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2014年常务理事会
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
国\=:/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论文集3.2竞技体育的体能内涵包括以下三点:以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为基础;以各种运动素质为表现形式的能动、综合和特异地呈现出的运动能力;受到遗传、环境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外延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3.3体能概念内涵于外延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实践中的张力使专项体能的探讨显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体育运动名词辞典>编委会,体育运动名词辞典(台湾)【M〕.台北:名山出版社,1984〔3〕林正常.体能商〔N〕.运动生理通讯电子报(第86期).2001.16.(2)〔4〕<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3(1)〔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3(1)〔9〕孙学川.现代军事体能探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6(1)〔10〕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
2002〔11〕杨世勇等.体能训练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王兴等.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探索〔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1):8一lO〔t3〕何雪德等,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19作者简介刘浩(1979~)男,湖北襄樊人,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Tel:136****0271E—mail:liuhaobsu@yahoo.com.CEl单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杨小永1,2王健1(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前言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性之光”,“文理交叉、多学科综合”是人性全面发展的高度体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 山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青海省高等教育学会 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特殊教育研究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
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分会 发展规划管理分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
思想政治教育分会 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第三届会长:何东昌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2006年4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周远清同志再 次当选为会长。 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 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冶金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电子高等教育分会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 机械工业高等教育学会 公安教育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 会共有理事350名,常务理事222名。 理事会成员有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高等学校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知 名教授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 学者等。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论文指导教师简介
论文指导教师简介亓圣华简介1992.9-1996.7就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9.9-2002.7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训练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7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7.9-2009.7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方向。
1996.9至今济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本科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硕士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在运动训练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是本人的研究方向之一。
攻读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向为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田庄简介田庄,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足球运动训练与教学彭成简介彭成,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篮球运动训练与教学张武简介张武,男,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担任体育学院排球普修、排球专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公共体育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荃简介张荃,男,1963年4月生人,副教授,硕士毕业学校: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毕业时间:1985.7教学方面: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业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大学体育课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
科研方面:先后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二部(副主编);负责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项,参省级与课题四项。
社会兼职: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山东省足球裁判员二级讲师;担任山东省学生体育竞赛组织工作。
闫民简历闫民,男,1970年8月生人,讲师。
学习经历:199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0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
2005年9月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获教育学博士。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
作者: 吴键[1,2,3,4]
作者机构: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2]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师
页码: 9-1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0期
主题词: 体质健康状况 青少年体质 发展报告 体质调研 学生体质 中国学生 社会经济 健康问题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教育部等部委从1979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以下简称“体质调研”)。
其
后,1985年至2005年,又5次组织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调研、监测,建立了完善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
体质调研显示,从1985年至2005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作者:田德林刘波周春丽来源:《体育风尚》2023年第12期摘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全民健康、提升体育水平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在角色定位与职责分析部分,本文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重要保障以及体育消费投资等方面的职责与作用。
同时,揭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如身份与发展的冲突、公益性指导不足以匹配性差的问题。
在新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促进措施与建议中,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即建议健全协会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打造协会品牌,增强协会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开展专业化培训与认证,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互动,以此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逐渐增加。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推动全民健身的关键力量,正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专门从事体育指导、教练、训练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较强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开展健身指导、提供健康建议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角色定位以及职责分析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不仅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
从职能的角度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及部队体育之外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关键人员,主要扮演技术传授、锻炼指导及活动组织的角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一、课号:二、总学时:32学时三、适用专业:高等工程专科三年制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四、选用教材:《社会体育学》,作者:卢元镇,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08月,ISBN:9787040107210五、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体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从事社会体育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求实、求新、求异、探索、创造精神。
