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于连一生走过了一个“反抗——妥协 于连一生走过了一个“反抗 妥协—— 妥协 反抗”的辩证历程。于连的悲剧, 反抗”的辩证历程。于连的悲剧,是时 代的悲剧,他的不幸命运, 代的悲剧,他的不幸命运,表达了作者 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沉痛抗议。 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沉痛抗议。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红与黑》
• 《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 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 理研究》 分析研究》三类。 理研究》、《分析研究》三类。而《风 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 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私人生活 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 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 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 贝尚松神学院阴森可怖,充满勾心斗角 贝尚松神学院阴森可怖, 于连极力伪装虔诚、谦卑, 。于连极力伪装虔诚、谦卑,赢得彼拉 院长的青睐,被提升为神学助理讲师。 院长的青睐,被提升为神学助理讲师。 在彼拉院长被挤走之时, 在彼拉院长被挤走之时,他又以丰富的 拉丁文知识博得安地大主教的倍加礼遇 。于连已由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变 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君子。 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君子。
• 在狱中,于连反省过去,认清现实,他 在狱中,于连反省过去,认清现实, 要惩罚自己,审判社会。 要惩罚自己,审判社会。他拒绝一切妥 协之路和为营救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协之路和为营救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勇敢地在法庭上揭露了这个邪恶的等级 社会的反人民本质, 社会的反人民本质,最后平静地走上了 断头台。 断头台。
• 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是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现实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 二、高超的心理描写。 高超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 三、情节结构严整、紧凑,语言精确、 情节结构严整、紧凑,语言精确、 富有表现力。 富有表现力。

第八章十九世纪初期的西方

第八章十九世纪初期的西方
(3)促使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并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价值论
马尔萨斯的一般经济理论长期没有受到重视, 为什么?
在人口论中他将贫困归咎于繁殖人口过多,迎 合资产阶级,而在一般经济问题争论中,他常 常站在地主阶级一边反对工业资产阶级
其一般经济理论的主要影响 关于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给马克思以启
他用供求论来说明生产费用的决定
因此,萨伊的价值论是多重的:既有效用论, 又有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
萨伊从生产—效用论出发,认为一切有助于增 加效用的活动都属于生产劳动,并认为 科学家
和企业家的劳动应得到较高的报酬,这就同重 农学派、斯密的观点相对立,并被大多数西方 经济学家所接受
4、分配论
萨伊的分配论以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
一、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1、生平与著作
马尔萨斯(1766~1834),出生于英国一个土地 贵族家庭
他的著作较多,除《人口原理》1803,还有 《地租的性质与发展的研究》1815,《政治经 济学原理》1823,《价值尺度》1823等
马尔萨斯与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两人私人关 系很好,但政治倾向和学术观点却相反,他们 两人的理论和争论,构成了这一时期英国经济 理论的发展史
马尔萨斯的地租论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他竭 力为谷物法辩护
他认为,废除谷物法会使外国廉价谷物大量进 口,刺激人口增加,引起下层阶级生活状况恶 化;而限制谷物进口会给各阶级带来利益和幸 福
5、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马尔萨斯在价值论上反对李嘉图,在危机问题 上则同时反对李嘉图和萨伊
什么是有效需求?马尔萨斯认为是人们的购买 愿望加上实现这一愿望的能力。如果有效需求 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出现经济危机
“凡是土地贵族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分 歧并且相互敌对时,马尔萨斯就站在贵族一边, 反对资产阶级。” 马克思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

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

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

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

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

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

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

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

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

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

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

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

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文学共45页

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文学共45页

易卜生的戏剧代表作
诗剧《布兰德》和《 培尔·金特》
社会问题剧《青年同 盟》、《社会中坚》、 《玩偶之家》、《群 鬼》、《人民公敌》
挪威戏剧大师比昂逊
比约斯腾·比昂逊(183 2-1910)是与易卜生齐 名的挪威剧作家,“社 会问题剧”的主要代表 之一,1903年他因“ 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 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 写得雍容、华丽又缤纷”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重 “ 加悲 化思 欧
视 向 重观
艺内

术转

形”













