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优化

合集下载

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摘要: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质量不高、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雷同、硕士研究生培养处境尴尬等问题,结合德国、美国等国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改革以及国内一些大学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并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教育规模的扩大是以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有足够含金量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为前提的,如果仅仅着眼于规模和数量,没有培养质量作保证,那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变革。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实施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

从培养目标来看,既以理论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也以应用性去满足宽泛的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遵循入学申请及考核、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等流程,培养过程普遍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更多问题:1.培养目标单一我国一贯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确立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曾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型人才,为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现在这一培养目标受到了质疑:首先,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研究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尤其是硕士研究生面对新的更高的研究要求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其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分层,大学一方面,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又要满足社会需要,最后的结果是两个方面都无法满足;第三,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不再是研究型工作,更多的硕士研究生进入了企业,社会对于研究生的需求更强调其应用和动手能力,而绝大多数高校还是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这样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资源短缺、师资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量”的急剧扩张必然对“质”产生冲击“质”和“量”的矛盾又一次在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出来,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制度框架下规范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机制研究

在制度框架下规范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机制研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〇二〇年第二期①本文系辽宁省研究生招生工作研究会2018-2019年研究生招生科研重点课题“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及其联动效应研究”(YZ2018ZD013)的成果。

作者简介:郑曌(198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现存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已无法适应或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在精英教育领域中,学科知识水平代表了高等院校的层次,高等院校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实现招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与挑战。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承载者,高等院校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地做好研究生招生管理机制及配套质量保障机制的顶层设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当前博士“申请-考核”招生机制失范的表现(一)招生计划管理不规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核,招生计划管理需要配套机制来实现。

现行招生计划管下达、分配、执行方式限制了高等院校招生自主权的有效发挥。

“规模估值”〔1〕———即在存量规模基础上,根据上一年度的分配和完成情况来决定下一年度的计划分配,通过增量机动安排以进行内部调控,以及如减招、停招等不可预见的联动式惩罚性举措使得高等院校制定和执行招生计划管理政策的连续性无法保证。

这种缺乏前瞻性、经验主义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不利于激发导师学术热情,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行政与学术权力不清晰在高校内部,行政与学术权力不清晰的主要体现于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校-院两级分层管理落实不到位,即管理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晰,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招生自主权的扩大与招生公平公正的保障之间的问题。

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学校管理层面在制度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规范管理与责任落实的力度不够;反观院系管理层面,没有将研究生招生提升到政治高度上,在自主与自律统一上欠缺〔2〕,造成了责任不明晰、分工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局面,必然削减学术自主权力在招生选拔过程中效力的发挥。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探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探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探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李玮【摘要】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试行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是深化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

文章在简要回顾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从报考资格、外语水平、材料审核、学科考核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项制度的实施流程,并通过分析2013年-2015年的录取数据,总结了我校“申请-考核”制度的实施效果。

最后在借鉴国外院校博士生招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建议措施,以期为有关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招生改革一、“申请-考核”制的产生背景博士学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万人,培养规模跃居全球第一。

作为选拔优秀博士研究生的“滤波器”,招生工作在整个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统一考试仍然是各高校招收选拔博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要求考生参加一门外国语和两至三门专业课的传统考试形式,通过划定单科和总分的最低分数线,确定进入复试的学生名单,再根据复试成绩进行加权求和,结合导师年度招生指标和学生总分,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这种招生方式表面上看是一种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然而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这种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如初试制度僵化死板、复试流于形式、缺乏吸引优秀生源的机制等诸多弊端,尤其是外国语成绩实行的“一票否决”权,俨然已经将外国语的重要性置于专业能力之上。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埋没了那些有着深厚科研能力的申请者,限制了高校对优秀学生的遴选与识别工作。

