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pdf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新人一起到新郎家中,同样要向新郎父母行拜谢之礼。
4.出门 :不同地方的出门礼一般有所不同,有的是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
有的则是一名辈分高的女性长辈拿着竹匾或者是黑伞一路护送到婚车前,预示着 新娘像这位长辈一样婚姻幸福。
5.敬客:酒宴开席后,新娘新郎要到各席敬酒致谢。
10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 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 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 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 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 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虽然在中国婚礼的文化传承中,一些东西逐渐消失。但 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把它继续传 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国婚礼独特的文化
11
谢谢观赏!!!
2.礼成后,摄影留念,然后,新郎、新娘即可入洞房休息了。接着,摆桌招 待亲朋吃饭,为节约,实际上只预备茶点,或象征性的酒会,只预备些糕 点、水果、色酒、汽水而已。酒会开始,先由新郎、新娘向各位来宾敬酒 ,在司仪提议下,全体来宾起立向新郎、新娘祝福。来宾稍坐片刻,说几 句客套话,就主动告退了。当时,很少有让新郎、新娘报告恋爱经过的, 更没有搞恶作剧,变相闹洞房调笑新郎、新娘等不雅举动。
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难题分析及对策
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难题分析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问题一直存在且愈发突出,给当地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城乡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处理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问题,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课题。
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习俗影响下的婚礼费用高昂,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二是封建陋习影响下的嫁娶风俗死板僵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与发展;三是丧葬习俗普遍存在过度铺张和浪费,影响了当地社会风气和廉政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移风易俗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推动当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的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2 问题意义乡村地区的婚丧嫁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这些民俗习惯不仅关乎一方家庭的生活和发展,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伦理道德。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的婚丧嫁娶习俗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恶俗现象屡禁不止,过度铺张浪费,尊老敬老习俗逐渐丧失等。
从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进步的矛盾来看,乡村地区的婚丧嫁娶易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传统习俗是中国乡村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不容易轻易被打破,一些不合理的习俗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针对乡村地区的婚丧嫁娶易俗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探讨解决途径,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文化发展和进步。
正是在于为了维护乡村地区社会风俗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该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2. 正文2.1 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现状分析乡村地区婚丧嫁娶是乡村文化中重要的传统习俗,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乡村地区婚丧嫁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增加,一些乡村地区的婚丧嫁娶习俗逐渐受到了西方文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气和习俗,与传统乡村文化相悖。
