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合集下载

桥课文题目意义

桥课文题目意义

桥课文题目意义
"桥课文题目"可以指的是教材或课本中的某一篇课文的标题或题目。

这些题目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吸引人的课文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2. 概括主题内容:好的课文题目能够简洁明确地概括课文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先有一定的预期和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 提示学习重点:题目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和词组提示学生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重要语言点,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4. 增强记忆和回忆:好的课文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和复习时更快地想起相关的内容和细节。

总之,桥课文题目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概括主题内容,提示学习重点,增强记忆和回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谈文本的教学价值——以《最后一课》等为例

例谈文本的教学价值——以《最后一课》等为例

四、体会文本的体式特征
文言文:总体上说文言文教学价值应 该是言文并重的。其一,积累语言, 感悟阅读规律与方法;其二,抑扬顿 挫,因声求气;其三,咬文嚼字,品 味欣赏;其四,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 古文今读,古为今用。
四、体会文本的体式特征
例子: 《济南的冬天》
——写景状物类
《阿长与<山海经>》——写人叙事类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例谈文本的教学价值——以
《最后一课》等为例
文本的价值包括: 原生价值 隐含价值 衍生价值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 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 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 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一、依据文本的独特性
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眼有文本 心有学生 教有重点 胸有全局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谢谢聆听!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Βιβλιοθήκη 文本教学价值确定的四个视角
——以《最后一课》等为例
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2、关注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 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2、关注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
例子二、 四、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 理解。 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 上眼镜,两手绷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 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 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要想 笑,又难过。 ——《最后一课》
四、体会文本的体式特征
积累拓展 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设想一下,如果赫尔墨斯没有自以为贵…… 我们又能从语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 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 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作者:周贝来源:《江西教育B》2019年第07期“居文之首,勾文之要”是对标题在文中特殊作用的概括。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根据不同类型的标题,联系课文的重难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合理设计问题,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功能作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其语言与思维发展,为实现高效课堂开辟新途径。

一、猜读激趣法标题如同悬在篇首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师生前进的方向。

标题统率全文,概括性极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故我们可以运用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之前,出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就标题进行分析:标题是由什么词构成?是什么类型的短语或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是词,就弄清词性;是短语,就区分出短语的结构;是句子,就分析出句型。

这样解题后再让学生根据标题大胆猜测课文内容。

首先,猜测题材,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抒情;接着猜想文章会分为几部分,写什么内容;最后猜测文章可能会用到哪些素材。

教师在引导学生据题猜想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整理记录在纸上,这相当于猜想出课文的提纲。

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课文的背景信息,以供学生参考。

经过一番猜想之后,学生往往急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在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预设,确定本课的教学点,展示给学生,以起到引读的作用。

如教学《山中访友》时,笔者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分析题目。

大多数学生能分析出动宾短语,即“拜访朋友”部分,对状语“山中”则需要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就是“到山中去拜访朋友”。

那么山中的“朋友”有哪些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联想到大树、鸟儿、落叶、山泉等。

作者将山中的景物比作是自己的朋友,文章一定会用到大量拟人的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的题材便呼之欲出了——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猜想:文章可能用大量的优美词句描写山中的美景,作者将会用到哪些描写方法呢?除了刚刚想到的拟人修辞手法,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吗?会不会引用一些关于山中景色的名言佳句?教师这时应及时结合本课的教学点:(1)把握写景散文的特点;(2)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3)借鉴写景散文的写作手法;(4)学习在写景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猜读激趣这一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标题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将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便能积极投身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doc[修改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doc[修改版]

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

.doc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这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在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抓住文本的主要问题,以突破教学重点。

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从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生成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有什么区别?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是抱着怎样的感情在上课的?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问题的设计强调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探究文本。

因此在讨论主问题时,字词句、修辞、结构等方面的学习都会成为解决主问题的途径或手段,从而让学生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细微之处。

二、层层设悬,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从题目着手,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面对这一切困难,愚公是如何应对的?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这样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走进课文,从而明白文章的主要寓意。

三、问题设计着眼于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而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很好地利用这些“空白点”,就能够锻炼学生的联想、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问题设计应从学情入手,难易有度。

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问题设计前必须考虑的。

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主题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如果老师直接问:“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个问题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如果老师变换角度,设计两个较容易的切入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促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能由易到难,逐步实现对主题的理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文章标题的教学价值探微

