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图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质量管理监控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有效的效果评价制度可以为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临床反馈。

本文将就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以及效果评价制度进行探讨。

一、质量管理监控1. 质量控制措施质量管理监控的第一步是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定、培训医务人员、建立标准操作流程、设立质量评审机构等。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各环节的规范与稳定,提升整体的质量水平。

2. 设备监控临床输血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建立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记录,及时识别并纠正潜在问题,以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3. 质量指标的设定与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是质量管理监控的核心。

例如:输血安全率、输血并发症发生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

监测与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输血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效果评价制度1. 临床反馈与病例讨论在输血过程中,及时的临床反馈对于评价输血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在输血后的症状和变化,可以帮助评估输血的效果,并针对性地改进输血操作。

此外,定期的病例讨论会也是评价输血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与专业医师的研讨和讨论,可以发现和解决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提升输血效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数据统计与分析建立科学可行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是评价输血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输血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对输血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并提供数据支持,为质量管理监控提供合理依据。

3. 质量评估与认证定期对输血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认证是确保质量管理监控的有效手段。

通过内部与外部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核和认证,可以检验输血过程中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质量水平。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管理制度
一、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1.建立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监控指标、监控周期等。

2.确定监控指标,包括输血前检查率、输血受血者血型测试准确率、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3.制定监控周期,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设定,可以是每月、每季度或者每年进行一次。

二、质量管理监控过程
1.每次输血过程都应有质量管理监控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输血人员信息、输血时限、输血品质控制及检测结果、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等。

2.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输血过程,应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纠正措施。

3.定期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效果评价
1.针对输血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相关指标评估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效果。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善输血过程,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将效果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四、管理制度的实施
1.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文件,并将其进行宣传和培训,以确保所有人
员都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

2.建立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

3.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知识技能。

以上是关于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管理制度的要点。

通过建立和执行该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临床输血过程的管理水平,保
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和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和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1. 前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必须严格保证其安全性和效益性。

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

2. 质量管理监控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监控是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因素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

重要性在于:•防止输血反应: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保证输血效果:通过质量管理监控能够跟踪监控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优化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增强患者对临床输血治疗的信任和满意度。

3. 实施质量监控的具体环节为了实现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3.1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术前检查:在进行临床输血之前,应首先进行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检查,确定其病情和输血需求,并对患者的一些基本检查指标进行监测。

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全血细胞、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

•选血、配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产生输血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检查成分的质量:临床输血中的成分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质量标准:血液安全、血细胞理化实验室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对于血浆成分更是有许多其他肝病检测的要求。

3.2 输血中的质量控制•输血前的检查:在输血之前,应仔细核对并确认输血者的身份和所需输血的成分,确认确诊以及患者特殊要求等。

•输血操作的质量控制: 输血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过程的标准化并尽可能地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注速率的控制: 输血速率的调整需要基于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

医生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控制输血速率,以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3.3 输血后的质量控制•输血后检查:在完成输血后,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监测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欢迎阅读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34567*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2、采集血样时,如患者意识清楚可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时,通过询问患者的识别3EDTA456库)。

送检: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简称标本运送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及时送交输血科(血库)。

三、血液制剂的领取1、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单、受血者血样及交叉配血单进行配血且血液制剂经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用血科室取血。

2、临床科室接输血科(血库)通知后由1名护士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简称取血者)携带取血箱与血液制剂领取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3、取血者与发血者逐项核对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出库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发血。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3)4)5)6)41(1)由(2(a(b)所有血液制剂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3)应告知患者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4)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实施。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 、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告单一致后,开始输血准备工作。

为确保输血安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技术规程。

输血前,应向患者解释输血过程,并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在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等渗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同时,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血。

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并且在输血开始的前15分钟XXX别注意观察是否有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输入生理盐水,并将余血和输血器送回血库,分析原因并通知医生。

为了进一步确保输血质量,医院还建立了严格的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在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不良反应,并在输血10分钟后记录巡回单,认真记录双方签名后方可离开。

同时,应认真巡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发现异样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填写输血反应表,将剩余血液交回血库备查,并及时上报护理部、医务处。

在进行输血前,还应进行三查八对并签名,以确保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和输血装置完整。