新形势下对我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新形势下对我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现状 并 不乐 观 。其 中一个 主要 原 因是观 念上 的局 限性 ,主要 表现 在各研 究 生培 养单 位对 国际化 的
若干科研小群体。导师的责任意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影响研究生 的教学质量。 尽管学校建立了查课通报制度 ,但无人上课或擅 自 安排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可以说缺乏一套科 学 、可行 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同时,现有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手段 和方式较为落后 ,尤其是成绩 和选课管理 ,还未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 、网络化管理 。 ( ) 研 究生 教育 国 际化程 度低 五 虽然 国际化是 2 世 纪研 究 生教育 发 展 的趋势 之一 ,但 就我 国研 究 生教 育 的 国际化程 度而 言 , 1
( )对 教材 建设 重视程 度不 够 三
滞 后 的课 程建设 必然 会导致 对教 材建 设缺 乏 足够 的重视 。研 究生 教学用 书作 为课 堂教 学 的依
} 收 稿 日期 20 0 07— 9—1 7
作者简介
刘菁 (9 5一)女 ,甘肃平凉人,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 17
维普资讯
高等 理科教 育
28 0 年第2 ( 0 期 总第7期) 8
新 形势 下 对 我 校 研究 生 教 学 管 理 的认 识 与思 考

( 兰州大学

王文贵
兰州 70 0 ) 3 00
研究生院 ,甘肃


文章针 对 兰州 大学研 究生教 育的 现状 与 问题 ,提 出了改进 研 究生教 学管J r 、提 E'作 -
( )课程 建设 滞后 二
在 课程 建设 方面 存在 的主要 的 问题有 : ( ) 课 程 内容 陈 旧 、起 点 不 高 ,本科 、硕 士 、博 士 1 课程 三个 层次 区分不 明确 ,课程 间彼 此 内容重 复率 高 、研 究 生课 程本 科化 ,甚 至有些 专业 课有 名 无实 。 。( )课程 体 系存在 较大 的局 限性 和随 意性 。其 一是 有些 学科 、专 业点 课 程体 系 的构 建 … 2 缺乏 系统 思想 ,不 是 以培 养 目标 所 求 的人 才 智 能 结 构 为 出 发 点 , 因人 设 课 或 因课 设 人 现象 存 在 。其二是 大部 分 的专业课 按 二 级 学科 设 置 ,知 识 面受 到 一 定 局 限 ,很 难 达 到交 叉 学科 知识 对 所从 事 的研 究 问题进 行 创新 思维 ,不利 于 交叉 学科 研 究 生 的培 养 。 ( )课 程 教 学 活动 中学生 3 的参与 度不够 ,教学模 式单 一 。尤其是 扩招 后在 人数 较多 专业 的课 堂上 ,像本 科 生教 学一样 ,老 师讲 的多 ,学 生记 的多 ,师 生之 间没有形 成 良性 互动 ,学 生 的主体性 没有 得 到应有 的尊 重和充 分 发挥 。这 在很 大程度 上不 利 于形 成 研 究 生 的批 判性 思 维 、 创新 思 维 ,也 不 利 于训 练其 将 来 在 实 际工作 中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影 响了学 生 的创新 能力 和个性 的发展 。

