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作业与实验

合集下载

01-第二章 作业题

01-第二章 作业题

第二章作业题学号姓名2-4、在杨氏实验装置中,光源波长为0.64m,两缝间距为0.4mm,光屏离缝的距离为50cm。

(1)试求光屏上第一亮条纹与中央亮条纹之间的距离;(2)若P 点离中央亮条纹为0.1mm,则两束光在P 点的相位差是多少?(3)求P 点的光强度和中央点的光强度之比。

2-5、在杨氏实验装置中,两小孔的间距为0.5mm,光屏离小孔的距离为50cm。

当以折射率为1.60 的透明薄片贴住小孔S2 时,发现屏上的条纹移动了1cm,试确定该薄片的厚度。

2-6、在双缝实验中,缝间距为0.45mm,观察屏离缝115cm,现用读数显微镜测得l0 个干涉条纹(准确说是11 个亮条或暗条)之间的距离为15mm,试求所用波长。

用白光实验时,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2-7、一波长为0.55m 的绿光入射到间距为0.2mm 的双缝上,求离双缝2m 远处的观察屏上干涉条纹的间距。

若双缝间距增加到2mm,条纹间距又是多少?2-9、试求能产生红光(=0.7m)的二级反射干涉条纹的肥皂薄膜厚度。

已知肥皂膜的折射率为1.33,且平行光与法向成300 角入射。

2-10、波长为0.40~0.76m 的可见光正入射在一块厚度为1.2×10-6m、折射率为1.5 的落玻璃片上,试问从玻璃片反射的光中哪些波长的光最强?2-12、如图所示的尖劈形薄膜,右端厚度h=0.005cm,折射率n=1.5,波长为0.707m 的光以300 角入射到上表面,求在这个面上产生的条纹数。

若以两块玻璃片形成的空气尖劈代替,产生多少条条纹?2-13、如图所示,平板玻璃由两部分组成(冕牌玻璃n=1.50,火石玻璃n=1.75),平凸透镜用冕牌玻璃制成,其间隙充满二硫化碳(n=1.62),这时牛顿环是何形状?2-15、在观察牛顿环时,用1=0.5m 的第6 个亮环与用 2 的第7 个亮环重合,求波长2=?2-16、平行平面玻璃板的厚度h0 为0.1cm,折射率为1.5,在λ为0.6328µm 的单色光中观察干涉条纹。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课时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课时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必备知识基础练题组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室制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在烧瓶中加入少量的MnO2,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④通过分液漏斗慢慢向烧瓶中注入浓盐酸⑤将多余氯气用浓NaOH溶液吸收⑥当有连续气泡出现时,开始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2.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提纯、收集Cl2、尾气处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制取Cl2B.用装置丙收集Cl2C.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中的Cl2D.用装置乙除去Cl2中的少量HCl3.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装置图中至少存在三处明显错误B.该实验中收集氯气的方法不正确C.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进行尾气处理D.在集气瓶的导管口处放一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以证明是否有氯气逸出4.已知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

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检验它与金属的反应。

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错误的是()A.①和②处 B.②处C.②和③处 D.②③④处5.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氯气,图中涉及气体发生、除杂、干燥、收集、尾气处理装置,其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提纯氯气及研究氯气性质的装置图。

请回答:(1)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中浓盐酸表现的性质有;(2)若要收集到干燥纯净的氯气,A、B瓶所装的试剂分别为和;(3)若D瓶中装有紫色的石蕊溶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D瓶中装有淀粉—碘化钾溶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若D瓶中装有硝酸银溶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6)E装置中通常盛放的是溶液,写出E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第二章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第二章
空气中:
氧气中:
5、取少量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到硫燃烧,观察现象。再将燃烧匙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空气中:
氧气中:
6、用坩埚钳夹住螺旋状的铁丝,并点燃铁丝下的火柴,待火柴杆将燃尽时,将它们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7、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章实验报告
一、完成表格
实验内容
实验现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3、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双氧水)溶液
4、将一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待燃烧结束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机电传动控制 作业-答案-实验