同时,还要查对供血者姓名、血型、血瓶号、血量、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块、溶血等信息,以及血袋有无破损等。

在输血前,还应再次三查八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品种、剂量等信息,确认与配血报告单一致后,才能开始输血准备工作。

总之,临床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血液保存温度、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的执行,同时还要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并及时处理。

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和流程,以确保输血质量和患者安全。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1.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输血前,血浆类、冷沉淀、冰冻血小板须在输血科用专用恒温循环解冻仪解冻,红细胞类在室温进行复温。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名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地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血小板、冷沉淀应以患者所耐受的速度尽快输,不能超过两小时,血浆、红细胞类自发出到输注完毕应在四小时内完成,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处理。

(6)血液加温的要求:血液加温应在使用带有温度显示和声音报警器的专用血液加温器进行,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需要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大于50ml/kg.h,儿童大于15ml/kg.h.;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

(7)输血患者的监测①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在输血开始前后15分钟、输血过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四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

(重点放在输血开始后的最初15分钟)②检测指标为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液平衡等。

③输血完毕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④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必须记录在病历中。

⑤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进行处理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须上报医务科和市中心血站。

⑥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在病室至少保存二十四小时。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与流程的建立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和相关专家,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质量监控的指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发布。

2.建立质控小组:成立由医务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临床血液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工作。

3.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建立每一次输血过程的质控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前的血型鉴定情况、血液制品的分发和管理情况、输血过程监控的指标和结果、不良事件的记录等。

4.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后效果的评价等。

二、质量管理监控的流程1.输血前质控: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配型、感染标志物、止血功能等参数,评估是否适宜输血。

同时,检查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血制品管理:包括血液制品的分发、接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的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监控患者的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等。

通过现场观察、抽样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4.不良事件管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意外等情况。

质控小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输血后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患者贫血纠正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并与输血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收集数据:通过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等收集数据,包括输血前后的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评价输血效果。

3.效果评价结果的报告:将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制作成报告,明确指出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流程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过程监控输血全过程的监控是保障输血质量的基础。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输血前监控主要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献血前的检查;输血中监控主要包括输血设备的合格验收、输血血袋和输血管的相关检测、输血过程中的监控、输血设备的校验等;输血后监控主要包括输血反应观察和报告、输血后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输血质量。

2.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和落实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输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包括设备的定期校验、试剂的验收及储存管理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评价,定期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4.异常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输血错误的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对于异常事件,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采取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事件处理等。

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二、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输入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疾病史等。

同时,将输血设备和试剂的信息录入系统。

2.选择根据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的信息,进行献血者的筛选和样本的适配。

确保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符合标准要求。

3.检测对献血样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传染病筛查等。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1. 前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非常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输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输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和流程,并对评估效果进行探讨。

2.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质量管理监控制度是指准确识别和评估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以确保该过程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度。

在输血过程中,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2.1 血液源的采集、存储和分类输血的源头,即供血单位的血液采集和存储,对输血过程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供血单位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执行血液的采集和存储的严格标准。

2.2 输血前的检测在进行输血之前,需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确认输血所需的血型和血凝素。

这一步骤旨在避免输血中的血型或血凝素不匹配,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2.3 输血中的配血和交叉配血输血前,需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以确保血液的准确性和匹配性。

配血包括确认受体血型和供体血型的匹配性。

交叉配血测试则是检测抗体和受体之间的相互反应。

这两个步骤都是为了防止血液不匹配,出现不良反应或其他潜在的问题。

2.4 输血中的输血速率和输血量的控制输血中,输血速率和输血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输血速率的过快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副反应,而输血量过多则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

3.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监控流程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以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监控流程。

3.1 得到医嘱输血之前,需要先得到医嘱并核实医嘱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3.2 取得输血血袋取得输血血袋之前,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输血袋的相应信息,确保匹配正确,并检查输血袋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