想 观 念 和 美 学 观 念 的 多
美 文 学 的 基 本 特
十 九 世 纪 后 期

元征
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文学概况
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后期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深受自然主义文学影响,强调客观中立
十九世纪后期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深刻揭露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问题
文学风格多样,作家创作个性鲜明
追求美国文学的本土特色和民族个性
社会讽刺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 1910)是十九世纪后期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 表,他的小说以尖锐的 社会讽刺、浓郁的地方 特色、幽默诙谐的风格 和美国式的口语体著称, 被艾略特称为美国文学 风格的真正开创者。
短篇小说之王
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杰出 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 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 但构思却极为精巧,人 物和环境刻画细致动人, 语言精确生动,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作 品有《羊脂球》、《温 泉》、《漂亮的朋友》、 《一生》等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含混”理论。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 ),兰色 退特(1888-1979),兰色 ),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1906-1994), ),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反讽”理论。 和“反讽”理论。
英美新批评
——细读法、本体论、 细读法、本体论、
构成论、 构成论、语言论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概况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 新批评”一词, 新批评 年出版的《 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但这一 年出版的 新批评》 流派则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流派则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 十年代在美国形成, 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 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 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 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 响。
诗歌张力赏析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 虽然我必须离去。 分别,只是延展, 分别,只是延展, 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 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 ——(英)约翰 邓恩《告别辞 别悲伤》 约翰·邓恩 告别辞·别悲伤 邓恩《 别悲伤》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李白

梁实秋莎评特色论

梁实秋莎评特色论

梁实秋莎评特色论*李伟昉内容提要 梁实秋莎评具有三大批评特色:浓郁的人性论色彩、学术史的视野与对整体研究的关注以及温和、理性的辩证性。

探讨梁实秋的莎评特色既是为揭示梁实秋对莎士比亚的个性化接受及其在中国莎评史上的意义,也是对新世纪真正有价值的多元化莎士比亚批评的期待。

关键词 梁实秋 莎士比亚评论 学术史视野引言:问题的提出梁实秋不仅是中国第一位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莎评专家。

作为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梁实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不断有学者将他的莎译本同朱生豪的莎译本加以比较研究,对其翻译的特点及其优长予以充分肯定。

而作为莎评专家的梁实秋,学界对他的认知实际上还停留在表层,缺乏学理上的梳理与探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本文拟对梁实秋的莎评特色作集中探讨,旨在为推动国内的梁实秋莎评研究抛砖引玉。

梁实秋的莎评文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他为自己翻译的37部莎剧、两部长诗及十四行诗集所写的译序;另一类是他撰写的内容各异的莎评文章,例如有综述西方莎评内容的,有介绍莎士比亚书目和译本的,也有探讨莎剧中具体问题的,等等。

其中,他在大陆的莎评成果主要集中在1932-1939年。

这个时期,他共发表二十余篇莎评文章,是同期国内撰写莎评最多的学者。

通观梁实秋的莎士比亚评论,浓郁的人性论色彩、学术史的视野与对整体研究的关注以及温和、*本文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梁实秋莎评研究!(06B WW005)的核心研究成果。

理性的辩证性,是其最显著的三大特色。

一、浓郁的人性论色彩众所周知,人性论是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

他说: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他认为莎士比亚所以能够永恒不朽,正是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

他说: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没有一部其主题不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