机电传动控制  作业-答案-实验

3、下图为双速电机的控制图,若将图中的开关SA改为控制按钮SB, 且不改变原电路功能,试设计该控制电路图。
3、下图为双速电机的控制图,若将图中的开关SA改为控制按钮SB, 且不改变原电路功能,试设计该控制电路图。
FR SB3
KT
SB1
SB2
KM1
KT KM2 KM3 KM1
KT KM2
KT
KT KM2
1)3台电动机都能各自正常起停;
2)同一时刻,三种运动只能有一个存在;
3)横梁有前后、小车有左右、提升机构有上、下行程保护。
练习题4
• 设计一个小型吊车的控制线路。小型吊车有3台电动机,横梁电机M1 带动横梁在车间前后移动。小车电机M2带动提升机构在横梁上左右 移动,提升电机M3升降重物。要求如下:
2. 有过载和短路保护 3. 小车可停在任意位置
B 逆程
电机
A 正程
L1 FU1
L2 L3
QS
KM1
FR1
FU2
FU4
FR2
SB1
KM2
SB2
KM1
KM2
SB3
FR1
M2 3~
SQA
KM2 KM1
SQB
KM1 KM2
练习题4
• 设计一个小型吊车的控制线路。小型吊车有3台电动机,横梁电机M1 带动横梁在车间前后移动。小车电机M2带动提升机构在横梁上左右 移动,提升电机M3升降重物。要求如下:
ANI M202 ORB LDI X004 ANI X005 ANB
OR M203 SET M4 ANI X11
OUT Y004 AND X010 OUT M100
表(b)
X007
X000 X00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至少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

实验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等部分。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控制等,并撰写分析报告。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综合性的作业报告,总结本次作业的学习内容、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的结果及感悟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阐述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报告应包括案例背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及效果评估等内容。

4.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习内容,提炼重点知识,反思学习过程及效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评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化学平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 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 综合对作业报告进行评分,关注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提炼与理解。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章作业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章作业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章2-4.下面是Monod在其发表论文时提供的另一组有关在乳糖溶液中进行菌种分批培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试根据上述数据,按Monod方程确定其动力学参数。

序号△ t/h Cs/(g/L) Cx/(g/L)△Cx平均Cx1/Cs X 10A3 平均Rx平均Cx/Rx1 0.52 158 15.8 22.8 7 19.3 6.329113924 13.46154 1.4337142 0.38 124 22.8 29.2 6.4 26 8.064516129 16.84211 1.543753 0.32 114 29.2 37.8 8.6 33.5 8.771929825 26.875 : 1.2465124 0.37 94 37.8 48.5 10.7 43.15 10.63829787 28.91892 1.4921035 0.36 25 48.5 59.6 11.1 54.05 40 30.83333 1.7529736 0.37 19 59.6 66.5 6.9 63.05 52.63157895 18.64865 3.3809427 0.38 2 66.5 67.8 1.3 67.15 500 3.421053 :19.62846平均Rx= △ CX t平均Cx/Rx=Ks/ max(1/Cs)+1/ 卩max251/Cs*10A32-4.平均Cx/Rx-1/Cs 关系作图可得:卩max=0・97山八-1)Ks=36(g/h)0 5 02 11600100 200 300 400 5002-5•得:⑴口 max =0・299山八-1)K s =0 ・269(g/h)(2) Y x/s =(C xt -C xo )/(C so -C st )=0.65(3) t d =ln2/ 卩 max =0・693/0・299=2.318(h)2-6 •在一连续操作的机械搅拌实验反应器中用乳糖培养大肠杆菌,该 反应器体积为1L ,加入乳糖的初试浓度为 Cs0=160mg/L 。

线性代数第二章作业答案与提示.ppt

线性代数第二章作业答案与提示.ppt

BZ, X
ABZ; AB
6 12
1 4
3 9
10 1 16
1 1 1 1 2 3
2.设A
1
1
1, B 1
2
4
,求3AB 2A及AT B
1 1 1 0 5 1
2 13 22
0 5 8
答案:3AB 2A= 1 2
4 ;
AT
B
0
5
6
0 5 1
2 9 0
作业及其提示
1 0 1
XA
B,
X
BA1
2 8
3
2 5
1 2
3
; 其中A1
3 2
3 1
1 1
3
2 3
0
1(1 2) 10
1 0
0 1 0X 0
0 0
0 1 1 2
4 0
3 1
0 0 1 0 1 0 1 2 0
AXB C : X A1CB1
2 1 0 X 1 3 4
0
kk 1 k
0 2 6 2 1 k(k 1) 2
0
0
1 k(k 1)k2
2
kk 1
,
k
其中,k 2
作业及其提示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
6.设A、B都是n阶对称矩阵,证明AB是对称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 BA
证:必要性:若AB对称,则( AB)T AB
A、B对称,( AB)T BT AT BA,即AB BA
答案:Y
A1 X
, 其中A1
7 6
4 3
9 7
3 2 4
y1 7x1 4x2 9x3
y2
6x1

