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女性写作_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一种解读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

简答题3、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不同。

①与传统现实主义内容上的政治化承载不同,新写实小说表现的是庸常的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人生;②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对生活本质意义的发掘,新写实小说表现的是未经加工过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或称“生存本相”,是对生)存本身的关注;③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塑造不同,充斥于新写实小说的是一些凡俗的芸芸众生,是无足轻重的所谓的“小人物” (普通人);④在创作态度上,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主体的融入姿态不同,新写实小说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零度写作),掩盖了作者叙事的主观倾向性。

⑤在叙事表达上,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总之,新写实小说的“新” ,是相对于传统写实小说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更新。

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使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普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对现实采取认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3. 新写实小说特征生活原生态的还原零度情感1)题材上的凡人小事、日常生活,异于当代小说的写作传统,没有惊天动地的时代大事,也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情怀,他们沉湎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2)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非典型化,不再设置典型环境和刻画典型人物,在写法上遵循流水账似的生活本来面目的原生态呈现所谓的还原 3)写作主题的消解与零度情感,在作品中取消受憎等感情5、王安忆《长恨歌》以都市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在社会挤压下一些人物的世俗生活,以及在时代大变局中无常的命运,以一种“苍凉”的心态和眼光,写出了对时间、历史、和生命的深入体验,被有的评者认为是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城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

7、林道静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林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受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在意识的深层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新月派。

【新月派有成“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

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

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理论创作的胡适、梁实秋等人。

新月社主要致力于新诗和新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

新月诗派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1年随中坚人物徐志摩的去世而逐渐衰落。

】2.新感觉派。

【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海派文学的第二期,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主要受日本同名文学流派的影响(2分)。

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哲存等。

“新感觉派”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他们戴上的(1分)。

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都市,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东方大都市城与人的神韵,突出运用意识流、心里分析和蒙太奇组接手法,强调感官印象、心理刺激】3.觉新。

【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4.《春蚕》。

【茅盾作品】5、“三突出”原则。

【A.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B.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C.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6、街头诗歌运动。

【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

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7、《人的文学》。

【周作人1918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理论文章,是周作人对五四文学的突出贡献之一。

他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40年代小说(可编辑)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40年代小说(可编辑)

