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经音乐到“纳西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与身份重构

合集下载

丽江古乐

丽江古乐

丽江洞经古乐,它是中原道教与纳西族 民间音乐相溶合的奇异乐种。历史悠久,在 丽江纳西族民间中广为流传。它奇迹般保存 了部分中原地区早以失传的唐,宋,元时期 的词,曲牌音乐。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 的传承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 很古老。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 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 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 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 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 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 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 今。
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 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宣科说,其 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 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 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 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 “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 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 “活化石”。 神秘的纳西古乐到底是怎样 的一种音乐呢?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 “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 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 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 “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 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 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 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
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 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 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 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的乐曲.整个乐曲 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 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 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 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 羊","万年欢","吉祥","八卦 ","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 ","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 ","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 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 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 纳西族的格调,

丽江洞经音乐调查

丽江洞经音乐调查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2017年3月No.lMar.2017丽江洞经音乐调查和雪梅(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云南丽江674199)[摘要]洞经音乐原本是中原礼仪音乐,然而在中原内地早已失传,只有云贵高原的部分“蛮野”之地 尚有留存,成为稀世之乐、绝世之响。

丽江洞经音乐又有别于其他洞经音乐,在流变中赋予了纳西族 的秉性和品格,在众多洞经音乐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成为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

抢救、保护和合 理利用这一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是继承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发展当代文化旅游业的现实需要.[关键词]洞经音乐;调查;保护A Research of L ijiang Dongjing MusicHe Xuemei(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anagement Center ofthe Old Town District,Lijiang.Lijiang674199, Yunnan)Abstract:Dongjing music was originally the ceremonial music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but it fails to be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generations.Now it only remains in part of"pretty wild"place of Yunnan-Guizhou plateau,becoming the most valued rare music art.Lijiang Dongjing music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kinds of Dongjing music,it is endowed with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n its changing course,being a unique and distinctive national music magnum opus among numerous kinds of Dongjing music.Therefore,to rescue,protec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is precious music culture heritage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inheriting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t is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tourism. Keywords:Donning Music;survey;protection调查时间:2016年4月10日一5月15日调查区域:古城区玉龙县调查方法:田野调查音乐鉴赏查阅文献讨论分析引言2013年11月,《丽江洞经音乐》被云南省 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具特色的丽江民族民间艺术

独具特色的丽江民族民间艺术

独具特色的丽江民族民间艺术作者:庄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探究艺术旅游演艺项目的种类和特色出发,提出增加丽江民族艺术演艺产品市场卖点的策略,以期对丽江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丽江;民族民间艺术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60-01一、丽江特色艺术旅游演艺项目的种类和特色一直以来,有关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可谓形形色色、莫衷一是。

由于对纳西古乐缺乏一些更为深入、实质性的了解,因此,人们常常容易将“洞经音乐”与“纳西古乐”相互等同,甚至误认为“洞经音乐”与“纳西古乐”仅仅是人们对于同一乐种的不同称谓而已。

其实不然,“纳西古乐”实际上包含有三个具体而明确的内容与成分:即东巴音乐、勃拾细哩、丽江古乐。

丽江古乐又被称为“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迄今广泛流传、承袭于纳西族地区,并且已被“纳西化”的一组民间音乐其中包含道教洞经音乐、明清小曲和部分戏曲曲牌音乐。

与广泛流行于云南省各兄弟民族和各地区的洞经音乐相比较,丽江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地方特点:其一,颤音的使用颇为频繁而独特。

此种特色源于纳西族民间的民歌演唱方式,此种演奏方式正是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灵魂,它充分融入了纳西人的审美情感和气质;第二,独特的弓法即指洞经乐队中擦弦乐器全部采用一拍一弓的动弓方法,使其有机地辅助并夸张了旋律中的颤音,构成一种十分奇特的音响效果;第三,特色乐器即指苏古独在乐队中的使用,不但产生了特殊的音响效果,还采用了特殊的演奏方法(即“每音必滑奏”)。

曲项琵琶、波波等在乐队中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都与其他的乐种有明显的不同,使丽江洞经音乐最终均糅进了纳西人的情感、气质及其审美心理(即许多学者撰文中称的所谓“纳西化了的音乐”);第四,丝(弦)竹(木)不同的乐器组合,是小调演奏中的另一特色。

丽江洞经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作者: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1期丽江洞经音乐,纳西人俗称“古乐”或“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被“纳西化”了的、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组音乐其中包含道教洞经音乐、明清小曲和部分戏曲曲牌音乐。