婚丧嫁娶中 国人生礼仪的习俗
婚丧嫁娶中国人生礼仪的习俗婚丧嫁娶中中国人的生礼仪习俗在中国,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对生命、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尊重与表达。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一大喜事,有着诸多讲究和程序。
从说媒开始,到订婚、迎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祝福和期待。
说媒,多由亲友或专门的媒人牵线搭桥。
他们会根据双方的家庭背景、年龄、性格等因素进行匹配。
如果双方有意,便会进入订婚环节。
订婚时,男方通常要准备聘礼,包括礼金、首饰等,送到女方家中。
这不仅是对女方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的承诺。
迎亲是婚礼中最热闹的环节之一。
迎亲当天,新郎会带着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
迎亲队伍通常会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新娘则会在闺房中等候,经过一系列的堵门游戏和红包“考验”,新郎才能接到新娘。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沾地,通常会由兄弟背着或抱着上花轿(如今多为婚车)。
到达新郎家后,还有拜堂的仪式。
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感谢天地的恩赐;二拜高堂,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对拜,象征着从此相互尊重、携手一生。
之后便是喜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结合。
而丧礼,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丧礼的庄重和肃穆至关重要。
当亲人离世后,家人会第一时间为逝者净身、换衣。
接着会通知亲友,并设置灵堂。
灵堂中摆放着逝者的遗像、鲜花和香烛,以供亲友前来吊唁。
在丧礼期间,家人会守灵,日夜陪伴逝者。
前来吊唁的亲友会送上花圈、挽联,并向逝者鞠躬默哀。
出殡时,通常会有长长的送葬队伍,伴随着哀乐,将逝者送往墓地安葬。
在一些地区,还有守孝的习俗。
子女在一定时间内要穿着素服,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嫁娶和丧葬习俗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
再说嫁女,女方家庭在准备嫁妆时也十分用心。
嫁妆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区和家庭条件而异,但通常都会包含一些生活用品和象征吉祥的物品。
比如,被褥、家具、首饰等。
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篇一:婚丧习俗一、传统中式婚礼习俗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中国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传统习俗的变迁
中国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传统习俗的变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传统习俗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中国的婚姻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所差异。
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聘礼、彩礼、婚车队伍等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式微。
如今,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简约和个性化的婚礼方式。
他们追求简单、自由的婚礼仪式,不再过分注重传统的繁琐程序。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开放和个人自由意识的崛起。
同样,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非常讲究,包括守孝、抚恤、办丧事等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丧葬习俗的关注度也有所下降。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寄托,有些人甚至放弃传统的祭祀活动。
这种变化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生活方式的认知变迁,同时也代表了对于珍惜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态度。
嫁娶习俗也面临着变化。
传统上,中国的嫁娶习俗主要包括嫁妆、拜堂、三七、入洞房等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和习俗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平等和幸福。
这一变化体现了性别观念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另外,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如嫁妆的繁琐和压力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约、轻松的婚礼仪式。
中国的节日庆典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调整。