工程流体力学(闻建龙)课后答案(部分)

工程流体力学(闻建龙)课后答案(部分)
eated
wy0ithCL2AospL2py32orsigeL2.hS1tl2Ei32d0ve0as4l65uf-oL2art0i.1oN1nEAoTnspl3yho.1.5shecCTPliteynALt tPOdr(.xo)yf0 ile
5.2.0
x
T F ( yD y0 ) G F2 5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FFxy

710.6 (N) 1168.5 (N)
合力为
F Fx2 Fy2 1367.6(N)
弯管上所受的力与 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业解答
5-7 有一水库模型和实际水库的线性比例尺为1/225,模型水库开闸放水4min 可泄空水库中的水,求实际水库水放空所需的时间。

L(a LT1)(ML3)

1


0

0
0, 0, 0 1 1,1 1, 1 1
t
1
dvx

dt dv y
dt
x ( x 2 y) 2( x y) 4x (2x y) (x 2 y) ( y x) 2x 2y
2 13
作业解答
3-2 已知平面不可压缩流体的流速分量为vx=1-y,vy=t。求
1)t=0时过(0,0)点的迹线方程。 500
求:(1)下游无水时的启门力 (2)下游有水时的启门力
T
O(x)
eat解根ed:据w(题1意i)t,h下C可A游o列s无pp关y水o于r时siAge的点.hS启的tl门2Ei力d0力v矩e0as平4luf衡-o2a方rt0i程.1oN1nEAoTnsplhh31y2 o..5hsc FeBCDPlCiteyAnLth3tPdr.yoy0yc Dfile

机电传动控制 作业-答案-实验

机电传动控制  作业-答案-实验

FU1
FR1
FU4
FU2
FR2 SB1 KM1 KM2 SB3 SQA SQB KM1 KM2
SB2
FR1 M2 3~
KM2 KM1
练习题4
• 设计一个小型吊车的控制线路。小型吊车有3台电动机,横梁电机M1 带动横梁在车间前后移动。小车电机M2带动提升机构在横梁上左右 移动,提升电机M3升降重物。要求如下: 1)3台电动机都能各自正常起停; 2)同一时刻,三种运动只能有一个存在; 3)横梁有前后、小车有左右、提升机构有上、下行程保护。
M100 T0 T1 K100
1 2
K50
M100 Y003 T0
3
T2
Y002 M101 Y001
3号运输带 2号运输带
T1
1号运输带
停机
X001 M101
T3
M101 T2 T3
K50
K100
14.按下X000端的输入按钮(常开触点)后,Y000~Y002按下图(a)所 示时序变化,设计出梯形图。
第4次作业(第四章) 1、试设计两台电动机M1、M2的电气控制线路,使其满足以下要求: (1)M1可以正、反向点动调整控制; (2)M1正向起动之后,才能起动M2; (3)停车时,M2停止后,才能停M1。
SB4
KM1
SB3 SB5 KM3
SB1
SB2 KM1
SB3
SB4 KM2 SB7
KM2 KM1
起动
冲头 模具 (X001)
SQ1 (X002)
冲头下
X000 Y000 T0 M301
X001
压紧
Y001
冲头下
Y000
X005
手工复位

《第二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相关内容,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并尝试构建简单的分子模型。

2.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分子模型的动手搭建活动,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豆子、珠子等)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4. 思考题:设计一系列与微观粒子模型相关的思考题,如“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离子形成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本或网络资源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搭建,并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注意观察和记录物品的变化情况。

3.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仔细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如有疑问,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4. 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并总结出关键概念。

2. 实践操作的完成度和记录情况: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搭建并记录观察结果。

3. 课堂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性: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并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4. 思考题的回答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回答思考题。

五、作业反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1. 对学生的预习任务、实践操作、课堂作业和思考题进行批改。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理论的理解,掌握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复习:学生需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实验预习:学生需预习相关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所需器材,并预测实验结果。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实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4.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探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现象,并记录讨论结果。

5. 书面作业: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书面报告,包括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实际案例的分析。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复习要全面,重点突出,把握核心概念。