40年代小说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不同区域小说创作的美学品格 2重点掌握钱钟书张爱玲赵树理等人的创作风貌第一节国统区小说一概述 1.抗战题材小说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艾芜的《石青嫂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钱钟书的《围城》等张恨水1895-1967 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早期的张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承袭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统作风其最高境界是暴露黑暗后期抗战十言情3.文化分析小说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师陀王长简主要风格抒情含蓄深沉语言生动简约极富散文的风致和诗的韵味 4.人生探索小说路翎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二沙汀与《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有著名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幽默质朴讽刺不露声色描写客观冷静首先作品选择并细致地描绘了其香居茶馆这一特定场面其次将人物的利害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冲突交错描写既叙述了事件又塑造了人物再次结构巧妙设置了明暗双线第二节钱钟书和《围城》1作者及其创作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是一位独特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型作家文学作品只有三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仅4篇长篇小说《围城》 2作品介绍中心人物和线索人物是方鸿渐作品以方鸿渐的三次旅行结构情节主要围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两个地方展现了方鸿渐留学恋爱求职婚姻等人生过程围城一词包含着作者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斯芬克司之谜一个充满期待与懊悔寻找与失落的悲喜剧的人生连环结无拘无束地挥洒自己独有的驰骋古今融汇中西的讽刺笔墨妙喻如珠既蕴含了丰厚的社会人生内容又凝聚了渊博的社会人知识》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人小说 3作品意蕴从1946年《围城》在《文艺复兴》上连载至今对《围城》的解读可谓百家争鸣有人称它是一部批判知识分子劣根性的新儒林外史有人则认为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 1现实讽刺层面小说出版序言中这样说《围城》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如果从反映现实这一角度来解读就会发现《围城》的确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实矛盾体现了作家忧世伤生的批判现实倾向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广泛地触及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面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种种世态和社会弊端其次展现了一批留学回国和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众生相揭示了病态社会新儒林的病态灵魂作者对学者名流教授名媛淑女的爱情纠葛人事倾轧及道德堕落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解剖和讽刺从而绘出了当时病态知识分子群的长幅画卷2文化反省层面细读《围城》会发现作品所选择的主要社会环境是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作家选取这样的对象作为特定的环境并展开人物的生命历程显然是别有居心通过对这些光怪陆离现象描绘借助这些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又喝过洋墨水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小说极为深刻地反省了封建文化的种种弊端 3哲理思考层面《围城》着重揭示的不只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矛盾和社会问题而是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作者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要从现代人生的整体以至于人类存在的整体上来回味全书的思想批判意向《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他的故事个人命运构成主要情节作家通过方鸿渐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出城进城又出城的艰辛命运的描写完成了这一人物性格塑造并且由他的永无止境的出城进城命运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体现出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苏文纨追求方鸿渐方鸿渐唐晓芙赵辛楣苏文纨通过这些知识者种种喜剧性的遭遇焦虑和难以预料的错失难以打破的隔阂难以沟通的情愫难以把握的命运揭示了现代人在灵肉两面无法统一的矛盾困境方鸿渐的人生旅程并没有任何奇迹只是一个普通现代人的平凡生命的例行过程这是痛苦失败的历程具有极大的普遍概括性和象征性既成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象征也成为整个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的象征《围城》的题旨在于人生矛盾困境的象征 4.艺术特色1犀利的心理讽刺侧重于心理讽刺鞭辟入里抓住知识者带有职业性特征或个性乃至生理的特点弱点或冷嘲或寓讽刺于描述或以知识性议论旁敲侧击 2利用误会巧合造成喜剧情境 3丰富机智的讽刺语言对中外典故灵活运用增强讽刺的形象趣味多姿多彩的比喻且善于远取譬第三节路翎与七月派小说一七月派小说抗战爆发后胡风等人创办了《七月》杂志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家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描绘着由时代的压迫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织的人生图景重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丰富注重表现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这些作品多数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史称七月小说派二七月派小说的特点 1审美格调的驳杂 1主题取向的多元特点 2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3情节线索纵横交织齐头并进 2强烈的激情3凝重苦涩的悲剧感三路翎与《财主的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写矿工和下层女性《财主的儿女们》写旧家族和知识者《罗大斗的一生》写宗法制农村和破落子弟着力表现对强悍的原始生命力的召唤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财主的儿女们》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溃败和知识者人生探求历程的史诗之作时间跨度十年分为上下两部第四节张爱玲一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30年改名张爱玲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由于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1943年张爱玲正式写小说《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等相继发表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高潮期形成自己的艺术峰巅以后一直没有逾越它二叩问人性解剖人性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1.金钱锈蚀下的人性张爱玲十分关心人性在现代社会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由此产生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擅长塑造由怨女变为恶妇的女性形象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银锑《十八春》中的曼璐等《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这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理变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金钱的牺牲品论为金钱的奴隶 1 旧式婚姻的牺牲品作者从人性的视角透视曹七巧的一生发现黄金欲可以把一个本属悲剧性的人物演化为一个邪恶的人这一人物无疑是新文学中最复杂最深刻最成功的妇女形象之一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七巧的青春健康——人与姜家的地位金钱——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的倾斜人与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2 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曹七巧精神极度空虚黄金锁住了她的情感摧残了她的人性被禁锢在心狱之中作者不仅以同情的笔墨写出七巧的畸型反抗还写出了这种反抗如何蛰伏在金钱统治的脚下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 3 变态畸型的心理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调写了这样一个疯狂的故事不仅意在揭示原欲对人的折磨支配与惩罚更着意于把人摆在旧中国文化关系被食自食与食人的循环链条中来考察揭露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2.揭示了人性的虚伪与残忍张爱玲还敏感地发现了人类之爱甚至亲情之中虚伪和残忍的一面曹七巧一次次在变态阴暗心理的驱使下破坏着儿子女儿的幸福变成了施虐狂三审视两性解构神话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既不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也不是纯真浪漫的情种而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 1谋爱与谋生拆解倾城的神话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构件几乎每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使她见不到爱没有浪漫而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情场角逐和权衡利弊的交易谋生谋爱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对倾城之恋的阐释不能不说是对古往今来男性文本建构的爱情神话的嘲讽小说在苍凉的二胡声中展开进而成为贯穿始终的节奏和旋律形成一种典型的中国情调最后又在二胡声中结束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给人以艺术的整体美 2揭去面纱消解爱情的诗意《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 3冷处理颠覆一见钟情的模式张爱玲擅长以不动声色的冷处理轻描淡写地颠覆了一见钟情的艳遇模式直指人性的复杂《封锁》是一篇让人回味的短篇小说具有寓言的性质可以从各种角度解读有形的封锁无形的封锁爱情是一个撩人缠人醉人也毁人的生命情结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张爱玲感叹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用一副看透了世界的眼光冷静地展现社会与人生解构了爱情的神话同是写家的蛀虫张爱玲推出了一系列萎琐无能昏庸懦弱的遗老遗少在张爱玲笔下父亲头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所剩的是丑恶堕落与孱弱 3展示家庭本身的缺陷寻找内部的裂隙在传统文化中父亲是个不同寻常的概念不仅表现一个男人在家族血缘中的位置还意味着在社会文化中所拥有的特权对家庭的主宰对女性的占有 2重新解读女人张爱玲注重性别政治的书写策略把艺术的取景框对准了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情感经历关心人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张爱玲则以女性的感知与思维方式从文化心理的层面切入巫女的目光咄咄逼人冷漠刻薄张爱玲说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张爱玲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笔下的家是畸形的破碎的这里的人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命散发着在古朽根基上汲取的都市社会浓重的铜臭气息 3张爱玲为走向败落的家营造了梦魇般的氛围和苍凉的基调五奇异的艺术世界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受到中国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到五四新文化的新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意境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 1反高潮的叙事策略张爱玲说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2丰盈而繁富的意象张爱玲把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相统一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现象使意象常新努力发掘月亮这一象征符号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张爱玲从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女性的命运性格及多重本质予以重新体认感悟与思索月亮是女人命运的镜子她描写了一个又一个月光下的悲剧月亮在与女性叠印的同时与爱情婚姻发生密切的关联月亮为烘托小说的氛围刻划人物的心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擅长心理刻划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化于心头并将内心动作外化为行为与言语融为一体她笔下人物的动作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如《金》 4富有色彩感的语言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上是有缺憾的题材偏窄技巧饱和给人以繁富为累的感觉其作品是一个灰暗苍凉的世界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充满了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对人性的脆弱邪恶似乎多了一份无奈的认同季红真比较传奇女性萧红张爱玲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变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俩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飘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产生的主题文明的荒凉萧红晚年的作品中充满着孤寂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驱者不为他人所理解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的思考是对人生质询超越自己的时代参考文献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刘维荣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家族生存和人性的悲剧重评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曹书文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家的拆解巴金张爱玲家庭小说之比较朱育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4期参考文献一对素未谋面的文坛姐妹阐释和对话中的玛·杜拉与张爱玲齐红伟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走出爱情神话的世俗婚姻张爱玲小说的婚姻主题论李军聊城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巨石底下的小草的呻吟张爱玲小说之魂解洪祥文史哲2001年第2期思考题 1试析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2月亮这一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起到什么作用 3张爱玲如何在小说里营构了苍凉的氛围娇蕊烟鹂 4象征手法书名本身就象征着整个社会及每个角落都是大大小小的围城人生不过是进了围城之中的挣扎小说在展现蒋纯祖的心灵冲突和搏斗方面融汇了作家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才华具有一种鲜血淋漓而又真实的残酷美因而胡风称赞小说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并认为第二部更凄厉更激荡更痛苦也更欢乐而庄严。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院0801陈天华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从古代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关注女性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并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一同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一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的特殊历史际遇中成长起来。