与流行于云南省广大兄弟民族地区的洞经古乐相比较,丽江洞经音乐具有六个显著的地方特色:第一,颤音的使用频繁而独特。

此种源于民歌的“卓咯”(即喉颤音)也正是贯穿纳西族民间所有音乐品种的“灵魂”所在。

第二,独特的弓法。

即指洞经乐队中擦弦乐器全部采用一拍一弓的运弓方法,此种方法有机地辅助并夸张了旋律中的“卓咯”,产生了十分奇特的音响效果。

第三,特色乐器的使用。

即指“苏古独”(即火不斯)、曲项琵琶、波波(芦笛)等在乐队中的使用,特别是苏古独“每音必滑奏”的演奏音效,彻底揉进了纳西人对音乐的审美心理,最终形成了许多学者文中寓意的“纳西化了的音乐”。

第四,丝竹不同的乐器组合,形成小调演奏中的另一特色“丝弦”(纳西人通常将不含吹管气鸣乐器竹笛的演奏称作“丝弦”)。

产生了一种如诉如吟的柔和声调。

第五,诸多道教打击乐器的使用,尤其是诸如钹、铙等的引入,使丽江洞经音乐充满了虔诚、肃穆、缥缈、脱俗等神秘色彩。

第六,丽江洞经音乐除了用于道教经典的谈演外,还可用于众多的(诸如节庆、祝寿、婚嫁、乔迁、庙会、丧葬等)民俗活动,尤其是丧葬活动,这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丽江洞经音乐通常包括笃、大调、小调、杂曲、打击乐曲牌,以及目前已经失传的曲牌六个部分。

【笃】意即“调音曲”。

它是谈演洞经前用以谐调各种乐器音高并首先由竹笛演奏的乐曲。

纳西语称“筚篥笃”(意为“笛子调音曲”)。

另外,在与“应律乐器”(纳西族老艺人语)竹笛对好音高后,各件乐器均需按自己相对固定的乐曲“笃”(调音)一遍。

【大调】民间艺人特指谈演洞经时唱诵《大洞仙经》经文的乐曲(曲牌)。

大调通常又可分作散文、韵文两个部分:散文指谈经中(宣)讲、(念)读的玄文诰表的部分。

纳西古乐四重奏

纳西古乐四重奏

纳西古乐四重奏从人文景况的角度望历史时,我感到音乐中寄寓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重现的时光我们追忆似水年华,让1383年成为云水深处重现的时光。

有的音乐史家认为,这一年深秋,刚刚被赐姓为“木”的72岁纳西大酋长阿得赶着一队“玉龙驹”(丽江马)前往江南觐见大明皇帝朱元璋后,从麝香龙涎锦绣珠帘的秦淮河畔把大明燕乐的乐器、乐谱及乐工带回到了丽江。

道教洞经细乐由此进入丽江,唐宋以来的文人雅集型丝竹细乐,其真传由此流布到纳西文化中。

这种论断我看可能性不会太大。

道教洞经细乐流入纳西文化之中,必然要遇到一个问题,即纳西人必须具备能够赏析这种汉地雅乐的文化厚度及音乐审美水平,并把它完整无缺地传承下去。

这样的情况,只能是出现在纳西文化和汉文化已经交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而这在明代初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已知的第一个汉文化水准较高的纳西人,是阿得的六世孙木泰,此人主要活动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

明代初年的纳西贵族阶层,尽管喝着雪水长大,不乏闲云野鹤般的心智,但他们主要生活在纳西原生文化的温床之中,他们欣赏汉地雅乐,完了还要一块儿深谈玄妙的道教经文,这在当时是完全不能想像的。

已故纳西古乐大师和毅庵的说法应该更接近实际:“嘉靖九年(1530)冬至节,明皇室在北‘海外天子’纳西土司木公闻讯后派专人往京城学习,京天坛行环丘之礼,演奏洞经音乐祭天。

并请来乐师教习。

洞经音乐自此传入边陲丽江。

”我认为洞经音乐是道教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的一种产物。

从丽江彩绘精丽的大觉宫壁画,从大宝积宫高悬拱顶的黑白八卦图饰,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明代道教文化气息。

也许,木氏土府从未广修供道士们清修所用的道观,但出现真武祠、龙王庙、吴烈山神庙等一系列供奉道教神的道场,则说明纳西人除了引入儒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外,也把同样的礼遇给了道教。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身着羽衣的终南山道士周月泉携带一只白鹤在芝山上住了几年。

早些时候,道教高人蓟羽士结一草庐隐居于雪山下,每日手书道教经典《黄庭经》数篇,不久后飘然离去,纳西大诗人木公曾以“山阴雨雪归来夜,玉杖霞裙引凤凰”之句相赠。

丽江洞经音乐概述

丽江洞经音乐概述

丽江洞经音乐简介洞经音乐是元明清时期从境外传入丽江,被纳西人完整地学习、保留、传承、传播的一种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的科仪音乐,因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

这种音乐在云南一百多个市、县流传,可谓流派纷呈,风韵各异。

丽江洞经音乐是其中最为古朴典雅的流派之一。

丽江洞经音乐与其他地区的洞经音乐,除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及宗教音乐色彩等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四大特色:(一)保留、传承着唐代音乐的遗风——调音曲。