具体任务如下:1、掌握社会体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充分认识社会体育学对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从社会体育学研究的自觉积极性。
2、提高从事社会体育学研究的能力,做到既能发现问题,又会分析研究问题,又会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的体育科学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特别是探索、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内容:(1)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体育学性质和体系(3)社会体育的学科性质建议学时:1学时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内容:第一节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1)社会体育的概念(2)与社会体育相近的概念第二节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1)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2)国外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第三节社会体育的结构与功能(1)社会体育的结构与构成要素(2)社会体育的功能第四节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重点:社会体育的概念、社会体育的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2学时第二章社会体育参与内容:第一节社会体育参与概述(1)扩大体育参与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2)社会体育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3)参与程度是衡量国家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4)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第二节体育人口概述(1)体育人口的概念(2)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第三节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1)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2)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3)我国体育人口状况的评价重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建议学时:1学时第三章社会体育生产方式内容:第一节生产方式及其变迁(1)社会生产方式即人们需要的满足方式(2)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第二节社会体育与生产方式的关系(1)生产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影响和制约(2)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制约重点:生产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影响和制约建议学时:1学时第四章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内容:第一节生活方式概述(1)生活方式的概念(2)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3)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因素第二节急剧变化中的生活方式(1)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2)生活方式转变向社会体育提出的问题第三节亚健康与社会体育(1)亚健康概述(2)亚健康与社会体育重点: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因素、亚健康与社会体育建议学时:2学时第五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内容:第一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概述(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思路(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法律性质(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意义第二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与组织实施(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组织与措施重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校园足球文献综述
101大众体育学作者简介:徒健明(1986-),男,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中国校园足球文献综述徒健明 鹤壁市兰苑中学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校园足球的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推广进行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校园;足球;综述校园足球诞生的背景是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而其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我国学校体育中足球项目推广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校园足球的目标就是对足球运动进行校园内的推广,让中国青少年学生更多参与到足球项目中去,培养足球的后备力量,进一步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校园足球诞生的背景2009年4月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我国教育部下达文件通知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并于当年的10月份在山东青岛的天泰体育场进行了正式的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因此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在我国青少年活动中拉开了幕布。
在2010年12月份国家宣布了“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纲要”,因此明确了目标,为校园足球的落实普及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在2013年国家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2014年转由教育部门进行主管,并于当年11月26日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话会议,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推广力度。
二、校园足球指导思想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下达了“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指出,社会要积极投入资源,创造必要条件为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以身体上增强学生体质、精神上以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为宗旨。
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足球运动体系,建立充足的足球后备人才。
三、校园足球活动的基本情况2019年2月止我国一共创建了2412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及135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
在这期间国家加强对教师、教练员、校长的培训,一共累积30万人,并选送1500多名教练员去国外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在此期间国内进行四级联赛,参赛学生一共达到1000多万人,现在已经有一部分获得一级运动员的学生进入了高校,进一步接受教育。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
教 育科学
2 宰4 科0象 0年 育理念 的培 养
彭 佳 贤
( 黔南 民族 师范学院体育 系,贵州都 匀 5 8 0 ) 500
摘 要 终身体 育作为新 世纪的体育 思想越来 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 。如今在普通 高校体育教 学中更多 的是只注重 近期效益 ,体 育教学 的最终 目
身体育教育观认识到 ,高校体 育不应是 “ 终结性体育” ,而是 由学校教 育过程向社会实 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 。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体育基本 知识 、技能的教学过程 中, 不仅考虑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和 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 ,形成一定 的独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 。更应考虑
毕业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 自 我体育和 自我保键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 政策加快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环 境 ,人们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 提高对社会生存环境的适应
中圈 分类 号 G 0 4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号 17 — 6 1 (0 0 2 — 10 0 6 3 9 7 一2 1) 2 0 4 — 1 0
1 蕾 通高 校体 育教 学现 状 学校体育教育 是一个长达 十几年 的教育 过程 ,从小 学 、中学 到大 学,不 同阶段的学校体育具有各 自的目标 、任务和特点 。 目 ,我国绝 前 大部分高校 的体育教学 ,普遍采用传统的方式 、方法和手段 , 课的结构 大体分为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四个阶段 ,而且不 管什 么内容 的教学 ,基本 都按一个模式 , 教学方法都是讲解 、示 范、 学生练习、纠正动作错误等。在这样教学模式下 , 体育教学变得枯燥无 味,体育教师 习以为常的教 ,学生麻木的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 据调查显示 : 高校体育课只限大一 、大二开设 ,三、四年级根本不开或 只开选修课 ,而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 因,大学生 到了三 、四年级实际上 就不再参加体育活动了 ,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后就 与体育告别了 , 这严 重妨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与巩 固和身体素质 的进一步提高 ,影 响了 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教育 、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 , 作为 学校体育教育最后一站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课 的教学 目标的设置 , 对终 身体育意识 的形成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多种功 能 ,使学生形成 “ 终身体育 ”的理念 ,在以后的学 习、生活和工作 中能 自觉地选择与 自 身相适应的运动 ,并持之以恒 , 终身的进行体育锻炼 。 因此 ,我认为普通高校体育应 当承担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 ,培 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
