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临床输血检验学.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1.血型学原理2.输血反应原理3.输血学检验方法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应用1.输血前检验2.输血后检验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四、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创新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3.输血学检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研究血液输注和血液学检验的一门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输血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血型学、输血反应、输血学检验方法等方面,旨在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型学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根据血型的不同,人类血液可以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在临床输血中,正确的血型匹配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当时,由于对血型学知识的匮乏,输血导致的死亡事故屡见不鲜。

随着血型学的发展和输血学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血型学原理、输血反应原理和输血学检验方法。

血型学原理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而血型抗体则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正确的血型匹配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反应原理主要研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两种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存在血型不合导致的红细胞破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则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

输血学检验方法主要包括 ABO 血型鉴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输血反应及传播性疾病?如何进行预防和控制成分输血优越性及临床血液制品有哪些WHO制定输血安全原则简述输血前检查的内容有哪些现在临床上用于ABO,RH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方法更新陈旧输血观念输血小板的好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是为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检验,即献血者每次献血前须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献出的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检验。

一、总则1.为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检验,献血者每次献血前须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献出的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检验。

2.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3.献血者在献血前要填写"献血登记表"、"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4.非固定点献血者只进行体格检查和填写"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5.献血者血液化验初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复检化验不得由同一人进行。

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1.年龄:18-55周岁。

【注:指《献血法》提倡参加献血的人士年龄,但不是限制献血的年龄标准】2.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千帕)。

或:90-140/60-90mmHg,脉压差:≥30mmHg。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三、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Rho(D)血型,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及Rh阴性率高的地区作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男≥1.052 女≥1.050,或者比色法。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2.交叉配血3.输血反应检测4.血液保存与运输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技术手段。

其目的是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防止因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导致的严重后果。

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输血治疗的关键环节。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鉴定。

2.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这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3.输血反应检测:输血反应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胞学检测,用于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4.血液保存与运输:血液保存与运输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运输条件等。

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对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进行分级管理。

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将输血备血量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提出申请和核准签发。

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方面。

总之,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保障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9第十章 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9第十章 临床输血

第六节 血浆蛋白制品的输注
白蛋白制品
适应证:低蛋白血症;扩充血容量;体外循环; 血浆置换 ;新生儿溶血病等
禁忌证:对输注白蛋白制品有过敏反应者、心脏 病、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或偏高等的患者应慎用
用法:单独静滴,或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滴注
其它血浆蛋白制品(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precipitate,Cryo)
由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下(约2~4℃)解冻 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 主要含有: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 凝血因子ⅩⅢ等
冷沉淀输注
适应证: • 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 • 血管性血友病 • 血友病A(无凝血因子Ⅷ浓缩剂时) •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
保暖 进行常规监测,常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等
本章小结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成 分,输血治疗发展到今天,全血已很少直接使用,多作 为制备成分血的原料
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的用量最大,其中悬浮红细胞的应用 最广泛,几乎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少白细胞红细胞 因其输血不良反应少使用量正在不断增加
荡箱保存
输注速率越快越好 ABO同型输注(因为血小板膜上有红细胞抗原) 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如果患者有脾肿大、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非免疫因素存在,输注剂量要 适当加大
第四节 血浆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输血医学:就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与有效得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就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得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就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得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得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得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她细胞与组织上得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得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得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得淋巴细胞、8、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得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得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就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与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得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得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得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得目得。

10. 全血:就是指将人体一定量得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得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得一种血液制剂。

11、红细胞输注:就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得就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就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与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就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得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就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得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习题集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习题集