一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性别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中国第一代醉心于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精神觉醒、个性解放的现代女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得以诞生。

她们是在“五四”时期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中国文学舞台的,积极地体现出了急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寻求解放道路的自由意识。

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女作家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

“在当时的刊物上,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

”1918年,陈衡哲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之后,她发表的十余篇中有六篇写的是妇女问题。

这些作品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超越和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文学垄断,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

二“五四”高潮过后,女作家们的创作多表现为她们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当推冰心。

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冰心,用其特有的“爱的哲学”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希望改变社会不公平、争取自由自立的女性意识。

冰心以创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

首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就提出了改造旧家庭,解放妇女和建立新生活的观点。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

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

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

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

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

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

这就值得深思了。

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

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

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

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

”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

• 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谢无量的 《中国妇女文学史》,这是第一部较有影响 的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史。
• 1927年,梁乙真撰写的第一部妇女文学的 断代史《清代妇女文学史》出版。
• 1930年,光明书局出版了谭正璧所著的第 一部白话妇女文学史《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 (后改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
• 女权运动初期的“英雌”言说是男性主 导的,期间满溢着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 诉求。 • 首先,在形而上的意识里,它被组装进 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目标中; • 其次,在形而下的实体中,女子废缠足、 入女学,当国民,做英杰,宏大话语引 发了女性实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 化,而恰是这些变化为中国女性日后性 别意识的自觉铺垫了广阔的现代文化背 景。
维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主要内容
• 对旧礼教纲常的批判、对男女平等 思想的宣传及明确提出妇女对社会 生活多方面的权利要求; • 宣传变法维新; • 办报纸、兴女学、戒缠足

1898年7月24日,在著名的戊戌 变法的高潮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 女报纸《女学报》正式创刊。

《女学报》第一期
• 《女学报》的主办者为中国女学会, 这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支持下, 由维新派妇女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 当时颇有影响。而康有为的女儿康 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更是直 接参与,成为女学会的中坚力量。 女学会成立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 在上海桂墅里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 第一所女学堂;二即创办了《女学 报》。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与女性文学的早期实践紧密联系。五四时期,女作 家以觉醒的“人”的姿态登上文坛,创作产生了相 当广泛的社会影响。20年代,报刊杂志上已经有有 关女性创作的评论文章。总体说来,这一时期有关 女性创作的评论比较稚嫩、粗浅,基本为零篇断章 式。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文学批评在建设之初, 已将女性创作作为“人”的文学的一部分纳入了批 评的视野;评论者大都在肯定妇女“人”的存在、 承认女性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着眼点上, 对她们加以评论。为中国女性创作进入“主流”文 学批评提供了历史契机。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女作家和女性文学以及女性写作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坛出现了两次女作家创作的高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就是八十年代。

女作家的大量出现,主要得益于文学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意义上性别的加强,文学创作取材、艺术方法的开放趋势,都破除了女作家在进入文学写作领域的若干障碍。

这些女作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概也是按照复出和知青的身份来分的,一类是文革之前就已经知名的中年“复出”作家,另一部分则是知青的群体的青年作家。

中年作家有文革之前就已经很出名的,文革后又重新开始写作,比如杨绛,宗璞,韦君宜,茹志鹃等。

还有一些是文革后才表现出创作活力的作家,比如戴厚英,张洁,谌容等。

青年作家大都有知青身份,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比如张抗抗、舒婷、王安忆等。

80年代初,女作家并不以性别群体的面貌出现,普遍的观点是女作家和男作家,女读者和男读者,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差别,她们一起参与了伤痕、反思、寻根文学的运动,参与了知青作家,朦胧诗的写作,也不会刻意追求与女性身份关联的独特性。

社会生活和文化表达都普标忽视,也有意遮蔽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女性参与写作也不再是一种需要争取的权利,女性写作上的非性别化倾向,一般也会受到鼓励,不少女作家也反对被称为女作家,或者被划归女性文学的类别,因为这隐含着对其文学能力的贬损,至少是有降低标准加以照顾的意味。