文章标题的教学价值探微
奇 心 以及 探 究事件 因果结 局 的积极 性 。 类似 的文 章
细细玩味标题所包含的丰富情味者则少之又少。 这
对 普 通 的只 关 注 文章 原 生价 值 ( 信息价值 ) 的读 者 来说 , 本也无可厚非。 如 果 我 们语 文 教 师 在 阅 读 教
学 中也 这样 来处 理 文章 标题 . 这 无疑 是一 个 不小 的
中 学 语 文 . 教 海 拾 贝 I l l l 攀
弄清 真相 : 而 动物 界也 有许多 我们 尚未 解 开的谜 团 ,
文章标题韵教学价值探微
圃 童 志 国 对 大 多数 读 者而 言 . 文 章 的标题 往往是 阅读 的
比如 动物 为什 么要做 游戏 ?今 天 我们 要 学 习的这 篇 文 章—— 《 动 物游 戏之谜 》 一 不仅 介绍 了科学家 对 动物 游戏 行为 的观察 , 还提 出 了科学 的假说 。 接下 来
但 事 实 的情形 是 。 大 部分 教 师注 意到 了 文章 标
题暗 示 的文体 特 征 .也要 求 学生 关注 文体 特征 . 但
在 具体 的 教 学 中 却 不 能 做 到 以 “ 体” 定 教。 比 如 将 《 归去 来兮 辞 》 《 琵琶 行 》 《 离骚 》 等诗 歌统 统 上成 了
标题还有 “ 宇宙的未 来” “ 咬文嚼字” “ 林黛玉进贾
府” “ 林 教 头风雪 山神 庙 ” 等等 。
2 . 指 导 学 生 辨 别 文 体 特 征
众 所 周知 . 有不 少文 章 的标题 或 直接 或 间接 地
标 示 了 文体特 征 . 而 依 照文 体特 征进 行教 学 内容 的
就让 我们 一起 随着科学家 的研究 去一探 究竟 。

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作者:张海娟来源:《教育》2014年第36期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户”,是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它暗示了行文的线索,指明了写作的对象、范围,也反映了课文的主旨,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文题目,发现并拓展其教学价值,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扣“题”激发兴趣课文题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课文题目入手提问,能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

这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可谓是一举两得。

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读课文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们热情高涨:“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太阳这个词语上面多了个标点符号,这个标点符号叫什么?能不能不标这个标点符号?”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围绕课文题目学生纷纷举手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这么有名,怎么会有个小老师呢?”“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小女孩为小老师?”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

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揣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扣“题”融通课文课文题目虽然字不多,但是能统领全文。

题目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从内涵丰富、凝练性强的课文题目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不断解读文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文本内容,也能使教学活动去粗存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阅读,从而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一是聚焦大园子里的“小孩子”;二是观赏小孩子眼中的“大园子”。

两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课堂教学线索,理清了教学思路,也给师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围绕课文题目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全文围绕这句话写“海底世界”。

“小题”也需“大做” ——浅谈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

“小题”也需“大做” ——浅谈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

邹惠珍文章的标题具有概括性、针对性、醒目性,它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

透过标题,我们能把握文章的脉络,透视行文的主旨,触摸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仔细揣摩课文标题的特点,充分发掘课题作用,在感悟文本乃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小题大做,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整个语文教学简约而高效。

一、扣题导入,激发阅读期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的确,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各种类型的导人方法中,扣题导入是最简单也最有实效的一种。

引导学生围绕标题一遍遍叩问、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扣题导入要关注题眼。

题眼是标题的核心,提示了文章的重点。

比如,《莫泊桑拜师》一文的题眼即拜师,拜师是一
邹惠珍文章的标题具有概括性、针对性、醒目性,它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

透过标题,我们能把握文章的脉络,透视行文的主旨,触摸作者的情感。

课文的教学价值怎么写

课文的教学价值怎么写

课文的教学价值怎么写《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蝉》一文的教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课堂上是如何利用文本,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能力,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的。

一、尊重文本内涵,从文本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在把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做最初层次的理解分析。

首先我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中的有关生命的意义的文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作为课堂导入语,入题后,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感知文意。

