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 第十八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测试题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测试题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一、选择题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该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下游河流两岸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河口陆地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后退。
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地理环境统一变化的过程2.材料中所述的这些现象,是由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旱,形成沿纬线方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部的推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5.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A.N B.P C.Na D.Mg6.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珊瑚礁是指造礁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珊瑚虫常需要生长在22~30℃且有一定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的海水中,同时还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供其进行光合作用。
读图,完成7~8题。
全球珊瑚礁分布示意图7.有关全球珊瑚礁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珊瑚礁只分布在热带和一部分亚热带海域B.珊瑚礁大多在大陆东侧海域发育C.珊瑚礁常分布在海沟和岛弧附近海域D.珊瑚礁在太平洋分布范围最广8.造成巴西东北部海岸和孟加拉国沿岸附近海域缺少珊瑚礁的主要原因是( )A.淡水注入多 B.降水丰富C.暖流流经导致水温过高 D.海水过深将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剪下,并将其根系完整挖出,除去黏附的土壤,烘干(80℃)至恒重,称量样品烘干重量,可以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生物量。
读新疆某地荒漠与农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较图,回答9~10题。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新人教版
第十八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2018 •东营一模)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 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解析:第2题,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项正确。
第3题,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 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 项正确。
答案:2.B3.C(2018 •盐城一模)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 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 (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4〜5题。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①④ B .②③ C.③④D.①②解析:选D 。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使得裸露的陆地面积增大,比热容变大, 气温的 年变化随着增大,也就加速了风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完成2〜3题。
(高考全国卷n2. A. 地处赤道附近B .远离大陆C. 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3.A. 气温日较差大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正叭一离 ------- 帝畅亦I晦水.下沉海水下沉C D5 •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 区域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开放性解析:第4题,拉尼娜现象出现在太平洋赤道中、东部,该海域形成的是上升流,排除C D,再根据水温低气流下沉排除B。
第5题,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和信风的增强密切关联,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其会对全球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图文
7.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 自然环境的影响。
7.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 自然环境的影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 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 地势变化:地势逐渐降低。
理由:自A地至B地湖岸线 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 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 海拔低。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
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 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 水量锐减,沉积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4.上图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C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C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典型例题]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 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 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 积扩大约1倍。
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解】湿地面积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湿地面积 不断减少
生物物种 减少
土壤沙化、盐 碱化等
洪涝灾 害增加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 ,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
据此完成1~3 题。
植被类积雪开始时间积雪结束时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 ( 厘型( 日 )( 日)( 天)米 )稀疏灌136268132木草地135266129农用136264128建设用133273140地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 7 月 1 日开始至次年的 6 月 30 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 5 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 5 厘米为标准 ; 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 天日积雪深度小于 5 厘米确定。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 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 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 消融速度较快B. 草地植被萎缩 , 积雪紧实度小 , 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 , 反射率大 , 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 , 加快积雪消融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加土壤湿度 , 减少地表径流B. 积雪反射率高 , 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 , 增加大气湿度D.积雪的保温效应 , 改变了土壤温度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以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据此完成 4~ 5 题。
4.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达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5.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时间: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流表示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别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特征,正确的选项是 ( )A.①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组成B.②上部存在电离层C.③是宇宙中地球独一存在的圈层D.④是延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解析: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向②浸透,说明①为水圈,特点是延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②接受降水和浸透,是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③需求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因此为生物圈,地球是宇宙中独一存在生命的天体;④能发生降水,是大气圈。
答案:C2.构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景观的进程是 ( )A.①→③B.①→②C.④→②D.③→④解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是流水腐蚀地表的结果,是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答案:C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天文要素的景观表示图(甲图)和自然天文要素相互关系图(乙图),回答以下效果。
3.甲图中为维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不合理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采取措施坚持③自然要素的动摇D.强化全民的水土坚持看法和法制观念解析:维护图中①斜坡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也可以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同时应强化全民的水土坚持看法和法制观念。
③要素是大气要素,即降水和蒸发,均与①处土壤腐蚀有关,因此C措施不合理,契合题干要求。
答案:C4.以下表达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 )A.夏季降水集中,夏季平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构成白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无机质分解快D.河网稀疏,径流量大,水能丰厚解析: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构成不同的土壤,乙图中的A环节,反映的是在亚热带季习尚候条件,高温多雨的环境中,无机质被分解的快,最后构成的土壤,是一种黏性的低产土壤,C对,A环节反映的是土壤构成的气候条件,不是气候特征,A错。
植被破坏与气候有关,B错,A环节不能表现出河水数量多少、流量大小,D错。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最新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纲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 以区域图或区域地理事件的发生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 方向 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性的表现。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解析:第 1 题,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少雨, 其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 2 题, 据图可知,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沿海拔梯度的变异不 均匀; 北坡呈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沿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规律, 南坡则此规律不明显;在海拔 670 m 的高度,0~30 cm 的土壤 深度内有机碳含量南坡小于北坡;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有机碳密 度的变化量小于深层土壤的变化量。
水文 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在水分的交换:______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 水等影响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 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貌 生物 土壤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两大功能 生产功能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 平衡功能 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 能量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地理要素
相互作用 地貌→生物
典例 阴坡、 阳坡植物不同, 如马尾松在阳 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
地貌与生物 生物→地貌
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 改变了地貌 形态;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 减 少侵蚀的作用, 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018· 武汉测试)土壤有机碳密度指土壤单位面积的有机碳 储量。某实验小组在庐山对不同海拔,土壤深度为 0~10 cm、 10~20 cm、20~30 cm 和 30~40 cm 的土层分层采集土壤样品 分别检测。下图为庐山北坡和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和土 壤深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 1~2 题。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纳马夸兰荒漠是地球上独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大多数时间干燥、荒凉。
雨季到临,这里突然变为花的大海,以种类众多的肉植物而有名。
多肉植物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少且有显然干湿季交替的地区,有少许雾气和露珠也可知足其生计需要。
据此达成以下问题。
