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 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 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 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 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 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 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 愧为千古名篇。
知 识 汇 总
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 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 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 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 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痛
哉
岂 不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可 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明白、理解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虚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依次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思想情绪、情致 得到、取得
致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何意致不厚
招致,招来
•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放浪形骸与“放荡不羁”有别: • 放浪形骸只用于人;形容人的气质、风度、行为;一般
不作状语;“放荡不羁”用于人;主要指行为;也可用 于其他事物;如河水;狂风等;常作状语。 • 【示例】 :画家往往在生活中~;不修边幅。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好时 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 景光 不 流 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 再 逝 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 时 , 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面 临 死 亡 时
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 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 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 到人生之痛。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3、词类活用
贤能的人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围绕
一觞一咏
D、数词作动词
喝酒
作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
把……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驻扎 次一等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情致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游目骋怀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学生试背全文。
2、学生齐读全文,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仰之间 有的人
之于
通“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通“趋”趋向 对…事情 一时 高兴的样子 不一样 满足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 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 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 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 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 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思
1、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思+议
2.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 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第三段),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由第一段的“乐”转入本段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 原句回答。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不知老之将至。”为我们描 绘了两类人,这两类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又是什么?
导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交代了哪些内容?
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诗酒相聚
导
那么此情此景,作者的感受如何呢?
《兰亭集序》王羲之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掌握二三段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重点语句。
2、理解作者为何而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二三段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重点语句。
难点:理解作者为何而痛。
思+议+展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繁盛
),所以
( 用来
)游目骋怀( 纵目远眺,舒展胸怀 ),
思议展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 因为什么而感慨?
感慨这个世界 的变化——人事 变迁,物是人非。 (世事无常之痛)
思议展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不痛哉!——作者对生死是如何看待的?
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 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 助,怎不叫人痛苦?(生死无常之痛)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优质课版)
四、小组探讨:痛在何处
人迁 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无常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五、深入分析:悲什么?
悲古人 悲今人 悲后人
六、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观?
死生亦大矣。
七、主旨概述
本文的主旨是“死生亦大矣”。诗人摆脱了各种俗 物,邀友觞咏,愉悦兴历,有一种解放自足感。但是享 尽了难得的欢乐后,深切的感到永恒的不可能,面对死 生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慨“死生亦大矣”。苦于幸 福太短,生命难久而产生悲伤,而这种悲伤增强了对生 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加强了对长生的企慕。
课前回顾
一、解释下边加红的字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 2.列坐其次 (旁边) 3.信可乐也 (实在) 4.虽趣舍万殊 (趋向,取向) 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过去,之前)
二、翻译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理清《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认识作者的人生观。
一、速读课文,明晰写作思路 明确:先叙事写景,再议论抒情
二、自主分析,明确情感变化
乐痛悲
三、同桌互助:乐因何而来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畅叙幽情 乐事——一觞一咏,流觞曲水 嘉宾、贤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八、拓展延伸·感悟
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 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 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 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 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九、作业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件(2023)
1.理清思路,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部分(1):叙写集会盛况,描写兰亭山川 之美,表达畅饮吟诗的愉快心境。
第二部分(2):由乐转忧,围绕生死等人生 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第三部分(3):进一步深入探求生命的价值 和意义,补记了诗文结集成书的过程。
等到 得到
附着 过去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
指“向之”句
自然
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
及、至
判断句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他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感情随事物 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产生了。原来所感到高兴 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 慨;何况寿命的长短听任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归 结于消亡。所以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我们 能不感到痛惜吗?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乐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痛
千 古 同 悲
悲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作为“后之览者”的我们,读了 此文有什么感触?
