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b5d5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a.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风险。
三、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1.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a. 输血前的血液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感染标志物检测等。
b. 输血前的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风险评估。
c. 输血前的知情允许:患者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应事先充分了解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允许书。
d. 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维护、输血速度的控制和输血反应的监测等。
e. 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包括输血反应的及时识别和处理、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等。
f. 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分析:及时报告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2. 质量控制制度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档案管理系统,确保输血相关的信息记录准确、完整、可追溯。
3. 质量控制制度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四、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1.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由医院输血委员会或者相关科室负责制定和实施。
2. 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应包括以下方面:a. 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
b. 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c. 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和工作程序,确保各项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d. 定期开展内部质量评估和外部质量控制,确保实施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e. 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f. 加强与供血单位的合作和沟通,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质量控制制度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 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类型。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b3272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5.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标题: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患者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一、输血前的质控1.1 病史与体格检查: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子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1.2 实验室检测: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3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二、输血中的质控2.1 输血前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多次核对,确保输血的血袋标签、患者信息等无误。
2.2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输血速度控制:控制输血的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同时确保输血的有效性。
三、输血后的质控3.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等情况。
3.2 输血后实验室检测:输血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评估输血的效果。
3.3 输血后随访: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输血质控记录4.1 输血记录完整性:对于每一次输血,需要建立完整的记录,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后的观察等,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4.2 输血记录保存:输血记录需要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4.3 输血记录审核:输血记录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输血质控改进5.1 定期评估:对于输血质控制度,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临床研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升输血的质量控制水平。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be68e8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0.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及其衍生物输注给患者,以纠正或维持其血液系统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该制度旨在规范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1. 提供安全的输血服务,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2.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3. 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4. 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三、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职权等,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 人员培训与管理2.1 输血人员培训对参与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输血知识、操作规范、安全措施等内容,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2.2 人员管理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资质审核、定期考核、奖惩机制等,确保输血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设备与设施管理3.1 输血设备的选用和维护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输血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2 输血设施的管理建立输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包括设施的清洁、消毒、通风等要求,确保输血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4. 输血血液管理4.1 血液采集与储存严格按照采血操作规范进行血液采集,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正确的标识和储存,保证血液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4.2 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对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输血不相容引起的不良反应。
4.3 输血血液的贮存和运输建立血液贮存和运输的管理制度,包括温度控制、运输条件等,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5. 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48de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6.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者血液成份输注给患者,以补充患者体内血液或者血液成份的缺陷。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内容和流程等。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降低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具体目的包括:1. 确保输血前的合理适应症评估,避免不必要的输血;2. 确保输血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3.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 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三、质量控制的内容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输血前的适应症评估: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并确保输血的适应症符合相关指南和标准。
2. 输血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质量控制:输血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包括血型、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等。
3. 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在输血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包括正确核对患者身份、血液样本和输血血液的一致性,保证输血器材的无菌和完整性等。
4. 输血效果的监测和评估:输血后需要对患者的输血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
四、质量控制的流程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输血前的适应症评估: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并记录相关信息。
2. 输血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质量控制:输血科医生或者技术人员负责检查输血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输血前,护士核对患者身份、血液样本和输血血液的一致性,并确保输血器材的无菌和完整性。
输血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和输血速率,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4. 输血效果的监测和评估:输血后,护士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是否浮现输血相关并发症。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41afe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1.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和标准。
二、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1. 提高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2. 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风险。
3. 确保输血操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4.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三、质量控制制度的要求1. 人员要求a. 输血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b. 输血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