3.3 开始输血开始输血前,需要确保输血袋的信息和患者的信息相匹配,并检查输血针的质量和干净程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 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临床输血过程概述 • 输血前质量管理监控 • 输血中质量管理监控 • 输血后质量管理监控 • 效果评价制度的实施 •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的
意义和影响
01
临床输血过程概述
临床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 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注给患者,以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提高携氧能力、降低血黏度、补充凝血因子等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对于救治患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改进和提高
问题分析
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 改进措施。
培训和教育
对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增强其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意识。
完善流程
根据评价结果,对输血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输血过程 的质量和效率。
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建立
监督制度
评价指标的制定:根 据临床输血过程中的 关键环节,制定相应 的评价指标,如献血 者筛选合格率、采血 过程规范率、血液储 存合格率等。
数据收集和分析:对 评价指标的数据进行 收集和分析,了解输 血过程中的问题和不 足之处。
反馈和改进:根据数 据分析结果,向相关 部门和人员反馈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持 续改进临床输血过程 的质量管理监控工作 。
通过实施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可以 促进输血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
03
增强社会信任度
通过保障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 提高社会对输血事业的信任度,有利 于推动输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血液的洗涤
洗涤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液成分,去除其中的有 害物质和杂质。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 、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建立1.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明确输血过程的管理要求和各项指标。

2.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制度。

3.确定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

二、流程建立1.临床输血过程监控(1)术前评估: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症进行术前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2)血液检测:对供血者和血液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血型、抗体筛查、传染病标志物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液产品,确保输血的匹配性。

(4)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安全地输血,监测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5)输血结束评估: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

2.临床输血效果评价(1)不良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术后恢复评估:对输血患者进行术后恢复评估,观察输血是否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并记录相关信息。

(3)长期效果评价:对长期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输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影响。

三、质量管理监控和效果评价1.数据收集和记录:质控小组负责收集和记录与输血过程相关的数据,包括术前评估结果、血液检测报告、输血监控记录等。

2.数据分析和统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评估输血过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3.制定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根据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跟进实施效果,实现输血过程的持续改进。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的相关内容。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流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为加强我院输血质量管理,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要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

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次一人一管。

(三)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抽血,以防影响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四)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采集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护士收到血型鉴定报告单时,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

(五)取血时,护士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成分、血量;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条形编码、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的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方可取血。

(六)凡血袋有下列情景之一的,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现溶血。

(七)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负责核对血袋信息和交叉配血报告单信息,核对无误,签字后方可输血。

(八)全血和红细胞需在离开专用储血冰箱后30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者红细胞应在2小时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40~50分钟内完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30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200ml一般应在50分钟以内输完。

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建立1.监控制度建立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制度,明确监控的目标、内容、责任人和监控频率等,确保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发现与报告制度建立发现输血过程中问题、风险和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明确职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

3.效果评价制度建立输血效果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时间、方式和内容,进行输血效果的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输血工作提供依据。

二、流程规范1.输血前准备患者临床医师评估、医学检验科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科影像结果等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类型和量。

并核对患者身份识别。

2.输血操作规范洗手、戴手套、佩戴口罩、佩戴工作服,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血操作,在输血前核对病人身份、输血血型、血液成分、过期时间等信息是否一致。

3.监控与评价监控输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血型鉴定、标本采集、血液贮存、配血、输血操作等,通过设定的监控指标进行监控,并及时发现问题。

4.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发生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输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上报相关部门等,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三、质量管理监控措施1.定期内部审核组织内部对输血工作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检查各环节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制度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2.外部评估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外部评估,对输血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输血质量。

3.统计分析对输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时了解输血质量的情况,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效果评价1.输血反应监测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处理不良事件,评价输血效果。

2.疗效评价对输血后患者疗效进行评价,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指标、疾病进展等,评估输血对患者疗效的影响。