已故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史学家何昌林教授在题为《国宝埋藏在喜玛拉雅云岭深处》的论文中写道:“丽江洞经乐队在开始演奏前特设一种‘调音曲’的做法,实为全国民族器乐乐种所绝无仅有者,但这却是唐代音乐的遗风……”(二)保留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

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媒介是中国早期的五声音阶的工尺(读che)谱,其特点是具有简略性,只记录乐曲的旋律骨干音,演奏不同乐器的乐手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下,根据各种乐器的特点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填空、加花、润腔或即兴演奏,最终成为‘既千变万化又和而不同’的高雅音乐。

、(三)保留、使用着三件古老的民间乐器:(1)四弦弹拨乐器速古笃,即古代之火不思。

此乐器到清代时在内地已失传,唯独存活在遥居滇西北的纳西族中。

(2)四弦弹拨乐器曲项琵琶。

丽江曲项琵琶从其形制、结构、品位设置(四项八品)及弹奏方式(手指弹奏)方面看,均与唐代中晚期的搊琵琶(手弹琵琶)相类似。

现在国内仍使用此种琵琶的仅有福建南音乐队和丽江洞经乐队了。

(3)双簧竹管乐器波伯。

即我国隋唐时期的单管小筚篥,是唐宋宫廷燕乐的主奏乐器。

现为丽江洞经音乐的重要色彩乐器。

(四)丽江洞经音乐融入了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风韵。

最为明显、突出的是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的大幅度慢波音。

外国友人听了丽江洞经音乐的演奏,称赞它是“真正的、严肃的、未经污染的中国传统音乐。

”自1995年以来,丽江洞经音乐先后应邀到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交流演出,受到各国听众的广泛赞誉。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丽江洞经音乐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丽江洞经音乐

● _ I
清代 之间的历代 政权及疆域 的变化 中论 述了纳西族的民族关 系 : “ 麽 些所居 之地 ,东 为雅砻江 ,与 西川 接 ,西至金 沙江上游 ,与施 、顺诸 蛮 杂居 ,其南则 连蒙诏 ,而北 与吐蕃交 错 。西川 、蒙诏 、吐蕃 争强 ,麽 些介 于 三太之间 ,且其势微 弱 ,已成攘 夺之疆 场 。・ …一自唐初 麽些 民族 介于 吐蕃 、南
交 会 区 ,这 一 域 义 是 青 藏 高 原 、 云 贵 高 原 、网 J i I 地 的交叉地 I × = , 境 内 既 有 域 高 原 、横 断 山 区 的 生 态 , 也 有 河 谷 、盆 地 、游 牧 或 半 游 牧 的 农 、 l 牛态 , 这 样 也 造 成 了纳 两 族 文 化 生 态 的 多 样性 。 从 文 化 地 理 环 境 来 看 ,丽 江 处 于 北 边 迪
玉龙县 f } j 原来 的丽江纳西族 n治 县分 设 而成 ,其主体 民族及人 口组 成 以纳 两族
为 主 ,同 属 于 纳 两 族 西 部 言 , 义 化 区
的 空间 分布 、地域 组合 及 文化 区形 成 、 发展 、演变规律 的学科 ,探讨文化 事物 和现象 在彤 成和发展 f f 1 与地理环境 的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天、西藏 的藏族文 化圈 、南边 大理 h族
文 化 网 、两 边 怒 江 傈 僳 族 文 化 圈 、东 边
野来考察 江洞经音 乐 ,可 以融合外 来 与本土 、我者 与他 者 、地方 与国家等 多
个 视 角 关 系 ,从 而 有 利 r把 握 丽 江 洞 经
大小凉 山彝族义化 圈及永胜 、华坪~ 直
类刖,并定 义为 “ 定 期 举 行 传 统 文 化 活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摘要:本文用多学科的视角,透视了中国洞经音乐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流变特徵,并对洞经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

这对推动与促进洞经音乐研究的深入发展,将有积极的作用。

"位。

1995年9赞扬!"人们或许要问:既然洞经音乐如此珍贵,那麽它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诞生於何时?起源於何地?又如何传播到云南?甚至流布到缅甸……,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并探求其中的奥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梳理今人成果,略陈管见,以供大家研讨。

一、洞经音乐的起源"洞经音乐"是个珍贵而独特的古典乐种。

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得名,并与文昌崇拜密切相关。

探索它产生和演变的原因及特点需要哲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合作。

只有多视角的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它形成、发展的规律。

中国洞经音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这些普遍广泛、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中产生的。

它有中国相应的社会、思想、文化、音乐和人才的丰厚积淀与背景为基础,还有充分而适当的生成条件为依据。

动,唐宋皇帝","统计辉煌曲颂扬虚空神灵仙境缥渺之美,唱词歌咏众仙万圣玄妙之德。

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便已产生。

"著名道士寇谦之早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写出《老君音诵诫经》,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