c. 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 设备要求a. 输血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保证质量和安全。
b. 输血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验,确保正常运行。
3.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a. 患者血型鉴定和配血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血液的匹配性。
b. 输血前应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输血指征,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c. 输血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知情允许。
4. 输血操作流程a. 输血操作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b. 输血操作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数据,便于追溯和评估。
c. 输血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5. 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a. 输血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b. 输血后应记录患者的输血反应和相关处理措施,便于评估和改进。
6. 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a.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包括操作规程、培训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
b. 定期对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质量控制制度的评估和改进1.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制度的评估,包括内部和外部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建立反馈机制,接受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3b65c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5.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原则、流程和关键要素等。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旨在保证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质量控制的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2. 严格执行血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严格遵守血液采集、储存、输血等环节的操作规范,保证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5.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四、质量控制的流程1. 输血前准备: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和血型配对、血液安全筛查、血液储存条件的检查等。
2. 输血操作:包括血液采集、血液储存、输血前的操作准备、输血过程的监测等。
3. 输血后处理:包括输血结束后的记录和报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
4. 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包括对输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1. 血液安全筛查:对输血前的血液样本进行安全筛查,包括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血型鉴定等。
2. 输血操作规范:严格遵守输血操作的规范要求,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血前的操作准备、输血过程的监测等。
3. 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4. 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4ebd80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8.png)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摘要:一、引言二、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三、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指标四、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五、解决临床输血质量控制问题的方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输血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因此,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旨在确保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对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输血质量控制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
三、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指标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输血前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等,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过程的管理: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输血温度、输血器具的消毒等,以保证输血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输血后的监测:包括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评估输血效果等,以了解输血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完善质量控制流程、开展质量控制培训等。
四、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输血前检测不够规范、输血过程管理不够严格、输血后监测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输血质量,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五、解决临床输血质量控制问题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输血行为。
2.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
3.提高检测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输血质量控制意识和技能。
5.建立健全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六、结论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输血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04cc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2.png)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与流程的建立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和相关专家,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质量监控的指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发布。
2.建立质控小组:成立由医务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临床血液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工作。
3.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建立每一次输血过程的质控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前的血型鉴定情况、血液制品的分发和管理情况、输血过程监控的指标和结果、不良事件的记录等。
4.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后效果的评价等。
二、质量管理监控的流程1.输血前质控: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配型、感染标志物、止血功能等参数,评估是否适宜输血。
同时,检查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血制品管理:包括血液制品的分发、接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的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监控患者的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等。
通过现场观察、抽样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4.不良事件管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意外等情况。
质控小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输血后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患者贫血纠正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并与输血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收集数据:通过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等收集数据,包括输血前后的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评价输血效果。
3.效果评价结果的报告:将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制作成报告,明确指出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4b4ad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3.png)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的提出,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方法,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二、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提高输血安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旨在确保血液制品质量和输血操作的规范性,降低输血相关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输血安全。
2.优化输血策略通过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病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输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降低血液制品的浪费,提高输血疗效。
3.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关注输血全过程,从输血前评估、输血操作到输血后监测,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
三、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输血前评估指标(1)患者基本情况评估: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患者具备输血适应症。
(2)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3)输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过敏史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2.输血过程控制指标(1)血液制品质量控制:确保使用的血液制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