莎士比亚把握人的基本情感,所以他才成为∃不是某一时代的,而是为一切时代的%。

欧洲19绘画女性形象之——莎乐美解析

欧洲19绘画女性形象之——莎乐美解析

科教平台2006NO.14Sc i e nc e a nd Te chn ol og y Con su l t i ng H e r a l d科技咨询导报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开始有所转变神圣美丽的女性不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邪恶如莎乐美般的坏女人形象开始大行其道许多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都以莎乐美为题作画几乎所有画家笔下的莎乐美都是邪恶美丽的象征1关于莎乐美的来源关于莎乐美这个人物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版本的说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来自于圣经新约全书内容大致如下分封王希罗德取了希罗底为妻施洗者约翰对他说你取这妇人不道德希罗底因此而怀恨在心想害死约翰但是因为道约翰是先知故只好将他囚禁起来到了希罗德斯过生日的那天希罗德斯请了很多宾客希罗底的女儿在大家向希罗德斯祝贺时也为希罗德斯跳舞祝寿希非罗德斯常高兴希罗底趁机唆使女儿向希律王提出要求要希律王把约翰的头割下来送给她的母亲年迈昏庸的希罗德斯同意了把约翰的头割下来送给了希罗底2莎乐美在不同绘画形式中的形象2.1油画中的莎乐美形象19世纪的许多画家都以莎乐美为题作过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首推象征主义画家莫罗莫罗出生于巴黎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长大莫罗对古典派的技巧和浪漫派的热情兼收并蓄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2他主张艺术应当是思辨的富于哲理的思想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诱惑和死亡这个命题占有很大的比重他画的大多是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将作品置身于神话与梦幻的世界中用虚幻的主题构思和矫饰的形象传达浓厚的怪异的神秘主义情调莎乐美是莫罗描绘最多的主题莫罗对这个主题的探讨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和巴黎公社的风暴过后或许使他对这个主题产生兴趣的理由之一是他认为在轻易被操纵的希律王和法国软弱的统治者拿破仑三世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吧下面让我们看看莫罗的那幅莎乐美施洗约翰的头在显灵这副画作于1876年画面中的是莎乐美正在希律王面前起舞时的情景莎乐美右手擎莲花左手向前伸出她脚尖踮起迈开舞步缀满珠宝金光闪亮的服饰在她抖动的身上飘荡她的粉红色的肌肤充满肉感舞蹈着的身躯显露出淫荡莎乐美的正对面卧着一头黑豹她的母亲希罗底立在柱子后面正视着她一切都呈现出神秘的气氛这正是莫罗的象征主义艺术的特征也反映了法国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文学艺术中的对扑朔迷离的玄秘倾向的尊崇3插图画中莎乐美形象擅长在书籍插图画中表现莎乐美形象当属英国年轻的艺术家比亚兹莱了这位在新艺术运动的气候下成长起来的英国插画家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1893年比亚兹莱自发为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绘制了一幅插图这引起了王尔德本人和当时著名的出版商莱恩的的注意莱恩还决定让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剧本绘制插图于是比亚兹莱为莎乐美这个故事创造了大量的极具艺术价值和广受争议的插图画莎乐美高潮这就是引起王尔德本人注意的那幅插图画里描绘是的莎乐美终于如愿得到了施洗约翰的头她欣喜若狂捧着约翰的头身体慢慢的向上升了起来脸上任然挂着邪恶的表情孔雀裙子这是比亚兹莱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他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莎乐美曼妙的曲线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了莎乐美的孔雀裙子上虽然只是单调的黑白色但是在比亚兹莱的笔下却呈现出眩目的色彩莎乐美看起来像是一只骄傲的孔雀4莎乐美形象盛行的原因西方19世纪的社会艺术现象19世纪因世纪末的来临以及经济危机的产生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探讨人类內心深处的学说开始兴起莎乐美在十九世纪象征主义盛行时成为了艺术家们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他们纷纷以莎乐美为题目结合文学的內容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分身作品在探讨莎乐美之特性时须先从十九世纪的西方社会艺术现象谈起19世纪的欧洲在社会及艺术上均产生多样的变化在社会上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在19世纪的欧洲已大致发展完成通讯技术与交通方式的进展突破欧洲各国的界限因此也开启了各国艺术交流的大门艺术家之间不再间接影响而是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由于1882年至1896年欧洲发生了大的经济危机金融不稳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这些在意识上不能承受的现实造成人们开始从精神上去寻求解脱于是贵族工业家大商贾纷纷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将生命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唯美的世界以淡忘现实在如此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各种左派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也随之日益膨胀在艺术上19世纪的艺术潮流可谓多彩多姿19世纪初期先后产生以描写当时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生活的写实主义以及精确如科学的方式来描写当时社会的自然主义这两种主义均是由文学上开始兴起的的并进而影响到绘画创作上19世纪强劲的工业化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资产阶级趣味与贵族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于是出现了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斗争次后欧洲先后经历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艺术运动莎乐美形象产生的社会根源西方女权运动发端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她们一开始就高举天赋人权的旗帜响亮地提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的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她们提出平等的参政权教育权并组织争取男女平等的团体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权运动促进了西方妇女地位的普遍提高妇女拥有了选举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男性的优越感和统治权正在受到挑战从而潜意识中恐惧一个女性优越的系统来替代目前属于他们的社会秩序像莎乐美这种妖魔化女人的一系列视觉版本在十九世纪晚期的变形就十分清晰的透露出这种病画家笔下的莎乐美具有独立的意识富有侵略性而她的行为和特征明显也是非女性的她与希律王的交易是用她的舞姿来换取施洗约翰的头在一个父权制社会中作为女性她的身体是她唯一谈条件的手段她用全部的激情来来换取约翰的一吻对限制自己的男权制进行了反抗19世纪末画家笔下的莎乐美均以华丽反真实的神灵世界里代表人物的姿态出现不但结合了感性和形式美同时还引喻出了一种混合灵性纯洁邪恶的矛盾风格而这风格正是欧洲绘画中莎乐美被赋予的新象征符号表露人性善与恶的矛盾状态参考文献[1]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吴永强.外国美术史.[3]欧洲历史.海南出版社欧洲19绘画女性形象之莎乐美解析唐毅四川大学610064摘要在西方美术史中美丽的女性往往是书中或画里不可或缺的主角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这些女主角往往以圣母玛利亚之貌出现在充满宗教意味的圣像画里又或是幻化成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女神维纳斯,以曼妙迷人的美丽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她们往往代表了某个时期艺术上美感的共同体验或是画家心中所追求的理想美的形象关键词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0239-01239科技咨询导报Sci en ce a nd Tec hn ol og y Co ns ul t i ng Her al d。

【精品文档】高中语文文学常识: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word范文 (1页)

【精品文档】高中语文文学常识: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word范文 (1页)

