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2.富民阶层的兴起 (1)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 体。 (2)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 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 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 (1)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 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 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 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 (2)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知 道,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的 新发展和新变化。
3.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 [史学新论]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 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 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 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 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3.“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斗争 (1)唐宋特别是宋代,“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念的斗争, 是当时一场持久的思想大解放。 (2)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它体 现了人性的要求,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动力,整个社会焕发出一 种新的精神面貌。 (3)打破了过去沉闷的思想状态,使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 的特征。
2.功利主义学派兴起 (1)价值观念的这样一种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功利主义学 派的兴起。南宋时期,以陈亮和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反 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学 派产生于南宋的浙东地区,这并非偶然。这里商品经济发展,功 利主义学派强调功利,无疑就是商品经济注重人性和追求利益的 本性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 (2)陈亮曾提出“农商相补论”,叶适一反千年传统,从根本 上第一次否定“重农抑商”的思想,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他们的 商品经济思想互为表里。所以,就功利主义思想而言,大谈功利 是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是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变革练习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变革练习题

唐宋变革练习题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2.(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 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3.(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门阀土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之宋朝复习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之宋朝复习课件 (共16张PPT)

文 化
宋朝:历史的拐角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政治经济 、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钱穆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 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 生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关于宋代的发展情况,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 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②一些国外学者 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 的影响,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宋朝:历史的拐角?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余秋雨
“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美]费正清
……
△橙色北宋疆域
△橙色南宋疆域
宋朝,960─127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年,首都汴京 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临安,合称两宋。 (并立的主要民族政权:辽、西夏、金、蒙古帝国等)
——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儒学“新”在哪里。
理学家通过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 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新儒学)
领域
政 治 经 济
考点呈现 请归纳各个领域的阶段性特征。
1.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d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 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c 2.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市的多样化;城市经济功能增 3. “ 市”在历代的发展 d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c 强;海外贸易发达 5.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c 1.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b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b 3.文化高度繁荣;趋向平民化和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c 4.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b 5.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b 6.世俗化 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b 7.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b 8.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 b 9.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b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话题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鼎盛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话题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鼎盛

“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

唐宋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

品主题纵横——深化认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与此不同,商品经济则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经济,其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必须仰赖于外部市场,它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分化性等内在特征。

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必将发生一定的冲击和瓦解。

而从唐宋社会的各个方面来看,则无不深深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

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我们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在古代那样的等级社会中,它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这充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

2.在经济制度领域的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

(2)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

(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领域出现新变化,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专卖制度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名人印象你的印象重文轻武绊济繁荣科技収达理学兴盛国穷民富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复习课两个课时9601127唐五代十国618907北宋907979南宋11271279辽西夏金西夏时空定位中夬二府三司制租佃关系普遍丌抑兼幵王安石改革一基础梳理文化政治陶瓷乊路理学活字印刷指南针収明幵外传火药广泛运用个性化乢法宋词话本南戏五大官窑文人山水画风俗画地方收钱权兵通判谏院科丼制不少数民族政权幵存对峙城市繁荣绊济重心南移完成思想文化上
(2)从影响看
宋代——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西方——商业革命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 产级力量的成长。
(4)重心变化:趋于平衡 最终完成
(15·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 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 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 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 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祖训: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皇帝所受10道束缚
天、誓约、条贯、道理、祖宗法、 史官(修史)、共治政体(政治权力结构的 设置)、经筵(陪侍帝王读书论学)、君臣共 商国是 、公议(公众评议和舆论)。
——吴钩《皇权的限度,以宋代为例的考察》
宋代权力结构图
制约君主专制的力量来自文官政治, 纵观宋史,君主专制被控制在较低的 程度。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课(两个课时)
走进宋代
你的印象
名人印象
重文轻武 经济繁荣 科技发达 理学兴盛 国穷民富 积贫积弱
冗官冗兵

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

4.文学艺术的发展 (1)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浪漫主 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2)宋朝: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 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适应市民阶层丰富生 活的需要。
视角整合
1.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 的时代,请用史实论证其是一个“发展的时代”。 提示:政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出现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经济 上,北魏创立的均田制被隋唐沿用,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科技 (《齐民要术》)、书法、绘画等都有长足发展。 2.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推动这一文学艺术发展的原 因有哪些? 提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人群体扩大(创作)。经济上,商品经济 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读者)。 文化上,科举制的推动,印刷术的 发展(条件)。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三、唐宋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唐宋时期的思想 1、唐朝的儒学复兴运动 2.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强 调“存天理,灭人欲”。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3)地位: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陆九渊的心学:南宋的陆九渊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 理也”。“发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 4.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获奖ppt课件唐宋变革论

