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会存在城市

合集下载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1]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1]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 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 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一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特色显著的历史文化。 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乡村——耕地
城镇——居住用地
原因: 乡村——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 最基本的职能,是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 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
3. 想一想,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原因有哪 些?试举例说明。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纽约曼哈顿
东京银座
上海陆家嘴
北京王府井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商业区、 市政与公共服务区、 交通与仓储区、 生态功能区等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1. 读图 2-1、图 2-2、图 2-3,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 各有什么特点。
2.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 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探究 3]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 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地理学论述城 市起源主要归结为三个基本原理:①拉采 尔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传播论;③ 进化论思想。 • 现代社会科学家,提出了4 种有关城市 起源的理论: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2. 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3.军事论或防御据 点起源论;4.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D.水资源与城市形成
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 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河口处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于城 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印度的加尔各答,美国的新奥尔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 斯,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于三角洲上。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 天津、武汉、南京等,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皆形成于渡口处。早期由于英国经济重心在东南部的 太晤士河两岸,商品贸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伦敦附近狭窄,成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 荟萃,商务渐盛,终于使伦敦形成一个重要城市。大湖泊也利运输业的发展,湖滨又是水陆运输重要的交 接点,有利于城市发展。如美国的芝加哥(密执安湖)、德卢斯(苏必利尔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 我国的岳阳(洞庭湖)、九江(鄱阳湖)、无锡(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在海岸带(尤其岩石海岸具 有优良港湾的地区)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都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上海、大连、青岛、 泉州、福州、汕头、广州,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日本的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等海港城 市都属此类城市。在海峡和运河的两端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例如直布罗陀和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与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与科隆(巴拿马运河)等城市皆属此类。

市政管理学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市政管理学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积极效应: 积极效应: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 • • • 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 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 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
负面效应: 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 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 • 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 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城市化 迎来了普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广 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 立,走上了自主型工业化发展 道路,城市化的发展主流开始 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1842—1949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 2. 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 3. 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 4. 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4 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2.3.1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广义地看,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 广义地看 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 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在城市 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化是近代以来由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 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二章 城市社区

第二章 城市社区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经过了四个阶段:(1) 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 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 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三、中国城市的类型和分布 1、我国城市的类型 (1)按城市的行政级别。处于城镇体系的顶层的是上
西方封建城市复兴的迹象,直到公元九世纪以后才 出现。在一些自然交通线的交叉口、港湾、河岸,城市的 发展要更迅速一点。不过虽然这些城市在当时的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规模还是相当的小。而且十四世 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再次减缓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1377年,伦敦的人口仅有三万。
城市化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在 1600年左右,万人以上的城市欧洲只有十四个,1800年也 还只有二十二个,但到了1900年,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就增 加到一百三十六个,1910年又增加到一百六十八个。
2、城市的空间分布
从目前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地 域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改变。
从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分布来看,东部38个,占 48.72%,中部32个,占41.02%,西部只有8个,占10.26%。 在人口的集聚程度方面,东部地区城市市区人口占东部地 区总人口的53.06%,这一指标在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 38.81%和29.22%。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2)按城市的等级规模。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城市市 区非农业人口5-20万人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 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随着特 大城市人口的持续膨胀,又把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列为超 大城市。(蔡禾《社区概论》2005年)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二)城市的特征
1、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拥挤的空间 2、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容纳这样 的高密度 3、更多专业化的土地用途 4、城市经济具有更加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功能 5、都市区域和城市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 观和行为模式。 6、城市具有多功能的管理机构及官员 7、通常包括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密集的居住 区域。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定居生活的确立、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基层的
分化、社会财富的集中”
城市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农业
的发展,也就没有城市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剩
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群的分化和
阶级的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以发
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同时又与军事、政治、宗

第二节 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一、城市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一)西方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演进
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
000
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 业发展缓慢。 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 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 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6)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
(7)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
(8)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
2.半殖民地时期
3.计划经济时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 城市发展特征
(一)世界城市发展特征
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高潮期 (高速城市发展时期) (1)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国家不断增多 2、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明显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 第三节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 第三节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发展中 国家中期阶段B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思考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答案 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章城市发展进程