例如,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或者参加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而非传统的团圆、过年等。
(word完整版)从婚礼仪式看婚俗的变迁-精选文档
从婚礼仪式看婚俗的变迁由于婚姻关系到大多数,几乎是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学家、民俗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19世纪,这一领域受到了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后来,泰勒在对婚姻回避习俗,抢婚以及外婚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社会学家涂尔干审视了仪式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20世纪以来,婚礼意识研究开始有了新的进展。
以村落为例,在举行仪式时,经常是需要村落的人都来参加,超越了单个村落的内部界限,这样就可以表现出当地人们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在对意识的探讨中,特纳针对象征意义的过程,提出三个研究的层次:当地人对仪式、象征的解释层次;仪式、象征的应用含义层次,即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来获得的意义;象征的地位含义层次即把它看作是由它与其他象征在一个整体中的关系决定的,各个部分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获得各自的意义的。
国内的郭于华认为,是传统农村亲缘关系与现代的相遇,开辟了中国社会结构变强的途径,并从亲属关系的变更来看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
李铁梁等学者也从亲属关系的横向联系中看到姻亲关系在基层社会的构建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下对与经常出现在婚礼仪式文化的几种表现提炼,并以时间为纬度进行比较.一、送亲工具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新中国十年建设时期,是女方家里送亲,男方家里迎亲。
送亲采用的交通工具通常都是马车或者骡子车。
送亲工具起着“转变仪式”的作用。
连结着男方、女方两家,表明新娘由姑娘这一角色向新媳妇这一角色的转换。
新娘坐的婚车上一般还要坐上一位迎新婆、一位送新婆、一个男童、一个女童四个人.迎新婆在这里表明的是男方家对女方的接纳和欢迎,以及对这桩婚姻的重视;而送新婆册表明女方家对男方的满意和这桩婚姻以及女儿出阁的重视。
显然迎新婆、送新婆在这里起着相互承认的功能,表明双方家里对婚姻的承认,新郎、新娘未来觉得的认同。
文革时期的政治气氛相当浓重,民众的婚礼仪式文化因此受到了影响.参加的人数不是很多,因此送亲工具只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不再有其他的参杂在其中多余的反映情感的因素。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一)提亲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
婚龄因时代而异。
在中国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时期,以男30岁,女20岁作为合适的结婚年龄,唐朝以后,法定婚龄降低许多,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年间诏令:男20岁,女15岁;唐开元令:男15岁,女13岁;宋天圣令:男15岁,女13岁;宋嘉定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明洪武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规定:男16岁,女14岁。
福建民间婚龄基本在官府规定范围内,出入不大。
清代,福州一带,男17岁、女15岁以上便可婚配。
福建也有少数地区早婚现象严重,情形特殊。
以惠安最为典型。
在惠安东部一些乡村,孩子于襁褓之中就要订亲,十二三岁即完婚成家。
若女孩子到了3岁仍未“有主”,父母亲便会忧心忡忡,唯恐女儿找不到男人。
此等陋俗,弊窦丛生,为害非浅。
自民国以来,法定婚龄有所提高。
《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岁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与此相适应,民间婚龄也增大一些。
但是,城镇与农村略有差异,一般农村偏低,城镇偏高。
农村习尚早婚,城市则普遍晚婚。
在城市里,男30、女25岁左右结婚比较多见。
农村往往男20、女18岁左右就开始提亲,一到规定年龄,立即结婚;有的还虚报年龄,或未领取结婚证,就提前结婚。
惠东一带早婚劣习仍然存在。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
民间红白喜事现代礼仪实用手册12
民间红白喜事现代礼仪实用手册目录第一章寿辰 (1)1、寿的含义 (1)2、寿堂的布置 (1)3、寿幛 (2)4、祝寿仪式 (2)5、寿宴 (3)6、对联 (4)第二章嫁娶 (5)1、择日 (5)2、报日 (5)3、请帖 (6)4、喜榜 (9)5、婚礼堂的布置 (10)6、包封 (10)7、喜礼 (10)8、发亲 (10)9、接亲 (11)10、催厨 (11)12、安席 (12)14、送洞房 (12)15、洗厨 (12)16、看菜 (12)17、待鸾宾 (13)18、对联 (13)第三章丧葬 (16)1、取日 (16)2、孝帖 (17)3、灵位牌 (18)4、孝榜 (18)5、花圈 (19)6、挽联 (19)7、挽幛 (19)8、祭文 (20)9、赞语 (21)10、礼文 (21)11、上祭 (21)12、酒席 (23)13、接孝子 (23)14、安灵 (24)15、待外门 (25)16、对联 (25)附录 (29)1、常用郡名 (29)2、宴酒杯令 (29)3、人物称呼 (29)4、时间代指 (30)5、二十四孝 (30)6、书帖注意事项 (30)7、神位牌 (30)8、寿彩的挂法,挽联的读法 (31)第一章寿辰1、寿的含义寿指人的出生岁数。
