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4章
s 令s a=s z1 s z2 s p1 s p2
代入标准形式:
s zm
s pn
nm
s a
K *
(n m) s a (2l 1)
(2l 1) s a (l 0,1, 2,..., n m 1) ( n m)
(s z )
i 1 n i
m
K
*
sm
(s p )
j 1 j
1
sm
zm z1 z2 (1 )(1 ) (1 ) s s s pm p1 p2 (1 )(1 ) (1 )( s pm 1 ) s s s 1 * 0( K * ) K
180 2l 1 a 60,180,300(60)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0 (1) (2) 0 1 30
• (4)实轴上的根轨迹: • 在s平面实轴上[0,-1]和[-,-2]线段上存在根轨 迹。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夹角:
( 2l 1) a nm
l 0,1,2,, n m 1
规则5: 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任取一点,若在其右侧的开环实极点与开环实零点 的总数为奇数,则该点所在线段构成实轴上的根轨迹 j
z1 p2 z2
(s z1 ) (s z2 ) (s p1 ) (s p2 ) (2l 1)
规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s a
n j 1 m
nm
snm (n m) a snm1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下载
s + 2ζωn s + ω = 0
2 2 n
解方程求得特征根:
s1,2 = −ζωn ± ωn ζ − 1
2
两个参数。 s1,s2完全取决于 ζ ,ωn两个参数。
当输入为阶跃信号时,则微分方程解的形式为:
c(t ) = A0 + Aes1t + A2es2t 1
式中 A 0 , A1 , A 2 为由r(t)和初始条件确定的待定的 系数。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三节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 四、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 五、二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六、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措施
第三节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一般式为: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一般式为:
第一节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⑤正弦函数 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数学表达式为:
sin ωt f (t ) = 0 t≥0 t<0
f(t)
其拉氏变换为: 其拉氏变换为:
st L[ f ( t )] = F ( s ) = ∫ sin ω t e dt = − 0 ∞
ω 2 2 s +ω
第一节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三、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 (1)动态过程 系统在典型信号输入下, 系统在典型信号输入下,系统的输出量从初 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 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 (2)稳态过程 系统在典型信号输入下,当时间t 系统在典型信号输入下,当时间t趋于无 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 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
第二节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带宽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剪切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稳定性与性能的关系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 标,它决定了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
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性能指标密切 相关,如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 寿松
目录
• 自动控制概述 •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 • 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自动控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动控制是利用控制装置,使被 控对象按照预设规律自动运行的 系统。
分类
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等。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带 宽和阻尼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
01
基于系统的状态方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适用于线性时变系
统和非线性系统。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02
通过优化性能指标,设计最优控制律,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
统。
滑模控制
03
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器,使得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适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算法,实现无人机的稳定飞行 和精确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卫星的稳定指向 和精确姿态调整。
航空发动机控制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燃油流量和点火时间等参数,实现 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和性能优化。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 制和优化。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i 1
j1, j x
= 180 + 1 + 2 + 3 1 2 3
=180 + 56.5 + 19 + 59 技1术0教8育.5 37 90 = 79 23
n
m
zx 180 (zx p j ) (zx zi )
j 1
i1,i x
=180 117 90 + 153 + 63.5 + 119 + 121 =149.5
1)劳斯判据法 应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处于稳定边界的临界值K’, 由K’值求出相应的ω值。
2)代数法 把 s j 代入特征方程 1 G( j)H ( j) 0
1 1 1 0 d 0 d 1 d 5
3d 2 + 12d + 5 = 0
d1 = 0.472 d2 = 3.53(不在根轨迹上,
舍去,也可代入幅值方程看Kg>0否?) 分 离点上根轨迹的分离角为±90°。
d1 = 0.472
d 180 / k
如果方程的阶次高时,可用试技探术教法育 确定分离点。
j1, ji
p j zi
j 1
;
k 0, 1, 2,
z1
(p1-z1) ( p1-p2 )
( p1-p3 )
p3
0
p2
Im
A
a
s1
pa
3 p3
1 z1
1
0 p1
Re
p2 2
p1 180 (2k 1) ( p1 z1)
(( p1 p2 ) ( p1 p3))
例:起始角 技a 术教育180 (2k 1) 1 (1 2 232)
实轴上的交点 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系统的信号流图见图4-28,从信号流图中看出,系统中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因此为1型系统,因此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0。
K 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 s ) ( s 6.93 j 6.93)( s 6.93 j 6.93) 1 K * Q( s ) s 2 ( s 13.86)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K * lim
s
j 1 i 1 m
n
s pi s zj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课件__胡寿松版
• 课件11 、12 、13是直接在结构图上应用梅逊公式,
制作者认为没必要将结构图变为信号流图后再用
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2
说明3
• 课件17~30为第三章的内容。
• 课件17~19中的误差带均取为稳态值的5%,有超 调的阶跃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为第一次到达稳态 值的时间。
• 课件20要讲清T的求法,T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R(s)
E(SG)GG3(33s(()ss))
RR(Rs(()ss)) EE(ES((S)S))
P2= - G3G2H3
GGG1(11s(()ss))
△2= 1 P2△2=?