2. 实验预习要细致,对实验步骤和结果预测要合理。

3. 案例分析要深入,能够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要积极,记录要详细,能够体现出团队的合作精神。

5. 书面作业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

四、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理论复习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全面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2. 对学生的实验预习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和步骤。

3. 对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4.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逻辑清晰地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2.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和创意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将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最优化 马昌凤 第二章作业

最优化 马昌凤 第二章作业

最优化方法及其Matlab程序设计习题作业暨实验报告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班级:12级信计一班姓名:李明学号:1201214049第二章 线搜索技术一、上机问题与求解过程 1、用0.618法求解 .1)(min 2--=x x x f 初始区间]1,1[-,区间精度为50.=0δ. 解:当初始时不限制近似迭代函数值得大小,编写程序运行结果为:从结果可以看出迭代次数为9次,极小点为5016.0,极小点的函数值为2500.1-。

根据人工手算,极小值点应该为500.0,所以在设计程序的时候添加函数值误差范围,并取范围为10101-⨯。

编写的设计函数程序并调试改正如下:function [s,fs,k,G,FX,E]=gold(f,a,b,H,F) %输入:% f:目标函数,a :搜索区间左侧端点;b:搜索区间右侧端点; % H :搜索区间允许范围;F :搜索区间函数值允许范围; %输出:% s:近似极小值点:fa :近似极小点数值;k:迭代次数:% FX :近似迭代函数值;E=[h,fh],h 为近似区间误差,fh 为函数值误差 t=(sqrt(5)-1)/2;h=b-a; p=a+(1-t)*h;q=a+t*h;fa=feval(f,a);fb=feval(f,b); fp=feval(f,p);fq=feval(f,q); k=1;G(k,:)=[a,p,q,b];%初始时错误语句:G(1,:)=[a,p,q,b]; %初始调试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后面需要开辟k 行空间 FX(k,:)=[fa,fp,fq,fb];while (abs(fa-fb)>F) ((b-a)>H) if (fp<fq)b=q;fb=fq;q=p;fq=fp;h=b-a;p=a+(1-t)*h;fp=feval(f,p); %初始时错误语句:b=q;fb=fq;h=b-a;q=a+t*h;fq=feval(f,q); %初始调试的时候对0.618方法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出现错误 elsea=p;fa=fp;p=q;fp=fq;h=b-a;q=a+t*h;fq=feval(f,q);%初始时错误语句:a=p;fa=fp;h=b-a;p=a+(1-t)*h;fp=feval(f,p); %初始调试的时候对0.618方法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出现错误 end极小点(s) 迭代次数搜索区间误差 函数值误差 0.501690.04260.0006k=k+1;G(k,:)=[a,p,q,b];%初始时错误语句:G(1,:)=[a,p,q,b]; %初始调试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前面已经开辟k 行空间 FX(k,:)=[fa,fp,fq,fb]; end if (fp<fq) s=p;fs=fp; elses=q;fs=fq; endh=b-a;fh=abs(fb-fa);%选取试探点最小的数值为近似点,并且计算出以上为搜索区间的的最后误差以及函数值误差 E=[h,fh];在命令窗口内输入如下命令:[s,fs,k,G,FX,E]=gold(inline('s^2-s-1'),-1,1,0.05,1e-10) 回车之后得到如下数据结果:附:在窗口中输出的结果如下>> [s,fs,k,G,FX,E]=gold(inline('s^2-s-1'),-1,1,0.05,1e-10) s = 0.5000 fs = -1.2500 k = 24 G =-1.0000 -0.2361 0.2361 1.0000 -0.2361 0.2361 0.5279 1.0000 0.2361 0.5279 0.7082 1.0000极小点 极小点数值 迭代次数 搜索区间误差 函数值误差 0.500-1.250024410321.0-⨯0000.00.2361 0.4164 0.5279 0.70820.4164 0.5279 0.5967 0.70820.4164 0.4853 0.5279 0.59670.4164 0.4590 0.4853 0.52790.4590 0.4853 0.5016 0.52790.4853 0.5016 0.5116 0.52790.4853 0.4953 0.5016 0.51160.4953 0.5016 0.5054 0.51160.4953 0.4992 0.5016 0.50540.4953 0.4977 0.4992 0.50160.4977 0.4992 0.5001 0.50160.4992 0.5001 0.5006 0.50160.4992 0.4997 0.5001 0.50060.4997 0.5001 0.5003 0.50060.4997 0.5000 0.5001 0.50030.4997 0.4999 0.5000 0.50010.4999 0.5000 0.5000 0.50010.5000 0.5000 0.5000 0.50010.5000 0.5000 0.5000 0.50000.5000 0.5000 0.5000 0.50000.5000 0.5000 0.5000 0.5000 FX =1.0000 -0.7082 -1.1803 -1.0000 -0.7082 -1.1803 -1.2492 -1.0000 -1.1803 -1.2492 -1.2067 -1.0000 -1.1803 -1.2430 -1.2492 -1.2067 -1.2430 -1.2492 -1.2406 -1.2067 -1.2430 -1.2498 -1.2492 -1.2406 -1.2430 -1.2483 -1.2498 -1.2492 -1.2483 -1.2498 -1.2500 -1.2492 -1.2498 -1.2500 -1.2499 -1.2492 -1.2498 -1.2500 -1.2500 -1.2499 -1.2500 -1.2500 -1.2500 -1.2499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1.0e-04*0.3121 0.00002、用0.618法求解.12)(min 3+-=x x x f的近似最优解,初始搜索区间为]3,0[,区间精度为50.=1δ. 解:当初始时不限制近似迭代函数值得大小,编写程序运行结果为:从结果可以看出迭代次数为8次,极小点为8115.0,极小点的函数值为0886.0-。

