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 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_________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1 教材分析:《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

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背影》是⼀篇纪实散⽂,也是⼀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学习⽬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爱的深沉。

2.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字来⾃于哪篇课⽂,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回答,引⼊⽂题,⾛近作者。

⼆、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阅读课⽂,理清⽂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初步赏析。

⾃读,提问,感知。

1.⽂题为“背影”,那么⽂中⼏次写到了⽗亲的背影?“背影”在全⽂中起什么作⽤? 2.你认为最感⼈的是哪⼀次背影? 3.⽂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现在,再读这幅⽂字描绘的画⾯,你⼜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朗读,再次体会第⼆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体味出⽗亲买橘的不易以及⽣活的艰⾟,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亲为什么给⼉⼦“买橘”? (学⽣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2.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教学⽬标: 1、抓住⼈物的⾔⾏和细节描写,感受⽗爱。

2、能抓住⼈⼈物的⾔⾏和细节进⾏对⽗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 ⼀、古诗导⼊ 师:同学们,先让⽼师念⼀⾸古诗吧。

《游⼦吟》诗中的哪些地⽅让你感动呢? 师:⾃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将背上⾏囊独⾃远⾏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

已⽆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的疼爱⼀针⼀针地缝进游⼦厚实的⾐服⾥。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一堂令学生感动的课——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实录执教宋秀荣教材分析《背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不仅表现了深深的父爱,还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怀念之情。

这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家庭生活的几篇文章中的一篇,且写到了对父爱由不理解到被感动的过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正是十三四岁,正是自我意识空前发展的时期,他们往往自以为是,也正是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老师容易闹矛盾的时期。

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受亲情、理解父母是很有好处的。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表现的父子亲情及体会生活中的亲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3.学会理解、关爱父母。

重点:理解文中所体现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情。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视频散文《背影》、歌曲《懂你》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示课题,然后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出示)下面由一个学生来读一下。

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收在各级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

师:请大家记忆一下。

生记。

师:《背影》这篇文章曾感动过和正在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它到底写了什么事?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出示)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生:《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就是课文最后一节提到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与世长辞的日子)朱自清作为人子,怎不悲伤感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背影》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对于散文语言特色的感知能力,培养运用生动、贴切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形象塑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散文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的审美特征,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尝试进行个性化表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影》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背影》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学会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美好品质;体会散文的韵味,提高文学素养。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过于热闹,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在引导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我发现有的同学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多给予这类学生机会进行口头表达,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散文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背影》这篇课文。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对于难点三,教师可以提供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等,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逐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21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21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21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

带着情感阅读课文,欣赏关键句子的意思。

2、理解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和简单而深情的语言特征。

【教学时间】两小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A部分【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单词,记住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3.欣赏字里行间的人情。

1、导入文本并介绍作者。

导语:同学们,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写的《背影》。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文集中有散文集《踪迹》、《欧洲游记杂注》和一些文艺作品。

《春》、《荷塘月色》、《绿》、《背》等代表性散文作品。

文章背景: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上,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

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导入师:摄影师斟酌着光与影的变化用镜头定格父亲,雕塑家用刻刀和线条来塑造父亲,画家用画笔和色彩来表现父亲,而作为文学家的朱自清用独特的视角、平实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一个永恒的父亲形象。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梳理“背影”师:上节课通过梳理课文,发现文中共写到——四处背影:师生共同复习:师:四处背影,最精彩的是——生:望父买橘画背影。

凝望背影师:我们就先聚焦这个背影。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此段。

一生举手起立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觉你的心正在慢慢靠近背影。

同学们,在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让你感动?生考虑、举手。

一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攀”,因为这个“攀”字说明了月台非常高,父亲需要抬高双手去够,这就挺费劲的,而且作者提到父亲胖,所以就更难了。

所以我觉得“攀”挺打动我的。

还有“缩”,“缩”就是两脚向上,全靠两条胳膊使劲,很费劲。

师:真是设身处地,体会了父亲当时的艰难。

那你能不能把这句话朗读出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同桌点评一下他的朗读吧。

同桌:他读得很流利,但似乎没有把他所说的“攀”和“缩”读出来,我没怎么感觉到父亲爬月台的不容易。

师:你来试试!生读,语气读出了起伏。

师:朗读的时候想要强调某个词或者某种意思,就要有意识地把它或读重,或拉长,或读轻。

要有一个处理的过程。

这样,朗读可以体现出你对文章独特的理解,同时,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如何处理这句话。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这句话中“攀”字如何强调比较合适?生:读重。