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对策与思考

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对策与思考

强招 生的监督机制建 设等, 加强各招生环 节的控制和 管理 , 使招 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 范化。 规 关键词 : 士招 生; 博 改革方式; 监督机 制
中图分类号 :6 3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85 2 1 )1— 12— 3 17 7 3 (0 0 0 0 4 0
在进行 论文 工作 的在 学 硕 士 生 中选 拔博 士 生 的方 式 ;3 硕博 连 读 , 指 招 生 单 位 从 本单 位 新 人 学 () 是
的硕士生中遴选出具备硕博连读条件的学生, 在完
成规 定 的课 程学 习并通 过博 士生资格 考核后 , 确定
为博士生的方式 ;4 直接攻博 , () 是指在特定学科
国家学 历教 育 中的最高层 次是博 士生 教育 , 其 培养 目标是 培养 出在 学 术 水平 上 具备 独立 从 事科 学研究 的能 力 , 科学或 专 门技 术上 能做 出创 造性 在 成果 的人才 。而 博 士生 教 育 的基 础 环 节是 博 士 研
究 生 的招生工 作 , 以招 生质量 对培养 质 量起 到至 所 关重要 的作 用 。 由于我 国博 士生 教育 发展 的历 史
机会 , 给博 士生招 生 的规 范化管 理带 来不 小 的影响 和冲击 。 2 考试科 目设 置不合 理 , . 命题 不规 范 。 目前 我 国博士 招生实 行各 招生单 位 自主命 题 , 主要 包括 外 语和两 门专业 课 。有 的招生 单 位 以设 置 的专 业 为 基础设 置考试科 目, 而有 的招生单 位则 按研 究方 向 设 置考 试科 目, 如此设 置考 试科 目, 仅杂 乱无章 , 不
第1 3卷 第 1 期 2 1 1月 00年
湖南 科技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 a o u a nv ri f ce c o r l f n nU i syo in e&T c n lg I o il in eE i n n H e t S e h oo y c e c d i ) S aS c t o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探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中国研究生,2015年3月刊)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探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中国研究生,2015年3月刊)

并 且 所
2

1
工程


高 校将 其 作 为除 普 通 招 考之 外 的

种大

因 而 探 索 胆 探 索 方 式
进行 博 士生 招 生 选拔
2
我 所在 的 哈 尔 滨工

套适应 当 代 社 会 对 高 素质 拔 尖创 新 人 才选 拔 机 制 的 博 业大 学于 2 0

1

报 名 结束后



外语考 核
学 科考 核
^ 政审 体 检

1 1

真 准 备如 下 请表
表》


请材 料


攻 读博 士 学 位 研究 生 个 人 申 不 通过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研 究生 导 师 考 核 和 推 荐 意 见


两 封 正 高级 职 称 的 专 家推 荐 信
、 、



士 生 导 师 组成

面试时 间


般不少于2 0 分钟


面 试过
书在


腿年 6 月 中 旬 发 放

程 进行 严 格 记 录
并 将 妥善 留 存
各 学 院 将 导师 考 核 意 见 和 学科 考 核 结 果 上 报研 究



1
近三 賴




限 制 了 高 校 对 生 招 生 中 试 行

申请
_
考核

论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论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才 的 需 求 。 为 制 约 我 国研 究 生 教 育 持 续 、 康 发 展 的 瓶 成 健
我 国研 究 生 培 养 模 式 虽 已着 手 进 行 改 革 .但 总 体 而 言 , 校 研 究生 培 养模 式 还没 有 得 到 真正 的 分化 , 总体 高 在 上缺 乏 必 要 的 灵 活性 、 放 性 、 样 性 , 为 制 约研 究生 开 多 成 培 养 目标 顺 利 实 现 的 关 键 因 素 之 一 。目前 . 国研 究 生 培 我 养 模 式 还 存 在 许 多 突 出 问 题 .首 先 .入 学 资 格 过 于 僵 硬 化 . 于 研 究 生 招 生 来 源 的 多 样 化 . 读 研 究 生 学 位 的 在 由 攻 职 人 员 逐 渐 增 多 ,这 在 客 观 上 要 求 研 究 生 入 学 资 格 更 加 宽 松 化 与 弹 性 化 ; 次 , 养 计 划 过 于 刚 性 , 生 的 培 养 其 培 学 应 该 根 据学 生 的需 要 和 导 师课 题 制定 独特 的培 养 方 案 . 而 目前 的 培 养 方 案 缺 少 自 主 选 择 性 .无 法 满 足 研 究 生 的 个 性 化 要 求 : 后 . 养 方 式 上 “ 术 门 户 ” 象 仍 比较 严 最 培 学 现
颈 。 文 针 对 我 国研 究 生 培 养 面 临 的 突 出 问 题 , 开 放 环 本 对
境 下研 究 生培 养 模 式 的 构 建 进 行 了研 究 。 关 键词 : 究 生培 养模 式 研 突 出问题 构 建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国家 对各 类 高级 科 研 人 才 和 专 门 技 术 人 才 的 需 求 大 幅 度 增 长 。从 1 9 年 开 始 我 99 国 实 行 研 究 生 扩 招 政 策 开 始 ,研 究 生 教 育 进 入 一 个 高 速 发 展 的 时 期 。据 统 计 , 0 9 国 家 招 生 计 划 已 达  ̄ 4 .万 20年 1 75 1