第二章作业及答案

第二章作业及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请先判断对错,再说明原因)1.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最真实的、最本质的反映。

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有关真理论述的材料:【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3】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

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⑴材料1、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的观点。

⑵材料3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答案要点:一、辨析题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化工热力学作业

化工热力学作业

第二章作业:
计算:
2.1试用下述三种方法计算673K,4.053MPa下甲烷气体的摩尔体积,(1)用理想气体方程;(2)用R-K方程;(3)用普遍化关系式。

2.2试分别用(1)Van der W aals,(2)R-K,(3)S-R-K方程计算27
3.15K时将CO2压缩到比体积为550.1cm3·mol-1所需要的压力。

实验值为3.090MPa。

2.3试用下列各种方法计算水蒸气在10.3MPa和643K下的摩尔体积,并与水蒸
气表查出的数据(V=0.0232m3·kg-1)进行比较。

已知水的临界常数及偏心因子为:Tc=647.3K,Pc=22.05MPa,ω=0.344。

(1)理想气体方程;(2)R-K方程;(3)普遍化关系式。

2.4试分别用下述方法计算CO2(1)和丙烷(2)以
3.5:6.5的摩尔比混合的混合物在400K和13.78MPa下的摩尔体积。

(1)Redlich-Kwong方程,采用Prausnitz建议的混合规则(令k ij=0.1);(2)Pitzer的普遍化压缩因子关系式。

1。

《第二章 3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第二章 3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的设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活动,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基础知识理解,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力,以及激发学生对微生物领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微生物基础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复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观察实验: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样本,并记录其形态特征。

此过程需注意安全使用显微镜,并确保样本的清洁与无菌操作。

3. 实验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观察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步骤、记录的形态特征以及个人对观察结果的思考与理解。

4. 家庭小实验:设计家庭环境下的培养实验,如制作酸奶或利用某些物质培养真菌,并观察其生长过程,记录变化。

5. 案例分析:收集现实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案例,如食品保存、环境污染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微生物学原理。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实验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准确,形态特征描述要具体。

2. 实验报告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包含完整的观察步骤和结果分析。

3. 家庭小实验需按照步骤操作,注意安全与卫生。

4. 案例分析需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 观察记录的细致程度与描述的准确性。

3. 家庭小实验的完成情况与观察记录。

4. 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5.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与不足。

2. 对于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与表扬,激励学生。

3. 对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4.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5. 根据作业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菌和真菌》这一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第二章第2节细胞》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2节细胞》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细胞》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细胞》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掌握细胞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细胞》第一课时内容,包括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史、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等基础知识。

2. 观察实验:学生需在家中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叶片细胞、动物表皮细胞等。

3. 课堂讨论:学生需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异同点,以及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4. 作业练习:完成一份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题目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三、作业要求1. 观察实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内部结构等特征,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姿势,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实验过程需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并确保安全。

2. 课堂讨论:学生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他人意见,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3. 作业练习:学生应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有疑问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作业需字迹工整,答案准确完整。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观察实验的准确性、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作业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需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