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生日才称“寿”,此下只叫生日,不称寿。
“寿”不但有过生日的含义,还有对过生日者的尊敬之意。
按岁数大小,“寿”分为上中下三种,《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唐孔颖达疏:“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虽史上对上中下寿并无定论,但足以见寿是对年老者生日的尊称。
人不及寿,不做庆寿酒。
庆寿仪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人财两旺,富贵双全)才可进行。
2、寿堂的布置寿堂一般设在正厅堂。
寿堂正墙中间挂一副红底金色大“寿”字图或“八仙庆寿”图(也有男寿挂“南极仙翁”图,女寿挂“瑶池王母”图的)。
农村结婚习俗的新旧变迁
农村结婚习俗的新旧变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百年不变的人生律条。
尽管结婚时的习俗花样翻新,固有的程序却是不曾改变,结婚三部曲依旧是:相亲-----定亲------结婚。
先说相亲吧。
以前,多是亲朋好友逢着未婚的青年男女,给两家牵了线。
男方要在媒人和亲属的陪同下去女方家里相亲,相亲过程一般很短,不过各自询问年龄大小,姓甚名谁,兄弟几人,房屋几多,作何活计之类。
其实这些呢,提亲时介绍人都做过详细介绍,再询问一遍的目的,一来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女确实无话可说,二则可以从对方的答复中听一听有无言语的毛病,是否结巴啦,反应是否迟钝啦等等。
据说,的确有呆头呆脑的小伙子闹出过笑话,女方问,家里都有谁呀?男方答,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爹,一个娘。
婚事自然告吹,谁家爹娘还能有几个,不是傻是什么。
这几年,手机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相亲时,男孩子的相问又多了一个话题:能知道手机号吗?若是女孩子痛痛快快给了手机号,亲事便有了三成把握。
若是不给呢,别灰心,也不代表没有希望。
有的女孩矜持些,即便有意,也要在第二次相亲时才告诉的。
相亲的第二天,男方如果有意,便会告诉媒人自己已经同意。
这几年,男女比例失调,男方的许亲多数是在相亲的当日,甚或是相亲的现场。
而如果男孩子家境较好,对女孩无意,一般也不主动说出不同意的话。
这也是我们乡间人的厚道,女孩子脸皮薄,要多敬重些。
若双方都表示了好感,则需要准备第二次相亲了。
第二次相亲,较之第一次只带去几包瓜子糖果额的简约不同,这次亲事的成功率已有百分之七八十,礼物自然要厚重些。
男女双方也不再那么拘谨紧张,谈话的时间可以略长些,一两个小时甚或两三个小时。
只等得外间屋里陪伴的人心急如焚,女方的父母便有些不好意思了,媒人正好趁热打铁,当面敲定了亲事。
双方都应允了,就可以商量定亲的仪式了。
我们村的定亲也叫“送小帖”,结婚时的彩礼叫做“送大帖”。
从前,送小帖时要交换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而今这些旧礼儿都免了,只用红包包了钱送过来就行。
婚嫁礼仪风俗
年月日
备注;
落款时女方父亲比男方大为师比男方小为生
男女双双父亲过世可以不写翁生师写母亲名字即可
物品先写小件 再写大件 最好写成双 成对等吉祥话语
物品名称要尽量用成双成对成圆成方等字眼比如两个镜子要说鸳鸯菱花宝镜成对一个脸盆要说龙凤呈祥面盆成圆一个包袱要说牡丹印花包皮成方一双皮鞋要说金猴高档皮鞋成双如此等等总之要用祝福吉祥的词语不能出现不吉利的字眼
婚嫁礼仪风俗
婚姻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因此,婚嫁礼仪尤为隆重而讲究 。
婚嫁的全程礼仪,依次有如下程序:
贴对联:男女双方均在日落前贴新婚对联。
( 2)正日子男女双方各自大宴宾客自不必说,礼仪程序主要有:吃“结婚扁食”:男女都要于黎明时吃饺子,年龄多大,就吃多少个。这饺子必须是“全人”所包。
“铺房”:女方的陪嫁物品俗称“铺房”,要在正日子一早由男方接运(有的也在副日子下午接)。到家后,总管一边安排招待“押柜”客人,一边安排“点铺房”,就是有人唱念“交单”,有人清点物品,然后,把预先讲好的“押柜礼”、“ 戴锁钱”一并交给媒人。
戴锁钱:女方的押柜人一般是年龄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因是第一次去男方,所以要戴锁带“箍拦”,现在,戴锁钱一般是三五百元,但一定要是吉利数字:“箍拦”一般是十二个,即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一个,若是闰年,就要十三个。
女方还要写“交单”。就是把所有陪嫁物一一写成清单,一是便于男方查收,二是作为女方陪嫁物的永久凭据。“交单”的写法有许多讲究,封皮一般写“妆奁之敬”,然后写交割礼款,表示是女方亲家交给男方亲家,所以,一般要顶格写上款:“谨致姻亲翁×××(男方父亲的名字)”,再提行写下款:“亲翁×××(女方父亲名字)愧上鞠躬”。以下,开头写“计开”或“谨具”二字,再列物品。物品名称要尽量用成双、成对、成圆、成方等字眼,比如,两个镜子,要说“鸳鸯菱花宝镜成对”,一个脸盆,要说“龙凤呈祥面盆 成圆”,一个包袱,要说“牡丹印花包皮 成方”,一双皮鞋,要说“金猴高档皮鞋成双”,如此等等,总之,要用祝福、吉祥的词语,不能出现不吉利的字眼。书写顺序一般是先日用后生活,先小件后大件。最后写年月日大吉,一份“交单”才算完成。
中国婚嫁礼仪程序与结婚陋习
中国婚嫁礼仪程序与结婚陋习中国婚嫁礼仪程序与结婚陋习一,婚嫁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表现在礼俗上十分繁琐,民国以后,渐兴文明结婚,至解放后才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
二,说亲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
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