(2)输血操作规范性:遵循临床输血操作规程,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降低输血并发症风险。
(3)输血监护:对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输血速度、输血剂量等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输血后评估指标(1)输血效果评估: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评估输血效果。
(2)输血不良反应评估:对患者输血后出现的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输血反馈与改进:根据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9da2b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9.png)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支持性以及代偿性特点,在输血治疗过程中,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输血的目的就是让供血者输入之后的血液成分成活,保证每位受血患者得到有效保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保证顺利输血,就需要检验血液质量。
那么,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有哪些呢?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①重视血液的问题:安全输液一定要从源头入手,如此才能够得到最准确、最安全的血浆标本,才不会出现医生给患者输错了血液等类似的医疗事故。
因此,每一位住院患者的手臂上都必须系上腕环(标明病人姓名和住院的号码),而这种腕环必须等到出院后才能够取下。
在收集血液标本后,要认真辨认受血者的身体,并与输液单以及患者的腕环资料互相核对。
如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错误或者不完整的状况下,则不能给该开展输血的工作。
采集血液样本时原则上,应该是先在患者的床沿完成对血样品的采集,在采血后再由患者与采集员在单子上做出共同的签字证明,缺一不可,而且刚采集的血液标本必须由专业的医疗工作人员送入血库,而不能经手给非工作人员。
血库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认真审查血浆样品资料,也可以透过电话方式予以查询核实,并审核完成了血浆采集者与患者所签单的标记,才能让血浆样品进场。
通常血清以及血液都作为输血前的检查环节之一,不过从实际的检查情况来说,血液的作用更佳。
与此同时,配血用的血液标本也最好是在三小时之内的,因此比较新的血液标本更能反映输血患者的当前的免疫学情况。
②坚持正反定型:传统的ABO血型诊断中也包含正反定型,了解现代医学的人都清楚机体中抗A和(或)抗B以特定的规则出现于机体的血清当中。
而反定型没有问题正是能够起到一种互相检验和质控的效果,而且也唯有反定型结论正确,才能非常精确的诊断和识别出ABO血型,如果说正反定型的结论错误,需要从如下一些方面查明问题:(1)实验研究的仪器可能存在不规范,早已损坏或是遭到了破坏;(2)在具体的操作中加错了仪器或是样品,致使诊断结论南辕北辙。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5a9b5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5.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人、维持生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指标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标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安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输血相关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
2. 输血有效性:保证输血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输血合理性: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成本。
三、质量控制流程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输血前评估:在输血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
2. 血液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筛查,包括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方面,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
3. 输血操作: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包括正确核对病人身份、血液制品的标签、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4.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对病人进行临床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5. 输血后评估:输血结束后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观察、实验室检查等,评估输血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四、质量控制指标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安全指标:包括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等。
2. 输血有效性指标:包括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的提高程度、病人生存率等。
3. 输血合理性指标:包括输血适应症的合理性、输血量的合理性等。
五、质量控制措施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规范输血操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培训医护人员:对参预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输血质量控制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688131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2.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保证输血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筛选、输血品质的保证、输血过程的监控以及事后的评估等方面。
二、输血前的筛选1. 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血型与患者血型相匹配,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2. 抗体筛查:对于重复输血的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以避免出现抗体相关的输血反应。
3. 免疫学检测:对于特殊患者,如孕妇、新生儿等,还需要进行免疫学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输血品质的保证1. 血液采集:血液采集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2.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需要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保存,以保证血液的质量不受影响。
3. 血液质量检测:对于采集的血液,需要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病原体检测等,以确保输血品质符合要求。
四、输血过程的监控1. 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输血,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2. 输血操作:输血操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输血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3.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五、事后的评估1. 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果出现输血反应,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治疗等。
2. 输血效果的评估: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评估输血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总结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通过输血前的筛选、输血品质的保证、输血过程的监控以及事后的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保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评估,以提高输血质量的水平。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07a769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d.png)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过程监控输血全过程的监控是保障输血质量的基础。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输血前监控主要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献血前的检查;输血中监控主要包括输血设备的合格验收、输血血袋和输血管的相关检测、输血过程中的监控、输血设备的校验等;输血后监控主要包括输血反应观察和报告、输血后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输血质量。
2.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和落实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输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包括设备的定期校验、试剂的验收及储存管理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评价,定期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4.异常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输血错误的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对于异常事件,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采取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事件处理等。
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二、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输入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疾病史等。
同时,将输血设备和试剂的信息录入系统。
2.选择根据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的信息,进行献血者的筛选和样本的适配。
确保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符合标准要求。
3.检测对献血样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传染病筛查等。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7a670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0.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患和维护患者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血液检测、血型鉴定、血液保存和输血过程的监控等方面。
一、血液采集1.1 采集器具的选择与消毒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对于保证血液质量至关重要。
常用的采集器具包括针头、管道、采血管等。
这些器具应该具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无毒、无菌、无致敏物质等特点。
此外,还需要对采集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1.2 采集部位的选择与准备在进行血液采集时,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采集部位包括肘窝静脉、桡侧静脉等。
在选择采集部位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血管充盈度和通畅性。