HHH1(11s(()ss))
G1(s)
NNN((s(ss)))
G2(s)
GGG2(22s(()ss))
CCC(s(()ss))
ess=
A
k lim
s→0
s2·
k sν
31
a
取不同的ν 稳态误差
静态误差系数
R·1(t) V·t At2/2 R·1(t) V·t At2/2
R
0型 1+ k
∞∞
k 00
Ⅰ型 0
V
k
∞
∞
k0
Ⅱ型 0
0
A
k
∞ ∞k
小erss(=结t)=1R:+·1(23tRl1si)→m0KKKskpvaν===???ess=表r中(tl非)误si啥→=m单V0差V时s·位·为t能反s无k用ν馈穷表怎e时么格ss=办系?r?统(tl)s还i→=mA0A稳st22定/·232吗skν?
6
飞机示意图
给定电位器
反馈电位器
7
给 θ0 定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
1.1 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控制概念的引入:
要求汽车沿道路中心线行驶(控制汽车的位置) 1 )预期:道路中心位置 2 )汽车当前位置相对预期位置的差 3 )操纵方向盘改变汽车位置使差减小
某一装置 代替人
汽车自 动驾驶 系统
1.1 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控制概念的引入
•温度调节装置(控制房间的温度)
1 )预期:要求的室内温度
闭环控制
1.3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
输入 误差
实际输出
控制器 对象
闭环控制
传感器
特点:系统的输出是由偏差控制的,被控量经过反馈影响偏差,产生 一个相应的控制作用去减小或消除偏差,使被控量与期望值趋与一致。
结果:控制结构复杂,成本高;
抗元件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能力强
闭环系统可能不稳定
1.3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2 )室内当前温度相对预期温度的差
温 度
3 )打开或关闭加热开关改变室内温度使差减小
温度测量,比较功 能,自动打开、关 闭加热开关的装置
温度自 动控制 系统
1.1 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自动控制的概念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 动控制装置(控制器)使工作对象(被控对象)自动地 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律运行,或使它的某些物理量(被控 量)按预定的要求变化。
第一章基本要求及作业
1-1 什么是随动系统?
这类系统的参考量是预先未知的随时间任意变化的函数, 要求被控制量以尽可能小的误差跟随参考量的变化。
系统中:被控对象为指针,被控量为指针位移,输入电压为 给定输入量。
给定电压 电位器
放大器
电动机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系统Ⅰ的闭环传递函数与Ta无关,应是
5 / s (5s 1) 5 ( s ) 1 5 / s (5s 1) s (5s 1) 5 1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1 ( s )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j 1 i 1 m
n
i
j
(4-38)
与常规根轨迹的相应公式相比可知,它们的模值条 件完全相同,仅相角条件有所改变。因此,常规根轨迹 的绘制法则,原则上可以应用于零度根轨迹的绘制,但 在与相角条件有关的一些法则中,需作适当调整。
绘制零度根轨迹时,应调整的绘制法则有: 法则3 渐近线的交角应改为
2k a (k 0 , 1 , , n m 1) nm
3 2
令
a Re D( j ) 2 0 4 I D( j ) 3 1 0 m 4
1 解得: 2 ;a 1
系统根轨迹如右图所
示。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
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如下:
j
s平面
0.5
a
a
=0.5时的闭环传递函数,在根
轨迹图中作 =0.5 线,可得闭
环极点为 s3, 4 0.5 j 0.87
相应的 Ta 值由模值条件算出
为0.8,即:
| (0.5 j 0.87 ) (0.1 j 0.995 ) || (0.5 j 0.87 ) (0.1 j 0.995 ) | Ta | (0.5 j 0.87 ) 0 | 0.7992 0.8
(4-40)
终止角等于其它零、极点到所求终止角复数零点的
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ppt课件
n
m
当 Kg 时,有 s = zi ( i =1, 2, … , m) 所以根轨迹必终止于开环零点。 在实际系统中,开环传函中 m n ,有m 条根轨迹终 可以认为有nm 个无穷远处的开环零点。
点为开环零点处,另有nm条根轨迹的终点将在无穷远处,
法则5 根轨迹的渐近线
( s zi ) (s p j )
j 1 i 1 n
m
1 Kg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由于满足上式的任何s都是系统的闭环极点,所以当系统的结构
参数,如Kg在某一范围内连续变化时,由上式制约的s在s平面上描 画的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因此上式称之为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的幅值方程:
j 1 n
n
( s z i ) ( s p j ) 2 k
i 1 j 1
(4 7)
式中,k=0,±1,±2,…(全部整数)。 (4-6)通常称为180 根轨迹;(4-7)称作 0 根轨迹。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完全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及根轨迹上任一 点对应的Kg值。幅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因此,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幅角条件;而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 的Kg值时,才使用幅值条件。
j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1. 稳定性
