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与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与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 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7.伍德( 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三种。

8.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9.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 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11.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2.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与答案全集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与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国开电大2023年春季期末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试卷代号1295)

国开电大2023年春季期末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试卷代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社会心理学(本)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已、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是( )。

A.宽大效应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C.基本归因错误D.自我服务归因偏差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双向性B.选择性A.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3.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参加戒酒协会来改变嗜酒成瘾的态度属于( )。

A.劝说宣传法B.团体影响法C.角色扮演法D.活动参与法4.(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压力B.群体决策C.群体极化.D.群体思维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A.从众B.模仿C.暗示D.服从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6.所谓的社会心理和__________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____________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7.所谓的____________,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8.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___________之间的因果关系。

9.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10.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推测与判断__________其的过程。

1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__________.和__________12.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__________的服从和对权威他人的服从.13.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__________缴情与__________。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D.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答案:C2. 下列哪个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理论?A. 认知失调理论B.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答案:A3. 社会认知指的是什么?A. 社会中的认知现象B. 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C. 社会行为的认知动因D. 认知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答案:B4.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怎样变化?A. 变得更加独立B. 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C. 完全与群体行为相反D. 随机变化答案:B5. 下列哪个效应描述了人们在群体中减少个人责任感的现象?A. 社会促进效应B. 社会懈怠效应C. 社会认同效应D. 社会交换效应答案:B6. 根据米尔格拉姆实验,人们服从权威命令的倾向说明了什么?A. 人们总是独立思考B. 人们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C. 人们总是反抗权威D. 人们只在特定情境下服从权威答案:B7.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人们如何解释成功与失败D. 所有以上内容答案:D8.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文化答案:B9. 下列哪个术语描述了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的现象?A. 同化效应B. 异化效应C. 同类相吸D. 社会比较答案:C10. 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什么?A. 限制个体行为B. 促进社会秩序C. 增强个体自由D. 减少社会互动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______,他的《群体心理学与我》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答案:古斯塔夫·勒庞2. 在社会心理学中,______是指个体在没有他人在场时的行为与在群体中的行为不同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问题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认知阶段B. 情感阶段C. 行为阶段D. 反馈阶段答案:D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从众B. 服从C. 说服D. 所有以上答案:D5.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A. 与他人保持一致B. 与群体保持一致C. 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致D. 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A. 观察B. 模仿C. 强化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A.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B.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过程C. 个体总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D. 社会互动是无意识的答案:D8.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A.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B.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C. 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D.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案:C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A. 与他人比较B.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C. 与理想状态比较D. 与社会规范比较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促进效应?()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干扰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2. 描述从众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众行为的特点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3.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行为表现会得到增强的现象。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的是( )。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2.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海德B.凯利C.米德D.维纳3.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

A.学习理论B.社会判断理论C.三阶段理论D.功能理论4.(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压力B.群体思维C.群体极化D.群体决策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6.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7.发起者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等。

8.根据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9.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权威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11.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1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3.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______。

A. 行为和心理过程B. 行为和生理过程C. 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D. 行为和认知过程答案:A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斯金纳D. 罗杰斯答案:B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______。

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模仿C. 顺从、模仿和认同D. 服从、模仿和认同答案:A4.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比单独时更加激进,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A. 群体极化B. 群体思维C. 去个体化D. 社会懈怠答案:C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______。

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地位答案:B6. 社会认同理论中,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以此为基础来评价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A. 内群体偏好B. 外群体偏见C. 社会比较D. 社会认同答案:D7.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______。

A. 越高B. 越低C. 不变D. 先高后低8. 哪种归因偏差会导致人们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A. 基本归因错误B. 自我服务偏差C. 群体服务偏差D. 确认偏误答案:A9.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的预期会影响其行为,进而导致预期成为现实,这种现象也被称为______。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罗森塔尔效应C. 巴纳姆效应D. 霍桑效应答案:A10.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这种状态也被称为______。

A. 认知冲突B. 认知失调C. 认知不一致D. 认知失衡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

A. 实验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______。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教)(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最早进行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2.(2分)海德的P-O-X模式中的“O”是指()。