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了女性文学的概念,其涉及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题材和问题,显示了某种女性视角和女性的自我反思,而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也和女性创作实践的发展,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认同。

这在文化上的背景是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80年代对激进文化的反拨,有着向潜在的传统文学倾向退却的倾向,纯净抒情细腻等风格,习惯上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特有风格,被读者和评者所认可和欢迎。

因为女性文学问题的复杂,后来主要使用女性写作的概念,强调这不是一个固有的写作框架,而是对写作行为和文本的女性特征的寻找和发现——但这似乎也没有解决问题。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全 新 的天 地 。
是市 民的传统文化 、 家族历史等的变迁, 描摹市民 的特殊心态 , 复制市民的生活场景 , 表达市民的审
美情趣文笔都较为轻松 、 闲, 悠 如张恨水 、 周瘦鹃的 作品。而张爱玲 、 苏青 的创作没有走 “ 鸳蝴言情” 之路 , 而是走女性 自 我叙述之路 , 执著地反映普通
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琐事 , 表达对生存 状态的不满和愤慨, 她们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消闲性 的。其作品既属于女性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又 属于市民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 可以称其为“ 都 市女性写作”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 都市女性写作的观点 一) 张爱玲在《 到底是上海人》 中写道 :我为上海 “
社会变革之中,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 代特征和妇女呼声 。而张爱玲 、 苏青所写的多是 女性的 日常生活问题 , 偏重于生 活中的琐事和杂 事, 是那种“ 说起来却不得闲, 天天不知道在忙些 什么的” 1 小女人生活 , l( 1 主人公 与大时代没有
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 , 无时无刻 不想 到上海 人 , 因为 我 是试 着 用 上 海 人 的观 点 来 察看香 港的。我喜欢上海人。 _ 张爱玲笔下 ”j 2 (
主人公 的主要活动环境是上海这个新 旧杂糅 、 带
有传奇性特征 的大都 市, 同时这个城市也是她所 依恋不舍的生命之城 。苏青也同样与上海有着难
太大关联。她们的叙述与前一种叙述有本质的差
收稿 日期 :06 3—1 20 —0 6
作者简 介: 孙丽玲 , 曲靖 师范学院 中文 系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3 - l
维普资讯
第2 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摘要:在当代文学教学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女性文学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女性主义文学的写作延展开来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潮流中的私人化写作、欲望化写作、身体写作等一系列紧密关联的重要现象和命题。

关键词:当代文学;新女性文学;身体写作一、女性主义写作的意义指向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身份认同以及女性话语表达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女性主义文学在欲望写作与身体写作的层面上有强烈的表达。

因为整个人类书写的历史都浸透了男性中心主义,所以女性书写理念倡导者坚持开创一种全新的女性书写,即让写作回归女性身体,从描写女性身体的独特经验开始,让女性重建对世界的认知,让世界正视女性的存在。

商品市场经济时代,女性更多地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或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附属物,如豪车与美女,而男性成为消费者,尤以“成功’’的男性为主。

商品经济取代男权文化成为女性新的主宰,在这种背景下,女性主义写作不无现实地具有批判意义。

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权主义思想之间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便以其对男权文化以及相关的思想观念的强烈质疑而显示着自己的价值。

20世纪20年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及庐隐的《海滨故人》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显示出了西学东渐之后在现代思想启蒙下女性意识在文学写作中最初的自觉。

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一方面十分注重对深深地镶嵌在封建专制体系中的男权文化思想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努力地展示觉醒了的知识女性决绝抗争的勇气及其所承受的伤痛与孤独感。

从长久的男权文化压制下所苏醒了的女性解放意识,具有一种强烈的对抗与批判要求,它与“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思想解放力量,体现出了一种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价值取向,成为那个时代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20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中,20年代的女性写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最为醒目的,它激起的社会反响也是最强烈的,同时也使得女性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诉求成为三四十年代女性写作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沦陷区文学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是指二战期间,被敌人占领的地区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具体来说,它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被敌人占领的地区(如东北、华北等地)内所涌现出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灵感受,也表达了他们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作品通常以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为题材,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沦陷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抗日战争初期,沦陷区文学主要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包括胡风的《北方》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到了抗战中期,沦陷区文学开始关注战争状态下的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方面,代表作品包括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路翎的《云雀》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则更加注重对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设的呼吁,代表作品包括王蒙的《青春万岁》和宗璞的《红豆》等。

沦陷区文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当时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和抗战历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同时,沦陷区文学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灵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

17、第十六讲 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1937-1949)

17、第十六讲 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1937-194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月日军占据上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变)后,日军进入租界。 日军进入租界。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1、戏剧 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 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 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大 花溅泪》 明英烈传》 阿英的《明末遗恨》 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等。
(3)作家主体意识强化,文学呈现个性 作家主体意识强化,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沙汀 的《困兽记》等;戏剧有夏衍的《法西 困兽记》 戏剧有夏衍的《 斯细菌》 宋之的的《雾重庆》 斯细菌》、宋之的的《雾重庆》、陈白 尘的《岁寒图》 尘的《岁寒图》等。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胡风: 感受世界” 胡风:“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相 观念世界”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主观 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
三、主要文学论争 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 民族化与现代化; 民族化与现代化;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一)文艺与政治、生活关系的论争 文艺与政治、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梁实秋《 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与抗战无关”》(“抗战八股”) 抗战八股”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摘要:一、引言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2.《马伯庸》3.《生死场》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在历经战乱与动荡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关注女性权益、呼唤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战乱时期:1945年前后,中国正面临抗日战争的严重威胁,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困苦。