【精品文档】高中语文文学常识: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
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
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
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
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变色龙》俄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
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

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评论

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评论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股神在很多时候甚至很“笨拙”,而他多年来的行事作风则很像一个实业家而不是投资家。

每当他要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他考虑的重点并不是该公司以后会卖出什么价钱,而是关注10年或15年以后企业的状态。

他关注企业的经营本身甚于关注这家企业的股市表现。

2008年,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跟踪采访时,巴菲特一边吃着麦当劳的汉堡,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出了以下的话:“我不看股价的变动,也不听人谈论下一季度的利润,也不看走势图。

我只观察企业本身。

观察企业有什么意义呢?它使我必须去理解这个企业。

有非常多的企业我无法理解。

我能理解可口可乐,理解吉列,也理解箭牌口香糖,我能理解这些。

我在这里所说的…理解‟的意思是,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企业10年或15年以后的状态。

这才是…理解‟企业。

”多年以来,巴菲特这样那样说了很多,但这番话绝对可以称为他投资行为的精髓。

我们看到巴菲特完全是按照经营企业的打算来选择投资目标的。

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间是2008年,我们从“理解企业”一词很容易联想到他在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提到的有名的四个投资标准,即能够理解的企业、有着长期适合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可信赖的经营团队以及适当的价格。

这和巴菲特在1977年提到的投资标准几乎完全相同。

30年的岁月过去,巴菲特的投资标准毫无改变地存留了下来。

30年里发生改变的只有巴菲特钱包的厚度。

我们看到巴菲特除了“理解企业”,而且他对企业长期的发展环境和经营团队提出了要求,这无疑是在“经营企业”。

一个赚钱的企业会受到竞争对手的反复攻击,没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护城河)就无法生存下去。

巴菲特用自己的投资标准来判断企业的“护城河”是否牢靠。

GEICO和COSTCO就有着低成本的“护城河”,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等的“护城河”则是世界性的品牌影响力和推广能力。

这些都是维持一家企业成功运营的所必备的东西。

众所周知,巴菲特有好几次“卖早了”,例如他对麦当劳的投资。

19世纪西方学者论辩场景

19世纪西方学者论辩场景

19世纪西方学者论辩场景
19世纪是一个极富争议和知识碰撞的时代,特别是在西方,学者们的论辩场面也是非常的激烈和丰富多彩的。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在那个时代,这些学者们是如何争论和探讨的。

首先,19世纪西方学者的论辩常常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哲学和思想问题,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信仰和理智的碰撞等等。


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于是就进行了激烈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这些学者们的论辩场景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在大学的
讲堂上进行的,有的则是在学术团体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互相辩驳。

还有一些则是发生在私人或公共场合中的,比如在咖啡馆或酒吧里,学者们会就各自的想法进行深入探讨。

再次,这些学者在论辩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强
调自己的观点和攻击对方的观点。

其中最常用的技巧就是以科学和理
性为基础进行推理和证明,同时也会采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来表达自
己的想法。

最后,在这个时代里,学者们的论辩也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们的观点和看法经常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影响着一些政治
和社会事件的发展。

因此,这些西方学者的论辩像一股清新的风,吹
散了旧有的思想和观念,也为这个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的精神。

综合起来,19世纪西方学者论辩场景是非常精彩和有趣的。

他们的互动和交流,在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维和
观念,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

3-9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

杨周翰: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2011-03-06 14:07:39《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引言莎士比亚评论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

我们从历代莎评不仅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各时代、各阶级、各种流派的批评标准,从而看出其文学趣味、文学风尚,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家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观点论述莎士比亚,或褒或贬,给我们今天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意见。

莎士比亚处于一个特殊有利的地位,因为他是世界文学中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17 世纪一直到今天,三百多年没有间断。

19 世纪以前的英、德、法、俄,古典主义者、浪漫派、现实主义者,纷然杂陈;进入20 世纪后,各种资产阶级批评流派更是五花八门,也可算是百家争鸣吧。

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估价莎士比亚的评论著作。

以上种种评家,他们的观点我们不一定同意,但他们各抒所见,往往有精到之处,有合理的部分,可以供我们参考。

这不仅对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很有帮助,而且一般地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也应有所裨益。

有些评论是颇为荒谬的,但这也可以从反面推动我们思考问题。

不论是好的、比较好的、甚至不那么好的评论,都能开拓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作到兼听则明。

在莎士比亚还活着的时候,他的成就已经被他的同行所承认。

本·琼生就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即使像罗勃特·格林这样的剧作家,在他临死时虽警告同行要警惕那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扮他自己,在演员的皮下包藏着虎狼之心”,也从反面说明莎士比亚的成就,说明他是善于吸收并改进他人的长处的。

由于时代太近,当时的评论不可能是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却也在大处指出了他的作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德莱登是17 世纪最重要的莎评家。