A. 环境B. 具体的事件C. 相关的他人D. 自己的态度或观点参考答案:C3.(2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俗语说明()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A. 相貌B. 交换C. 交往D. 相似性参考答案:D4.(2分)美国心理学家()是比较早的认为情绪属于一种生理反应的心理学。

A. 奥尔波特B. 费斯廷格C. 詹姆斯D. 杜威参考答案:C5.(2分)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往往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标准,社会心理学中讲这样的群体称之为()。

A. 小群体B. 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内群体参考答案:C6.(2分)萨赫特的情绪二因论中的两个因素是指生理的因素和()。

A. 认知B. 情感C. 动机D. 意志参考答案:A7.(2分)最先提出认知平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奥斯古德B. 奥尔波特C. 霍夫兰D. 海德参考答案:D8.(2分)比较早进行卡车运输实验以检验人际之间更倾向合作还是竞争的心理学家是()。

A. 弗里德曼B. 查荣克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A9.(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对奥尔波特过分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做了一些纠正,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活空间、场等概念。

A. 谢里夫B. 海德C. 勒温D. 弗里德曼参考答案:C10.(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是()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A. 海德B. 奥尔波特C. 费斯廷格D. 霍夫兰参考答案:C11.(2分)自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开始由强调群体的层面转向侧重个人层面的研究。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12.(2分)我们通常讲的“熟人无所谓美丑”说明了()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属于()A、纯粹的利他主义B、进化的利他主义C、自我的利他主义D、本土的利他主义答案:C2.我们把人们喜欢无意识下意识自动化的用一些所谓的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情节来弥补你在观察的时候落的环节叫做()A、信息加工机制B、要求合理C、逻辑完善机制D、追求完整答案:C3.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A、肯定是对的B、必须遵从C、具有参考价值D、可以忽视答案:C4.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6.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7.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物理距离B、心理距离C、思想距离D、空间距离答案:B8.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

说明她()了噪音A、习惯B、听力不好C、屏蔽D、适应答案:D9.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10.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11.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A、环境B、基因C、认知D、技能答案:B12.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3.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A、五B、六C、七D、八答案:D14.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A、分享性行为B、习俗性行为C、包容性行为D、公正性行为答案:A15.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16.亲缘性的选择是由基因来决定的,这是由()首先来确定的。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新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与日托中心、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和()几个方面。

1.0 分 A、社会关系 B、混龄群体 C、互联网 D、日常通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所谓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存在着()1.0 分 A、互动 B、联结 C、共性 D、集聚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1.0 分 A、肯定是对的 B、必须遵从 C、具有参考价值 D、可以忽视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自我是分为几个部分1.0 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1.0 分 A、六个 B、七个 C、八个 D、九个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社会心理学要有()的视角1.0 分 A、固定 B、单一 C、多角度 D、多学科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根据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疏远的敌对的1.0 分 A、分散的 B、远离的 C、尴尬的 D、亲密的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8个体的心理条件包括()和个性特点两个方面1.0 分 A、个体的人生观 B、个体的价值挂 C、个体的世界观 D、个体的素质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9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1.0 分 A、反抗效应 B、情绪效应 C、武器效应 D、连锁反应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0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分析犯罪的是用()观点在解释犯罪1.0 分 A、心理学 B、行为 C、生理学 D、市场经济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1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1.0 分 A、两 B、四 C、六 D、七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美国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研究工作的最终价值标准是要()1.0 分 A、改善人的生存环境 B、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C、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 D、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1.0 分 A、三 B、四 C、五 D、六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4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情感需要、控制需要和()1.0 分 A、交往需要 B、心理需要 C、被控制需要 D、包容需要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5社会心理学的特殊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A、微笑
B、团结他人
C、接纳他人
D、捐赠
答案:D
2.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罪的证据应该()的列出
A、从强到弱
B、从大到小
C、从低到高
D、无须
答案:C
3.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A、记忆匹配效应
B、线索匹配效应
C、特征编码效应
D、线索编码效应
答案:C
4.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
A、表达不明
B、缺失
C、形容
D、遮蔽
答案:D
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
A、可信度高
B、更值得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分) P142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13、(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分) P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14、(B)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分) P96A、.奥尔波特B、勒温C、麦独孤D、特里普力特15、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C)模型。