2.文化启蒙:在战争背景下,知识界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呼吁民主与科学,为女性权益发声创造了条件。

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1.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权益,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2.文学创作转型: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女性问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女性生活,揭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女性主人公韩素音的生活遭遇,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困境与挣扎。

2.《马伯庸》: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3.《生死场》: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农村女性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为女性发声:女权主义文学反映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呼声,为女性权益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2.促进性别平等:女权主义文学的传播,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

六、结语20世纪40年代的女权主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

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

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法、美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匮乏的焦虑。

我国在五四时期以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作家崛起了,它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匮乏与压抑。

萧红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宣扬者,萧红小说的创作从早期的革命文学转变为女性文学,并一直延续下去,她始终如一地关注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从多重层面来批判父权制社会和传统意识对女性的残害。

下面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作品中的艺术内涵。

一、主题探讨(1)悲惨的命运《生死场》是讲述9.18事变之后,哈尔滨近郊一个僻静的农村村庄的故事。

全文共分为17章,前十章展现了面对反反复复的生与死,死气沉沉、毫无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景象。

萧红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落后与愚昧,并且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说以“二里半’’丢了山羊,寻找山羊的场景开始,他把爱不释手的山羊托付给赵三,为抗日出征为结尾,这意味着动物隐喻、暗示人们的悲惨命运,是增加《生死场》悲剧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描写农民对家畜强烈执迷的感情,从而见证了农民如动物一般的生存方式以及贫穷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

王婆为了房租,把自己多年的老马牵进了屠宰场,这时,萧红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在屠宰场王婆失了魂魄,焦虑的心态。

“她寒颤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

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这是它最后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来了!它慢慢呼吸着。

王婆用低音、慈祥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在小说中,萧红描写人比喻成动物,这是农民采用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的另一方面表现。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红楼梦学刊, 2005年01期
沈艾娥,《枯枝中探出的绿芽——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再论王熙凤》,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年01期
李之鼎,《<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钱国莲,《<水浒传>的女性价值批判体系》,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盛英,《再议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郭健敏,《男性视角下的偏离——试论<水浒传>的女性描写》,语文学刊,2004年 周亮,《论<西游记>中的性别歧视》,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6期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标与内容的划定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三)女性文学的特征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性主义政治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面向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妇女经验为表现对象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常常是一种有着先锋特色的文学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三)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融合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种学派 (1)英美派的经验主义理论 (2)法国派的表现主义理论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实践 (1)初始阶段
“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社会历史为本’,是多元开放的,容纳了心理学、人类学、生理 学、现代美学等,‘达到多角度剖示女性的性别经验、性别意识,以至性别审美诸特征的目的,为 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做出贡献’”(盛英)

沦陷区文学的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的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的名词解释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被称为沦陷区文学。

这是一种流行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文学现象,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沦陷区文学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1. 沦陷区文学的起源沦陷区文学起源于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

由于日本军队在沦陷区对中国人民进行严重的压迫和剥削,许多作家被迫逃亡到沦陷区,生活在这片受到侵略者控制的领土上。

这种特殊的环境和社会状况直接影响了作家们对故土和人民的表达方式。

2. 沦陷区文学的主题沦陷区文学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人民的痛苦、抗争和希望展开。

作品中描绘了人民在日本军队的统治下所经历的暴行和苦难,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顽强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主题反映了作家们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关注和人民意识的觉醒。

3. 沦陷区文学的风格沦陷区文学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叙事。

作家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沦陷区特殊的生活氛围和人民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4. 沦陷区文学的影响沦陷区文学对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民困境的沉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抗争意志。

作品中对于侵略者统治的揭露和抨击,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沦陷区文学的现实意义沦陷区文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酷统治,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抵抗和团结的力量。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整个国家,推动了民族解放的浪潮。

沦陷区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痕迹。

总之,沦陷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通过独特的主题和风格,描绘了那个时期人民的痛苦和抗争。

沦陷区文学的存在和影响,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堂》导读与赏析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堂》导读与赏析

本书的引言部分对《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以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概 述,为读者提供了对作品的初步认识。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读者可以迅速了 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和赏析提供了基础。
该部分对《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和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老舍先 生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这部分内 容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还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世同堂》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和人文价值。本书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民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 行了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通过这些分析,读 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世同堂》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对作品的影响和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评 价,进一步彰显了这部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说的是,《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堂》导读与赏析》这本书让我 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 了文学艺术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本书 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录分析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 堂》导读与赏析》这本书,则是对这部文学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的著作。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这句话描写了祁家第三代人祁瑞宣的心态。在抗战时期,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和困境。而当他突然得到一个机会时,他感到自己的出路终于找到了。这种心 态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以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和于逢的《乡下姑娘》为例摘要关于4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过很多论述,但大多停留在那个时代,着眼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象,分析得出战争环境的历史局限性。