思考:1、作者都写了蝉的哪些特点,从这些叙述中你能否读出作者对蝉的感情是怎样的?2、文章中有没有你觉得用语法现象无法解释的句子(或你认为的病句),如果有,请找出来共同分析。

3、从这篇文章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4、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只是在写蝉吗?如果不是,那还写了什么内容?在通过这些问题梳理之后,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以及修辞都有了较好的理解,对文章的内涵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重视文本情感挖掘,以情感带动学生思维。

有人说:“诗歌赏析时,诗中得有一个‘我’在”。

我认为,在散文的阅读赏析中也应有一个“我”在。

赏析散文不仅要赏析文章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要有自我的情感体验,要有对社会、多人生的领悟。

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文本时,要重视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之课文标题的教学功能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之课文标题的教学功能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之课文标题的教学功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

由于位置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对标题往往反复斟酌,力求取得给人视觉冲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

从阅读的角度看,解读标题既是文本理解的一个窗口,也是文本阅读的一种方法。

注重对标题的分析,能窥一斑而洞见全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阅读、思索与探究的积极性,并为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打下坚实的根底。

根据笔者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至少可以这么用——语文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最终效果也表达在学上。

为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笔者在课前一般会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而相关的预习任务,有时就针对标题设定。

例如学习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我布置的自学任务是:①标题关键词之一为“眼泪”,请思考:谁流泪?在什么情况下流泪?请找出描写其流泪的段落,明确这是一滴什么样的“眼泪”。

②“水”也是关键词,请思考:谁要“水”喝?要了几次“水”?在什么情况下要“水”?“水”化作“眼泪”,说明了什么?③“换”,词典的解释是“给人东西的同时从他人那里取得别的东西”,文题中的“换”符合词典意思吗?怎样理解它的语境义?④文中喂的明明是一葫芦水,题中为什么说是“一滴水”?以上几道思考题,能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动”起来,包括心灵的震动、思维的启动以及表达的冲动。

在常态下,我们阅读一篇课文,首先注意的大概就是文章标题。

因此,在正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由题目导入新课,是引领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比方阅读散文《老王》,教师板书课题,并在课题下写出“王老”二字,然后发问:“把标题改成‘王老’行不行?为什么?”学生略加思考后作答:“不行,‘老王’是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三轮车夫,连名字也不被人知道;‘王老’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带着尊敬的味道。

”标题“老王”是课文中最先进入学生阅读视野的部分,教师用“老王”与“王老”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打下了根底。

20095759_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略谈

20095759_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略谈

学海拾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标题(也就是题目)往往简洁明了,含义深邃,或是课文的主要要素,如故事的主要人物(《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主要描述或说明的对象(《秦兵马俑》《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发生地(《天安门广场》《九寨沟》),或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窗口(《卢沟桥烽火》《李时珍夜宿山寺》),或是课文主题的升华概括(《海洋——21世纪的希望》《生命的壮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标题,巧做文章,会给语文教学带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扣准要素,开展语言训练标题为文章的要素类课文,教学可以紧扣标题要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初步感知、梳理课文。

教者执教《詹天佑》时,紧扣课文主要人物詹天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詹天佑是,我的理由是。

孩子们运用自己在预习中所获得的基本知识,有的回答“詹天佑是伟大的工程师”,有的回答“了不起的爱国者”等等,理由也很充分。

当然,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

二、扣题设疑,梳理课文脉络有些课文介绍了课文的主要事情或主要内容,教学时抓住课文标题,巧妙提问设疑,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的脉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教师首先扣题提问,“我”是谁?“祖国”是哪里?“我”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祖国?“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我”这样的愿望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课文通过“我”这样的行为表达怎样的主题?……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自然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脉络也就一目了然,学起课文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质疑推理,优化重点教学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推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而标题是这篇文章精华的浓缩,是课文的眼睛和思维的窗口。

引导学生进行标题质疑,并展开讨论、思辨,进而推导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优化。

课文教学价值的探寻与挖掘

课文教学价值的探寻与挖掘

课文教学价值的探寻与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是学习语言的根本,它核心的功能是指引学习者使其能够通过课文来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言能力和其他学习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本文将探究课文教学价值的深刻性,讨论语言学习者如何挖掘和发掘课文中的价值,以期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并达到学习目标。