莎士比亚死后26 年,清教徒封闭剧院,同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此前后,莎评可以说是空白。

弥尔顿在革命前也只写了一首纪念诗,只是泛泛赞美莎士比亚的诗句流畅感人;在《欢乐》一诗中称他为“最最温柔的莎士比亚”,富于幻想,他的诗是天籁。

欧美文学史19世纪前重点名词解释

欧美文学史19世纪前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

根据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由一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

该史诗在公元前六世纪被正式写成文字,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经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而成。

荷马史诗是后世西方英雄史诗的典范,它自发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也滋润后世,为众多诗人和作家所继承。

3.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意大利民族文学奠基人,文艺复兴先驱,中世纪向近代文学过渡标志,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生于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影响他思想和创作是爱情生活和政治生活。

开创“温柔的新体诗派”,颂扬男女之间爱情。

主要作品有《神曲》等。

4.《神曲》:1307-1321年间由但丁创作。

原名《喜剧》,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

发扬古希腊罗马喜剧传统,通过象征寓意,突出政治讽刺和社会批评,具有浓重的讽喻意义。

被薄伽丘称为“神圣的喜剧”。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成就,也是资本主义新文学的开端。

作品超越现实,是从哲学本位的高度关照人类存在和道德问题的寓言性总结。

5.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博学人文主义者,通晓古希腊文。

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文艺复兴宣言。

代表作为《十日谈》。

晚年致力于翻译荷马和对《神曲》的诠释理解。

6.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市民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小说样式。

一般用自传体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经历为线索,反映现实、揭露贵族和教士罪恶,讽刺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

对中西方某个历史时期的品评2500字

对中西方某个历史时期的品评2500字

对中西方某个历史时期的品评2500字关于对中西方某个历史时期的品评2500字,这学期选修的是现代艺术史,因为基础能力考试中有很多关于美术和欣赏方面的知识。

在中学阶段,他对西方的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那时,他只注意到了西方艺术的流派和人物,对艺术的欣赏却很少。

但由于对艺术的欣赏和欣赏,我选择了西方艺术史。

本学期让我对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体会到了许多外国画派的画风,深深感到,画的好坏不能用好坏来衡量。

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艺术家的心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就可以做出准确的评价。

首先,我要梳理一下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经过漫长的原始时期,西方艺术逐步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教师们在课堂上,主要讲述了如何欣赏和区别古罗马的明雕和油画。

希腊的雕刻大师。

古希腊雕刻家对人体构造的认识,对神态的描绘和雕琢手法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且,古希腊的雕塑也很有魅力,比如《掷铁饼者》,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对希腊的艺术一无所知,但那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雕刻师把这幅画的线条和栩栩如生的表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充满了神秘感的感觉。

罗马的艺术在建筑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大的建筑,气势恢宏,结构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在建筑艺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使其艺术手段更加丰富。

之后的中世纪艺术,因为受教会的限制,不再关注客观世界的现实,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精神世界”上。

在此期间,建筑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主要成果有拜占庭、罗马式、哥特式。

巴洛克艺术起源于十七世纪,起源于欧洲,其艺术风格以对热情与运动的追求为主。

注重装饰的华丽和华美。

法国出现了十八世纪的洛可可风格。

它的特征是对华美、细腻的追求。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古典美术和浪漫主义绘画相继兴起。

德拉克洛瓦和席里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艺术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品或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赞美人们的勤劳。

简述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简述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简述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摘要:一、古希腊时期文学批评的起源二、罗马时期文学批评的传承与发展三、中世纪文学批评的特点四、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评的变革五、17世纪至19世纪文学批评的流派与思潮六、20世纪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和现代化正文:自古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源远流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回顾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的演变过程,以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脉络有更清晰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是西方文学批评的起源。

当时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们,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他们关注作品的道德观念、艺术价值以及审美标准,为后世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罗马时期,西方文学批评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拉斯、朗吉弩斯等人在希腊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和修辞手法,为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中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受到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以宗教文学为主要对象,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和道德价值。

评论家们强调文学作品的神秘性、寓意性和寓言性,使之成为宗教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批评迎来了重大变革。

评论家们开始关注人性的价值,强调个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同时,他们对古典文学遗产进行了重新审视,倡导对文学作品的创新解读。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的流派和思潮。

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评论家们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和历史地位,推动了文学批评的成熟与发展。

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进入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的阶段。

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批评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西方文学批评史

西方文学批评史

《诗学》之前(古希腊)一、古希腊美学—文艺思想的发源1. 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6世纪)这一派学者认为宇宙是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治着,重视“和谐”,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所谓“黄金分割”(1=0.618+0.382)法就是他们发现的。