师:这句话还有需要强调的词么?生:应该还有“上面”。

师:“上面”在语气上如何强调呢?生:把“上”读重。

师:非常好。

自己试着读一下这两句话。

生重读。

师: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将“攀”“上”读重。

师:我们继续看下一句话中,着重指出的应该是——生:缩。

师:对,这个“缩”字,我们只需要将它的发音读饱满,不要半含半露。

注意一下你的口型。

生:缩——师:很好,一起来读这句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实录欣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实录欣赏

《背影》教学实录欣赏一、情感铺垫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

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

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

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

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

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

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三、交流感受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名师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名师课堂实录

《背影》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导语:《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份的《文学周刊》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誉鹊起。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的朱自清,会情不自禁地向一年级新生介绍说:“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那时,朱自清因为他的《背影》而成了清华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么,《背影》究竟写了什么,何以有如此魅力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背影》这一课。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不懂的字词。

(读完课文,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工作:)生字:交卸.(xiè)奔丧.(sāng )差.使(chāi )琐屑.(xiè)颓.唐(tuí)蹒跚..(chóu chú)..(pán shān )踌躇生词:祸不单行——不幸的事连续发生。

亏空——欠人钱物。

发之于外——把情绪表现出来。

妥贴——合适,恰当。

师:我们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

那么,让我们再来通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生1:不多余。

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

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2: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通过学习《背影》,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掌握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发展细腻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本主题的理解:《背影》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深沉的父爱。教学过程中,需强调文章主题,使学生深入领会父爱的伟大。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本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表达技巧,如“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段落展现父爱,以及背影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蹒跚、交卸、赋闲等。
-理解并掌握文章主题、结构及写作特色。
-领悟作者对父爱的感悟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情感脉络和描写手法。
在课程总结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清晰。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文章结构,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Biblioteka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背影》这篇文章所传递的父爱。我发现,学生们在阅读文本时,对于父亲的形象和情感有了基本的把握,但在深入挖掘情感内涵和描写手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关于情感体验的引导,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爱的深沉。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更具情境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亲情故事分享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父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结构和情感表达;
(3)通过课堂讨论,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课文内容: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与父亲分别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关爱和无私奉献。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展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情感培养: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分析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并在写作中运用。
(2)课文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感悟家庭亲情的珍贵。
(3)生字词的识记与运用:学生需要克服生字词记忆和运用方面的困难,确保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细节描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生字词运用:对于一些易错、难记的生字词,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文化背景: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反映的孝道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尊重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父母为你付出的点点滴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实录一、方法引领师: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咱们重庆,大家知道重庆有一个别名叫什么吗?生(异口同声):山城。

师:大家都知道啊,看来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

还有一个地方被称为“泉城”,大家知道是哪儿吗?生(齐声回答):山东。

师:山东太大了,泉城只能在山东的一个地方……生:济南。

师:济南被称为泉城。

有这么一副对联说的就是泉城风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听着就很美吧!同学们有没有到过济南?生:没有。

师:那放假可以让爸妈带你到济南玩一玩。

这副对联就写在大明湖公园里。

潘老师来自济南,很高兴认识大家。

今天我们一块来上一堂课,上课之前,我先跟大家做个交流,我希望今天同学们回答潘老师问题的时候,能够忘掉你从教学参考书、语文全解里看到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解释。

我希望听到从你自己头脑里发出来的声音。

同学们,好不好?生(异口同声回答):好。

师:我看今天哪个同学的回答让我能够发现你比那些专家们解读的更贴切,更能打动我。

所以,今天同学们上课,一定要认真地听潘老师问的问题,然后好好地想一想,再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好吧?【出示PPT:浦口车站旧照片】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幅图片,它显示的是——南京火车站北站,也就是浦口火车站的样子。

