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附件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材料整理课代表版本1、社会知觉偏差的种类及内容答: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人与人关系及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偏差种类: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错觉思维、其它因素2、维护自尊采取什么策略?答: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评价,有积极/消极和一般/特殊之分,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自尊不是越高越好◆维护自尊的策略:1)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成功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的看法。

一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减少习得无助。

)2)自我服务偏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把自己看的比别人要好,一边轻易为自己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自我服务式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防御性悲观主义)3)自我展示行为:a)虚伪的谦逊,在公开场合,人们常会提到他人帮助或情感支持等,但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多会描述自己是如何的努力、如何的靠自身能力战胜重重考验等等。

b)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给自己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为了故意破坏自我,这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c)印象管理,有时人们通过给自己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为了故意破坏自我,这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3、性别角色的获得途径和方法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性激素、大脑等2)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3)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a)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b)性别刻板印象非性别本身固有,而是人类早期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

“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

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

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 C。

抽象国家观念期 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 )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从众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

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

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

5.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6。

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

7。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

9。

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10。

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1。

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犯错误效应"。

13。

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

14。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

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7。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积极性偏差 3晕轮效应 4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后视偏差
3、看看细分群体心理 从众、依从、服从,群体中的相 互作用,合作与竞争,社会认同
重点三、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
发展

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面就行
1、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概念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又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区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自我评 价是在这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2、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主观的 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比如,自尊心、自信心就是自我体验的 具体内容。
事件图式(脚本)
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 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二、 印象及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 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 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小题:1、社会促进:形式——结伴效应、主场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抑制:又称社会干扰。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干扰理论解释:(个人感觉这是重点)(1)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提高机体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2)评价焦虑。

他人在场激发行为者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动机水平。

影响因素: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评价者的身份与态度。

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3)分散冲突理论。

他人在场——两种趋势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

(4)生理反应模式。

激励或者威胁。

2、顺从:在他人直接请求之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顺从行为发生的规律: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的效果。

增加顺从行为的技巧:登门槛、门前、低球、折扣、过度理由、引起注意顺从和从众区别: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

从众没有他人的请求是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顺从发生的心理规律:积极的情绪。

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合理原因的效果。

3、服从:由于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呼喝外界要求的行为。

外界的压力——他人和规范。

米尔格拉姆实验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其他人的服从与支持,服从者的道德水平与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程度,行为后果的反馈。

顺从和服从的区别: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是强制性的。

命令者和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角色关系,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没有这种规定性关系的束缚。

4、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从众的经典实验研究:谢里夫诱动实验和阿希线段判断实验。

从众行为的原因:信息型社会的影响。

规范性社会的影响。

5、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合格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内容: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化阶段:儿童期社会化、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成年期的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社会化相伴随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艾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每一阶段的认同危机。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指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山谷终于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必胜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权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四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最宏观,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3、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标志、理论发展、荣格)P7此处答案不确定,各位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

4、社会交换理论P12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经常得到奖励,那么个体就会越多地表现出该行为(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一特定刺激或某组特定刺激的出现,往往能够伴随着对个体行为的奖励,那么当前的刺激与以往的特定刺激越相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该行为。

(4)剥夺一满足命题如果个体近期总是会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该个体而言越来越没有价值。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

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

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

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

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

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顺从和服从。

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

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吸引和爱情。

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
二、社会化的内涵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五、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
六、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七、自我知觉的途径
八、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九、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十、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十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十二、社会认知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十三、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其印象管理的策略
十四、态度的概念及其成分构成
十五、态度的形成阶段
十六、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平衡论、认知失调论)
十七、态度改变的方法及其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十八、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十九、群体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十、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
二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二十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二十三、增进人际吸引的条件
二十四、流行、暗示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第二部分:个体心理第二章社会知觉:理解他人第三章社会认知:对现实世界的思考第四章态度:评价现实世界第五章社会认同:自我与性别第六章偏见:起因、影响及消除方法教学内容-2 第三部分人际心理第七章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八章亲密关系:家庭、朋友、恋人和配偶第九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助人第十一章攻击:性质、原因和控制第四部分群体心理第十二章群体与个体:归属的结果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第十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参考书目课本 ?巴伦和伯恩著、黄敏儿和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上、下册)第10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资料) 1、孙时进编著.《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2 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3 我们的态度有可能被那些我们没有注意的信息所改变吗?4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就可能增加事情的成功机会吗?5 近年来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已经改变?它们还在变化麽?5 是否存在“反肥胖”的偏见?这种偏见是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存在?6 我们更愿意与那些喜欢我们,或者与自我认识一致的人恋爱么?7 什么是嫉妒?主要原因是什么?8 如何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请求?9 是否存在“纯粹的利他”――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10 天气热会增加攻击性么?这种关系有极限么?当天起非常热时,攻击性有可能减少么?11 当人们一起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否比他们单独工作时更高一些?12 公证其实是“盲目”的么?在审判中,陪审员受审判当事人的外貌、种族及性别的影响吗?13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定义及含义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1、社心学家的任务:认识在社会情景下――个体实际或想象与他人一起的情境――个体行为、思维、感受的表现及原因。