本文以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当时女性自身的抗争和解放区、国统区文学女性形象对比,剖析40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变异及其局限性.同时结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既分析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又通过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当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试图找出一种真正的语境分析。

关键词: 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人性目录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1)1。

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1)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4)1。

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6)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8)2。

1 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 (8)2.2 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 (10)2。

3 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 (12)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13)3。

1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 (13)3.2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 (14)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16)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 (16)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 (18)注释: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

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40年代散文综述

40年代散文综述

40年代散文综述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但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刻“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40年代散文综述,供大家欣赏。

40年代散文综述(一)一、抗战初期抗战初期,报告文学、通讯等散文形式形成蓬勃发展的高潮,如范长江的报告文学《台儿庄血战经过》,骆宾基以淞沪战役为背景所写的《救护车里的血》等。

二、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国统区及沦陷区1.报告文学国统区此时的报告文学、通讯等在题材和风格上较初期更多样化。

如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老舍的《“五四”之夜》、沈从文的《人性的恢复》等。

2.杂文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形成了以聂绀弩、秦似、夏衍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

3.散文随笔(散文小品)散文随笔方面梁实秋、钱钟书、张爱玲的成绩较为突出。

(二)解放区抗战中后期以来,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通讯、速写等熔政治性、新闻性、真实性于一炉,比以前的同类文体跃进了一步。

如赵树理写边区妇女翻身模范的《孟祥英翻身》等。

杂文较为稀少。

产生一定影响且付出沉重代价的有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

延安整风后很少有人再写杂文了。

小品散文有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等。

40年代梁实秋的系列散文集《雅舍小品》一、梁实秋生平与创作简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等。

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散文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

1921年开始诗歌与杂文创作。

1923年赴美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就读。

后入哈佛大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其间曾任一些报刊的主编,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新月派。

1949年6月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等职。

1966年退休。

出版散文集有《雅舍小品》等十余部,文艺理论集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论文学》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抗日题材作品《沦陷区的女人》9月18日隆重上市

抗日题材作品《沦陷区的女人》9月18日隆重上市

抗日题材作品《沦陷区的女人》9月18日隆重上市9.18期间,长篇小说《沦陷区的女人》正式出版发行。

长篇小说《沦陷区的女人》,通过女人的视角,冷静地描写了战争中女人的灵与肉,韧性与悲壮,尤其是她们细致入微的心态。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

战争如噩梦一般迅速波及到南方城市,省会城市镇江,人们整天生活在阴影中。

雨杉随波逐流,离开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携怀孕的姐姐雨晴和年迈的母亲随大批难民从镇江逃往老家泰州,却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

捱过一段时间后,镇江战事无大变化,她们母女又回到镇江。

然而战事越来越吃紧了,以至到国民党当局发出“沿江沿海一律迁出”的指令,她们第二次离镇逃泰,期间由于泰州战事也愈加紧张,只好又辗转逃往泰州乡下。

姐姐雨晴越来越近的预产期,让母女心急如焚,这当儿眼下又发生了乡下婶母分娩难产,农村接生落后,母子全亡的惨事。

乡下消息闭塞,镇江战事一无所知;又听说,镇江作为省会有国际红十字会还在工作,无奈之下,为了雨晴平安生产,母女又返回镇江,不料回去的当天镇江沦陷了……“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暴行终于在镇江上演。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深重的灾难,而作为弱者的女人往往就更为不幸。

女人们的种种遭遇总是被侵略的历史中最不忍卒读的一页。

《沦陷区的女人》中有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女教师,有大腹便便的孕妇,有爱国进步的女学生,有机关女职员,也有慈爱坚强的母亲。

她们是那场惨无人道的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妇女的缩影。

然而,她们并不只有柔弱,在重重苦难之下她们爆发出了不亚于热血男儿的坚强和刚烈。

她们辗转迁徙逃难又勇敢抗争着,在敌人血与淫的魔掌中展现着令人动容的悲惨命运和坚贞不屈的灵魂。

经过屈辱的几位南方女孩,从家乡逃往北平投靠亲友。

在古老的两进四合院里,有国、共抗战志士,也有丧失民族气节的汉奸。

青春妙龄的她们与表哥、友人上演了一幕幕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悲欢离合。

战争带给了她们心灵的创伤,也赋予她们坚强。

不同的阅历和价值观,使她们最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文学的发展状况, 早有学者作如此论断 : 五四以降中国现代文学的基调是乡村, 乡村的世界体现了作家内心的感时忧国的精 神; 而城市文学却不能算作主流。 其实不仅仅是非 主流! 。上世纪 30 年代 , 费 孝通先生在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后所作的 #乡土中国∃ 中指出: 中国社会的基 层是乡土性 的。 ! 从此 , 乡土! 不仅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描述、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描述也被普遍认可。而 中国 现代意义的城市!的出现则是 从 19 世纪中 叶起 , 由于外国的影响在中国站住了脚 , 中国城市 除了具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作用外, 又增加了现 代经济、 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 这种变化主要
战争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女性写作
20 世纪 40 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一种解读朱来自念210097)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南京

