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优质课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掌握课文中关键的生字词,如“誓言”、“亘古”、“山海关”等,并能正确运用。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深情描述,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通过分析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形象表达对土地的依恋和赞美。
-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运用。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我是你……,我是你……,我是你……”的排比句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加深对修辞效果的认识。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土地的誓言”,并将其与具体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
-分析课文的深层结构,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象征等文学手法。
-将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出来。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
举例解释:
-对于“土地的誓言”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土地的誓言’代表了什么?”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看到土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土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感受生命的奇迹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感受生命的奇迹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感受生命的奇迹《土地的誓言》是一篇由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内容讲述了一个农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土地变得不毛之地而坚定不移地进行种植、耕作,最终获得了自己的收获和回报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辛劳和付出,更是鲁迅先生用纯粹的文字所诠释的一种信仰和生命之美的品质。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涵和精神;2、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培养同情心;4、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农民生活,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阶段1、开始教学之前,请学生阅读一遍《土地的誓言》,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问学生有关这个故事的看法,了解学生关于这个故事的最初想法。

第二阶段:学习阶段1、放映《土地的誓言》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看到故事情节的展开;2、让学生看完之后,就影片内容展开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感悟影片的寓意和主旨;3、学生跟读鲁迅先生的课文,让学生从字面感受言语和情绪。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1、让学生自由创作,根据《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意义,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延伸;3、将学生的创作作品在上课时搜集起来分享。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1、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创作作品,针对性地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建议;2、总结整个授课活动的过程和收获,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学习到的东西;3、让学生写一份学习小结,写下自己在本次教学中学到的东西。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学生,我们要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灵,将鲁迅的思想和思想精神传承下去,尝试着去关注更多人们苦难的生活,努力理解他们的一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文会友,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__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

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

(幻灯片投示)2.投示:1931.9.1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3.(播放图片)师:“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

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__。

板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听读课文,思考感知: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字词检查A读准字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分析,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能力。

3.朗读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讨论题: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热爱”、“忠诚”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

讨论题如下:a.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b.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的?c.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9.土地的誓言教与学目标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与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课前准备:搜集9. 18事变的有关资料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解东北人民在9.18事变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教与学方法:本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其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

教学中应该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表情朗读等,反复诵读课文。

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

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这是核心环节。

教学中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想像体味,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

另一方面,通过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理解作者感情形成情感的共鸣课时:1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某某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能够熟
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揣摩、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激发学生对祖
国、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揣摩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端木蕻良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
的背景和主题。

2.朗读课文: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
感。

3.品味课文: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
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4.揣摩情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感受作
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5.想象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和感受。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初一语文下《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3

初一语文下《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3
主要著作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和《曹雪芹》。
一、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课
1.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本课
2.读准字音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
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
斑斓()碾()丰饶()污秽()
谰()语怪诞()亘()古默契()
田垄()蚱()蜢()镐()头
二、初读感悟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4.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五、巩固练习
1.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P39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2.怎样理解课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第二自然段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课题
7土地的誓言
二次备课
(学习笔记)
文科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4.本文主旨是什么?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优质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大地风物的图片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

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3

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多媒体课件)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梳理文章结构。
五、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8)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
倾诉: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誓言: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作业
作业内容: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1.抄写本课字词
2.课外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比较,看看两首诗表达的感情,表达的方式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六、反思总结(3)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七、课堂小结(2)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初一语文下《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3

初一语文下《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3

教学课题: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及呼告修辞手法;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把握呼告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2019、3、15第七节)教学地点:七年级六班(39人)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一、导入新课。

由反映抗战前后的东北图片导入本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面对国土的破碎,家乡的沦陷,试想,对于已经在外颠沛流离十余年的东北大地上的儿女们,他们会有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们当时的心情。

二、走进作者,展示学习目标。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解释生词。

怪诞()亘古()嗥鸣()炽痛()泛滥()斑斓()谰语()污秽()四、师范读、生跟读课文。

(准确把握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的感情基调。

)五、整体感知,讨论归纳。

1、概括课文内容,并适当指导学生比较两段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第一段:思念故乡,第二段:发出誓言。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择的景物不同。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地体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是对日本侵略者侵略暴行的强烈控诉。

)3、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点出呼告修辞手法)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却不用“它”来称呼,又为什么到了文章最后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感悟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复述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品词析句(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2)教师选取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

(3)学生分享品词析句的感悟。

5.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表达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3)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6.拓展延伸(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情感。

(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2.收集关于家乡的诗词,进行品词析句。

五、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环节过于紧张。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课文。

3.课堂氛围有待提高,学生参与度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我”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誓言的?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我要用我的泪水浇灌这片土地”这句话很有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情。

生2:我注意到“我要把我的生命和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与土地紧密相连,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把握】
《土地的誓言》是现行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九课。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

单元教学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使用技巧。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近似于散文诗的抒情散文。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大量使用排比、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

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我们的学生有着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内心,但因为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他们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所以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所以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是:以情感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朗读为主法,体现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思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以对话为平台,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

因以上分析和思考,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抒情散文,所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2、难点:课文有写句子语义丰富含蓄,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碍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揣摩、品味本文富于激情的语言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多媒体
【过程方案】
一、导入
教师给学生讲两个相关“土地”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土地不但是我们的生命资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与尊严的象征”,从而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触摸情感
1、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故乡的句子。

2、请同学朗读这两处,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3、学生表述,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4、仿句练习:我的家乡,那里有、、的句式赞美。

三、细读课文,揣摩情感
1、学生再读这两处文字,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文字中有没有与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不协调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呻吟”和“埋葬”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投影日本侵占我东北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3、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炽痛的热爱”的具体表现。

4、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对故乡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达到饱和,那么“泛滥”则是必然的结果。

(相关内容的理解、修辞的使用等在朗读指导中完成。


四、品读誓言,升华情感
1、学生找到作者的誓言并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或者范读。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对被日
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情感延伸
“勿忘国耻!”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做到的。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走强国之路,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即将承担建设和保卫祖国重任的你,又该发出怎样的誓言呢?
六、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炽痛的热爱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