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2019高三历史ⅱ练习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2019高三历史ⅱ练习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2019高三历史ⅱ练习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7·山东实验中学打靶题)北宋徐积《织女》诗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北宋时期农民生活贫寒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③北宋时期农民生活富裕④北宋时期小农经济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诗中并未反映③④,故应排除。

【答案】A2、(2017·天门二模)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如,子时为23时至1时。

唐朝前期保留有“日中为市”的古风,日中就是午时。

由此推断唐朝长安东西市开市的时间为()A、7~9时 B.9~11时C、11~13时D、13~15时【解析】由子时为23时至1时可以推出,午时是11~13时。

【答案】C3、(2017·天门二模)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首先读懂材料,材料并未反映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故排除含③的各项。

【答案】C4、(2017·青岛一模)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地虽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转贩之力也。

2019高考历史ⅱ人教新资料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9高考历史ⅱ人教新资料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9高考历史ⅱ人教新资料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

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以下现象不适合的是()A、街道两边遍布商辅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答案]B[解析]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早在唐代后期就已打破,故B 项与北宋时开封原貌不符合。

2、(2017·山东寿光高三质检)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A、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C、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的各个地区发展[答案]C[解析]图一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图二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三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在黄河、长江以及沿海沿运河地区。

3、读《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可得到的信息有()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海外贸易繁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农业税变化不大,①正确;工商杂税呈增长趋势,而且逐渐超过了农业税,②正确;工商杂税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工商杂税的比重,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正确;海外贸易虽然也属于工商业的范畴,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繁荣不符合史实,④错误。

4、(2017·浏阳模拟)热播大戏《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登陆央视的晋商题材的作品,使晋商再次成为热点。

以下对晋商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以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B、具有地域性C、以长途贩运活动为主D、政府大力支持[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含答案)

课时训练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衙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出现在唐宋之后。

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A2.开封模拟《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还,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为正确理解。

A“政府重视”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唐朝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C对材料理解片面,“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

故A、B、C排除。

答案:D3.湛江调研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这是由于 (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选择C。

答案:C4.潍坊期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C.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影响了城市建设,由于宋代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导致地方财力有限,城市相对简陋。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题型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题型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解析】“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 项错误;仍是“坊市制度”,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9.《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A.统治利益B.商业生产能力C.社会制度D.争霸需求【解析】题干译为“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

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他们的财产就减少,百姓的财产少,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可知材料观点的立足点是基于统治利益,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0.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答案】A11.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解析】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根基,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推行,故A项错误;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题目中说国家征收商业税根据当时商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表现出了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D项错误。

狂刷07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学易试题君之小题狂刷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解析版)

狂刷07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学易试题君之小题狂刷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解析版)

1
1.宋代社会出现“士商合流”的现象,一方面商人劝子读书仕进或弃商从儒,一方面士人摆脱儒家“君子安贫若素”的古训,投身于商贾行列。

该现象有助于
A.新的商业文化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程朱理学地位的加强
D.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
A
2.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

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

这说明南宋时期
A.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
B.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C.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
D.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朝贡贸易是我国古代官方对外贸易体制,宋代并未瓦解,排除B;材料“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训练: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训练: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1、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3、《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的隋都城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7、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

为此,朱元璋( )A.实行"海禁"政策B.秉承抑商政策C.派郑和下西洋D.废除丞相制度8、“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练习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练习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答案:A2.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3.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

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答案:D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考查点为均田制。

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答案:B5.“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练习(十四)(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练习(十四)(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永州模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2.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A.国家体制制约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B.古代中国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古代中国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3.《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

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4.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

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5.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6.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经济史选择题提分专练:(2)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经济史选择题提分专练:(2)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2)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1、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 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贫困,也没有体现官商勾结,排除B、C两项;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符合封建小农经济的要求,排除D项。

2、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

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

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故排除A项;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的形成说明了商业管理制度的有序,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北宋都城夜市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故排除C项。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2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2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2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以东汉的长安市场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A项正确。

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2.《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

”这说明唐朝时〔〕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解析】《唐律疏议》的规定是在严格的维护坊市制。

【答案】B3.“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可能包括()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解析】D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D4.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5.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

”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材料中“(安徽)歙人阮弼”可知他是安徽人,属于徽商,故①符合题意。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Word版含解析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Word版含解析

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答案】C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但材料没有涉及,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

3.《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

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三国,故D 项错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 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2.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3.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井田制瓦解B. 分圭寸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D. “市”突破空间限制4.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58件,包括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5. 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②土地私有制确立③县制出现④重农抑商政策提出⑤商业中心出现A. ①④⑤B.①②⑤C. ①②④D.①②③④6.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下列关于材料中“渠”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郑国主持开凿B. 主要起军事作用C. 促成该地成为“天府之国”D. 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7. (xx浙江杭州二模)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A. ①③④②B.④①②③C. 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8. (xx浙江嘉兴一模)《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练习学案-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二)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练习学案-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二)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练习学案-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二)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长安城东、西有市。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019高考历史二轮总练习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9高考历史二轮总练习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9高考历史二轮总练习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一直被限制、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属而存在。

尽管如此,在中国古代,商业是一直是向前发展,其表现有:商业活动活跃,富商大贾周游天下;“市”不断突破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都会的崛起;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向农村渗透等。

在2017年的高考中,先后有浙江卷15、海南卷点。

(2011·浙江卷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的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思路点拨】此题以会馆的功能为突破口,考查了清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再认再现、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

从材料中“吴县……钱江(杭州)会馆”可看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故A正确,依据人民版教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故B错误,C、D正确。

自然经济基本特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一足不是“富足”,而是“满足”。

指自耕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原创)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问题的能力。

民谣所反映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2019高三高考真题训练)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2017高考浙江卷)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3.(2018江苏卷)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4.(2018高考卷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2019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中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白银渐趋货币化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纸币退出了市场6.(2018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强化训练)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7.(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

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8.(2018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明朝初期“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

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

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弛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9.(2019广东省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城市手工业发展B.坊市界限的突破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草市夜市的出现10.(2018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

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11.(2018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12.(2018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粵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地缘意识更加突出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13.(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14.(2018山东省日照市模拟考试)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

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

该政策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15.(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

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

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A.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B.“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16.(2018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三学段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海外贸易空前活跃D.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17.(2018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A.工商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18.(2018名校联盟高考第二次适应与模拟)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

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实质上反映了A.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B.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南北的长期对峙19.(2018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高一联考)阅读下表。

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20.(2018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21.(2017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22.(2019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23.(2018年高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24.(2018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25.(2016四川遂宁射洪中学期中)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答案与解析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反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答案】D2.【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

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

【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提炼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18世纪”,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当时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由此分析可判断出ABD的表述是不合史实的,故C为正确答案。

【答案】C4.【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5.【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