要 : 虽然沦陷区女性文学关于城市的书 写只能作为一种 异质! 的书写方式进入作为书写重心的乡土
文学 , 而且背负着现实政治的沉重负担 , 但它却以其创作实 绩构成了 战争时期女 性文学的 重要一 翼 。 女性书 写对于市民阶层生活的精准把握颠覆了传统的审视城市的眼光和角度, 将日常的凡俗生活写出一派泼辣景象 。 关键词 : 40 年代 ; 战争 ; 城市 ; 女性写作 中图分类号 : I20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8263( 2009) 02- 0093- 05
& 是沿海 通商口岸!的城市。 可见, 直至清末才逐 % ∀
的深度和方式 , 城市! 始终是被 乡村! 完全或部 分遮蔽的角落。只是 世界大都会所拥有的文化 优势! ∋ , 仍然为 乡土! 所不可比拟。20 年代起, 新文学中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城市文学 , 丁玲#莎 菲女士的日记∃、 茅盾的#子夜∃ 、 #追求∃ 以及新感 觉派诸文本, 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 体验城市的新 鲜视角和全新的文学景观。我们在这最初的 城 市文学! 中发现 , 上海 , 这个在 30 年代已成为远东 地区唯一国际金融和 贸易中心的世 界第五大城 市, 以其所提供的独特而媚惑的关于文学的想象极 大地刺激了作家的书写情绪。或者毋宁说 , 正是这 个极具现代气息的 东方的巴黎! 为浮游于此的文 人提供了与普通城乡有着巨大反差的文化环境与 书写经验, 从而造就了独具风味的 海派!文学。 一、 女性与城市 有研究者在考察了女性进入并融入城市生活 的过程后, 从题材、 体验、 认知等方面发现了女性 与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指出 女人是天然 属于城市的! ( 。五四时期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女 93
# 胭脂烘黄了的脸颊也像是可以吃的 。 这虽是城市街边的普通一景 , 但作者把玩与
欣赏的心情却再也隐藏不住。当时在多数人的概 念里 , 城市是罪恶的象征: 它充满了肉欲, 是资产 阶级滋生的 地方, 追逐的是物质 , 人情被不屑一 顾, 更不用说遭受资本主义工厂残酷压榨的、 衣衫 褴褛的机器的奴隶 ∗ ∗总之, 城市是罪恶的渊薮, 弱肉强食、 阶级分化、 人情冷淡成了城市的象征。 但沦陷区上海的女性 书写却并不据 此便批判城 市: 她们并不为上海的种种罪恶遮羞, 甚至也不为 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的困窘、 猥琐辩解, 她们只 是将这些统统当作城市意象进行美学的欣赏 , 包 括其畸形的繁华, 快速的流动节奏 , 与对人的强大 心理 压 迫 势 头 ! 等等 , 都 成 为 文学 审 美 的 对 象! ∃ 。应该说, 这是对传统的关于城市书写的巨 大反叛 , 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审视城市的 95
战争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女性写作
恶, 她们甚至从中找到了契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 式。张爱玲就直言喜欢上海人 :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 活的磨练, 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 结 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 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 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 可是坏得有分寸。 上 海人会奉承 , 会趋炎附势 , 会浑水摸鱼, 然而, 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 , 他们演的不过火。 可见, 上海人一切雕虫小技式的小奸小坏都 不能激起张爱玲的恶语相向, 倒是他们有分寸、 有 拿捏的炉火纯青的 处世艺术! 和 奇异的智慧! 让 她为之心动。这说明 , 女性作家的人生哲学、 生存 智慧和市民 意识都与上海十分合拍 : 务实, 不避 俗, 俗得真实。苏青就为自己的#牺牲论∃ 、 #道德 论∃ 正名为 俗人哲学! , 并且认为自己是一个 彻 头彻尾的俗人, 素不爱听深奥玄妙的理论, 也没有 什么神圣高尚的感觉! , 她认为 忠臣不一定要 文谏死, 武战死才算忠到了家 : 要文谏得得体 ∗∗ 武战得得法 ∗∗才算顶合理想 ∗∗牺牲也要牺牲 的上算! 。这种彻骨的 俗! 虽然无任何高尚可 言, 但却是实用的、 理智的、 利己且兼利他人的 , 这 便是典型的上海人的生存智慧。女作家正是在把 握了市民文化、 城市精神的基础上 , 剥落繁华动荡 的城市表层, 将它的 芯子! 展露出来, 写更具人间 气息、 更加生活化的上海 , 写普通的婚姻爱情关 系, 写职业妇女的 涉世! 。可见, 男女两性的书写 显示了对于城市关怀的方式和角度不同 , 与男性 书写所着力表现的灯红酒绿、 莺歌燕舞、 花花世界 的上海相比 , 女性似乎更加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内 里, 她们喜欢日常世俗的生活 , 虽然那生活没有多 少闪光的东西, 却有普通人生稳定的一面, 而且这 也蕴涵了上海的文化意味。 二、 商业化! 的上海与沦陷区女性文学创作 自十九世纪后期中国 门户开放! 后, 随着资 本主义经济的生成与发展 , 高度商业化的上海几 乎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一个 异类! : 它所具有的物 质性和消费性等 现代! 特色不仅与 中国传统的 乡土! 文明相去甚远 , 就连深沉厚重的北京都带