——、名词解释3二、选择题3三、简答题3参考答案3第二章输血安全4——、名词解释4二、选择题4三、简答题5参考答案5第三章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6一、名词解释6二、选择题7三、简答题13参考答案13第四章免疫血液学17一、名词解释17二、选择题17三、简答题24参考答案24第五章血液成分制备27一、名词解释27二、选择题27三、简答题29参考答案29第六章临床输血31一、名词解释31二、选择题31三、简答题42参考答案43第七章输血不良反应51一、名词解释51三、简答题55参考答案56第八章输血相关传染病57一、名词解释57二、选择题57三、简答题60参考答案60第九章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62一、名词解释62二、选择题62三、简答题64参考答案64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输血学二、选择题【A 型题】1.1930年下列哪个重要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A.ABO 血型系统的发现B.血液抗凝剂枸檬酸钠的发现C.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D.1667年第一次实施给患者输(异种)血E.1818年第一次实施人T 人输血2.现代输血主要包括以下领域A.无偿献血,输血质量管理,免疫血液学,输血计算机管理B:免疫血液学,输血安全,血液成分输血,输血质量管理C.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输血,血液代用品,输血安全D.输血安全,血液成分输血,输血质量管理,造血干细胞E.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输血,输血厌量管理,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学和哪些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输血学输血学围绕将供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研究、开发和应用一切可采用的科技手段及管理措施,提高供患者输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包括血液代 用品和人造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二、选择题【A 型题】1 .A2.B3.D4.E 3 .下列哪项为输血发展的趋势之一A.血液成分输血B.C.采供血质量管理D,E.自体输血4 .下列哪种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疾病A.疟原虫(疟疾),梅毒B.C.HIV,乙肝D.有偿献血 采供血集中化/病原体可威胁我们的血液安全 甲肝,丙肝 禽流感,巨细胞病毒 E.西尼罗河病毒,新克-雅病(prion )三、简答题三、简答题输血学和哪些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输血学不仅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和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如生物化学、低温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病毒学、医用高分子学和卫生管理学等相互交叉和渗透。

输血学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及输血学检验技术输血学是一门研究输血原理、输血临床应用及输血反应的学科。

它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在临床上为疾病患者提供救治支持。

本篇文章将介绍输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输血学检验技术。

1.输血学基础知识1.1 输血的基本原理输血就是将整血或血液成分输注到接受者体内,以补充或替代失血或血液成分。

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能够提供氧气、营养和免疫功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

但是,由于某些疾病或创伤,患者可能会失血或需要额外血液成分的支持,这时候就需要接受输血治疗。

输血的原理是通过采集供血者的血液,经过多种方法处理后,将其输注到接受者体内。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输血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发生输血反应或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

1.2 输血的种类根据输血的成分和目的,输血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血清输注等几种类型。

其中,全血输注指的是将采集的整血输注到接受者体内,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

而其他类型的输血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血液成分,例如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血液失血或失血后的恢复等情况。

1.3 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输血是一项严肃的医疗过程,在诊断和治疗中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骨髓抑制、免疫缺陷等情况。

而输血的禁忌症则主要包括血液匹配不当、输血反应史、血源性疾病、重度肝病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输血过程中,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输血学检验技术2.1 输血前受试者检查在输血前,受试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型及Rh因子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传染性疾病检查等。

其中,血型检查是手术和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血型检查是通过找到细胞膜表面上特定的抗原来确定血型的,这些抗原对于不同的血型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输血时,应该严格按照受试者的血型来选择血型相符的供血者,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c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査总学时:30 学分:1.5 理论课学时:24 实验课学时:6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临床输血与检验》是更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Z—。

它主要讲述输血安全、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血液制甜的病毒灭活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木技术、基础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血液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输血治疗的理论,同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提供输血相关诊断与治疗建议。

【1山临床输血学是免疫学与输血治疗学相交叉的学科Z 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凶而,在以上所提要求的棊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输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输血检验与治疗工作,乂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根据保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教学培养方案,教材使川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输血与检验”(高峰主编)。

理论课讲授方式应抓住最基本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吋数可适当地介绍反应木学科的有关进展, 或已被公认并在本学科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学派观点,并给以公正的评价。

实验课可根据教学经费和实验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临床输血检验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内容(重点掌握),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

重点掌握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同时会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川。

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清楚明确。

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令一•般性认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教学环节在临床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

教学活动分为讲课、实验、考试三个环节。

(二)教学方法1、讲课耍以丿1发诱导为主,注意培养学牛的自学能力。

临床输血学检验ppt

临床输血学检验ppt

血液生化检测
总结词
血液生化检测是评估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肝肾功能、血糖、 血脂、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详细描述
血液生化检测对于了解全身各系统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肾功能异常 可能提示肝脏或肾脏疾病,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密切相关。
血液免疫检测
总结词
血液免疫检测是检测血液中免疫相关指标的方法,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 因子等指标的检测。
THANKS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输血学检 验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 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 组学研究,实现个性化输血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精准医学
结合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精准输 血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离心分离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分 离,将血清或血浆与细胞 成分分开。
保存与运输
将处理后的样本妥善保存, 并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发法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生化分析、免疫分 析等。
检测参数设置
根据所选方法设置检测参数,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输血学检验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可 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依据。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 步,输血技术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 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学检验将朝着 更快速、更准确、更安全的方向发 展。
检测操作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设计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设计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及意义血液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组织之一,它携带着氧气和养分,帮助身体各个部位正常运作。