"②作为道士用音乐伴奏诵经的科仪。

当时所用的"八胤乐"即为後世之"步虚声"奠定了基础。

成书於五世纪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即是道士最早在科仪中使用的步词。

"③其体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不等。

隋炀帝、唐玄宗、宋太宗、宋徽宗皆好之。

"此时已有《玉音法事》之书辑录了唐宋道曲五十首。

"④明代永乐年间则将若干道曲编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元代以後,随著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流派後,道教音乐也分为"全真正韵"和"正一科韵"。

丽江地区纳西古乐调查研究

丽江地区纳西古乐调查研究

摘要: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

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都是纳西族祖承下来的,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介绍纳西西古乐最重要的分支白沙细乐的由来,分类和音乐特点,以及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纳西古乐,历史,保护,成就目录一、纳西古乐的历史与成就 (2)1. 纳西古乐的历史 (2)2.纳西古乐的成就 (3)(1)留存的演奏曲目 (3)(2)保留的乐器 (3)(3)社会认知度 (3)二、纳西古乐的内容 (4)1.白沙细乐 (4)2.洞经音乐 (5)3. 热美蹉 (6)三、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1.纳西古乐的现状 (7)1.旅游业发展下的纳西古乐 (7)2.村落中的纳西古乐 (7)3.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8)4.意义 (9)一、纳西古乐的历史与成就1. 纳西古乐的历史纳西古乐魅力源远流长。

这是由于它极有可能是我国仅存的宋朝皇室所制作出的音乐,是在原始的音乐作品之一。

宣科老师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

纳西古乐由丽江本蹉”、“白沙细乐”以及洞经音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其中“热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形式。

热美蹉的起源学界没有清楚的定义,因此其他的乐谱写,只能用一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它的歌曲和舞蹈。

“白沙细乐”是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乐。

当代学者毛增继先生觉得白沙细乐进入丽江是在元朝蒙古族军队进镇时期。

因为一些蒙古士驻守,因而在丽江定居,致使音乐也随之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具体有这三个原因:第一、实际蒙古士兵在丽江驻守。

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及审美特质论析

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及审美特质论析

2020·4一个族群的审美传统由其特定的历史与自然环境相决定,并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不断予以调适、濡化。

纳西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不断融合、吸纳外来族群文化,从而形成了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传统,这也成为纳西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历史基础。

汉文化融合到纳西文化过程中,其传统文化内部结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进行相应调适,纳西族审美传统也在这过程中实现了转型,而丽江洞经音乐是这一审美传统转型的典型个案。

原来作为道教音乐、儒乐的洞经音乐自明清时期传入丽江后,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地方化、纳西化的本土音乐文化,纳西族的传统审美传统也发生相应的演变,这在二者的审美传统的融合中体现出来。

■纳西族的心理特征与审美传统审美作为心理体验过程,与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族群文化审美传统相联系。

纳西族的审美传统与纳西族心理特征也是内在相联系的。

郭大烈认为纳西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纳西族的族群自我意识是“纳西若米”(纳西儿女);族群精神是坚韧不拔;族群性格是深沉谨慎;族群道德是质朴厚重;族群信仰是多神观念。

周俊华认为纳西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向上心和自信心、自识性和凝聚力、爱国爱家、包容人道、含蓄敦厚等纳西族群的共同心理特征。

”白庚胜依据5种人类文化类型(巫术文化、艺术文化、哲学文化、历史文化、科学文化)而言,认为纳西文化应该属于艺术文化类型。

纳西族在思维方式上具有艺术思维的特征。

这种思维表现为形象性、象征性、感情性。

同时,他认为纳西族的族群性格特征是由艺术类型这一特性所决定,“因为感情是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所必具的条件。

如果缺少感情的因素,艺术形象就失却生动,所表达的思想就缺乏感染力。

以情动人始终是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之一”。

由此概括出纳西族审美传统及风格:“正因为属于艺术类型,纳西文化之质柔、之性灵、之感美,她不排斥外来文化,她讲求整体和谐,她具有极强的感悟力,她有很好的适应性,她的每一个子民都是天然的诗人、歌手、舞蹈家与画家。

民国时期丽江洞经音乐的转型与变迁

民国时期丽江洞经音乐的转型与变迁

参与 到这些 历史进程 中 ,成为 中华 民族 共 同体 中有 机 的组 成部 分 。嘉 庆 年 间 .
马子 云在参 加科举考 试 中破 “ 试 经 ”之 旧例 ,慨然 上陈 “ 去 官邪 ,除鸩毒 论 ” , 呼吁整顿吏 治 ,严 禁鸦 片 ;和耀 曾 、和 虎 臣父子将 领和耀 曾 、和虎 臣父子远 征
在 昆明 创 办 了 《 丽 江 旅 省学 会 会 刊》, 在 宣传抗 日主张 的同时 ,也 积极 宣传 了
新 民主 主义 、共 产 主义思想 ;抗 战 中纳 西 族 同胞也 做 出了 巨大牺 牲 : “ 根据 中