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
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
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
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三,订婚嘉兴订婚旧称“安心”。
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
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
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
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
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
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
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四,准日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
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
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
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
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
旧时民间婚嫁礼仪谨遵
旧时民间婚嫁礼仪谨遵“六礼”古制,其主要程序如下:签条上写“预报佳期”或“捷报良辰”,其书写方式和内容为:(应用竖行书写) 庚书封面上书:天作之合,良缔夙缔,大哉乾元,顺乎天道文定厥祥,佳偶天成……这类之吉语佳句。
请期书式谨诹某年某月某日,令媛于归预报聪闻祗候(或写“预报聪闻”)俞允并祈(或写“恳祈应允”)复示以便届期喜迎曷胜待命之至(或写“敬希请谅不宣”)右启大邦望某府姻兄某字先生座右阃仪某府姻兄嫂某孺人妆次姻愚弟偕室某氏顿首端肃拜请期简明书式谨诹某岁某月某日某时令媛出闺某时合卺大吉。
肃此奉闻(用签贴于上版正中)名具正柬说明:前式写于翻页上版近边,自上半截低二格,套面浮签写“预报佳期”。
在过礼时请期则写“捷报佳期”,不必用拜书。
报佳期的书式用书盒装上表示文雅庄重和审慎礼恭。
正式报日与预报佳期相同(有的不分“预报”与“正式”报日。
)婚礼礼仪百世姻缘,自古牵于—纸,二姓好合,从今致于此言。
恭维玉讳乃因月老之言,允结朱陈之好。
右启大德望x府亲家大人双福!全文如下:婚礼资料定亲—————旧时,男女结婚年龄多在16至20岁之间,一般男大于女,有“宁肯男子大一甲,不愿女子大一春”之说。
清末嫁娶,依纳采、问名、纳谷、纳征徵、请期、亲迎等6礼。
即先由父母托婚。
再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相貌和门当户对等条件,分头说合。
如双方父母同意,女方即将闺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红纸写明(称“红庚”),择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称“送八字”。
男方收到红庚后,要藏在神龛罄坛内。
若3日内男方无不祥预兆则为大吉,信为“合天婚”,订婚就算完成。
还有的请相士占卜合婚,男女生庚相合在五字以上者,算“合庚吉利”,届时再写出庚书,男女双方各执一份。
婚礼————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民间办婚事,程序繁杂。
男方要分别备办待媒酒、入堂酒、夜酒和出堂宴,以招待媒人和宾客。
结婚之日,男方派人接亲。
接亲时,新娘须头盖红纱,轿停于女方门外,先迎女高宾,后迎新娘。
新娘出轿时,不少地方以一人张伞庶神龛。
红白事民俗礼仪
红白事民俗礼仪第一部分婚姻礼仪一、婚姻通启、喜帖式(一)男恳、女允单帖式女允帖男恳帖女允帖男恳帖(二)男女方庚帖女庚帖男庚帖(三)男女婚姻通用回启帖式求启父主子婚回启父主女婚男家平辈换红书女家平辈回红书男家长一辈启式(第一幅)凭媒议OOO顿首为长男OO之O子OOO求聘於大德望O翁O亲家大人之令O女为室敬修红笺仰企女家低一辈回启(第一幅)姻眷晚OOO顿首为O女许字於大德望O翁O老亲家大人之令O公家大姻望O翁O亲家大人之令O畏为婚家敬修赤牍仰企第二幅玉音前名再顿第四幅裕后庆长男家低一辈通启第一幅姻眷晚OOO顿首为次男OOO求聘於大德望O翁O老姻伯先生大人之令震器大姻望O翁O亲家大人之O女为室敬修鸾笺仰企第四幅金玉满堂女家高一辈回启第一幅姻忝眷OOO顿首为次男OOO许字於大姻望O翁O亲家大人之令O公OO为婚恪具赤牍仰答男家长二辈通启第一幅姻忝眷OOO顿首为胞侄OO之子OO求聘於大姻望O翁O亲家大人之令O妹为室敬修赤牍仰企女家低两辈回启姻眷再晚OOO顿首为胞妹许字於大德望O翁O太老姻伯先生大人之令胞侄大姻望O翁O老姻伯先生大人之令O公OO为婚恪具红笺仰答求启父主子婚第一幅姻眷晚OOO顿首为O子OO求聘於大硕德O翁O老伯先生大人令公甫亲家大人之令媛为室恪修赤笺敬求回启祖主孙女婚姻待生OOO以男OO之O女许字於大乡望O甫O亲家大人之令仲器OO为家敬修鸾笺仰答求启叔祖主侄孙婚姻待生OOO为侄之O子OO求聘於大乡望O甫O亲家大人令弟O甫亲家大人之令兄媛为室回启叔祖主侄女婚姻眷晚OOO顿首以O弟OO之O 女许字於大硕德O翁O老伯先生大人令侄O甫亲家大人之令器OOO为家金诺——即亲家愿意浣——指旬,每月分为上,中,下旬。
婚姻通书只能在每月的上旬,中旬等办理,不能放到下旬,所以通书只能写上浣、中浣1、求回启考辨、初结亲求回启,等辈称亲家,长一辈称老伯,长两辈称太老伯。
至于亲家之子孙晚於己者,无论晚几辈皆称亲家,不可称为姻侄、姻晚也拜名尊於卑者,称忝眷生、眷待生;卑於尊称眷晚,平辈称眷弟。
新兴结婚礼仪习俗
新兴结婚礼仪习俗旧时的婚姻礼俗繁琐复杂,程式相当多。