在98年前那个冬天的一个下午,寒风料峭,一个父亲到浦口车站给儿子送行,他的儿子要到北京大学去念书。

父子俩上车之后,父亲一再地嘱咐儿子,路上要注意这注意那,夜里不要着凉。

一切安排妥当,儿子就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

”这时父亲朝窗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处,不要走动。

”儿子往窗外一看,对面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正等着顾客。

要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跳下来,再爬上去,而父亲是一个胖子,要走过去就很不容易。

因此儿子本来要去,可是父亲不让,儿子只好让父亲去。

只见这位父亲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他穿过铁道爬上对面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只见他两手攀住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儿子恰好看到了父亲的背景,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之后,儿子把这一幕写成了一篇文章,在当时的《文学周报》上发表,文章的题目就是《背影》,这个儿子就是朱自清先生。

今年恰好是《背影》发表90周年,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背影》发表之后,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在《背影》的后面到底蕴含着一个怎样的文学和情感的世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背影》,探究背影背后的秘密。

【出示PPT:怎样学语文朱自清先生在《怎样学国文》里说: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

】师:朱自清先生北大毕业之后,曾经在江浙一带的中学教过语文课,当时叫国文,后来他写了篇文章——《怎样学国文》。

我想他这段话对今天的语文学习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略)。

师:你讲一下,读了这段话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生(很有感触):我觉得呀,我们学语文就要发自自己的内心,然后把自己感触到的用真诚的话语写下来,使自己与读者读了这篇文章有共同的感触,感受到自己的这份感情。

师:好,请坐。

这个同学谈的很好。

谈到了作者要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学语文,要发现文字里面作家的灵魂,要体会胸腑里面蕴藏的深厚的情感。

那怎么才能体会出来呢?师:我们今天介绍两种方法。

一个叫联系上下文,第二个叫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猜一猜?生:我觉得就是根据人来评论世界。

师:好,请坐。

这个同学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至少字面的意思他讲出来了。

字面后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要了解他生活的世界、他生活的时代,尤其是他的生活阅历和他的写作动机,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

这就叫知人论世。

大家懂了吧?生(纷纷点头):懂了。

师:今天在回答潘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是要联系上下文呢,还是要知人论世。

二、理清脉络师: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基础工作,对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梳理。

大家看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的线索,我们把它分成三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文章里有一些重要的词是与时间有关的,把它找到,我们就根据这些时间词来划分段落。

(生默读思考约40秒。

)师:差不多了,可以根据潘老师的提示首先找到与时间有关的词,然后把文章能分成三部分。

哪个同学与大家交流下?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

从第二段“那年冬天”一直到倒数第二段“我的眼泪又来了”是第二部分,说的是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我跟父亲回家,然后父亲送我去火车站发生的事情,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对事情进行了总结。

师:好,你讲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

这篇文章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到一件往事,第二部分就是写这件往事,第三部分写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和想法,是这样吗?生:是的。

师:好,再给大家一个任务,就是给这篇文章每一部分做个概括,起个小标题。

希望你用上“背影”这个词,我给大家做个示范,第一部分我们起个小标题叫“点题的背影”,第二部分叫什么的背影呢?(学生拟标题,教师板书:点题的背影。

)生:是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好,这个背影是现在发生的吗?生:不是。

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生:是过去的时候。

师:过去的,是不是回忆中的?生(纷纷点头):是。

(板书:回忆中的背影)师:第三部分,大家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概括,什么的背影?哪位同学说一下?生: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想象中的背影。

师:想象中的背影,好,那原文里的词能不能找到?生:努力的背影。

师:最后一部分,有“努力”吗?生(摇头):没有。

师:大家应该从最后一部分找。

生:我觉得是“泪光中的背影”。

师:是泪光中的背影,他读了父亲的来信,眼泪又流出来了,我们概括成“泪光中的背影”。

(板书:泪光中的背影)师:课前有个同学问我:潘老师,我们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不是背影啊?大家看是不是背影啊?生(若有所思):是的。

师:当然啊,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第一部分可以是“最难忘记的背影”,我们为了简洁就用“点题的背影”,那“回忆中的背影”也可以是“记忆中的背影”,这都无伤大雅,关键是通过概括我们可以捋清文章的脉络。