较 量中 ,原来靠 科举 考试跻 的 旧 文 化精 英 逐 渐 处 于 下 新 学 .并 成长 二历史 档案馆 的记 录 ,当时人 口只
有1 3 . 2 万 左 右人 口的丽 江县 ,有 3 0 0 0 多 是用 ‘ 劳威 歌 ’唱解 放 的 ” ,这从 一个
权人物 ” 。
氏 被 告 枣 ■一
Fo l ' l l m
侧 面说 明 了族 群传统对 革命及党 建 的重 要作用 。如根据 云南传 统花灯戏 《 采茶
丽江文 化精英 阶层 也实现 了 自改 土归流
而 这时期 , 一批 纳西族 文化精 英加 入 了中 国共 产党组织 ,他们 接受 了共 产
主义思 想后 ,积极在 丽江及 省 内纳 西族
以来 的第三 次转型 : .
1 . 改 土 归流 时 期 :拥 护 中 央王 朝 , 维护 国家统一 ,热衷 吸纳 以儒家文 化为 主体的汉文化 。 2 . 辛亥 革命 时期 :拥 护资产 阶级 共 和 、民主 的思想 ,反对 清政府 腐败 、卖
玉 门 关 ,参 加 过 抗 英 、抗 俄 、抗 法 的 战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摘要】洞经音乐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洞经音乐的起源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其演奏方式。

深入探讨了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强调了洞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其独特魅力,呼吁加深对洞经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读者将对洞经音乐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独特魅力所在。

【关键词】洞经音乐, 民族音乐, 起源, 特点, 地位, 演奏方式, 传承与发展,现代影响, 未来发展, 重要性, 独特魅力, 认识与理解1. 引言1.1 洞经音乐的起源洞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

在古代社会,洞经音乐被认为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可以传达人们的祈祷和祝福。

据传说,洞经音乐最初是由一位智者所创造,他用空心竹子制作的洞经演奏出一曲曲悠扬的旋律,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经音乐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洞经音乐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洞经音乐富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通过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旋律结构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

在古代社会,洞经音乐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特定的宗教仪式或宫廷活动才能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洞经音乐逐渐走出了宫廷和庙堂,传播到民间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1.2 洞经音乐的特点1. 独特的音色:洞经音乐的乐器洞经具有独特的音色,通常被描述为清朗、悠扬、婉转。

这种音色来源于洞经的特殊结构和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纯净、悦耳的感觉。

2. 自然的旋律:洞经音乐常常以自然界的声响为灵感,如流水、风声、鸟鸣等,因此其旋律多是简单、优美、流畅的,让人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

3. 悠久的历史:洞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玄和·雅正·沉郁——浅析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复合美

玄和·雅正·沉郁——浅析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复合美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谭丽琳摘 要: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

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

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纳西民族乐器替代唢呐,形成慷慨沉郁的美感。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形成了一种儒道文化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复合美,正是这一独特性,令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流传至今依旧广受欢迎。

关键词:洞经音乐;纳西族;音乐美感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谭丽琳(1996-),女,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范围内极为少见。

明清时期,洞经音乐从中原传入云南,由于云南地处边陲,相对封闭的环境令洞经音乐得以在多次战争与政权更变中保存下来,如今人们依旧能从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中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丝竹古乐的影子。

同时,由于洞经音乐传入后由少数民族继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道教音乐与本土的纳西族文化逐渐结合并且最终成为了纳西族的民族音乐。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与一般道教音乐相比,具有不同文化的交融下生成的一种复合美感,正是由于这一独特的美感与古老的音乐形态,洞经音乐成为了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音乐活化石”。

一、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名称洞经音乐在最初是一种道教音乐,明清时期随着中原文化一同进入云南,在与当地文化的长期共存中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道教音乐”、“雅集型儒乐”、“文人音乐”、“丽江洞经音乐”、“丽江古乐”、“纳西古乐”等都曾被使用。

这些名称反映着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在不同时期的侧重与审美元素的组合,从名称的更变可见其音乐越来越重视民族特色。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民族音乐是一种代表着各个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既是历史文化的呈现,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其中之一的洞经音乐,更是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中独特的民族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本文将深入浅出的探讨洞经音乐的起源、演奏技巧以及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一、洞经音乐的起源洞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它源于西域民间音乐,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发展,最终成为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最早的形态是用羊膜、牛皮、或麻布制成的洞二胡,后来又在它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出了洞箫、洞琴等不同种类的乐器。