[精品]社会心理学的考试重点.doc

[精品]社会心理学的考试重点.doc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包括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研究人的社会动机,研究人的社会认知,研究社会态度改变;(2)社会交往和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3)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作用,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方式等;(4)应用社会心理学。

一方面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业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3、社会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打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4、主要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1)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900年《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理论: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 释梦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o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华生在巳甫洛夫反射学说基础上创立,主张心理学应摒弃意识、意象等主管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为代表,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景,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了,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5)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为体谅同学们工作繁忙,老师再次将考试范围进一步缩减,以下是最后答疑课上老师分析的考试范围,以及本人主观推测的考试内容,仅供同学参考!!下划线部分相对比较重要,请大家务必掌握!!填空题+判断题(共28分)名词解释4题~6题(共24分)简答题4题(共24分)论述题2题(共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学(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如对同性恋的态度、对核电站的态度等)。

(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二)群体社会心理学(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二)实验法:首因效应的实验研究E-I I-E E-E I-I(三)调查法:访问法和问卷法问卷法:社会心理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四)个案研究法:(五)跨文化研究法通过对两种或以上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现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如:紧急时刻的助人行为的研究,知情同意,事后告知c.实验性痛苦金巴多的监狱实验:“犯人”和“看守”2.三条原则:a.自愿参加b.风险最小c.风险—获益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时期??)霍兰德: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社会分析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源泉: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冯特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黎鹏的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一)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研究,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化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理论(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1.行为决定环境(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对偶故事(故意打碎一只杯子和无意打碎很多杯子)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四)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三、社会化的历程威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具体年龄请参照书本):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陌生情景实验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矛盾型(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C. 抽象国家观念期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论C.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 J.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CDE )A. 注意过程B. 模仿过程C. 强化和动机过程D. 行为再现过程E. 保持过程12、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BD)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3、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E)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C)A. 规定性角色B. 期望角色C. 开放性角色D. 先赋角色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讲义重点整理347应用心理学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讲义重点整理347应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讲义重点题目整理
一、3星级重点
1.社会知觉偏差的种类及原因
2.列举4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3.简述有关从众的2种经典研究
4.简述从众的原因
5.简述影响从众的因素
6.简述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
7.简述服从的原因
8.简述影响服从的因素
9.简述2种态度转变理论
10.简述社会助长种类及原因
11.简述社会懈怠及原因
12.简述去个性化及原因
13.简述偏见产生的原因
14.简述偏见消除方法
15.简述侵犯行为、3种理论解释、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及减少方法
16.简述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17.简述冲突解决策略
二、2星级重点
1.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2.简述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3.简述群体思维及其产生的先决条件、可能原因
4.简述群体极化及产生原因
5.简述挫折-攻击理论
6.简述爱情及爱情三元论
三、1星级重点
1.学习理论
2.角色理论
3.社会化含义
4.社会化心理机制
5.印象管理
6.自我概念的功能
7.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8.自我图式理论
9.自我差异理论
10.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11.简述4种归因偏差
12.说服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13.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
14.助人行为的培养
15.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16.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17.囚徒困境
18.人际关系原则
19.产生冲突的原因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C. 抽象国家观念期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论C.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 J.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CDE )A. 注意过程B. 模仿过程C. 强化和动机过程D. 行为再现过程E. 保持过程12、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BD)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3、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E)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C)A. 规定性角色B. 期望角色C. 开放性角色D. 先赋角色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