新形势下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新形势下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汪 丽 , 钱风 华 徐 广 军 刘 娅 张 学文 , , ,
( . 林 大 学 中 日联 谊 医 院 , 林 长 春 10 3 ;. 林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1吉 吉 3 0 3 2吉
博 士 生教育 作 为 高等 教 育 系 统 的顶 端 , 为 学 作
术研 究与 产业 的桥梁 已经 日益 成为一 种重 要 的战略 资源 , 为推动 国家 经 济 发展 的重 要 因 素 。因 此博 成
量 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师 的 创 新 思 维 、 新 能 力 导 创
我 院连续 6 组织 新 人科博 士 研究 生参 加入科 年 前 集 中培 训 , 医德 医风 、 业 素质 、 从 专 科研 能力 、 创新 能 力 等多 方面 对其 进 行 教 育 与 培 训 , 博 士 研究 生 使 认 识 到这些 方 面 的 重要 性 。 同时 , 院 多 次组 织 博 我 士研 究 生进 行社 会 实 践 并 取 得 了优 异 的成 绩 , 院 我 的“ 下乡 ” 三 社会 实 践 服务 团 获得 了 O 9年 吉林 大 学
直接 影 响研 究 生 的创新 思 维 和创 新 能 力 , 支高 素 一 质 的临床 医学 专业 研究 生 导 师 , 仅 拥 有 丰 富 的f 不 临 床 经 验 , 能够 站在学 科前 沿 , 握学 科未 来发展 放 还 把 向, 并且 能 时刻 保 持创 新 意 识 。这 样 的 导师 队伍 才 是 高校 进行 “ 精英 教 育 ” 需 要 的 队伍 。 因此 , 养 所 培 单 位一 定要建 设一 支高 水平 的导 师 队伍 。首先提 高 医学博 士研究 生 指导 教 师 遴 选条 件 , 高导 师 队 伍 提 的整体 素质 ; 其次 , 对 研 究 生 培养 中存 在 的 问题 , 针

论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的综合培养

论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的综合培养
第 3 卷第 1 O 期
21 0 0年 3月
பைடு நூலகம்
西北 工 业大 学 学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RN F NO T OU AL O R HWE T RN P L C NIAL U VE S S E O YI H C NI R Sca cecs I E 兀 {oilSin e
生进行学术交流并给予耐心指导。 但是, 前导师队 是“ 目 精深” 渊博 ” 和“ 知识 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 敏锐 的 伍 中也存在很 多问题。 一些导师业务不强 , 学术发展 学术洞察力是其学术生命所在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 停滞, 缺乏理论创新 , 有些甚至连像样的科研项 目 也 教育 强调 对坚 实宽 广 的基 础 理论 和 系统 深入 的专 门 没有; 一些导师责任心不强 , 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关 知识的掌握 ,目的就是能够让其独立并创造性地开 心不够, 难以做到“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 关心学生” 展科学研究工作。 , 综合来看 , 博士研究生不论是解决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 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教
2 培养速度与培养基础不相适应 。 . 近年来, 了 为
育 , 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 、 对 科技腾飞 、 社会 进步有 促进研究生教育 的大发展, 许多学校竞相 申报博士 着至关重要 的影响 。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经济社会飞 点。有些博士点缺乏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缺 我 速发展 , 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 日俱增 。 对 进入 2 世 少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 ;有些博士点则属于临时拼 l 纪以来 ,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 精英教育” 大众化 凑, 向“ 实际上并不具备博士点 的实力; 更有一些学校不
界 上位 居前 列 ,我 国 已成为 仅 次 于美 国的研 究 生 教 科生一样上大班的专业课; 有些专业课 内容过于陈