第二章城市发展进程

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城市现象是一个 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 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 灵魂。”
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在《城市:对于开展城 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认为,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 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 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是文明人类 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人类的城市 史。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截至 2006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 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全国城镇人口已达 5.77亿(有一些水分),城市化率达到43%。
(二)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背 景
为什么在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出台加速城市化进展 的政策?
1961-1965年城市化出现滑坡,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 九中全会决定精简城市人口,三年减少2000万;1964年 颁布《关于户口迁移政策的规定》,对农村迁入城市人口 进行严格控制,导致城市化发展滑坡。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大量城市青年下乡,城 市人口减少,城市化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 来遏制城市化的发展,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1、扩大内需。直接原因。与高校扩招出台一样。
2、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原因。
3、消除城乡对立。维护社会稳定。
(三)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王佃利等,《现代市政学》32-33
(1)政府主导。发达国家是自由放任式发展方式。
(2)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发展模式。
(3)人口总量庞大是制约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

第2章 城市的特性与城市的成长

第2章 城市的特性与城市的成长

城乡一体化
日本不同城市规模的人口增长率
2.3城市成长的空间构造
2.3.1 城市空间构造模式
⑴同心圆模式
莫 斯 科
北 京
1992
北 京
1992
⑵扇形模式
纽约
东京
⑶多核心模式
伦敦
⑷城市中心商务区核框架模式
芝加哥
1978年
1988年
1997年
2009年
2.3.2 城市空间构造的形成机制
第二讲
城市的特性与城市的成长
第二讲 城市的特性与城市的成长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特性与城市化
★ 城市成长的影响机制 ★ 城市成长的空间构造
2.1城市的特性与城市化
2.1.1城市特性
① 城市人口有一定规模
② 城市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城市设施
⑤ 有独立的行政能力
城市
成长
城市 管理
现状 条件
城市人口与产业发展循环i
2.2.2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影响
规模效应 集聚效应
企业集聚对城市成长的影响机制
城市成长对企业的影响
2.2.3交通条件变化影响
2.2.4 城市发展政策影响
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
全球化经济时代
1. 2. 3. 4. 5.
建设若干个世界级(国际性)城市 重视城市连绵区的建设 构建大都市地区双层次地方政府体制 2O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正视郊区化现象,逐步完善郊区发展政策
⒈附加值地价与城市构造
城市土地的地价附加值曲线
2.交通工具与城市构造
东京交通 工具与城 市构造 (19671968)
主要交通网与城市构造
2.3.3 城市商务区与城市核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形成了特有的城市人造景观。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人文通识第二季城市 -回复

人文通识第二季城市 -回复

人文通识第二季城市-回复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聚居形式,由更高密度的人口、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复杂的社会机构组成。

城市是人们汇聚起来、交流合作的地方,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挑战。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间,如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古埃及城市和古印度城市。

这些早期城市的建立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人类劳动力、行使政治权力和保护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开始发展成为商业中心、文化重镇和政治中心。

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单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城市常常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

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其次,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由于人口集中,城市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商业、文化和教育机会,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此外,城市还是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中心。

政府和企业总部常常设在城市中心,这使得城市成为权力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市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聚居和生活的条件。

它集中了大量的住宅、商业、娱乐和文化设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城市中的企业和商业机构为人们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也是文化的传播中心。

