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
李玉春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膳食营养结构及特点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中国膳食营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通过回顾建国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现阶段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表明: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但膳食结构尚不够合理,一些与膳食模式变化有关的健康问题相继出现。
关键字:营养状况健康状况膳食结构
健康一直就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
但是膳食营养无疑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它为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
营养与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状况和营养成份的优劣则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能与智能的发育程度,只有合理膳食,保证平衡的营养元素,才能维持好居民们的身体健康。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近六十年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总览
(1)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是恢复、发展生产很有成效的阶段。
在此期间,粮食生产的增产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递增,由每年人均240公斤增至300
公斤以上,平均每日每人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估算摄入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逐渐恢复到饥饿线上的时期。
(2)1959~1963年,在粮食供应上是一个较大幅度下降的时期。
1960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6.74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近30%,并低于1950年水平。
196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低于1952年水平。
估算人均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亦低于1950年水平。
在此期间,造成了大规模人群的严重营养不良,以及死亡率增高。
1960年总死亡率达44.6%,为1955年的两倍。
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一度跌入低谷。
(3)1964~197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才恢复到1956年水平。
而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则到1978年才开始相继恢复到1956年水平。
可见这一走弯路后的恢复阶段是漫长的。
当然,这期间动乱的政治、社会状态,也是重要的干扰因素。
(4)1978~1985年,是农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316公斤,到1984年增长至390公斤。
粮食消费量和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也均有相应增长。
(5)1985年以后则进入了膳食结构的调整阶段。
其特点是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交叉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人均用于食物支出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开始呈现小康社会的特征。
近二十多年来,农业生产一直呈现稳定发展势态,粮食生产自足有余,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使人民生活、营养、健康状况都走上了欣欣向荣的道路。
二、营养与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仍任重而道远,无论历史地纵
向回顾,或国内外横向比较,都可以看出日益改善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但也存在着与先进国家的明显差距;而且又有不可忽视的与膳食模式有关的新的健康问题出现。
(1)根据全国三次大规模地实地营养调查结果,可看到热量由增加到减少和蛋白质的质量不断提高的规律,正是反映了膳食结构由数量补偿到结构调整的变化。
(2)儿童的身高、体重是用来判断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仍有相当比例的学前儿童属营养不良。
同时超重儿童在某些地区也显著增多,故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生率也是反映人群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据与国外有关资料比较,显示中国属于较好水平。
(3)在死亡率和出生时期望寿命等居民健康指标方面,总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25‰以上下降到现在的6.5‰,婴儿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近200‰下降到现在的近30‰,出生时的期望寿命由50年代初期的40岁增加到现在的70岁。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明显提高。
上述几项健康指标与其它国家比较,中国均属于中等水平。
在总死亡率方面,中国并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也反映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中国居民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
死亡原因的位次表现得很明显。
癌症、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已占到前三位,这与膳食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取过多或过少有关。
这些疾病逐渐趋向高发,正是一些发达国家给我们的
前车之鉴。
我们必须及早加强科学导向,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居民走出食物消费误区,走向合理化营养的道路。
(5)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糖尿病患病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建国六十年来,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未完全解决温饱。
因此,营养不足仍相当普遍;而营养过剩与不平衡的问题,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也日益显露出来;这也都反映着营养知识的缺乏。
过犹不及,针对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危险并存的状态,如何制订营养目标,科学规划食品生产,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指导居民摄入平衡膳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合理膳食基本需求
根据所学习的营养膳食知识我们知道合理膳食的基本需求包括:(1)热能。
热能(以现阶段中等体力人群计算)每人每日需要热
能12. 6MJ。
人体所需热能来源于食物中的三大营养素,合理营养要求热能的来源中,蛋白质占10%~14%,脂肪占20%~25%,碳水化合物占60%~70%,1g蛋白质、1g脂肪、1g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分别可产生l6.7,37.6,16.8kJ热能。
(2)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参与体内重要生理功能的调节,也是一种能源物质。
每人每日约需12.6×1 000×(10% ~14% ) /16. 7=75. 5~105. 6g(相当于372~520g瘦牛肉)。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从膳食中获得热能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
神经系统只能靠碳水化合物供给热能。
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基础。
每人每日需12. 6×1 000×(60% ~70% ) /16.8=450~525g(相当于584~682g大米)。
(4)脂肪。
脂肪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成份,也是机体能量贮存物质(含必需脂肪酸的脂肪更重要,其中富含脂溶性维生素A,D,E等)。
每人每日需12. 6×1 000×(20%~25% ) /37.6=67~83.8g(相当于73~92g豆油)。
(5)无机盐。
无机盐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和转化,只能从膳食中摄取,并通过一定途径(如肾、皮肤)排出体外。
它不仅是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运输氧必不可少的物质。
每人每日需钙800mg、铁12mg、锌15mg、硒50μg、碘150μg。
无机盐无机盐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和转化,只能从膳食中摄取,并通过一定途径(如肾、皮肤)排出体外。
它不仅是机体组织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运输氧必不可少的物质。
每人每日需钙800mg、铁12mg、锌15mg、硒50μg、碘150μg。
(6)水和膳食纤维。
水是构成体液的最主要物质,对水的需要量与代谢、机体的状况等有关,如出汗或摄入盐、蛋白质多对水的需求量就大,每人每日一般为2000ml。
膳食纤维能够吸收和保持肠道内水分,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刺激,是久坐学习的人更需要的营养成分,每人每日摄入以20~30g为宜。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仍任重而道远。
无论历史地纵向回顾,或国内外横向比较,都可以看出日益改善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但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的一些差距;而且又有不可忽视的与膳食模式有关的新的健康问题出现,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提供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是我们函需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