创新机制,着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创新机制,着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摘要:质量与创新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

本文放在国际化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的有利条件,结合武汉大学的实际,就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总结出几条探索性的经验,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教育武汉大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5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博士研究生位居研究生教育中的最高层次。

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培养单位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纷纷推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新举措。

武汉大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出了一些新的抓手。

下文以其为例,谈几点思考。

1 创新平台的建设,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的局限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依托学科平台。

经过几次大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允许部分高校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增设二级学科的改革,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具有时代前沿背景的学科专业目录。

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速度和国际上盛行的学科分类法相比,我国现在通行的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因人设岗”的局限。

因此,要想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在学科专业的制度设计上为他们提供能够进行创新科学研究平台。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武汉大学以学科分类建设为原则,以体现学科特色为着力点,结合“2011计划”,通过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新的平台上,培养创新型的博士研究生。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庞代文教授的团体就是在学科交叉中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3年1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一行来到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与庞代文教授主持的“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体座谈。

我国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国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4700亿元,2018年突破6000亿元。

《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底将超过万亿。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财经”提出的客观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面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大数据时代下需要的高素质的统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1] BAUMER B. A data scienc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thinking with data[J].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2015, 69(4): 334-342.[2] 何海地. 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全美23所知名大学数据分析硕士课程网站及相关信息分析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4(2): 48-56. [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tatistics (STAT) [EB/OL].(2020-03-01). /courses/stat/.[4]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Department of statistics[EB/OL]. (2020-03-01). http://www./Statistics/Study/MSc-Programmes.[5] 梁传杰. 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审视与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1): 1-7.[6] 徐龙炳, 付艳, 周文萍, 等. 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2): 30-35.[7] 王孟欣, 周甜甜, 张思乾.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J]. 统计与管理, 2015(10): 20-21.[8] 彭国富. 以就业为导向的菜单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7(11): 8-9.[9] 温雅敏, 龚征. 统计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基于大数据时代视角[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4): 146-149.[10] 朝乐门, 邢春晓, 王雨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特色课程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18, 45(3): 3-10.[11] 李春忠, 刘成兰. 财经类院校理科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2): 4-5,11.(责任编辑 黄欢)DOI: 10.16750/j.adge.2021.06.003摘要: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加快发展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增设法律博士学位条件已经成熟,急需落实法律博士学位设置的具体工作和步骤。

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

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形势下的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过去,工程类博士研究生主要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研究,但现在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需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一种可能的方向是引入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下,研究生需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锻炼,研究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科技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种可能的方向是推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并与企业紧密合作。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动向,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培养模式的,还需要评价体系。

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学术研究成果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因此,需要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纳入评价指标。

可以通过设置实际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创新竞赛的获奖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改善导师制度,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导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

此外,还可以设立导师团队,多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指导质量。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导师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强化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科研与实践结合。

三、加强博士研究生招生和管理,建立科学的招生机制和管理制度,保障招生质量和数量。

四、加强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质量和学术成果的评价。

五、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六、加强博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促进博士研究生就业和创业。

七、加强博士研究生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建设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培训基地。

以上七个方面是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贯彻落实这些方案,才能真正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
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

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

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
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是指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需求以及导师资源的分配等因素,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分流安排,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导师或研究组中进行研究工作。

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和研究组的专业优势,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

通过分流机制,博士研究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更充分的资源支持,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术发展。

分流机制通常是通过学校或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的。

具体操作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考核评估:根据学术表现、研究兴趣、导师意向等因素,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分流。

2. 研究方向选择:根据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导师资源的情况,帮助博士研究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3. 导师匹配:根据研究方向和导师需求,将博士研究生分配到适当的导师或研究组中。

4. 跟踪管理:对分流后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其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应该是公平、公正、透明
的,避免出现以关系、背景等其他因素来决定分流结果的情况,确保每位博士研究生在分流后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充分的发展机会。