她选择去了自己不太喜欢但职位薪酬最高的公司。

这样她平时就可以买更多更好的衣服打扮自己。

请问对于王琳来说,这个公司职位给她带来的角色属于(D)A. 理想角色B. 领悟角色C. 表现性角色D. 功利性角色16、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

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下面了哪一种情况(D )A. 角色紧张B. 角色错位C. 角色内冲突D. 角色间冲突17、任何一种角色冲突都会防碍人们正常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下列表述中属于角色间冲突的情况是(ACD )A. 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B. 小王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要小王和她搬出去单独住,小王的母亲要求他作“孝顺儿子”和他妻子离婚C. 学生会主席刘胜星期五上午要参与主持校学生会工作会议,而那天上午同时还有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要去D. 一位教师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家后还要教育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18、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C )A.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B.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C.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B )A. 自我认知B. 自我情感C. 自我意向D. 自我觉知19、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D )A. 生理自我B. 物质自我C. 社会自我D. 心理自我20、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A)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2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B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22、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可能蓄意中断比赛,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D)A. 自我防御性归因B. 缺陷补偿C. 自我暗示D. 自我设障23、组成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ADE )A. 自我意向B. 自我觉知C. 自我评价D. 自我认知E. 自我情感24、在社会心理学中,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被称之为自我表现。

现实生活中,下列属于个体自我表现的策略有(ABCE)A. 自我监控B. 自我揭露C. 印象整饰D. 自我觉知E. 自我设障25、下图动机(A~E)中,哪个动机决定个体行为的性质和方向(C )26、下列有关行为目标和动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B.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C.在一定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目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D.目标本身一定是行为的动机所在27、根据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下列不属于自我效能感形成和改变的途径有(D)A.个人的直接经验B.替代性经验C.社会环境的影响D.自我表现28、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学习成绩,所以干脆不再学习;同样在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任何疗法都无济于事,往往会彻底放弃治疗。

以上类似的现象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最为直接和贴切( D )A. 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 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C. 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D. 斯里格曼(M.Seligman)的习得无助理论29、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霍妮(K.Horney)认为有三种冲突使得现代人更多地产生挫折感,这三种冲突不包括下列( C )A.竞争与合作的冲突B.自由与现实的冲突C.个人与社会的冲突D.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冲突30、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下列对二者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BCDE )A. 动机是行为的原型,行为是动机的外显表现B. 动机和行为具有依存性C. 动机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D. 动机产生行为,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E. 人们可以根据动机预测行为,又能根据行为追溯动机31、下列需要与动机之间关系的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CD )A.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B. 个体如果没有需要,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动机C. 只要有需要,就会产生动机D. 没有需要也有可能产生动机E.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2、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把社会认知图示分为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四种。

人们通常认为女人“感情丰富”,“心肠软”,这属于(C)A. 人的图示B. 自我图示C. 角色图示D. 事件图示33、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 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

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

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 D )A. 首因效应B. 相似假定作用C. 类化原则D. 光环效应34、实际中,当我们和与自己背景(年龄、民族、国籍、职业等)相似的人初次见面时,常常以我们的个性和行为反应特征来推测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反应特征,这种现象属于(B)A. 首因效应B. 相似假定作用C. 类化原则D. 光环效应35、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CA. 能力B. 任务难度C. 努力D. 机遇36、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的是下列哪种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C)A. 原有经验B. 价值观念C. 情感状态D. 积极偏见39、下列各种说法,明显体现光环效应的有(CE)A.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则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B.人们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C.学有成就的专家在各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E.相貌丑陋的人往往是愚蠢的、笨拙的40、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B )A. 认知成分B. 情感成分C. 行为倾向成分D. 价值成分41、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B )A.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仅由多种成分组成,而且成一定的结构B.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C. 态度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密不可分,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D. 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42、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反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心理现象称为(B)A. 补偿B.投射C. 反向D. 否认45、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 D )A. 认同、服从、内化B. 服从、内化、认同C. 认同、内化、服从D. 服从、认同、内化46、研究发现,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会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较好的劝说效果(D )A. 个体的原有态度来自间接经验B. 个体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C. 原有态度之间自相矛盾、互不协调D. 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很大8、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关系的是(A)A. 朋友关系B. 雇佣关系C. 法官与罪犯的关系D. 顾客与商家的关系49、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的是(B )A. 社会性B. 个人性C. 间接性D. 功利性50、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包括①喜欢、②亲和、③爱情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按照吸引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D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③①②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