首先,课文教学价值体现在“理解”层面,它可帮助语言学习者发现运用某种语言完成某种任务的可能性,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使用规则,以及语言的不同形式、不同寓意、不同文化等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需要有良好的认知和分析能力,通过聆听、观察、猜测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其进一步掌握语言的使用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发现自己未知的新领域,拓展学习内容,从而掌握语言的更多信息和特征。

其次,课文教学价值体现在“表达”层面,它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找到词汇和句式的正确使用,以及语言文化的特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课文可以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社会文化,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自己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到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最后,课文教学价值体现在“交流”层面,它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不同场景下的语言使用,例如,通过阅读新闻文章或看电影、听收音机等,可以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不同场景下的言谈话语的使用,熟悉不同场景下的对话情景,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课文的教学价值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语言,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的理解语言的结构与运用,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更加全面的理解社会关系、文化习俗和社会风俗等特性,从而更好的学习语言,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课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开展探究和挖掘,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入有效的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更好的利用课文中的主题、内容等进行讨论,来既强化自己的语言学习,又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让语文教育更有意义

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让语文教育更有意义

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让语文教育更有意义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

为了让语文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们可以借助经典课文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的方法和意义。

一、经典课文的选择在选择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搭配。

经典课文可以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例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论语》等。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积淀、历史传承和智慧启迪,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1. 提供开放性问题:在学生熟悉了经典课文的基本情节后,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对于《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教师可以问学生:“贾宝玉一生追求的是什么?”“黛玉为何病倒?”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

2. 辅助素材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影视片段、音频资料等辅助素材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经典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观看电影《活着》,学生可以对《活着》一书中人生的价值与尊严有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3. 创设情景讨论:教师可以创设小组或班级讨论的情景,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三、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研读经典课文,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人类存在的共同问题和关切,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升学生的个人思辨和批判能力:经典课文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通过解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判断与批判精神。

3. 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典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抉择。

例谈如何挖掘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

例谈如何挖掘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抓住题目或是其中关键的词语,无疑就是抓住了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标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明白课文题目的独特作用,这是对标题教学资源的一大浪费。

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出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从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入手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是教师高超教学智慧的体现。

在教学中,许多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课文的标题切入,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学习,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这也是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之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著名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仍不忘国耻,投入音乐创作,在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在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就可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质疑问难,说说自己从这个题目中看出了什么,有何疑问。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不在自己的祖国,那么,“我”是谁呢?“我”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祖国呢?“我”是因为什么离开祖国的呢?“我”为什么不可以回到祖国,而是让人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然后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与交流。

这样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首要环节,教师根据课文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及时有效切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有目的的阅读,真正把标题的教学价值落到实处。

二、从教学目标的突破点入手在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标题既揭示了文本主要内容,又直指文章主题。

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找准教学目标的突破点,引领学生快速突破教学目标,以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发掘教学价值的“点”_苏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发掘教学价值的“点”_苏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发掘教学价值的“点”_苏版新课标一篇课文还未进入教材之前,它只能作为人们阅读的一样性材料,阅读的主体要紧是从中猎取信息,或是休闲,或是猎取一样性知识,即所谓的原生价值。

一旦进入教材,它就增值了,除了原生价值外,还具有教学价值,即它是如何传播信息的,通俗地说确实是作者的言语聪慧。

那么如何挖掘一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点呢?下面试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从教材的原生价值到服务课堂的教学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的原生价值:学生阅读获得了什么必须明确,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须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那么如何统一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从显性的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来看,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前台,而教学价值处在教学的后台。

然而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一直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服务的,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

如何用好教材的原生价值呢?在我们常态课的教学中,一样会有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或让学生初读课文,那个时期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价值还未得到实质性的表达。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要紧目的确实是让学生猎取文中的一样信息,为真正实现教学价值打好基础。

《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我们要让学生猎取哪些信息呢?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1.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时刻风俗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课文哪些词语是第一次认识的?4.课文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个更有味?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猎取一样读者要猎取的信息。

但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点”。

我们的重点是学生在猎取这些知识外,再连续追问:如,北京的春节为何会给我们这么深的印象?它是如何描述的?这就牵涉到语言信息的处理,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

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实际上确实是语文教材的语文智能价值。

借“题”发挥画龙点睛——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

借“题”发挥画龙点睛——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

借“题”发挥画龙点睛——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发布时间:2021-09-07T11:17:58.1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作者:金礼朋[导读] 课文题目是整篇课文的眼睛,它具有概述文章内容,指出文章行文脉络,凸显作者思想情感等作用。