下面我们读一读这些重点字词。

【出示PPT:读一读一、1、背影二、2、差事交卸祸不单行狼藉簌簌3、变卖典质亏空惨淡赋闲4、游逛勾留浦口妥帖踌躇5、脚夫讲定拣定照应迂6、月台蹒跚探身攀缩拭搀三、7、东奔西走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触他之怒惦记举箸提笔大去之期泪光】师:我读第一行,后面这一列同学依次每人读一行,好不好?(生读略,个别正音。

)师:通过朗读这些重点字词,我们大体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请你解释一下“狼藉”的意思。

生:狼藉就是指一种东西变得非常不整齐。

师:好,说的很对,为什么不整齐呢?本来指狼踩踏过得地方,象草一样乱七八糟。

有个成语——“杯盘狼藉”,指吃完饭桌上横七竖八地摆着盘子、碟子、杯子和筷子,乱糟糟的。

“狼藉”就是乱七八糟的意思。

我们再看下一个——典质。

生(有点犹豫地回答):变卖典质就是拿些东西去卖。

师:请坐。

注意区分:“变卖”是指把值钱的东西便宜几个钱卖掉;“典质”是指拿着东西到当铺里去换钱,等有了钱之后在规定的时间里还可以把东西赎回来。

当然,从当铺换来的钱要比物品的真实价值低很多,这样当铺才能赚钱。

我们再看“赋闲”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赋闲可能是说他有空闲。

师:好,请坐,确实有空闲,他是因为什么有空闲?因为没有工作,不能挣钱了,在家里闲着,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生(异口同声):坏事。

师:我们再选一个“蹒跚”,你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蹒跚就是指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

师:因为什么摇摆不定呢?生:因为腿脚不便。

师:好,因为腿脚不便,请坐。

蹒跚是指走路不利索,与年龄大了有关系,和体态胖也有关系。

我再问大家一个词语,“大去之期”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大去之期”是指那种离别的重要的日子。

(众生笑。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说到了重要的一点,它确实是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个人的生命到了终点,大去之期是指人要去世了。

好,词语解释就到这里。

大家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可以随时问我。

师:想一想,从屏幕上这些蓝色(斜体)的字词,你能读出朱自清现在家里情况怎么样?【出示PPT:一、1、背影二、2、差事交卸祸不单行狼藉簌簌3、变卖典质亏空惨淡赋闲4、游逛勾留浦口妥帖踌躇5、脚夫讲定拣定照应迂6、月台蹒跚探身攀缩拭搀三、7、东奔西走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触他之怒惦记举箸提笔大去之期泪光】生:惨淡。

师:可以说的再详细一些,你从这些词里读出了朱自清现在家里的情况怎么样?生:我觉得现在他家里比较惨淡,没有什么收入,所以才会有大把的时间,所以他们才会去变卖典质。

师:是因为没有钱了才去变卖典质,不是因为有大把的时间,这个因果关系我们要注意一下。

这个同学发现了他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父亲失业没有工作了,借了债需要还钱,经济出了问题。

除了经济出了问题,你发现他的家里还笼罩着怎样的一种氛围啊?下面这两行蓝色的字你再读一读。

生:我从“东奔西走”知道他们父子俩不能团聚。

师:嗯,你看出了父子分离之苦,还有没有别的发现?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怎么样,这里面有没有描写?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触他之——怒。

好,你说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作为男人,失去了亲人,经济上自己又发展得不太好,因此情绪上有些暴躁。

师:好,请坐,有些暴躁,脾气不大好。

大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朱家不仅经济状况不好,生活负担十分沉重,而且心情还很悲伤,精神也很压抑,可谓惨淡窘迫。

下面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去读《背影》,去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这就是一种“知人论世”。

三、触象感怀(一)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师:我们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先看2—5段,回答:【出示PPT: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师:大家自由读课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了,我看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生:我从第三段看出了父亲很有担当,是一家之主。

师:父亲很有责任感,很有担当,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办完丧事马上出去找工作,作为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

很好,哪个同学再谈一下。

生:我发现办完丧事他马上去找工作,他是一个坚强、乐观,对生活很积极的一个人。

师:好,她发现了父亲是一个坚强、对生活乐观的人。

这是老师刚才没有发现的。

现在父亲的形象更丰满了。

大家再看前面第二段“那年冬天”这一部分。

读一读,你发现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父亲说了一句话,可以读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给大家读一下: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仅簌簌地落下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