现时虽没有过去那一套程序复杂,但有的新老混杂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人在婚俗方面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对于新兴人的婚俗,《新兴县志》对新兴的传统婚姻礼仪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
新兴的旧婚俗,男女婚姻适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盲婚、早婚,讲究门当户对。
部份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宿命论的影响,存有“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嫁着狐狸随山走”的观念,结婚年龄一般在16 至18 岁之间。
新兴的旧婚俗可谓繁杂烦复,但却又必须要遵从。
现代人结婚基本破除“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陋习,婚姻方式必须尊守婚姻法,符合条件既可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再婚或复婚亦然;不符合婚姻法规定条件的属非法婚姻。
自由恋爱成为主流,婚姻观念变化很大。
结婚不再受年龄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知识、职业爱好等限制。
婚礼有不设任何酒宴,仅凭一张结婚登记证书向亲友宣布结婚的简约仪式。
有人喜欢到名酒楼去摆,有人喜欢按乡村风俗摆,有人城里摆一次,乡村摆一次;有人酌财理办,有人为了体面大肆铺张搞得婚后满身钱债。
目前,虽然新兴人的婚礼习俗日渐从简,但还有一些传统婚礼习俗,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被新兴人紧紧固守、传承着。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形形式式的婚姻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虽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完全改观。
过去,新兴地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婚姻习俗,如结阴亲、指腹婚、童养媳、入赘等等。
新兴的旧式婚仪,讲究忠、孝、节、义。
这种传统思想的主要表现特点是男女不能自己恋爱,必须由父母包办。
新兴民间的旧式婚礼从古代“三书”“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旧式婚礼顺序大约是这样进行的:1、发放年庚(合八字)。
旧时男女婚姻大事,均要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
中国人婚宴的变迁礼仪
中国人婚宴的变迁礼仪“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
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
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
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
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如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业的婚宴酒楼往年火爆的景象渐渐开始消退,而星级宾馆成为婚宴的新宠。
一份调查显示,90%以上的都市年轻人都有举办婚礼的打算,但他们期盼拥有真正自我的婚礼,在格调和档次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优美的四五星级酒店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成了新人们的首选。
虽然婚宴不是星级酒店的主要业务,但五百到六百元一桌的中档婚宴出现在了宾馆的菜单上,迎合了多数都市新婚族的消费需求。
婚宴被请进了高雅的地方,婚礼的品位也有了提高。
现在连策划、组织都得由专业的婚庆公司负责,根据新人的特点策划各种活动,既让客人玩得尽兴,又给新人以美好的记忆。
为了开辟市场,婚庆公司开始和酒店等联手,共同引领婚庆消费。
据了解,当前个性化婚宴已成为拉动婚姻消费的主力。
应新人的要求,婚庆公司已经设计了不少特色婚宴,有热门喜庆的轿子婚宴,有到郊外山清水秀的度假村举办的绿色婚宴,还有在欧式庭院进行的室外自助餐婚宴,到郊外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种下结婚纪念树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形式。
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top婚宴: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
传统礼仪中的婚丧嫁娶礼仪
传统礼仪中的婚丧嫁娶礼仪婚丧嫁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仪式,对于传统礼仪的传承和尊重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传统礼仪中的婚丧嫁娶礼仪,以期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一、婚礼礼仪婚礼是两个人从恋爱走向婚姻的重要仪式。
在传统礼仪中,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堂和成亲。
迎亲是指新娘离家前,新郎和家人前去新娘家迎娶的仪式。
通常,新郎需自备婚车,车上摆放鲜花和礼品,代表新郎一方的亲属也需穿着节日盛装,拿着礼品前往迎接新娘。
过堂是新娘到达新郎家之后的仪式。
在过堂仪式中,双方亲友围绕着家庭的炉灶进行祭祀,象征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份子。
同时,新娘需要向新郎家中长辈行拜礼,以示尊重和接纳。
