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精品教案.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
海》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背诵。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还是指导和引导的。对于本文的感悟,往往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学生的认识遵循这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从无到有,有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本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文,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了解文章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描写景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观沧海》
第一循环:掌握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写诗、填词、著文章,是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最好形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写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乐府诗《观沧海》,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观沧海》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有情感的朗读诗文,并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正音解词。
3、品读课文。
(2分钟后学生讨论回答)
自学质疑
学生圈画字词并自朗读课文
合作释疑
1、小组内了解作者,解决疑难字词,并互相提问识记。
2、小组两两结合练习朗读,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一)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
2.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临:靠着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东临碣石。
③行:运行。
④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若:好像。
⑦何:多么。
⑧洪波:巨大的波涛。
(四)、朗读诗歌:
1、比读课文,同学之间比读,力争读出诗味。
2.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第二循环理解诗歌意境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开始共同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2、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把不理解的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