3.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受输血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的评价和意见,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血液制剂的领取
1、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单、受血者血样及交叉配血单进行配血且血液制剂经检验合格后
通知临床用血科室取血。
2、临床科室接输血科(血库)通知后由1名护士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简称取血者) 携带取血箱与血液制剂领取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3、取血者与发血者逐项核对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出库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 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发血。凡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一、临床输血申请
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
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
送检: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简称标本运送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 单”及时送交输血科(血库)。
三、费用办理
在确保不漏收血制品费用前提下,交叉配血后先发血后补交,急诊抢救用血欠费者由总
值班电话批准后,先抢救,后缴费。经输血科医师开具用血品种、数量、单价、金额,交患
者家属至门诊收费处缴费,发票送回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发票后,与缴费人员交接签 字。
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
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
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 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 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 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 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8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急诊申请单、受血者血样及用血处方后立即按处方要求予以配发血。
(30min内发血)
9、 急诊抢救患者备血超过1600ml或24h用血量超过1600ml,经治医生应在2天内按照要 求补办报批手续。
10、血液制剂的领取、输注同前。
急诊抢救输血流程图
急诊患者紧急输血
经治医师开具
输血申请单用血处方(注明用量)
4、采集患者血样:成人每管3-5ml,儿童至少2-3ml,新生儿至少1.5ml。
5、采集患者血样后,采血医护人员必须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全名签字。
6、在采集血样时必须避免下列情况:
1防止血样溶血,有溶血时必须重新采集。
2如患者正在输液,严禁从输液管中抽取血样。
3如患者需应用右旋糖酐或(和)白蛋白或(和)脂肪乳剂等药物治疗时,应在输注药物 前采集血样备用。倘若输注后采集的血样,应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注明并及时告知输 血科(血库)。
2、无直系亲属与相关人员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同意与备
案,并记入病例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紧急情况下先留取血样即可待配血完成后再进行相关检验。
4、申请单的填写:
(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漏项缺项目,并在申请单右上角注明“急”。
(2)用血者检查结果: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 性(+)”表示;如结果未回请在----上注明标本已抽,结果未回报;
(3)“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可双签)。
(4)立即将申请单交护士采集标本。
5、同时开具用血处方送交输血科划价,到收费处缴费或由医疗管理部、总值班签字后送交 输血科。
6、标本采集:护士接申请单后立即按受血者血样采集程序采取患者血样,同时通知标本运 送人员取标本。
7、标本运送人员接通知后立即将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一起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 识别。
3、 申请输注红细胞制剂: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号码标签(信息填写正确完整)分别贴在EDT航凝和有分离胶的一次性真空试管上(2管);申请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 液制剂: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号码标签贴在EDT抗凝的一次性真空试管上(1管)。
2、输血时
(1)输血时再次核对以下内容
(a)由2名医护人员携带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急诊号/住 院号、科室、病区、床号、血型、等,确认与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相符,再次核对血液 制剂袋血型与编码、有效期,无误后全名签字。
(b)倘若患者意识清楚时,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内容;倘若患 者意识不清,请直系亲属或相关人员说明患者的身份,再次确认后方可进行输血操作。
(2)取回的血液制剂应尽快给患者输注(30min内),不得自行储存
(a)输注前将血液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b)所有血液制剂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3)应告知患者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症状,立 即通知医务人员。
(4)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C以下方能实施。
特殊情况
一般情况
1F
1r

护士米集受血者血样+输血申请单
注明“抢救”字样
家属缴费后或总值班签字后
(6)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
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后15min以及输血过程中每30min1次、输血 结束时、输血结束后每30min1次连续2次对患者一般表现、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液体 出入量等进行监测记录,并需记录输注血液制剂种类和数量。倘若怀疑输血不良反应与相 关性疾病需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记录结果随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逐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送血库保存,并由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疗管理部 门。
(4)输血完毕后,将血袋装入专用样本袋内即时送回输血科(血库)登记,2-6C保存1d。
六、急诊抢救患者的输血流程
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 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 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
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 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2、采集血样时,如患者意识清楚可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 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时,通过询 问患者的直系亲属或相关人员,确认其身份。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 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
(2)应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输血前后应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4)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液制剂(尤其是红细胞制剂)时,前一袋血液制剂输尽后,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液制剂继续输注。
(5)血液从输血科取出后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0分钟,不得加温,输血并不是慢输总是安 全的。红细胞悬液每袋开始输注到结束不得超过2个小时。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 避免剧烈振荡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其他药物如酸 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 血开始前15min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倘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 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
(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4、血液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五、血液制剂输注
1、输血开始前
(1)由2名护士(其中至少1名注册护士)核对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及血袋标签 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3、输血完毕
(1) 将血袋码贴在“临床输血记录单(血液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血液成分出库报告单)” 上,随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2)医护人员对有或无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均应在病历中描述。
(3)患者有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医护人员在病历中描述必须包括:血液制剂种类与数
量、输血时间、发生输血反应时间、症状与体征、诊断与治疗等;无论有无输血反应,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