历史上,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新疆地区。

明代诗人杨慎曾说过:“从古以来,百戏都有西王母蓬蒿宫之乐”。

在新疆,洞经音乐被认为是较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也是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必备元素之一。

二、洞经音乐的演奏技巧洞经音乐在演奏技巧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演奏者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吹、吸、转音技巧,掌握吹气口、舌唇等关键技巧,才可演奏出高品质的音乐。

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还需注意乐器的吹气力度和呼吸节奏,使音乐效果更加精确。

洞箫最重要的演奏技巧是快、准、响、清、稳和变调。

快指的是演奏时速度不慢,准则意味着准确无误的演奏,响是指演奏时发出的声音要饱满、悦耳,清指的是声音的音色清澈、通透,稳则是演奏时要保持节奏和稳定的音高,变调则是指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会发出一些嘶嘶声,这种声音是洞箫的特点之一,是演奏者需要掌握的技巧。

三、洞经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洞经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首先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特点,加强了各个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协作,不仅在音乐技艺上有所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洞经音乐在新疆地区也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新疆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是新疆历史文化的缩影。

洞经音乐作为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音乐艺术,与其他的中华文化一样,值得我们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丽江古乐的特点及其形式

浅谈丽江古乐的特点及其形式

浅谈丽江古乐的特点及其形式浅谈丽江古乐的特点及其形式【摘要】丽江古乐包含丽江洞经音乐和丽江东巴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是流传于丽江境内的洞经音乐。

在国际社会被称为“东方音乐活化石”;东巴音乐“寄生”于丽江纳西族特有的“东巴教”。

目前对纳西族音乐文化介绍与研究的资料比较缺乏,本文从丽江古乐两种基本形态的产生与敷衍及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运用和它们在丽江存在的形式,结合丽江纳西文化而所含有的特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保护它。

【关键词】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东巴音乐一、历史与发展洞经音乐渊源于内地“道乐”,它以唱奏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基本内容。

丽江洞经音乐产生的说法有很多种,多数学者认为产生于公元1530年之说较为可信。

其音乐主要来自宫廷,同时融合了江南丝竹音乐。

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原先虔诚、肃穆和恭维的谈演仪式日趋平淡,代之的是人们对音乐更为直接的认知和追求。

晚清以后,“西学东进”,人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达到获取功名利禄而进行洞经谈演的活动日渐失去其应用的价值。

鸦片战争后,丽江进入社会动荡时期,在此时期出现了一批“改流”后的文化艺人,他们不仅是纳西族学习汉文化的倡导者和佳佳者,同时也是纳西古乐的传承者和洞经乐会的核心会员。

在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后,今天丽江洞经音乐迎来了它普及与敷衍的极盛时期。

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唱诵的经文大多是东巴经典。

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巴经典中的诗体韵文,不仅是东巴祭司凭借神坛吟诵的经文,也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在歌场吟唱的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

由于没有能够确切证明东巴音乐产生的资料,所以东巴音乐产生的确切年代,我们无法得知。

学术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只有通过现存东巴经典、绘画、文字及纳西族相关历史资料来进行推断。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由云南南部地区的彝族人民所演奏的音乐形式。

洞经音乐的特点是节奏美妙优美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音乐中内隐的深刻思想和文化,是彝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一般而言,彝族人民在婚礼、丧葬、祭祀等各种重大场合都会演奏洞经音乐。

古老的洞经音乐是由野外自然声音和声韵语调等因素的融合而形成的,经过长期留声和传承,逐渐演变成为充满深情的音乐形式。

洞经音乐的演奏者多为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人,他们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种节奏和旋律技巧,同时还要贯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传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

洞经音乐之所以被视为彝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因为它深刻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生态观念与哲学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在演奏过程中,洞经音乐以采集到的自然音素、庙会唢呐音乐和祭祀乐器的声响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和人的心灵表达进行诠释和融合,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内涵。

洞经音乐虽然在形式上非常朴素,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却博大精深。

洞经音乐能反映出彝族人民对于人性中心价值观的追求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和共生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洞经音乐才能够被保护和传承。

现在,由于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危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洞经音乐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洞经音乐就注定要消失,相反,它仍然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音乐形式,值得我们去发现并传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我们传统的文化艺术,让它们继续在新的情境下欣欣向荣。

彝族人民在演奏洞经音乐的过程中,依旧可以发现美妙和低沉的声音以及文化价值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充满了彝族文化的独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正因为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洞经音乐才能够在音乐界中保持着独特的地位,并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热爱。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毫不懈怠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就能够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发扬光大。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

浅谈民族音乐之洞经音乐民族音乐是全球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代表着不同民族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

而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洞经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洞经音乐既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浅谈关于洞经音乐的特点、演奏方式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洞经音乐是中国西南地区藏族、纳西族和彝族民族的音乐形式。