渐发展起来的 城市! 至今不过百年时间 , 远未有 几千年中国传统的 乡土! 社会积淀下来的深厚、 稳定、 宏大。尽管社会形态与文学形态并不完全 处于决定与被决定的地位 ,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 城市发展的相对薄弱确实影响并限制了文学叙述
2009 年第 2 期 性作家群就是在涌动着新生命的城市土壤中生长 起来的, 而在 40 年代的上海 , 城市之于女性书写 的意义更是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 城市! 已不仅 仅是外在的生活方式和题材选择, 女性敏锐的触 觉和对城市细枝末节 处的把握与表 现将城市文 化、 精神的精髓勾勒得触目 惊心而又恰到好处。 由此我们发现了 女性是天然属于城市! 的另一层 含义 : 城市不仅赋予女性写作的能力与权利, 而且 女性的写作得以不再依附于男性的眼光、 兴趣 , 而 是以独到的表达方式 表现出自身鲜 明的性别特 色, 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性别书写。 40 年代沦陷区的女性书写 , 无疑更加佐证了 女性与城市之间的 天然! 关系。张爱玲毫不掩饰 地说 , 我喜欢上海人! , 并且她也认为上海最熨帖 她的心灵 , 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 地方! )。她常常对城市中那些司空见惯、 切身可 感的日常生活细节作结实地描写, 她说, 我喜欢 听市 声 ∗∗ 我 是 非 得 听见 电 车 响 才 睡 得着 觉 的! + 。这种对城市扎实的欢喜也同样体现在苏 青那里。苏青虽然会有 职业妇女的苦闷! , 时常 还夹杂着孤零零的空虚感 , 但她的 心底却是光明 的! 。当她兴致盎然地咀嚼着日常生活的滋味、 娓 娓道来琐碎平常的诗意时 , 也依然流露出生活在 城市里那份自如与自在的感觉。她幻想在 自己 的房间! 里可以 自由工作、 娱乐、 休息! , 用自己多 幻觉能力! 的眼睛把墙上的斑点、 黑迹、 水迹看作 古希腊美术! 或者 满天的繁星 ! 。苏青也喜欢 市声! , 她对人声、 物声、 一切嘈杂的声音从不烦 躁, 甚至 有时候高兴起来 , 还带着几分好奇心侧 耳静听! , 这一切都是供给她 幻想的资料! , 。 非中国化! 的上海的确是极大地刺激了文学 的想象 , 但男性和女性面对城市时的心态和体验 却有相当的差异, 男女作家关怀与体贴的角度也 由此大相径庭。男性书写中的一部分直指城市的 罪恶, 如沈从文、 老舍都对城市怀有一种 强烈的 悲观感! , 他们着意描写了沾染上 现代化! 势力城 市的病态、 腐朽与逐渐颓败的过程 , 比如老舍笔下 的北京与茅盾#子夜∃ 中的上海 ; 而另一部分, 则致 力于表现眼花缭乱、 五光十色的城市文化与城市 生活的 表象!, 努力寻找着城市的 象征! 。茅盾 94 说, 上海是−发展. 了 , 但是发展的不是工业的生 产的上海, 而是百货商店的跳舞场电影院咖啡馆 的娱乐消费的上海 ∗ ∗消费和享乐是我们都市文 / 学的 主 要色 调 ! 。 在 # 子夜 ∃ 中, 他将 LIGHT, HEAT, POWER! 当作上海的标记, 认为它是 专门 消费的大都市! 。而新感觉派诸作家则更是为我 们展现了上海的 风景线! , 他们特别 注重外在的 物质生活的描写! , 从亭子间、 舞厅酒吧 , 到新款汽 车、 摩登女郎, 城市的喧闹与繁 华尽收 眼底。但 是, 无论持何种价值尺度与评判眼光, 上海这座十 足 物质性! 与消费性融合的大城市在他们眼中却 是生机与奢靡共存的 , 并且他们多把书写的重心 落在与浮躁骚动共生的没落、 颓废、 伤感上。声色 场所的藏污纳垢, 两性关系和物欲的放纵, 生命的 疯狂与落寞都成为他们心目中 城市! 的象征。这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描摹出这个现代性城市的独特 场景 , 但却算不得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 因而他们 关于城市的 象征!便也不那么具有象征意义 , 过 分的标记化! 反而使 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也一并 舞台化、 戏剧化了 ∗ ∗人们陶醉于演出的戏剧, 把 一些参与构成演出条件的普通道具, 构造舞台的 0 更平凡的物质材料给忽略了! 。 而城市女性书写却正是将这 平凡的物质材 料! 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她们意识到, 城市生活不 仅是舞厅酒吧夜生活的浮光掠影, 它更 是日常人 生, 是浮世的悲欢!。因此关于城市的新鲜体验在 男女作家那里呈现出不同面貌 , 与男性相比 , 女性 似乎更加踏实地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和城市的 芯 子! , 而女性的细腻触角也让她们对城市文化、 精 神、 生活上的体验与透视显得更为捺实也更为深 入, 更加市民化与世俗化。而这种对于 世俗! 的 体贴与关怀, 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因为现 代性的上海总让人有这样的印象: 无论何地之人, 一抵上海 , 不能不沾染三 种习气 , 一曰趋时 , 二曰务奢 , 三曰尚 圆滑。 苟不如是 , 似不足以化成完全之上海人也。 话虽刻薄, 但也确实是为多数人所认同的主 流看法。人们常用鄙夷的口吻、 用 物质化! 与 功 利性! 这样的修饰语来形容上海及上海人, 以为他 们的俗是 恶俗 ! 。只 是女性作家不 仅不以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