然而,我们的身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先天性遗传疾病、感染、外伤或手术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人们需要输血。

因此,在临床医学中,输血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而在输血过程中,临床输血和检验则是维持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

课程的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临床输血和检验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临床工作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临床输血在临床输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输血的常见途径和方法:讲解静脉输注、骨髓穿刺、口服等输血方法和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

•血液分类和筛选:对血液进行分类和筛选,以确保供血和受血者的安全。

•输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从预防和处理两方面,讲解如何处理输血的不良反应。

•输血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讲解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检验在检验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血型检验和鉴定:作为一项常规的检验项目,学生需要了解相关的检验流程和方法。

•病毒筛查:讲解病毒筛查的定义和目的,以及如何检测病毒。

•贮血箱管理和标记:学生需要了解贮血箱的管理和标记,以及如何在输血前进行贮血箱的确认。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主要通过讲解来对临床输血和检验进行介绍。

•案例讨论:将针对不同的输血和检验案例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践操作:学生需要进行一些模拟的实践操作,以提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操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熟悉临床输血和检验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正确地执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能够简单地分析和处理输血的不良反应。

•能够对病毒进行检测和筛查。

•能够正确地对贮血箱进行管理和确认。

五、参考资料•临床输血与检验教材•《临床输血与检验》(第三版)•临床输血操作规范•输血术语英文对照表六、总结在现代医学中,临床输血和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临床输血学 输血前检查流程

临床输血学 输血前检查流程

临床输血学输血前检查流程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输血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指标、替代治疗方案和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输血指征评估,确定输血目的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了解既往的输血史和输血不良反应史。

2. 实验室检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四项等。

这些检验结果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输血提供依据。

3. 申请和审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向血库提出输血申请,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同时,应确保输血适应症符合《开封市儿童医院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4. 采血: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采血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以备后续的血液检测。

5. 交叉配血试验: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

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以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血型不合等问题,从而避免严重的输血反应。

6. 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查: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检查血液制品的外观、是否在保质期内、是否有渗漏等情况。

同时,要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7. 核对和签字:在给患者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输血种类、输血剂量等信息,确保信息无误。

在核对无误后,患者和医护人员需签字确认,以确保责任的明确。

8. 输血:在确认所有步骤无误后,开始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9. 记录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和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10. 跟进检查:在输血后的几天内,应进行跟进检查,以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D
7.5
1
A
B
C
D
2
A
B
C
D
临床输血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6
7
8
临床输血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11
《临床输血》作业
1
2
3
第八章
8.1
1
A
B
C
D
贮存式自体输血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1
A
B
C
D
2
A
B
C
D
2.3 Rh
1
A
B
C
D
2
A
B
C
D
2.4 H
1
A
B
C
D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09 级医学检验(3)班绪论1、概念: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目的:安全,有效,经济2、输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①血液凝固→抗凝剂(枸橼酸钠)②污染→无菌技术③血型→ABO 血型④保存→建立血库(添加保存液,低温保存)⑤器材改进3、输血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血源,血液免疫学(血型) ,血液制备(预备,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与传染疾病。

4、输血的发展趋势:①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采供血集中化③无偿献血:义务献血和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④合理输血(成分输血)⑤新技术的应用:血液代用品;胰岛素; EPO⑥输血的信息化管理输血安全输血的主要风险: 1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 HIV 等2、免疫性不良反应:血型不符输血安全的措施: 1 、输血管理:固定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的筛查。

2 、血液的制备:为成分输血做准备,保证输血的质量管理。

3 、血液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确保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4 、输血管理: a 血液免疫学检查 b 强制性的筛查: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c 合理用血:严格把握输血特征,输血新技术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白细胞过滤),血液替代用品 d 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形成制度化。

安全献血1、献血者种类:无偿献血者:风险最小,包括固定无偿献血者和志愿无偿献血者有偿:风险最大替代:也叫家庭献血者,血液有明确的去向。

特殊:非常稀有的血型。

2、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血三次并且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3、建立一支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全方位动员,教育,招募献血者。

4、献血者的检查:病史,体检(年龄、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 ,实验室检查(血型、血红蛋白、 ALT、传染病) 。

5、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整体素质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情况少,新感染病毒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为“低危”献血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与临床输血检验学输血是指将人类本身所拥有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所经是和给予药物不同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输血医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输血的意义也有新的变化。

现代输血的内容已不仅是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还包括以现代输血是指将人类本身所拥有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所经是和给予药物不同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输血医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输血的意义也有新的变化。