是为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萌芽,也是后来形式主义的萌芽。

2.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70)写有《论自然》,认为“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与更新,而不是静止与平衡;认为美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

其名言是:“没有人能往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

”3.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写有《节奏与和谐》、《论诗的美》、《论音乐》等著作,主张艺术摹仿自然,强调文艺创作须凭灵感、热情和天才,提倡美与善(有用)的结合;他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为后来的“游戏说”、“剩余精神说”开辟了道路。

4.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0)其言论与思想主要见于其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

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也见出美的相对性;强调艺术的摹仿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

苏格拉底标志着希腊早期美学和文艺思想的一个根本转变,即从用自然的观点看待美转向以社会的观点看待美,为后来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做了准备。

二、柏拉图(公元前427-347)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写有“对话”40余篇;《文艺对话集》为后人所选编。

主要观点有:1.“理式论”和“影子”说;2.关于文艺的功用:“伤风败俗”论;3.灵感说:“灵感”——诗神凭附时的迷狂状态;4.关于艺术作品结构的“有机统一”原则;5.创作与欣赏的关系:某些作品适宜于某些心灵。

柏拉图的上述观点对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的“对话”是希腊文学中出色的散文作品,也开启了学术讨论中的一种值得发扬光大的传统。

三、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385):“喜剧之父”他的剧本《蛙》:对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进行评价,指出其长短得失。

第二章社会历史批评

第二章社会历史批评
并且也不属于我们这文化的艺术作品,都一定需 要我们置身于创照那些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 否者,那些作品在我们看来将是不美的。”
11
2、从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结构(以生产力、经 济基础为根本)研究作品。
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了 十八十九世纪没落的贵族阶级与上升的资产阶级 的尖锐冲突。
3、从作品的道德意义研究作品 阿诺德的道德,“凡与怎样生活这一问题有关的,便 是道德的。……归根到底,诗是生活的批判,诗 人的伟大在于把观念有力而美丽地应用到生活上。
3
丹纳
使 社会历史批评的完全确立起来,是法国的 艺术学者丹纳,丹纳的代表作是《艺术哲学》。 丹纳提出影响文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 他认为,要研究文学就要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最 终的根源。
丹纳的研究方法:丹纳从种族、环境和时代研 究文学的方法主要是受到近代法国实证主义的开 创者孔德的影响。孔德拒斥思辨的形而上学,倡 导运用严谨的实证知识,凭借观察去研究各种事 实及其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受孔德影响,丹纳
9
作用更大。因为它以真诚和美为核心,更关 注人世,关注此岸世界,这是宗教所不能 比的。
10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特征 通过对以上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考察,社会历
史批评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从作品所由产生的种族、时代、环境、宗教、
风俗等一般文化状况研究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所有不属于我们这时代
6
在他这里,文学艺术对现实的模仿也就不是 像平面镜那样对外物原模原样的反映,而 是用一块凸镜去折射表现出人的深层的精 神世界。也即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所以, 从某方面来说,别林斯基是一个浪漫主义 的现实主义者。(把文学理想化,意味着 是在个别和有限的现象中描写一般和无限 的东西,不是从现实中摹写一些偶然的现 象,而是要创造典型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周翰: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2011-03-06 14:07:39《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引言莎士比亚评论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

我们从历代莎评不仅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各时代、各阶级、各种流派的批评标准,从而看出其文学趣味、文学风尚,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家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观点论述莎士比亚,或褒或贬,给我们今天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意见。

莎士比亚处于一个特殊有利的地位,因为他是世界文学中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17 世纪一直到今天,三百多年没有间断。

19 世纪以前的英、德、法、俄,古典主义者、浪漫派、现实主义者,纷然杂陈;进入20 世纪后,各种资产阶级批评流派更是五花八门,也可算是百家争鸣吧。

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估价莎士比亚的评论著作。

以上种种评家,他们的观点我们不一定同意,但他们各抒所见,往往有精到之处,有合理的部分,可以供我们参考。

这不仅对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很有帮助,而且一般地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也应有所裨益。

有些评论是颇为荒谬的,但这也可以从反面推动我们思考问题。

不论是好的、比较好的、甚至不那么好的评论,都能开拓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作到兼听则明。

在莎士比亚还活着的时候,他的成就已经被他的同行所承认。

本·琼生就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即使像罗勃特·格林这样的剧作家,在他临死时虽警告同行要警惕那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扮他自己,在演员的皮下包藏着虎狼之心”,也从反面说明莎士比亚的成就,说明他是善于吸收并改进他人的长处的。

由于时代太近,当时的评论不可能是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却也在大处指出了他的作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德莱登是17 世纪最重要的莎评家。

莎士比亚死后26 年,清教徒封闭剧院,同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此前后,莎评可以说是空白。