金礼朋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三甲街道中心小学浙江台州 318000摘要:课文题目是整篇课文的眼睛,它具有概述文章内容,指出文章行文脉络,凸显作者思想情感等作用。

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题目同课文一样是宝贵教学资源,也值得我们老师不断地深挖。

它能为我们优化阅读教学,体会文本秘妙,开展言语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把课文题目读深,读透,读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课文题目价值运用课题作为一篇课文最开篇,最显眼的一部分。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课文的题目,或是一篇课文的内容概述,或是文章的行文脉络,或是作者的情感体会……借“题”发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题目形式多样,新颖贴切。

从课文题目的表达内容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主旨作题、对象作题、事件作题、体裁作题等。

这些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题目为我们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一、巧读课题(一)、巧读课题明体裁每一篇课文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裁,散文、小说、记叙文、诗歌……每一种文体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之处,不同的文本体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重难点也各有各的差异。

明确课文的体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一篇课文的文本体裁。

例如:《守株待兔》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寓言类课文;《赵州桥》则很明显是一篇说明文;《在牛肚子里旅行》很容易就让人知道这是一篇童话课文。

明了课文体裁后,更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巧读题目促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进行“生本”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挖掘标题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挖掘标题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挖掘标题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者:卢翀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7期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文章的标题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凝练性、醒目性的特点,它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

它或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写作内容,或点明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成为文章的线索,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主题,透露出文本的情感……可以说,标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价值。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标题常常被教师忽略了,没有发挥它在教学中应有的价值,从而造成了这一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仔细揣摩课文标题的精妙,充分挖掘课文标题的价值,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充分进行利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化平淡为神奇,让整个语文教学简洁而流畅,简约而高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紧扣标题精彩导入课文课堂导入就是课堂的开端,是课堂的第一锤。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象磁石一样牢牢的把他们吸引住。

”其实,课堂导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吸引住学生,还应该快速切入文本。

教师若能紧扣课文标题导入,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

程翔老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友谊是人与人交往中非常珍贵的感情。

伯牙与钟子期、李白与杜甫、鲁迅与瞿秋白等等,友谊的佳话不胜枚举。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友谊被列宁称为‘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个人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

今天我们来学习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写的一篇悼词,看一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他最亲密的战友的。

”这一导入由友谊的话题直接进入文本标题,落脚在“评论”二字上,不仅吸引了学生兴趣,更是干净利落直入文本,快速进入了后面的教学内容。

二、紧扣标题快速切入重点孙双金老师认为:“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研读课文题目提高教学效果

研读课文题目提高教学效果

研读课文题目提高教学效果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扩展题目,分层阅读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

这类题目的课文大多是记叙文或说明文。

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龙宫索宝》时,可启发学生将题目扩展为“神勇广大的孙悟空勇敢地去东海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之宝”;《看戏》可扩展为“首都人民到剧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穆桂英挂帅》之戏”;《苦练》可扩展为“陈招娣在袁伟民教练的指导下苦练垫球”;《松鼠》可扩展为“小巧玲珑的松鼠”;《核舟记》这一题目可以变换词序后再扩展,把它改成“记体积小、构思巧、工艺精、内容多的核舟”。

在让学生对题目的扩展之前,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扩展课文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课文。

这样层层深入地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分层阅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较好。

二、分析题目,整体阅读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等等。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谈骨气》、《爱莲说》、《桃花源记》、《出师表》等课文题目中,应抓住体现文体特点的关键词“谈”、“说”、“记”、“表”等进行阅读教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难忘寄园情》、《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反对自由主义》等题目中,应抓住关键词或短语“为中华崛起”、“难忘”、“要养成”、“反对”等,然后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基于课文标题的主问题设计与教学例谈

基于课文标题的主问题设计与教学例谈

基于课文标题的主问题设计与教学例谈作者:阚丁丁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9年第2期[摘要]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课文标题是主问题设计和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教师可从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品味语言特色、体悟思想感情、知识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主问题设计与教学。

[关键词]课文;标题;主问题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07-02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关键问题。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上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课堂活动上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中。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大力倡导主问题教学。