4. 鼓励学生将科学探究的精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结构化学第二章课后作业及答案

结构化学第二章课后作业及答案

第二章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1. 简要说明原子轨道量子数及它们的取值范围?答:(1)主量子数n ,n 取值范围为(1、2、3……n )(2) 角量子数l ,l 取值范围为(0、1、2、……、n -1)(3)磁量子数m ,m 取值范围为(0、±1、±2、……±l )(4)自旋量子数s ,s 取值范围只有21± 知识点:1)由()φΦ方程的解得到12sin 2cos =+m i m ππ,只有当m=0、±1、±2、……±l 时,方程才能成立,由此得到磁量子数m 。

磁量子数m 可决定:①z M (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分量) m M z =Λ ②磁量子数的取值范围由角量子数决定,m 取值范围为(0、±1、±2、……±l )取2l+1个2)由()θH 方程的解:如果想使方程有意义,获得合理解,须使γγ,+=m l 为包括0的正整数,m l ≥,由此得到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l 可决定:①轨道的角动量大小M ,() 1+=l l M②决定磁矩()玻尔磁子124.1029.9,1--⨯=+=T j l l ββμ③决定角节面,l 个角节面④决定能量l n E ,角量子数取值范围及相应符号为(l=0、1、2、……、n -1) S, p, d, f.........3)由()r R 方程的解,得到λ++=-=1),(6,1322l n ev n Z E n 由此得到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n 可决定①能量:),(6,1322ev nZ En -= ②决定简并度:2n g = ③决定总节面数:径向节面n-l-1,角度节面l,总节面数n-1主量子数取值范围及相应符号;主量子数n 取值范围为(1、2、3……n ) 分别为(K,L,M,N,O,......Q)4)自旋量子数s 则表示轨道自旋角动量大小。

表示用场上的分量状态,自旋角动量在磁为自旋电子态:对于↑==,21M 21, z s s m αα表示用场上的分量状态,自旋角动量在磁为自旋电子态:对于↓-=-=,21M 21, z s s m ββ实例:4S 轨道的径向节面,角节面,和总节面数分别为多少? 答:径向节面=n-l-1=4-0-1=3,角节面=l=0,总节面数=n-12. 写出在直角坐标系下,Li 2+ 的Schrödinger 方程解:由于Li 2+属于单电子原子,在采取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假定后,体系的动能只包括电子的动能,则体系的动能算符:2228ˆe D mh T π-=;体系的势能算符:re r Ze V 0202434ˆπεπε-=-= 故Li 2+的Schrödinger 方程为:ψψE r εe m h =⎥⎦⎤⎢⎣⎡π-∇π-20222438 式中:z y x ∂∂+∂∂+∂∂=∇2222222,r = ( x 2+ y 2+ z 2)1/2知识点: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定核近似):研究电子运动时,原子核固定不动,把它放在坐标原点,于是核的动能就不考虑了,于是我们就研究定核近似下的schrodinger 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描述以下三个概念的区别:头指针,头结点,首元结点(第一个元素结点)。

2.2 填空题
(1)在顺序表中插入或删除一个元素,需要平均移动____元素,具体移动的元素个数与____有关。

(2)顺序表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的物理位置____紧邻。

单链表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的物理位置____紧邻。

(3)在单链表中,除了首元结点外,任一结点的存储位置由____指示。

(4)在单链表中设置头结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对以下单链表分别执行下列各程序段,并画出结果示意图。

(1)Q=P->next;
(2)L=P->next;
(3)R->data=P->Data;
(4)R->data=P->next->Data;
(5)P->next->next->next->data=P->Data;
(6)T=P;
while(T!=NULL){T->data=T->data*2;T=T->next;}
(7)T=P;
while(T->next!=NULL){T->data=T->data*2;T=T->next;}
2.5 画出执行下列各行语句后各指针及链表的示意图。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P=L;
for(i=1;i<=4;i++){
P->next=(LinkList) malloc(sizeof(LNode);
P=P->next; P->data=i*2-1;
}
P->next=NULL;
for(i=4;i>=1;i--) Ins_LinkList(L,i+1,i*2);
for(i=1;i<=3;i++) Del_LinkList(L,i);
2.6 已知L是无表头结点的单链表,且P结点既不是首元结点,也不是尾元结点,试从下列提供的答案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序列。

a.在P结点后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P结点前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表首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在表尾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P->next = S;
(2) P->next = P->next->next;
(3) P->next = S->next;
(4) S->next = P->next;
(5) S->next = L;
(6) S->next = NULL;
(7) Q = P;
(8) while(P->next!=Q) P=P->next;
(9) while(P->next!=NULL) P=P->next;
(10)P = Q;
(11)P = L;
(12)L = S;
(13)L = P;
2.8 已知P结点是某双向链表的中间结点,试从下列提供的答案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序列。