高中历史获奖ppt课件唐宋变革论

解析
A项,图中黄河地区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北 方战乱频繁,无法使用统一的货币,且此时因为战乱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但经济总量仍是北方高于南方,故A项错误。 B项,图中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不表明 其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是“三吴”地区, 河西走廊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故B项 错误。 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的局势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并且以绢、 帛作为货币也不能反映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 D项,从图中可知长江流域主要以铜币作为货币,相较于金银等贵 金属和绢帛等硬通货而言,铜币作为货币符号的意义更显著。由于 其保值价值较低,只有在经济稳定的地区才能够流通,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题例证】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 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 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 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1)政治:九品中正制实行,导致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2)经济:士族庄园制经济和寺院经济盛行,江南迅速开 发。 (3)文化:佛道盛行,玄学兴起。
2.唐宋时期 唐 (1)政治:科举制实行,士族衰落,庶族崛起。 宋代的《百家姓》代替了魏晋的《士族谱》。 宋 (2)经济:庄园制经济转变为自耕农经济;部 曲佃客制转变为契约租佃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 对放松。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宋(3)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出现平民化、世俗化趋 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理性化、思辨化倾向。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之唐宋变革 (共36张PPT)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之唐宋变革 (共36张PPT)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关注点2:宋代的文人政治
形成原因: 1.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庶 族地主兴起,门阀地主衰落,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2.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性增强; 3.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影响: 1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君主专制, 2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二、唐宋变革
(三)表现: ①政治变革: 旧:门阀士族衰落; 新: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官僚
政治趋于成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强。 ②经济变革: 旧:均田制解体,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传统手工
业发达,市坊分离; 新:两税法,“不抑兼并”,租佃制盛行,商业
(权威预测)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
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
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
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
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关注点1: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特点:
相权三分,加强君权;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有利于集思广益,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体现了决策程序的制度化, 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
影响: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核)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官职史 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1.2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1.2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课件

品悟 史学新论· 多维探究 探究一 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 1.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 [史学新论] “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 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 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 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 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 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 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 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探究二 唐宋变革中重大经济现象透析 1.唐代“市”的变迁 [史学新论]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 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为主并与民居分开。设有市师、 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 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 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发现问题 唐代坊市分开,市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并且有专人 管理。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命题角度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城市的变迁。
发现问题 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 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 “体制内的民主”。 命题角度 全面认识唐朝的政治运作,让决策、审议和行政 权各自独立,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
2.宋代的文官政治 [史学新论] 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 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 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 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 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 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 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 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 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热点:公平正义 基层治理 三农问题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
起 发 鼎成 源 展 盛熟
先 秦
秦 汉
隋宋 唐元
“唐宋变革论”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 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
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 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
“唐宋变革”思维导图
经济 之变
政治 之变
文化 之变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 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 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1、科举制度完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2、吸取唐末五代十国武人拥兵作乱的教训; 3、重文轻武的国策。
仍保留察举和推荐
963年,宋太祖下诏:“礼部
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 公荐,违者重置其罪。”为 杜绝朝臣请托,宋政府在科 举考试中推行“锁院制”,
即主持考试的知贡举(考官) 确定下来后,马上进入贡院 (考场),不得出外,不得与 外人交通,食宿都得在贡院之 内。”——吴钩《宋朝的科举 制度和唐朝有什么不同?》
科举社会》
官员身份变化: 以 门阀士族 为主
以 寒门庶族 为主
政治特点: 士族政治痕迹浓厚
纯粹的官僚政治
需要注意的是,科 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 发展,但在面向社会、 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 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 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 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 突出地位。 ——杨宁一《新视野、 新知识》
科举制度的变化:
复习课(两个课时)
走进宋代
你的印象
名人印象
重文轻武 经济繁荣 科技发达 理学兴盛 国穷民富 积贫积弱

2019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课件 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以唐代改革史为例(共49张PPT)