(分) P137A、P-O-XB、TIROC、A-B-CD、B=f(P,E)1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

(分) P144A、诱因的强B、趋向动机C、达到平衡状态D、回避动机17、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分) P135A、主观体验B、社会动机C、社会态度D、社会知觉1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

如内因中人的(D)是易变性因素。

(分)A、人格B、智力C、能力D、情绪19、印象管理是一种(B)。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分) P121A、信息加工B、社交技巧C、情感过程D、影响力20、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B)。

(分) P120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印象形成D、总体印象21、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C)。

(分) P158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22、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C)的关系。

(分) P129A、负相关B、很复杂C、正相关D、无关23、美国学者舒茨认为,( C)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分) P156A、社会赞同的需要B、对自尊的需要C、人际需要D、成就的需要24、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A)的关系。

(分) P132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很复杂25、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D)。

(分) P157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C、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D、群体整合原则2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A)。

P126A、动机B、需要C、注意D、兴趣27、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C)。

(分) P133A、不确定B、不变C、增加D、减少28、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

(分) P155A、奥斯古德B、舒茨C、摩根D、费斯廷格2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A)的研究内容。

(分) P91A、社会层面B、个体层面C、人际层面D、群体层面30、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C). P101A、实验法B、内容分析法C、档案法D、观察法3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D)。

(分) P128A、不变B、越低C、难预测D、越高32、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C)功能。

(分) P139A、自我防御B、工具性C、认知D、价值表现33、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B)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P108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马基雅维里D、苏格拉底34、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

这种归因叫做(C)。

A、稳定归因B、成败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35、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D)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分) P125A、利益B、控制点C、态度D、社会视角36、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A)。

P168A、社会感染B、暗C、优势反应D、模仿3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A)。

(分) P115A、系统性B、稳定性C、主观性D、客观性38、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C),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分) P125A、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B、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C、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D、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39、实证分析阶段始于(C)。

(分) P93A、19世纪中叶B、19世纪末C、20世纪20年代D、19世纪初40、(B)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分) P123A、外控者B、内控者C、行动者D、观察者41、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分) P108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C、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D、成年期的社会化42、(A)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分) P101A、系统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非暗示性原则43、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C)。

(分) P158A、智慧B、热情C、真诚D、幽默44、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B)。

(分) P163A、男性不容易从众B、没有确定性的关系C、女性更不容易从众D、女性更容易从众45、“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这是(A)的爱。

(分) P171A、占有式B、好朋友式C、浪漫式D、迷恋式46、“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

(分) P107A、霍尔B、荣格C、弗洛伊德D、沙利文47、人在(C)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分) P151A、目光接触B、面部表情C、触摸D、身体运动48、(C)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分) P136A、羞耻B、焦虑C、内疚D、嫉妒49、(D)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分) P123A、评价者B、行动者C、外控者D、内控者50、“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

”这是一种(C)的爱情。

(分)A、游戏式B、激情式C、利他式D、逻辑式51、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A)。

(分) P120A、平均模式B、定型C、加权平均模式D、加法模式5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分) P99A、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B、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D、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53、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A)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分) P158A、互补B、邻近C、熟悉D、竞争54、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C)。

(分) P153A、英尺~4英尺B、0英寸~18英寸C、12英尺~25英尺D、4英尺~12英尺55、(A)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

(分) P174A、学习B、繁衍C、爱情D、经济56、经验描述阶段,是从(A)到20世纪初。

(分) P92A、19世纪中叶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末7、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C)的预测。

(分) P123A、变化B、不可控C、较准确D、可控58、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B)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分) P92A、归纳B、观擦C、思辨D、实验59、(C)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分) P122A、内归因B、稳定性原因C、行为内因D、情境归因60、(C)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分) P130A、亲合动机B、侵犯动机C、权力动机D、亲社会动机61、海德(F. 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C)原则. P123A、协变性B、特异性C、不变性D、易变性62、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B)。

P104A、蒂博特B、霍曼斯C、布劳D、埃莫森63、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

(分) P117A、自己B、自然C、社会D、环境64、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