2024年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2024年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____年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引言:社会体育是指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全体成员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校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划,为高校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指导。
一、培养目标:1.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社会体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2.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业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体育领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体育领域的改革者和领导者。
二、培养模式:1.课内外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导师制:建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修养。
2.专业选修课程:体育训练学、体育组织管理学、体育推广与传媒学、体育健康管理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综合素质课程:语言文化、心理健康、领导能力、交际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广场健身操舞的推广对全民健身开展的几点益处
文体用品与科技总第460期2021年2月(上)前言广场舞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是人们茶余饭后进行的一种集体性健身娱乐方式。
它不仅能促进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能提供人与人沟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
然而,伴随着广场舞的流行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广场舞的相关内容进行思索探究,例如,锻炼的方式是否科学,不同人群的锻炼负荷是否相同,过多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否对本民族文化有冲击和影响等等。
1、广场健身操舞1.1、广场健身操舞科学锻炼的含义广场健身操舞科学锻炼是指按照人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用科学的知识,遵循科学锻炼原则,结合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由上述可以清楚地知道,科学锻炼要根据人体生长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不同阶段对应的锻炼内容应该不同;其次要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例如,运动负荷要依次适量增加,而不能拔苗助长;其三是根据参与者自我需求,在余暇时间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发展身心健康的,因此广场健身操舞的锻炼一定是放松的,愉悦身心的。
1.2、广场健身操舞的实质广场健身操舞将“人民群众”作为对象,把“健身”作为目的,“操”作为特点,“舞”作为形式,它的定义可归纳为:广场健身操舞是广大民众以健身为目的,以广播操为特点,结合民族舞标志性舞蹈动作为表现形式,以民族舞音乐为载体,集健身、健心、益智于一体的一项有益的健身活动。
无论是60后还是00后,广播体操伴随了一批又一批人的生活和成长,人们对于广播体操那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
其优点是普适性很高,动作简单,节奏明显,能科学地锻炼身体;缺点是内容过于单一,且多年重复,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
民族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作优美极富民族特色,音乐伴奏形式多样,但是动作不具有普适性,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人群学习困难。
4 0403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代码: 0403 )二级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二级学科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代码:)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刘学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曾应意大利奥委会和体育部的联合邀请,并受原国家教委委派,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4年的讲学活动,任意大利国家武术队总教练,培养了10余名世界冠军,60余名教练员,荣获意大利奥委会和各级政府奖励10余项。
熟悉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律,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各级各类课题研究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20多年来,为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均较合理,且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
目前本学位点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50人。
其中教授13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6人,在教师队伍当中还拥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及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广东省高中教师职务培训体育学科组专家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11人,国家级教练员6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近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团队针对我国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的学科梯队成员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0项,其中省部级9项、市厅局级45项;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等15部;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科研、教学成果奖26项。
顺势而谋 乘势而上
龙源期刊网 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作者:李鸿江来源:《体育教学》2014年第11期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日前召开第六届理事扩大会暨第七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新一届理事会成员齐聚一堂,共谋学会事业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大计。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及今年七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教育部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校园足球的蓬勃开展又为学校体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近,国家又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相信真正意义上学校体育的春天即将到来,体育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日益凸显,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将不断深入人心。
当然,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所面临的挑战。
体育是文化,但我们普及传播的还不够;体育是产业,但我们还不是很发达;体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尚未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但我们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当前,无论是国民体质健康状况还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校体育在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潜意识中仍然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要想改变上述状况,还要走很长的路。
作为全国性的体育专业学会,也应责无旁贷,有所作为。
学会要紧紧围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提升学会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与交流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挥学会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时推广和宣传有特色、有实效、有吸引力的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打造学会的学术品牌,主动回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体育课程体系
从科学型体育课程到休闲型体育课程 (1970年代-)
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 重视,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体育是为学龄前 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残疾人等没有机会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 日本在1978年后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中,将保健体育课程目 标改为“生涯体育”以及“发展个性和能力”。1989年,又将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保健体育课程大纲的首要目 标。日本学校体育界人士称:日本中学的体育将由学校向“生 活体育”发展。即改变学校体育限制过多、形式过多、要求统 一和活动呆板的格局,重点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习惯、能力和 态度,同时增强深的体质,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