他认为运用主问题进行教学可以规范学生的课中活动,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频繁的回答,有效克服语文阅读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等弊端,遏制教师过多地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课文标题是主问题设计的有效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角度是多样的,优秀的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提炼出恰当的主问题。

如张艳老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以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为突破点,设置两个主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其次是一个科学家?既然首先是革命家,其次是科学家,文中为什么先描写了他是一个科学家?通过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与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解结构安排的原因和作用。

这样的课堂教学集中有序,学生阅读、探究活动充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找到恰当的关键句和关键段来设置主问题,而课文的标题则是一个十分适切和便捷的主问题切入点。

首先,课文一般都有精心拟制的标题;其次,标题位置醒目,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切入自然;最后,课文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眼睛”和“窗户”,其地位十分重要。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知晓文章的阅读重点,窥探文章的写作思路,甚至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作者:张海娟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年第12期
课文题目(以下简称“课题”)是课文的“窗户”,是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它暗示了行文的线索,指明了写作的对象、范围,也反映了课文的主旨,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课题,发现并拓展其语文教学价值,能够使语文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扣“题”质疑问难
课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课题入手提问,能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

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学生热情高涨:“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太阳这个词语上面多了个标点符号,这个标点符号叫什么?能不能不标这个标点符号?”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围绕课题学生纷纷举手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这么有名,怎么会有个小老师呢?”“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小女孩为小老师?”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揣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扣“题”融通课文
课题虽然字数不多,却统领全文。

它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从内涵丰富、凝炼性强的课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不断解读文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文本内容,也能使教学活动去粗存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阅读,起到“提纲而顿、全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一是聚焦大园子里的“小孩子”,二是观赏小孩子眼中的“大园子”,两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课堂教学线索,理清了教学思路,也给师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围绕课题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全文围绕这句话写“海底世界”。

②全文围绕这句话从、、这三个方面写“海底世界”。

③分别概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差异很大;海底矿产资源丰富)。

④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出海底是个、、的世界。

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既融通了课文内容,又对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三、扣“题”揭示主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些课题直指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便能一目了然地窥探文章的主题思想,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剪枝的学问》等。

也有些课题含蓄隽永,需要我们反复揣摩方能窥探文章细腻的情感,触摸作者那颗滚烫的心。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一课,他是这样巧借课题揭示主题的:
师: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你一定有许多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生:爸爸虽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却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生:我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知道了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名、多么伟大,总会有个启蒙老师。

生:即使再伟大的人,遇到自己的启蒙老师,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
师: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将最美好的语言献给老师。

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语言歌颂老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老师就像园丁,一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老师就像学海里的一叶扁舟,搭载着我们渡过学习中的难关。

生:老师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师:说得真好!(教师将题目中的“老师”擦去)“老师”没有了,上哪儿去了?到每个同学的心坎儿里去了。

老师常驻在你的心坎儿里,和你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贾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那轻轻一擦,相信课堂结束时,随着“老师”的一点点擦去,对老师的感念与感恩已经深深地烙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文章的主题思想也于不知不觉之中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四、扣“题”培养语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利用好“课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体味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感受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子里缺水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喜爱,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全文写了三个场景:一是挑水的艰辛,二是洗澡的痛快,三是淋水的舒爽。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四“读”课题:
师: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长长的路,炎炎的烈日下走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他们挑水是多么艰辛和沉重。

生:(齐读课题)水!
师:已经一年多没有洗澡了,人们身上每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

在这个严重缺少的村子里,能够痛痛快快地洗澡是奢望。

现在下雨了,大人小孩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这是一种多么痛快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母亲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水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我们的胸和背,然后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一种多么舒爽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在这个干旱缺水的村子里,尽管人们非常渴望水的抚摸和清凉,但是能够和水这样亲密接触的日子真的不多,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齐读课题)水!
教师通过娓娓叙述,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立体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

学生对课题的反复诵读,使情感与语感融为一体,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升华,语感也在情感的升华中变得细腻而丰满。

五、扣“题”训练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紧扣课题设计小练笔,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及文本的语言形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结合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篇“航天飞机自我介绍”。

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动物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仿照课文的写法,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为题,具体写一写事情的经过。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习得言语形式”,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

总之,课题虽小,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课文题目,挖掘课题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加以运用,学生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的收获。

【责任编辑:白文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