现代输血的内容已不仅是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还包括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相关的制品,如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各种造血因子等,即使是血液成分,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再输入,而是可以根据需在,先在体外对输血进行处理后再输入,例如用紫外线照血液,分离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等后再输给中层得,以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此外对现代输血的理解,除了给予以外,还有去除的含义,即利用某些手段将患者血中病理成分加以去除,如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格和血浆转换术等。

虽然上述方法还没有完全为临床广泛应用,但输血的意义已不仅只用于失血、贫血、出血性疾患者等的治疗,而是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输血科每个医院都应有输血科或称血库,(blood bank)血库是医院中一个重要部分部门。

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及时无误、保策保量的供给患者以需在的血液,达到治疗与抢救的目的。

血库工作至少应包括:①供血者的选择与血液的采取。

这一工作多年来由血库完成,但为了提高血液质量,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现已多由红十字中心血站统一管理;②做好血液的标记、记录等;③做好血液的保管与储存,注意血液有无质量变化;④做好有关输血前供者与受者的试验,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在确认无误后才能发放血液;⑤了解患者输务血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并进行复查核对,协助找出原因。

血库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安危要很好的完成血库任务,必须具备:①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②要有认真负责、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③职责分明的岗位制度;④严格的操作规程及组织管理制度。

上述各项均有详细具体的内容及多专著,本书不再加以讨论,但从事血库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及执行。

二、血液的保存最早期的输血,都是从供血者采取血液后即刻输给患者,不存在保存问题。

现在一般都是输库存血,即血液在血库有一个短暂的保存期。

为了输入最有效的血液。

也就是说要保存细胞的生存力,使其能在输入后继续生存,能完成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设法解决在保存中可能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各种问题,例如盛血容器、抗凝剂、保存液等问题,其中以后两者更为重要的。

(一)红细胞的储存损伤把血液储存在液体基质中时,红细胞会发生一毓生物化学与结构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统称这为红细胞储存损伤。

这些损伤是影响输血后红细胞生存与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

储存血液中发生了致死性伤害的红细胞在输入后很快被受体清除。

通常衡量血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血液输入24小时,后其存活的红细胞能否达到输入量的70%,如能达到70%即为合格。

储存损伤中重要变化之一就是红细胞中ATP的消失。

ATP降解成ADP又成AMP,AMP脱胺后变成IMP,并再降解,这样下去核酸池可消耗殆尽。

人红细胞缺乏合成腺嘌呤可在有5-磷酸核糖-1-焦磷酸盐存在时,在腺嘌呤磷酸核酸糖转移酶的作用下又合成AMP,并生成ATP。

这就癖发人们向储存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

虽然上述看法由来已久,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但近来民有报告认为ATP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红细胞其它变化缩短了其生存期。

在储存早期,红细胞可由盘形变成球形,继之又可有膜脂质和蛋白的丢失,以及结构蛋白改变。

最早期的形态与ATP的减少有关,并能因ATP含量的恢复而逆转,但严重的变形就不可逆的,并与输注后红细胞生存能力的沽少有关。

还有一些非代谢性因素可以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

现用的聚氯乙烯储血袋中如含有DEPH成分,有利于防止细胞膜变形的作用,但其在血循环中的毒性作用尚有待研究。

(二)抗凝剂1.枸橼酸盐:输血工作中所用的最重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与所采血液中钙离子螯合,使其在凝血中反应中失去作用,在输积压后又被身体所代谢。

枸橼酸盐是现在用的所有抗凝剂储存的基本抗凝物质。

最常用的是枸椽三钠。

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2.肝素:肝素可以用做抗凝液剂,但缺乏支持红细胞代谢的能力。

肝素中,红细胞的ATP迅速消失,并伴有其它的储存损伤信输务血后生存能力下降,此外肝素的抗凝作用还可被肝素抑制因子及储存血液细胞释放中的凝血活酶类物质部分地中和。

肝素抗涨血必须在采血后48小时内输入,这过去用肝素抗凝血主要是为了避免由枸橼酸抗凝血引起的低血钙症,以及用于新生儿换血症。

目前这些问题由于应用浓缩红细胞而减少了。

(三)血液保存液血液保存液除必须具备抗凝作用外,还应该有保护细胞生存的能力及功能的作用。

针对这种要求,现在的保存液中主要成分有枸橼酸盐、葡萄糖、磷酸盐和腺嘌呤。

根据配方不同分为ACD与CPD两大类,两者判别是CPD中加有腺嘌呤及磷酸盐,因此可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到35天,并使红细胞放氧功能增强。

