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 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三、答题技巧1.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2.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①
②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如图 ① 。 (1)产生原因: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 有敌害 等条件下。 (2)数学模型: Nt=N0λt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 时间,Nt 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 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 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
【答案】 B
6.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 (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__。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________(多选) 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 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 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 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 D
5.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①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 种群的“S”型增长
B.若②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 “J”型增长
C.若③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 对应K/2
D.曲线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速率
【解析】 若①的纵坐标表示增长率,对应“J”型增长 率曲线;若③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为“S”型增长 速率曲线,A对应K/2,B点对应K值;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 的“S”型增长率曲线。
第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种特群征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是 种群最基本的 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高考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P2问题探讨: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2.P3旁栏思考: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3.P4思考·讨论: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退型的种群呢?(3)据统计,1990-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
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3.P5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3)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4.P6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判断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3)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2.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高考生物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知识归纳总结
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知识归纳总结一、J 型曲线:(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无病疾等理想条件。
即不存在自然选择。
○1不存在生物个体因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生存斗争,无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如无捕食和竞争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3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无K 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0N 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λ倍。
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0t t N N λ= (注:λ不表示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1000001N N N N N N λλ--==- (1)λ> (3)J 型曲线特点:○1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率不变,与密度大小无关。
(4)种群增长率变化: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植为1λ-。
种群增 长 率时间(5)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a. 实验室条件下,当一种细菌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在细菌增长的开始阶段,由于条件适宜,细菌增殖可看作J 型增长。
b. 自然环境中,当一个种群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外来物种入侵,由于条件适宜,没有天敌,该种群增长可看作J 型增长,二、S 型曲线:(1)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 间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1K :表示环境最大容量;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 种群不再扩大,种群不会增长。
○22K :此时曲线斜率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最短。
○3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3)种群增长率变化 :0−−−−→逐渐增加最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大到最大值)−−−−−−−−−逐渐下降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0种群增 长 率0 (K/2) (K ) 时间(4)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可看作“J”型曲线。
2013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1)模式图①图示②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 各年龄段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2)曲线图①图示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示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三、典例精析: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故①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率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故②正确;分析图中的四条曲线可知,种群的密度在达到最高点时,都没有出现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的现象,即达到K值的现象,所以四条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种群数值并不一定是种群的K值,因此,无论是开放条件还是封闭条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在达到K值时开始下降,故③错误;因实验中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随种群数量的增加,棉叶减少,导致棉蚜因缺少食物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但种群数量减少后棉叶数量更少,种内斗争不会减弱,故④错误。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高频考点解读】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热点题型】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例1、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提分秘籍】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人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少种群密度②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的关系: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特别提醒】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种群中的集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同,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经过繁衍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接上去我们大家一同看一下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2021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局部的基础,是生态学研讨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质变化和探求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静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质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集体。
我们研讨种群主要研讨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议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要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议种群密度,但是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向。
种群集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形状或规划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平均散布、随机散布、集群散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讨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形状(食物空间条件富余、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动摇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到达K值后坚持动摇,普通状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效果的研讨可用于消费实际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植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剖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考察对种群特征的了解掌握状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质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局部。
在往常测试时,简答题局部通常考察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求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静态变化实验。
高二生物精讲与精练考点专题1-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师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1.2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精讲】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 t=N0λt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
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
(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
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于: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以下。
3.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
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2)血细胞计数板 (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算公式如下: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1.2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梳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梳理(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方法————————(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①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但不能看出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②曲线图: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数据不能直接给出。
“J”型曲线(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理想条件)(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3)建立模型①数学公式:t年后种群数量为: N t=N0λt(条件:λ>1,且为常数)。
模型中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注:增长率=λ-1 )②曲线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可知“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定义:增长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100%(4)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种群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
(5)λ值的应用分析(注:λ-1表示增长率)①当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②当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③当0<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3.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形成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有敌害。
(条件有限)(3)形成原因: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数量变化(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d3浓度下的总光合作用强于d1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因此单位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较多,A正确,d3浓度下呼吸速率小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比d2浓度下的要少;B错误。
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篮球蓝藻繁殖。
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
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
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试题点评】主要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净光合速率,种群密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难度适中。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 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 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 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增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100%,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增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
属于理解运用水平,难度适中。
(2012 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来源:中教网]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可判断7-12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试题评价】通过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以坐标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与综合归纳能力。
试题难度适中。
(2012 广东)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垂体抗利尿激素(2)J b K2(3)【解析】(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
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2011 江苏卷)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2011 北京)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2011 四川)31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答案:(1)三或第四(1分)竞争和捕食(1分)(2)垂直结构(1分)(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2分)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解析:(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11 安徽)29. 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