2019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课件 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以唐代改革史为例(共49张PPT)
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以唐代改革史为例
三类改革
交流提纲
四点启示
三类改革
经济、政治、军事
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 “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 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 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 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 621)唐高 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 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 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 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 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 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 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征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扩大了纳税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直接税体系中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发展到两税法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由税基减少赋役不均到税基扩大相对均平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出现财政危机5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 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 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 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变革”思维导图
经济 之变
政治 之变
文化 之变
三、微专题突破
突破1:唐宋政治变革
《旧唐书》所载从唐肃 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 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 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 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 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 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 更加悬殊(80%∶7% )
《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 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 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 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 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 分之四。” ——均摘自 梁庚尧《宋代
三、微专题突破 突破3:唐宋文化变革
文学: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 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末兴起的词,宋元发达 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 为庶民之物。
艺术:六朝隋唐盛行彩色壁画,五代两宋渐改为屏风画; 金碧山水就衰,白描水墨转盛;作为宏伟建筑装饰品、贵族道 具的画,变为平民出身官吏在流寓之际也便于携带、展览的卷 轴。乐、舞的变化也同样是从适应、服务于贵族生活,转以迎 合平民趣味为趋归。
16·Ⅰ·26 史学理论:重史传统对皇权的约束
16·Ⅱ·26 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的结果
15·Ⅰ·26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东南社会地位 15·Ⅰ·40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重视思辨)
15·Ⅱ·26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农业技术进步)
14·Ⅰ·26 宋明理学:本善习远
立意 频考: 政治:科举制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1、科举制度完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2、吸取唐末五代十国武人拥兵作乱的教训; 3、重文轻武的国策。
祖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朝皇帝所受10道束缚
天、誓约、条贯、道理、祖宗法、 史官(修史)、共治政体(政治权力结构的 设置)、经筵(陪侍帝王读书论学)、君臣共 商国是 、公议(公众评议和舆论)。
三、微专题突破
突破2:唐宋经济变革
宋代经济革命,一般是指农业革命、 货币革命、科学技术革命、能源革命、 交通(水运)革命、商业革命、市场革 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化。
——摘自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
(1)农业革命
高德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之十分严格。而到了唐中 叶以后,由于均田制度崩坏,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 的加速流转,加上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世族地主世代相 袭的地产大多转入新兴的庶族地主之手。经过唐宋变革,享 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为庄园主打战), 佃客(为庄园主耕种)等作为贱民不存在了,中国进入了 “齐民”(平民)为主的社会。
(2)从影响看
宋代——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
(4)重心变化:趋于平衡 最终完成
(15·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 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 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 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 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佃客部曲-庄园主)
契约租佃经营
(佃农-地主)
【学术争鸣】“不抑兼并”的影响 ?
蔡绍荣:北宋的不抑兼并不是一项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 策,它严重损害了自耕农经济,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反动。
杨宁一:在租佃契约关系下,佃户尽管有沉重的地租负担, 但基本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因此,可以说租佃制是适应当时生产 力发展需要的。
复习课(两个课时)
走进宋代
你的印象
名人印象
重文轻武 经济繁荣 科技发达 理学兴盛 国穷民富 积贫积弱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历史,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 之世也。” 汤因比:“如果让我选择, 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黄仁宇:“历史进入了宋朝 就好像从古代进到了现代” 。
时空定位
唐 618-907
科举社会》
官员身份变化: 以 门阀士族 为主
以 寒门庶族 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科 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 发展,但在面向社会、 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 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 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 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 突出地位。 ——杨宁一《新视野、 新知识》
科举制度的变化:
963年,宋太祖下诏:“礼部
(2)手工业革命
(18·I·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
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
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
“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
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宋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贵族文化
市井文化
奔放恢宏、敦厚丰腴
严谨含蓄、风雅清瘦

体态丰腴、雍荣华贵 热烈奔放、大胆性感
向 开

内 省 瘦弱病态、贤妻良母
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 公荐,违者重置其罪。”为 杜绝朝臣请托,宋政府在科 举考试中推行“锁院制”,
即主持考试的知贡举(考官) 确定下来后,马上进入贡院 (考场),不得出外,不得与 外人交通,食宿都得在贡院之 内。”——吴钩《宋朝的科举 制度和唐朝有什么不同?》
(18·Ⅲ·25)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 两宋时期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原因
多重角度看影响
北方
对城市发展?
战乱频繁

(南方沿海城市发展)
人口南迁 先进技术

对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兴盛)
劳动力

对人口分布?

南方

相对稳定 自身潜力

(南方人口膨胀)
对文化教育?
(文化重心南移)
对生态环境?
(南方开发过度)
唐宋经济变革小结
农业革命:从限制兼并到不抑兼并; 从土地国有制的崩溃、士族地主衰落到 庶族地主私有制发展; 从自耕农经营、田庄集体规模经营向契约 租佃经营转变;
五代十国 907-979
辽、西夏
北宋 960-1127
金、西夏
南宋 1127-1279
一、基础梳理 政治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收钱权兵
通判谏院
文化
文人山水画、风俗画 个性化书法 宋词、话本、南戏
科举制 王安石改革
与少数民
活字印刷、指南针发明并外传 火药广泛运用
理学
一、基础梳理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加强。宋的边境战争 一度频繁,但 民族交融 密切。
——牟发松《“唐宋变革说”诸问题述评》
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文艺的主要变化(4分)
骈文
哀江南赋序 (南朝庾信)
日暮途远, 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 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 寒风萧瑟。
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约束皇权 经济:不抑兼并
经济重心 思想:理学
素养: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热点:公平正义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 起 发 鼎成 源 展 盛熟 先 秦 隋宋
“唐宋变革论”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 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
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 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
于千千:不抑兼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 现了有效率的状态,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并努力提
消极:导致自耕小农衰退,国家农业收入减少。
积极:契约关系使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自由度提高,调 动其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也有利于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13·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 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你如何评析宋朝发生商业革命这一观点?
赞成,宋代出现商业革命
城市的变化? 货币的变化?
商路的变化? 政策的变化?
不赞成,宋代并没有出现商业革命
(宋代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1)从发展水平和范围看 宋代: 西方:
(2)从影响看 宋代:
不赞成,宋代并没有出现商业革命
李瑞华:唐代开元以后,均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 宋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居绝对的优势 地位,从而奠定了租佃经济的物质基础。
(1)农业革命
土地政策
唐朝
限制兼并
宋代
不抑兼并
土地形态
国有土地(均田制) (庶族)地主土地私有 世族地主土地
土地经营
自耕农经营
(自耕农-国家)
田庄规模集体经营
(宋代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1)从双方发展水平和范围看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 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 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经济上: 南宋 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 商业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 高度繁荣 。
思想文化上: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新高峰,在世界处于 领先 地位。
成熟
二、真题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