弥尔顿在革命前也只写了一首纪念诗,只是泛泛赞美莎士比亚的诗句流畅感人;在《欢乐》一诗中称他为“最最温柔的莎士比亚”,富于幻想,他的诗是天籁。

资产阶级掌权没有多久,封建复辟,宫廷中带来了法国文学趣味。

德莱登的评论,所谓新古典主义(以区别于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古典文学)评论,就是迎合从法国来的宫廷的趣味的。

这一潮流支配了17 世纪末和18 世纪英国文学评论。

德莱登是第一个严肃地系统地阐述新古典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作者。

他以希腊、罗马和法国戏剧同莎士比亚相比较,既承认莎士比亚伟大,又感到他的方法不令人满意;既表现了民族自豪感,又不想违反时髦的法国风尚;他认为莎士比亚的语言不规范,不合贵族的典雅的趣味。

但是他肯定,莎士比亚悲剧的情节尽管破坏了三一律,却引起良好的效果。

他特别肯定在塑造人物方面,尤其在描绘各种感情(他称为“激情”)方面,莎士比亚是个能手。

如把德莱登同新古典主义狂热分子莱莫比较,则德莱登不仅开明,而且有见地。

(莱莫称《奥瑟罗》为一出“手帕的悲剧”,做妻子的应从中得到教训,不可随意遗失衣物;是一出流血闹剧,毫无味道,云云。

)新古典主义莎评大致有这样两派:极端派和开明派。

德莱登应属开明派。

新古典主义第二位大师约翰逊也是属于这派,但理论内容有所不同。

约翰逊提出理性和常识为批评标准,作品优劣要由时间来考验,在方法上他也强调比较。

他比德莱登在更大程度上从新古典主义下解放出来。

他认为莎士比亚是“自然的诗人”,他的作品是生活的镜子,他写的人物既有“共同人性”、“普遍人性”,又有个性。

伏尔泰说莎士比亚把克劳迪斯国王写成酗酒之徒是不成体统,约翰逊反驳说,伏尔泰没有抓着克劳迪斯性格中的“普遍人性”。

他认为莎剧中悲喜交错虽不合法则,但合乎生活,用常识、历史本身的发展,来为莎士比亚破坏三一律辩护。

他批评莎士比亚的严重缺点在于缺少道德目的,不评是非。

他这种思想是同稍前和当时流行的伸张市民道德的市民悲剧相一致的。

这也是他不完全理解莎士比亚的地方。

他又批评莎氏情节松散,使人不生快感,语言俚俗或华丽夸张,也说明他未能摆脱古典趣味。

不过他强调莎氏善于观察、学习,是有说服力的。

他指出莎剧的感染力来自它能引起观众的同情,这种从主观感受评定莎剧已肇浪漫派之端。

英国18 世纪后期出现了三个对人物性格专门进行分析的评论家。

托马斯·惠特利(Thomas Whately,卒于1772 年)在1770 年前写了《关于莎士比亚某些人物的意见》;威廉·理查生(WilliamRichardson,1743—1841)写了《对莎士比亚某些卓绝人物的哲学分析和说明》(1774);莫尔根写了《论约翰·福斯塔夫爵士的戏剧性格》(1774)。

惠特利是国会议员,他的文章没有写完,他明确指出批评的对象应是剧中的人物。

他比较了麦克白与理查三世,指出这两个人物表面的结局尽管相同,但性格迥异,他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理查生则是格拉斯哥大学拉丁文教授,他的文章分析了麦克白、哈姆莱特、杰奎斯、伊摩琴,后来他又撰文分析了理查三世、李尔、泰门和福斯塔夫,他赞美莎士比亚擅长描绘各种激情,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

莫尔根则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来源于印象和感受,而不靠理性的分析。

其次,他突出人物,把人物独立于剧情之外,开一代的风气。

这种强调人物分析,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观众或读者的主观感受,已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了。

他们对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起了推进作用。

浪漫派莎评在英国有三个主要代表:柯尔律治、赫士列特和兰姆。

从浪漫派开始,英国莎评就失去了古典主义的平衡,形成了莎氏崇拜,不一分为二,直到20 世纪(艾略特可能是一个例外)。

他们一味钩隐剔奥,铨释欣赏。

其次,浪漫派一切从主观出发,强调感受。

兰姆说,我们就是李尔王;赫士列特说,我们就是哈姆莱特;柯尔律治也说,我身上也有点哈姆莱特的味道,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

他们强调要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们强调莎士比亚是诗人,兰姆由于不满于18 世纪以来舞台上对莎剧的歪曲,甚至认为莎剧不能上演,这种看法很普遍,歌德也有此见。

不过浪漫派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们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分析鞭辟入里。