此外,还需要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1.3 采集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进行血液采集时,操作规范是确保血液质量的关键。
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采集速度、采集量、采集时间等因素,以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血液检测2.1 血液常规检测血液常规检测是评估患者血液状况的重要手段。
在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供血者的血液质量和适宜输血的程度。
2.2 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血液检测中还需要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常见的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通过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标志物检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染病的风险最小化。
2.3 特殊血型抗体检测在进行输血前,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并进行特殊血型抗体的检测。
这是为了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血型不合的反应。
通过对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鉴定和抗体检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型匹配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d3e4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9.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患者、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范围、原则和具体措施。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具体目的包括:1.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防止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传播;2. 保证输血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3. 提高输血过程的一致性,减少人为因素对输血结果的影响。
三、质量控制的范围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的血液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血液检测,确保供血者血液的安全性,排除传染病的风险;2. 输血前的患者评估:对受血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风险;3. 输血前的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避免输血不匹配的风险;4. 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速度的控制、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等;5. 输血后的监测和评估: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后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四、质量控制的原则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质量控制制度应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指南,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2. 个体化:针对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输血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3. 统一性:质量控制制度应统一规范,确保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的一致性;4. 追溯性:对于输血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和记录,应有系统的追溯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5. 持续改进:质量控制制度应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技术进步。
五、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建立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筛查、供血者管理和血液质量监控等,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2. 建立输血前的患者评估制度: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风险;3. 建立血型鉴定和配血制度: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避免输血不匹配的风险;4. 建立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制度:包括输血管路的选择、输血过滤器的使用和输血泵的控制等,确保输血设备的安全和有效;5. 建立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记录制度:包括输血速度的监测、输血反应的监测和输血记录的完整性等,确保输血过程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6. 建立输血后的监测和评估制度: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后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36564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1.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和其他血液疾病。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目标、组织架构、流程和相关指标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输血血液的安全性,防止输血相关的传染病传播;2. 确保输血血液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3. 确保输血过程的规范性,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4. 提高输血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三、组织架构为了实施质量控制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包括以下部门和职责:1. 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查输血质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其执行;2. 输血科:负责具体的输血操作,包括血液的采集、储存、检测和输注等;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输血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4. 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确保质量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流程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以下流程:1. 输血血液的采集:确保采集到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样本,包括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等;2. 输血血液的储存:确保血液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适当的温度和保存时间等;3. 输血血液的检测:对血液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等;4. 输血血液的输注: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患者的血型确认、输血速度的控制和输血反应的监测等;5. 输血后的随访: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包括观察输血反应和相关并发症等。
五、相关指标为了评估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指标,包括:1. 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衡量输血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如输血反应、感染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等;2. 输血血液的合格率:衡量采集到的血液样本符合质量要求的比例;3. 输血血液的有效率:衡量输血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4. 输血过程的规范率:衡量输血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比例。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6607b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4.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给患者,是治疗和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目标、内容、流程和评价等方面。
二、质量控制目标1.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确保输血过程中不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2. 确保输血的有效性:确保输血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优化输血资源的利用:合理使用输血资源,减少输血相关的浪费和成本。
三、质量控制内容1. 输血前的评估:在进行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指征和输血量。
2. 输血血液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选择适当的输血血液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3.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核对患者身份、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标签的贴附、输血血液的核对等,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输血过程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
6. 输血质量的评价:对输血过程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价,包括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输血效果的评估等。
四、质量控制流程1. 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
2. 建立质量控制团队:组建专业的质量控制团队,包括临床医生、输血科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制度。
3. 培训和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4. 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建立和维护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档案,包括相关的文件、记录和数据等。
5. 定期的质量评估:定期对输血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b83bb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3.png)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人、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目标、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流程、监测指标等内容。
二、目标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2. 预防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3. 提高输血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组织架构为了有效实施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