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质量保证措施

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质量保证措施

CHAPTER 02
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现 状
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研究生教育历史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始于 20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 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
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招生规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才需求的提高,研究生招生规模逐 年扩大。
研究生教育类型
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 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博士研究生 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
研究意义
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要关注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质量问题,并采取 相应的保证措施。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以提高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研究生 扩招背景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因 素;最后,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03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研讨 式、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 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研 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和道德观念。
建立学术诚信制度,严格惩 处学术不端行为和抄袭等不
良现象。
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审核和 监督,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原 创性。

加强导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水平 ,提供学术交流、进修和参加学
术会议的机会。
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加强与 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01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注重学 科交叉和前沿知识的引入,提 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作者:苗汝昌,耿倩,赵仰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8期苗汝昌,耿倩,赵仰生(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要: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立足三个依托,全面管理、综合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新模式:依托纵向科研团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横向班级做好事务管理和综合能力培养,依托研究生会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该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09-03作者简介:苗汝昌(1977-),男,山东鱼台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耿倩(198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仰生(1989-),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

如何针对高校和研究生实际情况,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研究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淡化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专业、轻政治理论已是普遍现象。

大多数研究生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对政治理论关注较少,虽然高校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但由于内容枯燥使研究生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不佳[1]。

研究生的第一教育人———导师,通常侧重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2]。

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平日多忙于烦琐的管理事务,与身处实验室的研究生交流较少,难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作用有所缺乏。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历史、现状及趋势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历史、现状及趋势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历史、现状及趋势叶晓力;欧阳光华【摘要】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中的精英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关乎国家发展大计.而博士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第一道关卡在于招生选拔,选拔方式科学合理是进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前提.在现行招生制度下,完善招考自主权分配、保障招考方式合法性、建立科学监督评估体系将是我国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的重要方向.%Doctoral education is the elite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and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first hurdle of the doctoral education quality control is the admission.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cruitment mode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high quality doctoraleducation.With the current recruitment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reform orientation of the doctoral student admission will b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ependent examination and recruitment authorization, the guarantee of the legality of the independent examination and recruit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cipline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方向【作者】叶晓力;欧阳光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探索中加快。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陈涛;卢铮松;陈冠云;张立迁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3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要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

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博士扩招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辅相成。

通过设置思政类、专业类和实践类招生考试内容,构建显性与隐性考查、横向与纵向交织的“橄榄型”考试结构,探索建立具有专业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发展性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

【总页数】7页(P230-236)
【作者】陈涛;卢铮松;陈冠云;张立迁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基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单招生与统招生的对比研究
2.一般能力测试: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读《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
3.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4.地方高校招生宣传战略体系工程模型构建——基于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的视角5.加强试卷分析完善命题题库保证招生质量——2005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英语专业课考试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2019年第2期(总第326期)

课程教学
【摘要】博士研究生招生和教育是我国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招生对象内部化、招生对象官员化、招生专业陈旧化、学术道德未得到高度重视、招生模式单一化、博士生导师缺乏动态机制等。

实践中,为了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质量和效益,应创新博士研究生招生组织形式,建立博士研究生导师动态流动机制,规范博士研究生招生对象范畴,丰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生;问题分析;制度设计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博士研究生选拔方案的构建与实践”基金编号: yjg182016。

试论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优化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杨成龙
一、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情况
我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始于1983年,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

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有70万~80万。

从增长速度的角度分析,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基本保持了年均3%的增长速度。

按照目前我国13亿人的总人口基数和80万的博士研究生数量来看,博士生教育依然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1]。

二、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开启了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进程[2]。

按照办法,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

2.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提高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质量和效益。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招生机制设计达到发现优秀人才的作用,进而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夯实人才基础的重要保障[4]。

3.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现行的博士生招生制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招生对象内部化、招生对象官员化、招生专业陈旧化、学术道德未得到高度重视、招生模式单一化、博士生导师缺乏动态机制等,这些现实问题都成为影响博士生招生和培养的制度瓶颈,也是我国优化博士生招生制度的内部需求动力机制[5]。