第四,要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手 段,制作与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 段。 第五,教师不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与相关的学术活 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就近地区 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 动。
第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 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学生是受教育 者、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要确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正 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 的学校体育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灵肉一元” 人文主义教育兴起 学校体育体育得到恢复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洛克:教育分德智体三育
卢梭:
《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 斯宾塞:体育与民族的关系 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体养护与锻炼内容
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和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 标。 第二篇,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阐述体育教 学目标、过程与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 与手段;发展学生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 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 育课堂教学和学校体育教学文件等有关内 容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模式研究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模式研究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成立于1983年,是由国务院体育总局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
多年来,基金会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运作模式,致力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体育慈善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一、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包括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审核委员会等部门。
理事会是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相关政府部门、体育界代表和资助单位共同组成,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
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负责基金会的日常事务和运营管理。
秘书处是专门负责基金会日常事务的执行机构,负责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工作。
审核委员会是基金会的审计机构,负责对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
基金会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资金筹集、项目申报、资助管理和宣传推广等环节。
基金会通过募捐活动、企业捐赠、政府拨款和投资收益等途径筹集资金,为后续项目资助提供经济保障。
社会各界可向基金会提出项目申请,经审核委员会审查后,符合条件的项目将获得基金会的资助支持。
资助管理环节涉及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并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
基金会通过宣传推广活动,向社会公众传达自身的价值理念和成果展示,扩大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二、基金会的运作特点和优势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 多方合作,资源整合。
基金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2. 专业化管理,规范运作。
基金会借鉴国际先进的公益组织管理经验,建立了专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项目评估标准,确保基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性。
3. 审慎投资,收益回馈。
基金会通过审慎的资金投资操作,获取一定的收益回报,以保障长期项目资金需求,并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doc】“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依据
“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依据体育文化导刊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依据曾吉2005.7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第一”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国民素质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体育目的之所在是其理论依据. 关键词:健康第一;思想;背景;理论依据一,”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1979年至2000年我国先后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测试的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提高了,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学生的某些健康指标却下降了.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差,肺活量近1O年来处于停滞甚至下降,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②.最近,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监测结果显示:我国7~22岁所有年龄组男生的平均身高均低于日本男生, 平均低1.96cm,其中7~12岁低2.28cm③.一项调查还显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为58岁,某大学曾测试一届新生的跑,跳,投能力,及格者竞未到一半.这一切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一步提高民族健康水平,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我国,首次提出”健康第一”思想的是人民领袖毛泽东.1950年6 月,他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提出:”各校应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1月,就学生健康问题,毛泽东再次写信给马叙伦,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当时的”健康第一”思想主要是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学生健康状况极差的现状提出来的,与”增强体质”词异义同,含义妙绝伦的文化大餐,是人类活动策划的”精品”.”善于搞活动”的共青团如何学习借鉴,以增强共青团活动的吸引力,值得思考. 四,共青团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传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奥林匹克运动与共青团具有不谋而合的天然共性,但也有本质区别.共青团是政治性极强的青年群众组织,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政治使命.而奥林匹克运动坚决反对政治对奥林匹克事务的干涉,如《奥林匹克宪章》第61 款规定:”在奥林匹克区域内不准进行任何示威或政治的,宗教的或种族的宣传”,强调体育与政治的分离.所以,在学习借鉴和运用中,共青团既不应因奥林匹克运动的非政治性而敬而远之, 也不能淡化了自己的政治使命.2.精华与糟粕.奥林匹克运动是一把双刃剑,优点与缺点明显,精华与糟粕共存.它既为共青团的建设提供很多可资借鉴利用的精神和文化,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东西,主要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二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偏离奥林匹克宗旨,但国际奥委会目前仍执行的少部分东西,如职业化问题;三是奥林匹克运动坚决反对但屡禁不止的一些现象, 如兴奋剂问题.这些东西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精华而存在,对广大青年必然产生消极的影响.共青团如何深思慎取,趋利避害,应引起关注.3.阶段性和持续性.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企图通过2008年奥运会和若干次宣传,实现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共融,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共青团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阶段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一方面要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抓住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性活动,掀起学习宣传实践奥林匹克精神的高潮;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内化到共青团日常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持续发展.4.形式和内容.共青团宣传实践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奥林匹克在中国传播,要有好的形式,恰当的载体,同时也要有充实的内容.要避免形式上轰轰烈烈,标新立异,实质空洞无物或”新瓶装旧酒”,更要坚决反对把奥林匹克当做”标签”,贴在毫不相干的活动载体上,以此来迎合某种时尚.5.过程与结果.共青团一方面要结合青年特点,大力开展奥林匹克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对照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要求盘点青年接受教育的效果,防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参考文献:1.熊斗寅:《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体育与科学》,2003(6)2.任海,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3.马同斌.