身热足 寒,不喜煎炸食品也不喜冰凉饮料,易 便秘也易腹泻,口干又不多饮,舌淡胖 而又苔黄等。
(2)皮肤:面色萎黄或晦滞,头面部油脂多, 汗出而粘或手足心出汗,皮肤湿疹或脚气, 皮肤水疱,皮肤过敏易潮红,外阴潮湿或搔 痒。 (3)呼吸道:慢性鼻炎、咽炎,表现鼻塞流 浊涕、咽喉不利、或咽喉有痰,咳嗽难愈、 咳痰粘稠,甚至咳而作呕,胸闷不舒。 (4)消化道:口腔溃疡(口疮),口粘、饮 水不解渴,大便粘滞不爽,食欲尚好、但食 后饱胀,胃镜检查多有胃粘膜糜烂或幽门螺 杆菌感染。
难经· 第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温病学》教材中,温病的定义是指新感温病, 并不包含伏气温病在内。 温病:是感受六淫邪气,感而即发,或邪伏体 内,过时而发,表现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指所有 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 即发,逐渐内传,表现以恶寒为主症的一类疾 病。
பைடு நூலகம்
(5)泌尿道:腰酸腰痛,尿黄、或尿 混浊,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 (6)舌象:舌体胖大、多有齿印,舌 质淡或红或暗,舌苔多黄腻。 (7)脉象:初起脉濡缓,后期脉弦细
6、湿热的症候特点
发热:热度不高、持续难退、身热不扬、 或上热下凉、或潮热、或烦热。 出汗:汗出而粘、或头汗多、或黄汗、 或腋下、胯下汗多、或手足心汗。 恶风:汗出恶风、易感冒。
岭南气候与温病
1、岭南气候特点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 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 于现在广东、广西、海 南全境,以及湖南、江 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但 现在提及到“岭南”一 词时,特指广东、广西 和海南三省区。
岭南具有热带、亚热带 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 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 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 征。大部分地区夏长冬 短,终年不见霜雪。太 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 间较长。全年气温较高, 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 盛,四季常青,百花争 艳,各种果实终年不绝。 温度高、湿度高。
面色:面色晦滞、偏黄、或面红、面垢 (皮肤油脂多)、面部痤疮多。 口干:口粘不爽、口干、饮不解渴、口 疮、唇红、口气重。 饮食:食欲尚可、多食则胀。
大便:大便粘滞、或大便干、或大便稀、 解便不爽、或粘液脓血便、或肛门潮湿 搔痒、或痔疮出血。 小便:小便黄、或小便不利、或小便灼 热、或尿痛尿频。
咽喉:咽干、咽喉不利、咽喉有痰。 睡眠:失眠多梦、烦躁汗出、困倦乏力。
舌象:舌质或淡、或红、或暗、但舌体 胖大、有齿印。 脉象:初起脉多濡数、或滑数、后期脉 多弦细数。
4、湿温病与湿热病的区别
《素问· 异法方宜论》云:“黄帝问曰: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清· 何梦瑶《医碥· 中湿》曰:“岭南地卑 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 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 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 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 疼痛,腿足寒厥。”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有不传 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 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 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 物,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薛生白《湿热病篇》云:“夫热为天之气, 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 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浅;湿热两 合,其病重而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