艺术、文学、音乐和电影等各种文化形式在城市中得以繁荣发展,并通过城市向外传播。

然而,城市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环境负担。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导致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其次,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贫富差距、失业率和犯罪率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此外,城市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医疗条件不足等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减少环境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DOC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DOC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人为减少交通成本,在企业附近区域居住; 企业周围土地需求增加,土地价格上涨; 工人节约利用土地,提高了企业周围区域地 区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一个工业城镇出现了。
第五节 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
1、生产模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创新; 家庭作坊和小作坊开始消失; 工业产品的生产逐渐转移到大工厂里。
第1篇
城市发展的市场推动力
第2章 为什么会存在城市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贸易城市及其特征, 掌握工业城镇的特征。
【重点难点】
工资与产品价格决定 工业城镇体系 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
【推荐书籍】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纪》 (第七版)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著 董书慧 王昶 徐正源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六节 工业城镇体系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一、区域均衡状态
企业均分市场 工人专业化分工,一部分工人在城镇生产衬 衣,一部分在农村生产面包。 每个企业获得零经济利润,农村和城市工人 的生活水平具有无差异性。
二、农村土地价格调整
离衬衣企业近的农村家庭,购买衬衣的交通 成本低,需要支付更高的土地价格。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三、工业城镇为主体的区域体系
农村地区
越靠近城市,土地价格越高。
城市内部
越靠近企业,土地价格越高。
第七节 资源导向型企业与加工型城 镇
资源导向型企业
原材料的运输成本高,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低。
市场导向型企业
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低,产成品的运输成本高。
一万年前,地球气候稳定下来。
一、城市产生的根源
个体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二、假设庭院生产
消费者即生产者; 所有产品都在庭院生产,即不存在集中生产 或集中人口。
第一节 城市形成之前的地区—— 庭院生产
一、什么情况下农村不会发展为城市?
相同的生产力 交易的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2、交换的规模经济
即运输成本随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贸易企 业将建立,替代家庭收集、运输、分配商品。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
3、众多贸易企业的出现推动了城市的 发展
贸易企业在交通成本低的交通要道——路口、 港口、河流交汇口选址; 企业和工人集聚。
第三节 城市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教材扩展】
人类文明早期城市:
2、工业城市与贸易城市的不同
工业城市的工人主要从事产品生产,而不仅 仅是分配其它地区生产的产品。
一、制造业创新
手工生产被标准化的机器生产替代,巨大的 规模经济开始出现,促进了制造业和工业城 市的发展。 缝纫机、制鞋机
二、运输业创新
城市间运输业的创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因为创新降低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并推动了 工业城市的发展。
3、其他城市的错误
费城和波士顿通过法律阻止拍卖方式。
第四节 工业城镇
假设: 面包是规模收益不变; 衬衣是规模收益可变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
一、工资与产品价格决定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1、农村与城市实际工资相等
城市工人工资=农村工资+城市生活高于农 村的费用
2、衬衣生产价格(生产费用)
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二、美国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费城,宾夕法尼亚州,收费公路 纽约,伊利运河 新奥尔良,河流,木船-汽轮船 亚特兰大,铁路运输替代河流运输,铁路沿 线城市兴起
【教材扩展】
纽约的发展: 1、交通发展
开凿伊利运河连接纽约和五大湖。
2、商人创新交易方式
拍卖
生产力差别足以弥补交易成本,贸易才产生。
二、机会成本
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 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教材扩展】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说: 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 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三、交换中的规模经济
1、专业化和交换的出现并不必然推动城市 的发展。
面包+2 衬衣-2
3、交换
北方:4件衬衣 = 南方:2个面包 即2:1
4、结果
北方:
面包:2, 衬衣:2
南方:
面包:0,衬衣:4
5、交易成本的限制
北方生产2件衬衣的时间是20分钟,北方的 交易时间必须少于20分钟。 南方生产2件衬衣的时间是120分钟,北方 的交易时间必须少于120分钟。
劳动成本+其它要素成本
3、衬衣价格
生产费用+销售的机会成本
4、企业生产与家庭生产的竞争
企业生产的净价格(生产价格)必须低于家 庭生产的成本,企业生产的衬衣可以向任何 一个家庭销售。
二、工业城镇的市场范围
1、企业的市场范围
企业生产的衬衣销售价格低于家庭生产衬衣 成本的所有地区。
2、工业城镇的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公元前3000年, Eiridu,Ur乌尔,Lagash,Kish; 公元前2000年,Babylon
尼罗河流域:
Memphis,Helipolis,Thebes,
一、世界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地中海沿岸的 现在的黎巴嫩。
迦太基
公元前500年,雅典,区域贸易中心。 11世纪和12世纪,意大利人,同北非国家 和东方国家贸易。
二、推论
人口均衡分布,没有城市。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第二节 贸易城市
一、比较优势与贸易
1、假定
在一个小时内,生产面包、生产衬衣 北方2 : 6; 南Βιβλιοθήκη 1 : 1;2、如果专业化
北方1小时仅生产衬衣(不生产面包),则:
面包-2 衬衣+6
南方2小时仅生产面包(不生产衬衣),则:
一、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二、加工型城镇体系
资源导向型企业
卖方垄断。
市场导向型企业
买方垄断
三、原材料导向型产业的其他例子
钢铁企业变迁 煤产地:5吨煤+2吨铁矿石 铁矿石产地:技术提高,煤消耗下降
水资源丰富地区 市场:运输技术
三、农业革新
农民用机器取代了人力和简单的耕作工具;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人均产出; 一部分农民成为剩余劳动者; 开始向城市的工商业企业转移。 犁、收割机、农业科学……
四、能源技术与区位决策
以水车为动力,企业沿着河流修建,城市也 在偏僻的河流旁发展; 蒸汽机的出现,企业出现在煤矿附近,以及 交通方便运输煤的地方,城市也在这些地方 发展; 电力的发展降低了能源产地在企业选址中的 重要性,企业选址更加重视与其他生产要素 产地和消费者的距离及易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