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51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版)---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
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
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类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类试题一、改革的原因(背景)1.历史原因:长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态、思想观念的影响。
2.外部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外部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3内部、现实:规律趋势: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政治: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军事力量弱小,旧制度无法实行等。
经济:财政困难;增加财政收入;土地兼并严重;实现富国强兵;新的经济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等思想文化:旧思想、习俗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等答案模板:一般有“×××矛盾严重”“×××差”“从现实需要出发”“×××力图”等表述。
这就启示考生,首先要升析改革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然后要分析改革能够进行的各类主客观条件。
二、改革的特点特点的归纳概括是高考历史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它主要通过对比或观察概括以发现、归纳历史的差异性或突出的方面。
特点=本质+各方面状况+新发展、新变化+时间+目的+过程+程度+因素+性质+地位+作用+影响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答案模板:一般有“变×××为×××""推动×××向×××转变”“扩大×××、否定×××、建立新的×××""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自下而上”等等,这就启示考生,概括改革特点的时候要从破旧立新、先试点后推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角度组织答案语言。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专题练及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1.(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2.(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李悝(前455——前395年)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后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经济上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
第三是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影响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巩固提升训练
模块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盐铁(政府专营)会议,代表豪强贵族、工商大贾和地方势力的贤良、文学(泛指声望高的人和文人)对盐铁官营进行攻击。
文学说:“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又说:“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
”桑弘羊舌战群儒,反驳说:“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离朋党,绝并兼之路。
”——据《汉书·车千秋传》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府专营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及争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盐铁政府专营的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豪强、巨贾反对盐铁官营,反对政府与“民”争利;根据材料“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可以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结合所学,归根结底是能否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盐铁官营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根据材料“一其用,平其贾(价)”,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的要求;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弱化了朋党割据势力;结合所学,盐铁官营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实现中央集权。
答案:(1)原因:桑弘羊主张盐铁由政府专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权贵、巨贾和地方势力因经营盐铁获利巨大,由政府专营会触动它们的根本利益,所以极力反对。
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还是破坏中央集权。
(2)意义: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铁的需要;削弱了分裂割据势力的经济支柱;为维护大一统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018·河南中原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1.练高考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
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精校版)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________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________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_________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___________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 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附解析)$764501
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1•练高考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幵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嚣三司条例‘‘可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人的, 故本题答案迭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迭,题干中浸有涉及皇权的变化,P项不选;材料中休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 •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 .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和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3.(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图11A . 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 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 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 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團①是德国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错误;團©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错误;通过地图可知®是懒国,结含所学1旳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團@是土耳其的凱末尔改革,a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错误。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真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原卷+解析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1.(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水利工程。
2.(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单选题(共2题)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如此自由”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二、材料分析题(共6题)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历史重大改革21题汇编(难度较大)-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历史重大改革21题汇编(难度较大)-解析版、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本大题共21小题每题15分〕此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查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此题考查对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阅读以下材料:——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
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
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
……被祢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那么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并存〕。
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材料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 11〕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
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1723〕,按〝因田起丁,田多那么丁多,田少那么丁少〞和〝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那么,一例输将〞的原那么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
【2019年高考试题汇编】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湖北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
1.(2016·湖北黄冈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
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
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的问题。
(5分)2.(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
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
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
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非选择题(20*5=100分)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央政府就规定,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
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
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416.6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1%,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0.5%。
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20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2)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优化;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补充等。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就规定……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得出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依据材料“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得出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依据材料“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可以得出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4讲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跟踪检测
第34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7·洛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
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
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可以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以“予之为取”为指导思想;先富民再富国;生产民营,销售专营;政府调控市场,从中盈利。
(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
2.(2017·大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
官鬻法(也称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产,并直接主持运往行销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
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过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48分)1. ( 4分) (2019·全国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确立王位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王位继承相对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在夏朝就已经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A选项排除。
君主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
西周时期注重血缘关系,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
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确立王位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王位继承相对稳定。
2. ( 4分) (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鹿辟币作为皇家的特殊商品,是对诸侯王的掠夺,通过白鹿皮币朝廷削弱了诸侯的实力,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货币的管理,A选项排除。
思想上的统一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进行的,B选项排除。
汉朝初年通过郡国并行制就已经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准确把握,白鹿辟币作为皇家的特殊商品,是对诸侯王的掠夺,通过白鹿皮币朝廷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3. ( 4分) (2019·全国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
1.练高考
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
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
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点睛】本题以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本题契合的热点是高考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体现了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的素养有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
(2)依据材料“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和所学围绕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从巩固统治、推进辽朝的封建化进程、符合人民愿望以及有利于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3.练原创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
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之人。
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二人,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情弊。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李鸿章
材料二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然至今数十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天下所共闻。
……故其所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彼其所求之者,固如是而已。
·……故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
——1896年梁启超《学校佘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语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新式学堂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有何主张?
【答案】(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人交往日益增多;通习外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避免中外交往中蒙受损失;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主要原因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新式学堂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
主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
【解析】
【详解】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可见教育内容的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
第二小问,由材料“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