等:《北京2o08——申奥的台前幕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彬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408奥运8月8日晚8时开幕王岐山忧市民素质》,http”///article/5.共青团北京市委:《青春奥运行动规划》,www.bctw.corn/ tuanshiwei/tuantwei—I.dos/.2003.5.286.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3代高等教育》,《广州体育学院》,2002,22(4)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青年报》,2003.07.30(3)(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责任编辑/崔晋静一致,而与现代”健康第一”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即使如此,它为改变忽视学生健康,忽视体育卫生工作的传统观念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体育工作可以说是”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再者,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 盼女成风,无凝使他们稚嫩的身心难以承受,身体状况自然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0目的是让学校,教育部门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我们决不能狭隘的理解健康第一的含义,可以说,现在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学生的健康问题已不局限于营养不良和体质的增强,而是逐渐扩展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多位一体,因此,在现阶段提出”健康第一”,充实了学校体育,其内涵也比建国初期要深广许多.健康第一思想可谓是当代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它来指导和构建大体育教育体系,是体育强国的千秋大计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反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健康第一“思想,它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为确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的更为明确的要求.二,”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依据(一)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尽管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时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青少年的健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赋予了”健康第一”新的内涵.身心,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健康观是”健康第一”的根本目标.如果说,当时提出这些号召是有社会现实使命的话,那么在现在提出”健康第一”更是离不开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离不开生产力中”最革命, 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社会进步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客观标志的,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需要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人.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对人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肥胖,”豆芽”型学生的增多,给学校体育敲响了警钟,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报道,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许多指标开始出现低于日本人的趋势0.2001年开始的高校征兵,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令人担忧:南昌仅有1/4过关,广州仅有1/7通过初检.这与长期以来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无关系.社会要求学校所提供的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保卫者,而学生的这种身体素质状况很难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而合格人才的集中反映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在教育中必将担负起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强健的身体不仅是实现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本身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健康第一”不仅要反映在学校体育的范畴内, 而且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的作用.身心素质是公认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学校体育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的获得离不开身心基础,WHO对健康的描述正是构筑在身心这一基石上的.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三)学校体育目的之所在“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成败与否的基本标准.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学生是学校体育各阶段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明显好转,提高新世纪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身体素质, “健康第一”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理论前提.“健康第一”是对整个学校体育体系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是对学校体育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学校集中了数以亿计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必须在学校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校体育正是保证他们拥有强健身体的有效手段.同时,学校体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有必然的一致性,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体育的根本目标.注释:①(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分析》,《中国学校体育》1996年第3期,第42页②李小伟:《学生体质:让人欢喜让人忧》,《中国教育报》, 2001年11月10日.第3版③方延民:《实施大学生健康工程迫在眉睫》,《中国教育报》,2000年2月20日,第1版④李伟听:《全民健身指导手册》,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年.第91页⑤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 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⑥吴子安:《扭曲的心灵》,《中国教育报》,1999年10月10 日,第1版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3日,第1版⑧杨贵仁:《牢固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成教体院》,2000年第1期,第1~5页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3日,第1版⑩方延民:《实施大学生健康工程迫在眉睫》,《中国教育报》.2000年2月20日,第1版(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责任编辑/崔晋静49。
高扬教授
出版物刊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都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负责人
摘要:高扬,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现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9币,体育系主任。
2010年批准为四川省属高等院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项目负责人,2014年批准为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项目负责人,2014年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2014年被聘为四川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考试委员会专家,2015年担任四川省休闲运动科学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等。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早在原始时代就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等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领传授给下一代。
这是人类教学的萌芽,也是体育活动的萌芽。
体育的发展与教育、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宗教活动、休闲娱乐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必需指出,体育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体育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自觉从事体育时期;形成与完善体育制度时期。
经过这三个时期,逐步形成了现代的体育体系;其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体育概念“体育”一词,据世界体育资料记载,最早是法国人于1760 年在法国的报刊上论述儿童身体教育问题的论文时首先起用的(Education Physique< 法>)现在国际上普遍用“Physical Eduation 泛”指“体育”。
它的本意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
“Sport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离开工作去游戏、玩耍、进行娱乐活动等。
后来逐渐形成具有新含义的一个概念,即---竞技运动(竞技体育)。
我国体育概念的传入我国是近百年来才从国外传入“体育”一词的,体育史界一般认为最早是留学生从日本传入的。
当时还有从德国传入的“体操”一词。
新中国成立后,都用“体育”和“体育运动”这些词作为体育的总概念或第一位概念。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的体育,体育理论界对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普遍且较有群众基础的观点是:它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全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