如只用枸橼酸盐,其有义气期仅为5天,溶液中的葡萄糖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可使细胞中的有机磷消失缓慢,防止红细胞储存的损伤。

ACD液PH 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天,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这是其缺点。

由于成分输血的发展,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适应条件,例如浓缩红细胞可用晶体盐保存液或胶体红细胞保存液。

还可以用低温冷冻保存方法。

而血小板的最适当保存温度为22摄氏度(室温)。

三、全血输注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种血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还有抗凝剂及保存液。

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鲜全血之分,常用的是保存4±2摄氏度的全血。

新鲜全血定义难以统一规定,要依输血的目的而定,为了补充新鲜的红细胞,可用保存5天的ACD 全血或10天的CPD全血;如同时还要补充血小板或白细胞,则应分别用保存1天及12小时内的全血。

现地可用成分输血解决此问题。

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载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白蛋白,所经可应用于:①各种原因(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补充红细胞及血容量时;②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的手术时;③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时。

输全血也有缺点,例如全血中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瓜;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或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问题。

因此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的应用。

四、成分输血输全血有时可能既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对血液也是一种浪费。

例如患血小板减少的或粒细胞减少症,输全血很难达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的目的。

如大量输血,又会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所经,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成分输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疗效,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特别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将近价的制品;②减少反应,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抗体,输血更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③合理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的目的就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少的经注意到负担。

开展成分输血首先在解决成分问题,分离各种细胞成分可以用塑料袋离心沉降的方法,也可用细胞单采仪器。

细胞单采机可以从一个供血者采取多量的折细胞或血小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由多个血源而引起的输血免疫反应的机会。

目前我国已普通开民兵成分血液的制备,但由于条件及仪器的不同,制备方法也有差异。

(一)红细胞输注临床需要输积压的患者约80%以上是需要补充红细胞,所以红细胞制晶的种类很多。

1.少浆血:从全血中移出部分血浆,使红细胞压积约为50%。

2.浓缩红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红细胞制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红细胞压积为70-90%,红细胞压积在80%以上者输注时应加生理盐水调节。

3.代浆血或品体盐红细胞悬液:移去大部血浆用代血浆或晶体盐溶液保存,其优点为既可补充红细胞与血容量,又可因除除血浆而减少不良反应,血浆亦可移做它用。

4.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红细胞3-6次,使其血浆蛋白含量极少,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同时由于除去绝大数的抗A、抗B抗体。

因此在必要时,把洗涤O型红细胞输给其它血型患者则比较安全。

5.少白细胞的红细胞:除去白细胞可减少由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现在有专门除去白细胞的滤器,可在输积压时应用。

6.其它:尚有冰冻红细胞、年青红细胞等。

输红细胞适应于:①恢复带氧活力,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促;②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③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的患者;④如果输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二)粒细胞输注临床上输注白细胞主要指粒细胞,浓缩白细胞现在多用血细胞单采机分离而得。

这种方法一次可处理几升血液,可获得高至(1.5-3.0)×1010粒细胞,供患者一次输注,同时还可对同一供血者多次有计划的采集,而减少患者发生HLA致敏的机会。

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它也可引起输血的副作用。

临床上输注白细胞主要适应证有:①用于治疗:当患者白细胞少于0.5×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无效时,治疗时应给输注大剂量的白细胞,并至少连续输数天,才可能有效;②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输白细胞可能降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故除非在严密观察下,不宜采取这种预防措施;③新生儿败血病,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粒细胞的趋化性、杀伤力均较弱,故易发生感染,而严重感染又导致粒细胞的减少,这种病例给予粒细胞输注,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输粒细胞时,除一般的输血的不良反应外,尚有其特有的不良反应:①畏寒、发热、严重的可有血压下降,呼吸紧迫;②肺部合并症可有肺炎,俩水肿由于白细胞聚集而形成微小栓子等;③粒细胞输注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比输其它血制品时更为多见;④同种免疫较为常见。

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 和RH同型的血液,若能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

输注粒细胞后,临床疗效的观察主在是看感染是否被控制、体温地否下降、而不是观察粒细胞数量增加与否。

因为粒细胞在输入后很快离开血循环而在体内重新分布,且常移至炎症部分,所以不能以外周血粒细胞数做为疗效评价标准。

(三)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制品有:①富含血小板血浆,约右获得全血中70%以上血小板;②浓缩血小板,将富血小板血浆再离心浓缩,分出部分血浆后而得;③少白细胞血小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