赫士列特论莎剧人物的专著指出莎士比亚由于观察入微,想象力高,他的人物是真实的,在行动中有变化,特点多,可以称为“戏剧人物”。

如果莎士比亚有缺点的话,那是才太高、情思太奔放的过失。

柯尔律治的莎评集中在两点: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人物;莎士比亚作为诗人所创造的诗。

他反驳古典主义者所说的莎剧不合规范和莎士比亚没有判断力(理性)的论点。

柯尔律治说莎士比亚有他自己的规则,他的剧作是天然形成的,是由内部必然性而形成的;他说古典主义的规则不等于有机的形式,作品的形式是由内因决定的。

因此,柯尔律治从理论上肯定了莎剧的形式。

他对莎剧的人物,除了认为他们合乎自然以外,还指出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而故事又是为情节服务的,因而把莎剧中的纷纭现象集中到一点——人物上。

他进而指出莎士比亚塑造人物性格,不是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往往是通过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烘托出来。

他也认为莎氏所创造的人物无比丰富,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激情、行为、表现。

人们说浪漫派的莎评是英国最伟大的批评,它提高我们对莎剧的认识,刺激我们对莎剧的兴趣,帮助人们发现莎剧令人惊奇之处。

它的缺点是主观、片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是过火,道出莎氏原来不曾有的意思。

(20 世纪的新批评派,也可叫语义派,往往陷入牵强附会,实导源于柯尔律治。

)德国对莎士比亚的注意是同狂飙突进运动分不开的。

在反封建斗争中,德国作家、批评家发现莎氏是一个有力的同盟军。

莱辛在写《汉堡剧评》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德国民族戏剧,要从德国封建统治阶级所培植的法国古典趣味中解放出来,他转向古希腊和英国,发现莎士比亚可以作为德国戏剧作家的榜样。

他认为莎剧真实地反映人生,合乎自然,因此违反古典主义规则没有关系。

莱辛大力提倡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不在表现真实,而在“本质”上的真实,用以启蒙、教育人民。

很有趣的是,莱辛不仅推崇莎士比亚,也推崇被英国浪漫派所否定的李娄,并模仿李娄的“市民悲剧”写了《莎拉·辛普森小姐》。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也属此类。

)赫尔德对莎评的贡献在于分析莎士比亚创造戏剧的历史环境,这种环境同希腊人的环境不同,因而不能强求莎士比亚写出希腊悲剧,但莎氏的悲剧却完全符合亚理士多德的要求。

歌德对莎士比亚没有系统的论述。

他也要求戏剧从三一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在莎剧中得到了启发。

他惊异于莎士比亚把政治历史大事搬上舞台;他认为莎剧反映了自然,创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就像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一样,进而对莎剧人物进行了分析。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实际上是作者自抒理想,正因为莎士比亚自己对生活有丰富而深切的感受,才能说出人物内心的多方面的感受,这样就指出了客观现实同作家头脑之间的联系,不是把人物看成孤立的客观存在,或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看成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歌德进而指出莎剧之所以真实还在于他写出了生活中的矛盾,因此富于戏剧性。

作为诗人,他的语言功夫极高,比在舞台上通过感官所见所闻,更能打动人的内心。

史雷格尔同柯尔律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他也强调人物内心活动。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有内部联系,形成整体。

以哈姆莱特为例,他的内心就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他代表了“人类心灵”和命运的矛盾,在恶的世界中,理智走向了绝望。

因而史雷格尔给莎氏悲剧起了一个名字——“哲理悲剧”。

他对英国浪漫派批评影响极大。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故乡。

古典主义莎评的代表人物当然是伏尔泰,他成了浪漫派一致攻击的靶子。

其实,伏尔泰也很冤枉,他无非从古典主义高雅趣味批评了莎剧的方法不合规范。

伏尔泰用的词有些过火(“粗俗野蛮”,“烂醉的野蛮人”等等),但他也有欣赏莎氏的一面,认为莎剧中有新东西,他从启蒙者的立场肯定了莎剧的思想内容,他自己还翻译介绍了莎剧的片段。

斯达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从不同立场反映了法国浪漫派的一些侧面。

斯达尔夫人认为法国文学要从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必须以北方人即英国人和德国人为师,具体说,就是莎士比亚和席勒。

他欣赏莎剧中的各种激情的描写,不受程式的限制,自由表现,故而真实。

夏多布里昂也欣赏莎剧中激情和思绪的描写,但从反动政治立场,认为莎剧所描写的恐怖正是雅各宾专政下的恐怖。

他一方面认为莎氏语言造作,创作没有法则,缺乏“趣味”,但又赞赏莎氏擅长悲喜对比,相互交错。

斯汤达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舞台假象说。

他说舞台剧需要观众善于想象,剧情所占时间与演出所占时间是不可能相同的,需要观众去想象。

莎剧最富于完美的假象。

这样就把三一律的时间整一律否定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