五、课程思政
青春只有奋斗的义务 ,没有懈怠的权利,愿你 不负时光,不负生命。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
状语后置 短暂,一时
满足
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 聚集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 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他们选择的生活 方式虽然不一样,性格也有文静和浮躁的不同,但 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 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 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 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 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 三段,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之间
之于 通“晤”交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字。只为当 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 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 ,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 有无穷逸趣。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 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抱负 省略句、介后句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借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感
取舍 不一样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自得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等到 他得到的已经疲倦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物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回顾 由喜 到厌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 ,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
的过 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程时
面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
临 死 亡
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 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 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 “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
时 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痛由何而来
•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作 知 一死生 虚诞
序
齐彭殇 妄作
缘 由故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后之
览者
将有 感于
悲
斯文
作者思想情感
思想观点:死生亦大矣。 乐
情感 痛
悲
课堂练习:
: (“一觞一咏”) B、说诗集的由来: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说编集的意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 俯仰一世 (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 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 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 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 过去的美好时光, 即留恋于生之乐。接着笔 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 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 “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借代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信可乐也”!
景美 辰良
事趣 情真
人贤
心娱
译文: 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
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 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 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 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的四周。把 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 没有音乐演奏的盛况,可是(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赋 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 叹的)就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 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能明白于 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是不实真的, 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没有根据的。后代的人看 现在,正如我们现代人看古代的(人)一样,可悲啊! 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 的诗篇。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也不同了,(但)激起 人们心中感慨的原因,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 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3.小组补充。
任务分配: 1组探究“乐”的原因; 2组探究“痛”的原因; 3组探究“悲”的原因; 4、5、6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为何而乐?
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信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可
乐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也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为何而痛?(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 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
岂 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
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
哉
为谁而悲?(从原文中找出
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 之视昔,悲夫!
根据下面的要求,筛选、 圈画有关内容。
1.这里写了何时、何地、何人、 何事?
2.找出本篇序文交代的成书原因。 3.找出本篇序文的写作目的。
找出文中直接表现作者情 感的三个词语
乐痛 悲
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诗人为何而 “乐”?为何而“痛”?为谁而 “悲”?作者有怎样的生死观? 发言要求: 1.读出原句;
直
面
生
死
作为一名高中生,王羲之的 生死观对你有何启示?请用一段 话来表述。
‖各抒己见
关于人生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杜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
待人。
兰亭集序(公开课用。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 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第一 段的情感
• 2、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第二 段的情感
• 诵读第一、二语段,注意体味感情, 把握基调,准确响亮。
体悟情感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
自学指导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 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 “晤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 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 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 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 人生无常,欢乐短暂。
读中学、学中思:学习第三段
作者是如何表明写作目的的?
与昔人共鸣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
每览昔人…… 固知…… 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
读中学、学中思:
用第三段中的一个词,概括该段 作者的情感
读中学、学中思:
用第三段中的一个词,概括该段 作者的情感
悲
读中学、学中思:
• 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痛——悲的变
• 钻研文本,深入思考,谈谈你是怎样 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 有什么新的体验?告诉王羲之你对生 命、人生的看法。
• 可以结合其他历史人物、可以联系现 实,可以引用名言、诗词,以用散 文诗等样式,写出对生命、人生的理 解与积极意义来。200字左右。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 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 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 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 “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 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 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 曲水的一脉清波。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却可以主宰。我 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设法 增加它的厚度。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生死无法掌握 死亡不可避免
千古同悲
古人 今人
后人
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 死生亦大矣; 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像我们现在感叹古人一 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
人 生 代 代 相 痛 , 永 无 休 止
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 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 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 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后人应明 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 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 殇”,而要有所作为。
拓展探究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 •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 你对人生的理解
几何?”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 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 •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 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 举杯消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 生死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 代诗仙。 着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 •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 表,执着其里”。 羡长江之无穷。”但他成为了一代 文豪。
王 羲 之
修禊事也
做
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Fra bibliotek用来 …的原因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至,及 思想情趣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学习目标
• 1 复习巩固“修、期、所以”等多义词。 • 2 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的 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 3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 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 恋和热爱之情。
《兰亭集序》(优秀实用课件 第二课时)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繁盛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 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 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修禊 众多的的贤士都来参加 活动。 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 起。 这里有高山峻岭, 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 竹,又有清水激流,在亭 子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 来作为流动酒杯的弯曲水 道,大家依次排列,坐在 曲水的旁边。
虽然人们的取舍千差万别,
性情也有沉静躁动的差异, 但当他们对接触的事物感到 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 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人生 的暮年已即将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 随事迁,感慨系之 矣。向之所欣,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 过去感到欢欣的事,顷刻间变 ,犹不能不以之兴 成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 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 何况人寿命的长短随着造化 :“死生亦大矣。 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 ”岂不痛哉!