成亲是整个婚礼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并进行鞠躬致意。
之后,双方的亲戚、朋友和亲人会送上祝福和礼品,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二、丧礼礼仪丧礼是人们失去亲人时所进行的仪式,旨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在传统丧礼礼仪中,通常包括出殡、吊唁和入葬。
出殡是指将逝者的灵柩送至火化场所或墓地的仪式。
通常有丧车、骨灰盒等相关礼仪器具配备,家人和亲友陪同灵柩前行,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告别。
吊唁是为了让亲友们前来悼念逝者。
吊唁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厅宴和吉堂。
厅宴是举办宴会,并设有灵堂,以供亲友吊唁。
吉堂则是在家中布置吊唁场所,供亲友前来瞻仰逝者。
入葬是将逝者葬入坟墓的仪式。
亲友们会陪同逝者前往墓地,进行入葬仪式。
入葬时,亲友应表达丧家人的感激之情,并祈祷逝者能在来世得到安宁与幸福。
三、嫁娶礼仪嫁娶是指女子出嫁的仪式,也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部分。
在传统嫁娶礼仪中,通常包括聘礼、婚车队伍和过门三个环节。
聘礼是新郎家族向新娘家族赠送的礼品。
聘礼中的物品种类繁多,代表着新郎家族的尊重和承诺。
双方家庭在聘礼交接时都要有一定的仪式:如交接聘礼、见面礼等。
婚车队伍是指新娘从自己家出发,到新郎家的过程。
婚车通常是精心装饰的花轿或豪华婚车,新娘需要由兄弟姐妹、朋友等人伴随送至新郎家。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PPT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目录
中国古代婚礼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近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现今的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中国古代婚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 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 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 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 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 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 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 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 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 以 互 相 讨 论下, 但要小 声点
新式婚礼与旧式婚礼相比较明显的特点
1.新式婚姻“不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淡化了婚姻是为 宗族传宗按代的目的,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新式婚姻是 婚姻价值观转向以夫妇双方平等及小家庭为主的标志。
婚丧礼仪
婚丧礼仪人,从诞生至结婚,最后走上生命的祭坛,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这个生命过程中,生日礼、婚礼、丧礼是人生三个重要的礼仪。
“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的古礼要求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诞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社会;没有婚姻,生命就无人接力,无人延续,社会就得不到延伸发展;没有死亡,生命就不会有新老更替,有如生物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就无法进步。
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将诞生、结婚、死亡看得十分神圣。
倍加重视。
社会对它们规定了种种戒律,世俗为它们设下了种种繁文缛节,这些戒律、礼节与仪式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婚丧礼仪。
当然,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婚丧礼仪也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古今婚丧礼俗也会大不相同。
这里,对人类社会美妙、奇特、繁杂的婚丧礼仪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只就现今在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广泛,较为普遍的一般婚丧仪礼作一些探讨。
第一节婚俗礼仪一、传统婚姻中的“六礼”及其特点我国商代以前,婚姻尚无礼仪规定,到周代就有明确规定了。
《礼记·昏义》把婚仪看作礼之“本”。
云:“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我国古代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历代婚礼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代婚姻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