三、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招生对象内部化
从教育过程分析,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前置环节,博士研究生导师往往偏好从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或本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优先遴选博士研究生,而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校外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相对难以进入遴选范畴,特别是教育质量相对一般的高校毕业的硕士生更加难以进入985等一流高校进行博士研究生环节的深造。

招生对象缺乏不同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内部化现象,是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

2.招生对象官员化
科研经费的数量及到账情况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序列晋升和教师业绩薪酬的考核目标,在这种制度设计下,高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往往在招生过程中偏好遴选政府官员或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在进入导师课题组后能够为课题组提供一定的科研资金。

在就读过程中,这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往往通过在职的形式进行学习。

这种高校教师序列晋升和教师业绩薪酬引致的高校博士生招生制度安排,本质上占用了非常稀缺的高校教育资源,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3.招生专业陈旧化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因此,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也应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实际层面,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设置依然较为陈旧,没有充分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例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式以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滋生对具有先进性和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需求,而我国现行的招生专业设置并没有充分反映出与现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2019年第2期(总第326期)课程教学▲
4.学术道德未得到高度重视
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培养的根本,学术道德问题成为研究生培养中必须关注的问题,编造数据、一稿多投、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但是,在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环节中,学术道德的评估机制或者没有有效建立,或者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这是我国现行博士生招生制度的短板。

5.招生模式单一化
实际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本科教育旨在为学生打下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要求的是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博士研究生招生以及培养旨在发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对象,从而在某一具体科研问题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基本已经接受了较为系统性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科研能力,因此,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应该在传统的笔试为主的教育形式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6.博士生导师缺乏动态机制
博士生导师队伍是博士生招生和培养的主体,博士生指导教师不仅要承担考试试题的命题工作,也需要参与招生面试等工作。

在实践中,博士生指导教师往往能上不能下,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往往一成不变,除非发生重大学术道德等问题。

另一方面,高校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往往建立在教师获得教授职称的基础上,只有在较少的一流院校中开展了副教授单独或者联合赋予博士生指导资格的实施工作。

四、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优化的对策分析
1.创新博士研究生招生组织形式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以笔试为主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形式不是招生的最优形式,应该在笔试招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招生形式,例如清华大学正在探索的“申报—审核”相互结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形式就是创新博士研究生招生组织形式的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博士研究生招生测评的重心应着眼于其科研能力的高低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强弱,笔试的权重应进行弱化,而前期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高低应成为测试的核心。

2.建立博士研究生导师动态流动机制
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的获得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招生资格更不应该成为寻租的温床。

一方面,应该打破唯教授论的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评价机制,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和师德的副教授也可以赋予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另一方面,建立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负面清单机制,对于在招生过程中出现违规招生等行为,或者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导师应给予一定期限的限制或者永久性取消其博士生导师资格,形成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流动机制。

3.规范博士研究生招生对象范畴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往往在招生过程中偏好遴选政府官员或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在进入导师课题组后能够为课题组提供一定的科研资金,这种招生对象实际上占用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应规范博士研究生招生对象范畴,政府部门及其管理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应规范相关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工作,避免出现将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成为获得提拔资本的现象发生。

4.丰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以及商业模式,例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式以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不仅仅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国家以及科研院所更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创业,从而在更大层面上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也应该积极积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

5.加强博士生导师师德教育
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能力、知识、技能、品德等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在我国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伟大进程中,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基础、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现实需求。

教师师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术品德,应大力
加强博士生导师的师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春燕,吉根泰. 产官学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日本推动创新(知识)集群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4(01):110-112.
[2]王鹏程,李博.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塔里木大学240名青年教师的调研[J].教育现代化,2016(27):179-181.
[3]张胤,武丽民. 跨越职业生涯的高校教师发展——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101-106.
[4]吴东姣,包艳华,马永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逻辑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37-43.
[5]赵红军,陈薇,陈谦明. “精英化教育”语境下博士招生制度的选择——对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思考与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5):3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