A、说诗的产生:(“一觞一咏”) B、说诗集的由来: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说编集的意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 的抒情,请分别指出。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景 )
B、引以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幽雅情 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 惠风和畅,仰观宇 风舒畅,抬头仰望宇宙天 宙之大,俯察品类 空的广大无边,低首俯视 之盛,所以游目骋 万物品类兴盛繁茂,用来 怀,足以极视听之 放眼纵观,驰骋胸怀,足 以尽享视与听的乐事,实 娱,信可乐也。 在是快乐啊!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时重难点:【重点】1、巩固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背诵全文。
【难点】1、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典型例题:一、高考原题(2013•山东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2012•福建卷)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2011•四川卷),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2010•江西卷)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 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2008•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王羲之《兰亭集序》)(2007•山东卷)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趣舍万殊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列坐其次(2)是日也(3)向之所欣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极视听之娱(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五、解释加点的词语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修竹: 3.列坐其次:4.所以游目骋怀: 5.极视听之娱: 6.信可乐也: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趣舍万殊:10.欣于所遇:11.快然: 12.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 14.感慨系之:15.向之所欣: 16.以之兴怀:17.昔人兴感之由: 18.临文嗟掉:19.喻之于怀: 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1.其致一也:六、一词多义之①所之既倦②以之兴怀③夫人之相与④极视听之娱所①所以游目骋怀②或因寄所托③录其所述一①若令一契②其致一也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④一觞一咏夫①悲夫②夫人之相与七、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①死生亦大矣②欣于所遇授课过程:一、检查背诵【过渡】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功夫抱怨时间不够。
导入目标1.掌握三四段文言知识点。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背诵全文。
达成目标1.诵读第三、四段,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导学案P78页第5、8题2.第三段议论了什么中心问题?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小结】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最后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检测目标完成导学案P81页第1—9题4。
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判断句
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 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 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 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 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 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 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 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 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 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第一段 • 悲夫古书 • 有碑仆道,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其文漫灭,独其为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 文犹可识,曰“花 胜道也哉 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文章脉络:
记叙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游 议论的基础 褒 游洞的经过 禅 山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记 议论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学 者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课堂小结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本文把______ 游山 和______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 深思慎取 ”的道 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自然
到、及
岂不痛哉!
课文第 3 段议论了什么中心问题?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 转而为“痛”的?
答案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 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 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 “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 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 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 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 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 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亭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 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 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 重檐翘角。
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
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
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
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
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
也。”――节选自庄子《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
地点
事由
兰 人物
亭 集
环境
会 的
活动
盛 况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
3.作者由何而“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人生苦短 好景不长 生死无常
史铁生论生死: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 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 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 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 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
• 毛泽东为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 光荣。 •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 •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 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小结· 全文内容· 主题
兰 一(1、2段):记叙集会盛况,描写周围美景 (乐) 亭 集 二(3、4段):抒发好景不长、人生苦短的感慨 (痛) 序
1.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 作者因何而“乐”?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6
4.作者为何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与昔人同悲) 千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今之我悲)
后之览者, (为后人而悲)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同 悲
合作探究: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庄子的生死观与作者的生死观 有什么不同? • 你赞成谁的观点?
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集序
王羲之
主讲老师:高一(4)班 廖广利
学习目标:
1.在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关键 词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 结构思路; 2.走进作家和作品的思想世 界,获得珍贵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全文。
5
思考与讨论: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变化的语句。 2、作者因何而“乐”? 3、作者由何而“痛”? 4、作者为何而“悲”? 5、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 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虚无主义思想,交代写作目的
写作特点:
(悲)
1、语言言简意赅,朴素清新。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