(1) 我国旅客到纳夸兰荒漠赏析各样野花和多肉植物,最合适在()A、 2- 3 月 B 、 5-6 月 C 、 8- 9 月 D 、 11- 12 月( (2) )以下说法与纳马夸兰荒漠多肉植物广布有关的是()①夏雨显然,降水季节差别大②夏天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③阴天多,露珠多④天气恶劣,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 )2017年 7 月某日 19:00(北京时间)在纳马夸兰可赏析到的景观可能是()A、晨光初露 B 、斜阳西下 C 、繁星点点 D 、骄阳当空2、以下图为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年均气温的关系图,说法正确的( )A.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条件呈正有关 B .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呈正有关C.若该地区天气变暖,地上生物量将增加D.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呈负有关3、斑点湖( 49.1°N , 119.5°W)位于美加交界处周边的山间盆地,每年 6 月至 9 月,湖面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这些小水坑表现出深浅不一样的白、绿、蓝等颜色,斑点湖由此得名。
湖水中富含硫酸镁、钙、钠硫酸盐等不一样矿物。
1 / 32右图为斑点湖的景观表示图,据此回答该题。
斑点湖的小水坑表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原由是()A. 湖底微生物件种多样,叶绿素含量不一样B.湖底高低起伏,水风光积温度不同C. 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汲取D.湖水矿物质种类多,含量不一样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根源C.春天,微生物分解作用特别快速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送还多5、牛肝地是发育在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彩的碎屑堆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地区,以密集侵害沟微风化壳裸露为标记的红层荒漠。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性高考试题【2019 天津卷】联合图 1 和图 2 中的信息,回答1— 2 题。
1.最有可能察看到图 1 中景观的地址,是图 2 中的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在图 1 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A.终年积雪区B.高峰草甸带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答案】【分析】【分析】1.图示地区为天山,云杉林出此刻山体 2019 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许多的伊犁河谷地带;依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能够接收到来自傲西洋、北冰洋的水汽,所以,伊犁河谷地带天气较为润湿;图 2 显示甲地切合要求,而乙、丁邻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不到图示景观,选A。
2.图示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多数地区降水稀罕,只有水汽量大的地刚刚可能形成丛林。
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润湿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据此选C。
【2019 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要点展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筑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足反应了“山川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达成 16~ 18 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 固定表土② 减少径流③ 堆积泥沙④ 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修筑水库不单能够拦截泥沙,还能够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成效最正确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连续放水B.枯水期连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18.“山川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假如A.水循环与水均衡原理 B.陆地水体互相转变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划分异原理【答案】【分析】16.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拥有保持水土、修养水源等作用,故A 正确。
17.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拥有较大的侵害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有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测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测试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3~5题。
3.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5.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3~5.解析第3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第4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5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答案 3.C4.A5.D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7.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6~7.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先是减小,最后消失。
周围有大量碎屑物质,且为外流湖,水走沙积。
第7题,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6.D7.A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加、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9.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8~9.解析第8题,图中①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必然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③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必然是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则②是气温变化幅度减小。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是()A.abc B.def C.ace D.bdf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少、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少、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5~6题。
5.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6.图中表示的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读下图,回答9~10题。
9.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与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对应的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10.此图可以说明()①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③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④生物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
2019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doc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深度解读】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流)――→分解呼吸热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8·东营一模)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选D。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使得裸露的陆地面积增大,比热容变大,气温的年变化随着增大,也就加速了风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臵。
读图,完成2~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第2题,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第3题,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2.B 3.C(2018·盐城一模)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4~5题。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5.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开放性解析:第4题,拉尼娜现象出现在太平洋赤道中、东部,该海域形成的是上升流,排除C、D,再根据水温低气流下沉排除B。
第5题,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和信风的增强密切关联,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其会对全球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
因此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B。
答案:4.A 5.B6.(2018·临沂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 mm,而年蒸发量达2 500 mm,湖泊经常干涸。
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
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各要素是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
该题是引河水灌溉,即地表水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不难作答。
答案:①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质变差;②土壤:土地盐碱化;③生物: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的年NPP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
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
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
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
在2001至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
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1.B 2.D 3.A(2018·太原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4~6题。
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4.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5.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6.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4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5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故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故D错误。
第6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了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故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故D错误。
答案:4.C 5.B 6.A(2018·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完成7~8题。
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解析:第7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第8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答案:7.C8.A(2018·赣州模拟)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读图,回答9~10题。
9.从图a到图b,下列对自然地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A.地下水水位下降B.沼泽萎缩C.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D.蒸腾作用减弱10.引种速生桉导致该区域内某些自然地理要素出现异常,这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单一性解析:第9题,比较两图可知,从图a到图b,该地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了、沼泽面积减少了、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了;但由于图b中的速生桉吸收了大量的地下水,加快了蒸腾速度,使蒸腾作用增强。
第10题,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了区域内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这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9.D10.A11.(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选D。
瓶状茎、多刺、硬叶等性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阳光灼伤,说明该地高温干燥。
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湖南十二校联考)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图,图2为M、N之间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分)图1图2(1)根据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常会出现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
(8分)(2)请说明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8分)(3)读图2,简析M、N间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6分)解析:(1)该处渔场的形成是受沿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
(2)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
(3)从图中可以看出,M、N之间地形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处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缺乏。
(2)受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
(3)对西风的阻挡增强;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13.(2018·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10分)(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14分)解析:(1)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