A.在P结点后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P结点前插入S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删除P结点的直接后继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删除P结点的直接前驱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删除P结点的语句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P->next = P->next->next;
(2) P->priou = P->priou->priou;
(3) P->next = S;
(4) P->priou = S;
(5) S->next = P;
(6) S->priou = P;
(7) S->next = P->next;
(8) S->priou = P->priou;
(9) P->priou->next = P->next;
(10) P->priou->next = P;
(11) P->next->priou = P;
(12) P->next->priou = S;
(13) P->priou->next = S
(14) P->next->priou = P->priou;
(15) Q = P->next;
(16) Q = P->priou;
(17) free(P);
(18) free(Q);
2.9 简述以下算法的功能。

(1) Status A(LinkedList L) { //L是无表头结点的单链表
if(L&&L->next){
Q=L; L=L->next; P=L;
while(P->next) P=P->next;
P->next=Q; Q->next=NULL;
}
Return OK;
}//A
(2) void BB(LNode *s , LNode *q) {
p=s;
while(p->next!=q) p=p->next;
p->next=s;
}//BB
void AA(LNode *pa , LNode *pb) {
//pa和pb分别指向单循环链表中的两个结点
BB(pa,pb);
BB(pb,pa);
}//AA
2.13 试写一算法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结构上实现线性表操作LOCATE(L,X)。

2.14 试写一算法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结构上实现线性表操作LENGTH(L)。

2.31 假设某个单向循环链表的长度大于1,且表中既无头结点也无头指针。

已知s是指向链表中某个结点的指针,编写算法在链表中删除s所指结点的前驱结点。

1.设顺序表va中的数据元素递增有序。

试写一算法,将x插入到顺序表的适当位置上,并仍保持该表的有序性。

2.写一算法,实现顺序表的就地逆置,即利用原表的存储空间将线性表(a1,a2,...an)逆置为(an,...,a2,a1)。

2.11,2.12,2.21, 2.19,2.22,2.24
实验二(必做,设计性实验,2学时)
实验题目:顺序表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1、在非递减有序的顺序表中插入一个元素x,保持顺序表有序性。

2、顺序表元素的逆置
3、两个(有序或无序)顺序表的合并
实验目的:
1、熟悉将算法转换成程序代码的过程。

2、了解顺序表的逻辑结构特性,熟练掌握顺序表存储结构的C
语言描述方法。

3、熟练掌握顺序表的基本操作:查找、插入、删除、合并等,掌
握顺序表的随机存取特性。

实验要求:
1、要求用静态分配的一维数组和动态分配的一维数组来完成实验题
目。

分析静态分配的一维数组和动态分配的一维数组在顺序表基本操作实现上的共同点和区别。

2、对顺序表插入的算法,要求用两种方法实现:其一:自己编写实现函数;其二:调用顺序表基本操作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x),比较使用自己编写的插入函数和调用顺序表基本操作的函数两种实现方法之间的优缺点。

3、对所编写的算法进行时间复杂度分析。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由学生填写)
实验用测试数据和相关结果分析:(由学生填写)
实验总结:(由学生填写)
实验三(必做, 设计性实验,2学时)
实验题目: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1、在线性单链表中删除值介于mink和maxk之间的结点。

2、线性单链表逆置
3、两个(有序或无序)单链表的合并
实验目的:
1、了解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和顺序存取特性,熟练掌握线性表
的链式存储结构的C语言描述方法,
2、熟练掌握动态链表的基本操作查找、插入、定位等,能在实际
应用中选择适当的链表结构。

3、掌握用链表表示特定形式的数据的方法,并能编写出有关运算
的算法。

实验要求:
1、与实验二比较,对于线性表的基本操作的实现,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各有什么优缺点。

2、选做:使用书37页,一种带头结点的线性链表LinkList来完成以上题目。

体会作为链表中位序的概念和位置的概念哪个更重要。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由学生填写)
实验用测试数据和相关结果分析:(由学生填写)
实验总结:(由学生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