“六礼”是婚礼六个阶段的不同的仪式,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纳采”,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有求亲之意,妇女家接纳了礼物,就是对男方的未婚表示应允。
“问名”,是男方求婚后,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仪礼·士婚礼》对此有记载,云:“宾执雁,请问名。
”问名的目的是“合庚”,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一处占算,看双方是否相合,如果占算为吉兆的要进一步发展到“纳吉”。
“纳吉”即纳取吉利之意,是在得吉兆之后,男方向女方报喜的仪式,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表示初步定下了双方婚姻,现代称“确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pdf
篇一:人生仪礼——婚丧嫁娶的礼仪
第15课人生仪礼
徐汇中学姚虹
[教学目标]
1.了解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的内容、功能;通过对人生仪礼事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
2.通过阅读材料和对结婚礼的调查,了解人生仪礼的主要习俗及其发展变化;关注、观察生活中的人生仪礼事象,学会认识分析人生仪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3.知道珍爱生命、责任感、恪守承诺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变迁和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使仪礼、仪式更合理、更人性化。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婚礼。
难点:结婚礼。
说明:
1.结婚礼是人生仪礼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仪礼,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故为本课重点。
2.相对其他仪礼而言,结婚礼是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有展开的空
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故又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指出人生有许多发展阶段,人们发明了礼俗来庆祝或纪念人生的发展阶段,于是就有了人生仪礼。
提问“为什么要学习人生仪礼这一内容,了解仪礼能有什么获益?”2.讲授诞生礼。
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诞生礼俗,讲讲《红楼梦》中宝玉抓周的故事。
提问“今天许多育子仪式仍在民间保留着,它有什么含义?”
3.讲授成年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根据材料分析成年礼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4.讲授结婚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六礼”,探讨中国古代为何重视婚仪;出示、讨论学生课前调查的婚仪情况,归纳婚仪如何演变;提问“婚仪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那些变迁?”,使学生理解礼俗的演变折射出文明发展的历程;提问“现代婚仪的功能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礼俗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5.讲授丧葬礼。
介绍中国古代“礼莫重于丧祭”,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对丧仪的重视;归纳丧葬礼的意义,认识葬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自我尊重。
6.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梁山彝族少女成年时也举行换裙仪式。
——陶立璠《民俗学》
材料二:少男必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尽管每次仪式上不少少男在跳崖时摔得鼻青脸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
盛行。
(秘鲁)——筱敏《成年礼》,选自《散文与人》
材料三:瑶族在举行度戒仪式时,同时传授十条戒律:1.不得误杀生灵等畜类;3.不得污骂父母六亲九眷;…4.不得“将直为曲”(要求为人正派)…8.不得轻慢朋友、父母、兄弟……——陶立璠《民俗学》
[板书设计]
社会的进步
更简洁、更合理折射文明发展历程
文明的交流、融合
人生仪礼内容: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功能:珍爱生命担负责任信守承诺怀念感恩
[训练设计]
调查家庭成员(祖辈、父辈、同辈)或者亲朋好友的婚仪,包括择偶方式、婚礼主要仪式,和新婚花费等等。
请小组长和课代表将调查结果汇总(表格如下)。
[课件]
见附件。
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
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
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
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武夷山悬棺葬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