其特点在于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崇拜、对于生命和自然界的赞美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

洞经音乐源于古老的宗教仪式,在演奏中融入了吟唱、舞蹈、乐器演奏等元素。

这种音乐形式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洞经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是洞经。

洞经是一种制作简单却如此神秘的乐器,由骨、竹子或者金属制成。

演奏者会用不同的技法吹奏洞经,创造出独特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此外,演奏者还会配以声音和肢体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和生动。

综合各种技法和元素,洞经音乐在传达情感和意义上有着极高的表现力。

洞经音乐不仅是一种演奏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方式。

在古代,洞经音乐是传统仪式和宗教活动的一部分,承载着祈祷、祭祀和庆典的功能。

而在当代社会,洞经音乐已经逐渐成为文化旅游和商业活动的一部分。

洞经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既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曝光度,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洞经音乐还是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象征。

通过保护和传承洞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蔓延,洞经音乐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洞经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传统音乐被外来音乐淹没,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洞经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艺术家和社会机构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培养专业人才以及组织演出和教育活动,来推动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推动洞经音乐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让这种传统音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历史的回声》译著及其研究

《历史的回声》译著及其研究

《历史的回声》译著及其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回声》及丽江洞经音乐,范围主要集中在云南省丽江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时政因素,洞经活动一度停止。

改革开放后,在一批老艺人的带领下,丽江洞经音乐演奏活动恢复了生机。

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国内外已有洞经音乐研究成果掌握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回声》为主线,对丽江县展开了田野调查。

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

其中,第一章是《历史的回声》翻译,介绍作者李海伦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所运用的理论问题,梳理了从丽江洞经音乐到纳西古乐的变迁过程,将丽江县纳西
族这个偏远的地区和族群与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是全球的背景联系起来,提出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的价值和写作意义。

第二章是丽江洞经音乐田野调查,介绍了当地洞经会的分布情况,并对大研
镇洞经会和大研纳西古乐会展演活动进行了实录。

第三章,将《历史的回声》与洞经音乐现状进行比较,解析古乐会近20年的变化,并对李海伦及其研究进行简要评述。

李海伦所著《历史的回声》为洞经音乐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她带领艺人们到英国旅行,使村民们意识到了洞经音乐的价值,增强了村民们对
当地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了当地年轻一代学习洞经音乐的积极性,满足了村民们
渴望自身文化被接受和认同的强烈愿望。