建议组织架构包括以下部门和职责:1. 输血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输血质量控制制度,定期评估和改进制度;2. 质控科室:负责具体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监测和评估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3. 临床科室:负责输血操作和临床监测,配合质控科室的工作。
四、质量控制流程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1. 输血前评估:对受血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保输血的适应性和安全性;2. 血液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包括传染病标志物、ABO血型、Rh血型等,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3. 输血操作: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包括血液配型、交叉配血、输血速度控制等;4. 监测和评估:对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效果等;5. 不良事件处理: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及时处理和报告,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监测指标为了评估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
建议监测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 输血反应发生率: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2. 输血效果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症状的改善等;3. 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4. 输血操作符合率: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速度控制等;5. 输血血液质量合格率:包括传染病标志物、ABO血型、Rh血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发表时间:2012-05-23T10:13:0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滕文祥[导读]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滕文祥(甘肃省靖远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甘肃靖远 730913)【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058-03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 RBC 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
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
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 严格输血适应证, 防止医患纠纷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
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和 ALT检查等。
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
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1996~1998 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 HIV 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20000、1/375000和1/350000 (NAT分析)。
Pillonel 等调查法国1998~2000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4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
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
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重要性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
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3天之后的标本,病人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配血试验,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也影响配血试验,所以必须用3天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
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或条码,做好登记,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
按时做好贮血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
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包括特异性和效价等)。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
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ABO 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和其他原因4类。
当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应重复全部试验,确保红细胞悬液浓度(试管法为2%)、试管无污染、标本无混淆;其次要注意血型抗原抗体的缺失或减弱以及ABO亚型的存在,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等一系列试验,试验方法应包括生理盐水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LISS)、酶介质等。
3.2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
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据文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最为严格的血库或输血科,出现错误的总频率为2.0%~4.7%不等;其中因ABO不相合所致的纠纷或事故达1/6000~1/33000。
对错误原因调查分析一致性的结论是:>60%的错误由血库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库自身相关的错误只约13%~32%。
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
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 ABO 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4.1 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 。
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
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 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4.2 MPT 法的原理及应用凝聚胺 (polybrene) 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的作用,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红细胞相互间容易接近,外加离心力的作用易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
反应体系中的低离子介质能大大促进抗原抗体反应,若反应过程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仍存在。
应遵循“两步法”操作规程。
用凝聚胺配血法可以检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
MPT在测定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 (特别是 IgG抗体) 比酶法、抗人球蛋白法更加敏感、快捷,并且假阳性少。
因此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特别是ABO 亚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 MPT,必要时再补充其它方法相互印证。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5.1 假阴性 (1)标准血清效价降低 ; (2) 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过浓或过淡) ;(3)老人、幼儿及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凝集力减弱,宜用正反定型对照;(4)反应时间不足,较弱的凝集不能出现;(5)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当有不相合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可致溶血,上清液呈亮红色;(6)反应温度不当, ABO血型鉴定和盐水配血应在室温,而检查不完全抗体应在37℃进行 ; (7) 不完全抗体遮避引起的假阴性。
5.2 假阳性 (1)冷凝集:自身免疫性贫血、病毒性肺炎等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此时可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并在37℃做凝集试验; (2) 假凝集:肾炎、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人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或血液黏滞性增加,或用玻片法实验时间太长,水分蒸发,RBC 串钱形成假凝集;(3)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人RBC可获得类“B”抗原;(4)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 (5) 有些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可产生青霉素抗体,能吸附在RBC表面,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6)自发性或继发性凝固,这是由于采血时动作迟缓,血清自行凝固,或较多的钙离子污染。
5.3 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
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书写,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充分利用电脑联网系统或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
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吸管、滴管要专用。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
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
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
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或疑点,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
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参考文献[1]田兆嵩,刘赴平.输血前检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 :139.[2]王玉丰,刘斌,黄与双等.输血前和手术前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必要性[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 (6) : 423.[3]高峰.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 :137.[4]李文平.二级医院临床医师应加强学习临床输血学[J].重庆医学,2003,32(3) :372.[5]张国珍,黄尤奎,李青.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和49例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2002,31(4) :326.[6]陈学军,徐兴强,金小波.凝聚胺试验在抗体检测和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