李海伦及其研究为我国学界带来了不小震撼。

这种将研究对象放置于政治的、经济的、国家的研究视角、科学的研究方法、宽泛的研究资料来源,拓宽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视野,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 滇西北洞经音乐调查研究 ” ( 2 0 1 1 Y 4 8 7 ) 阶段性成果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4— 1 2 作者简介 : : 杨杰宏 ( 1 9 7 2 一 ) , 男, 纳西族 , 云南丽江人 , 中国社科 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博士后 。
桑 德诺 瓦认 为 : “ 洞经音 乐 自传 人 云南 丽江 纳 江 。但这 时期 洞 经 音 乐 仅 仅 局 限 在 木 氏一 家 而
在民间还没有得到流传 。关键一个原因是“ 丽 西族 之初 , 就是谈 演 道教经 典 为 目的 。因此 , 洞 经 已, , 《 光绪丽江府 志》 中也说 : “ 丽至 国朝而 会 无 论做 会 、 谈 经、 设法悬像及焚 ‘ 帛’ 呈 献 供 养 旧无学”
等仪 式 , 均 严格按 照 道教 的坛规 、 道 场 和演 奏程 序 无所谓学也” 。《 徐霞客游 记》 载, 土司木增 的四 而进 行 ” 。…从 洞经古 乐 的曲 目看 , 演奏 的 曲 目有 子木仁 是在 鹤庆 上 学 读 书 , 这 说 明 一 直 到 明末 丽 百 姓无 学 , 造 成 《 八卦》 《 浪淘沙》 《 吉祥》 《 元始》 《 水龙 吟》 《 一江 江仍无 学校 。土 司把持 文化 特权 , 这 也 是 文人 雅 乐— —洞 经 音 乐 风》 《 山坡羊》 《 十供养》 《 到春来》 《 到夏来》 《 到秋 士人 阶层 的 缺 失 , 来》 《 到冬来》 《 十番乐》 等数十首曲 目, 从名称看 , 未能 在丽 江形成 气候 的主 因 。 改土 归流后 , 当地 流官 大兴 汉学 , 促 进儒 学 的 大 多是 以道 教 为主 体 的 传 统 音 乐 曲 目, 其 中一些
是 唐宋 流传 下来 的道 曲 。 _ 2
推广 、 普及 的 同时 , 由汉族移 民携 带 而来 的道 教 也
道 教 在丽 江传 播 历史 较 为久 远 , 和 宝 林认 为 在丽 江 民间广泛 传播 。鲁迅 有句 名言 : “ 中 国根 底 以此 读史 , 有 许 多 问 题 可 以 迎 刃 而 东 巴教 中道 教文化 因素 可追溯 到 东汉 五 斗米 教 兴 全在 道 教 , ” ¨ 6 j ( ’ 这说 明道 教 作 为 中 国土 生 土 长 的本 土 起的历史。 J ( ’ 据乾隆《 丽江府志略 ・ 礼俗略》 解。 在 民 间有 着 深 厚 的适 宜环 境 。 道教 既 可 谈 记载 , 与南诏 同时期 的唐代 , 丽江 已建 有 道 观性 质 宗 教 ,
经 卷称 为“ 洞经” 。狭义 的“ 洞经” , 指 洞 真 上 清经 为洞经音乐的传播提 供 了人才基础 ; 经济上废 除 系统 的《 玉清无极总真文 昌大洞仙经》 五卷本 ( 公 原有 的封 建 领 主庄 园 经 济 , 建 立 了与 内地 相 一 致 元 1 1 6 8年 至 1 2 6 4年 的南宋 传本 ) 与 十卷 本 ( 元 代 的封建地 主 经 济制 度 , 巩 固 了地 方 上 层 建 筑 及 新 四川 道士 卫 琪 注 本 ) , 简称《 大 洞仙 经》, 亦名 《 洞 型 文化 的构 建 。纳 、 汉 族 群 的融 合 促 进 了新 型 族 经》 。广义 的“ 洞经” , 是“ 三洞经书” 的 略 称 。南 群身 份及 文化 的构 建 , 与此 相 适应 , 洞 经 音 乐 出现 朝道 士陆 修 静 , 是早期《 道藏》 的编辑者 , 他 将 道 了本 土化 、 纳 西化 趋势 , 而 这一 过 程 又与 洞 经音 乐 的 民间化 、 世 俗化 相伴 随 。 教经 书分 为洞 真 、 洞玄 、 洞神 三部分 , 统 称为 “ 三 洞
摘 要 : 丽江洞经音乐由原来的“ 道教音乐” 先后嬗变为“ 文人音乐” “ 雅乐…‘ 丽江古乐” “ 纳西古乐” 等不同名
称, 从 中折射 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对这一族群 艺术 身份的不同定位 。从丽江洞经音乐 的本土化最终结果来 看 , 不 同族群之
间的文化融合与认 同 , 既有利于消除社会 阶层 的对立与族群鸿沟 , 也 有利于族群及其文化的重构与地方文化 的多样性发 展, 由此也 阐明了洞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 族群文化重构 中的意义与功能 。
经 书” 。因而唐 宋之 际 , 道教 徒 也 被 称 为 “ 三 洞 弟
子” 。一般 认 为 , 纳 西 古 乐 中 的“ 洞经” , 是 指 狭 义 的洞 经 , 即谈演 “ 大洞 仙 经 ” 而 得名 。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滇西北洞 经音乐调查研 究” ( Y B 2 0 1 1 6 4 ) 、 云南 省教育厅 2 0 1 1 年 度科研
关键 词 : 洞经音乐; 纳西古乐; 族群身份; 文化认同
分类 号 : G l 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8 3 8 ( 2 0 1 3 ) 0 2 — 0 0 4 9 — 0 9
洞 经 音 乐 作 为 儒 释 道 合 流 归 儒 的 雅 集 型音 乐, 它 的普 及 需 要 有 与 之 相 适 应 的社 会 条 件 。 改
2 0 1 3年 ( 第十卷 )第二期 ( 总第三十六期)
丛 塑 丝 童生 型: 塑 主垂 :

从 洞经音乐到 “ 纳 西古乐”
丽 江 洞 经 音 乐 的 本 土 化 与 身 份 重 构
杨 杰宏
( 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 文学研 究所 , 北 京 1 0 0 7 3 2 )
土归流 后 , 儒释 道文 化及 封建 礼 教 、 宗 法制 度 在 国
一Hale Waihona Puke 、洞经 音 乐 的 丽 江本 土 化
( 一) 道乐 的传 人
家 主流 话语 支 配 下 在 丽 江 纳 西 族 地 区得 以实 施 ,
丽 江洞 经音乐 在 丽江 的传 播 与道 教有 着 内在 这 是洞 经音 乐 在 丽 江 广 泛 传 播 的政 治 基 础 ; 废 除 逻 辑关 系 。从 名 称 上 看 , 丽 江 洞 经音 乐本 身就 包 土 司垄 断文 化 教 育 旧制 , 广 办 官学 , 推行科举 , 由 含 了道教 属性 。“ 洞经” 是 道 教 惯用 术 语 , 将 道 教 此 在纳 西族 中形 成 了一 批 文 化 精 英 及 士 绅 阶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