当Kg从0 时,图中 的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 s右半平面,因此二阶系统 对所有的Kg值都是稳定的。
Kg Kg= 0
Kg=1
Kg= 0 0
2
1
如果高阶系统的根轨迹 有可能进入s 右半平面,此 时根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g 值, 成为临界开环增益。
2.稳态性能 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 一个极点,系统属于1 型系统, 因而根规迹上的Kg 值就是静 态速度误差系数Kv。如果给 定系统对ess 有要求,则对Kg 有要求,由根迹图可以确定 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ppt
求模求角例题
78.8o -1.09+j2.07
66.27o
2.26 2.112.072
-2 -1.5 -1
模值条件与相 角条件的应用
92.49o
2.61
127.53o
-0.825
=0.466
ω n=2.34
s1=-0.825
0.5
s2,3= -1.09±j2.07
K*=
2.26×2.11×2.61 = 6.0068
s4+5s3+7s2+5s+6=0
特征根时会出现零行
劳 s4 1 7 6
② 由零行的上一行构成 辅助方程:
s3 51 51
思 s2 61 61
s2+1=0
对其求导得零行系数: 2s1
表 s1 02
继续计算劳斯表
s0 1
劳斯表出现零行
1 2
出劳系斯 现统表零一何行定时怎不会么出办稳现?定零行?
第一列全大于零,所以系统稳定
24
二阶系统单位
阶跃响应定性分析 Φ(s)=
ωn2 s2+2 ωns+ωn2 2
j
- >1
1
= S1,2 T2
1
ωT1 n
j±ωn √
2 - 1=1
j 0
0
0 j
t
t
= - h(=t) 1 1 +
e = + eω = STT211,过2 1T阻1 尼
T1 T2
T2
n
1
-ωhn(t)= 1 -(1临+ω界n阻t)尼0e-ω tn
△1=1
△2=1+G1H1
G4(s)
第4章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2.零极点表示法主要用于根轨迹分析中。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7页
开环有两个极点:
开环没有零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p1= 0, p2=-2
D(s) = s2 +2s + Kg = 0
解得闭环特征根(亦即闭环极点)
s1 1 1 K g , s2 1 1 K g
s2 : 0 (s2 p1 ) (s2 p2 ) (116.6 ) (63.4 ) 180
满足相角条件, s2在根轨迹上。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16页
(2). 用幅值条件确定kg的值
Kg
s p sz
i 1 j 1 m
n
j
180 2k 1 180 2k 1 nm 3
-5
θ1
-2 -1 0
σ
k时, 0 k 时, 1 1 60 2 180 当 ;当 ;当 根轨迹的起点和三条渐近线如图4.4所示。
s p1 s p2 s z1 s z2
s pn s zm
各开环极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各开环零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i
例:求上例中根轨迹上 解:
s2 (0.5, j1) 点对应的Kg 。
K g s2 p1 s2 p2 0.5 j 0 0.5 j 1 1.118 1.118 1.25
EXIT
第4章第10页
由上述分析过程可知,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的意义在于:
由较易获取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分析闭环极点的性质,从而,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分析。 但是,试探法不是绘制根轨迹的最合适方法,而且也 太费时间。对于高阶系统,用这种解析的方法绘制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是很麻烦的。实际上,闭环系统的特征根的轨 迹都是根据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以及已知 的开环极点和零点在根平面上的分布,按照一定的规则用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4-1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s K s G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 解:有一个极点:(-1+j0),没有零点。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1()3/1()2/1()3/1(2/3)(++=++=s s s K s s s K s g G 有两个极点:(0+j0),(-1/2+j0),有一个零点(-1/3,j0)。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4-3 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28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图4-28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4-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1) )15.0)(12.0()(++=s s s K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10)(++=++=s s s K s s s Ks g G 有三个极点:(0+j0),(-2+j0),(-5+j0)没有零点。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051211=++++d d d 3解方程的010142=++d d 7863.31−=d ,d 88.02−=取分离点为88.0−=d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 )12()1()(++=s s s K 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1()5.0()1(2/)(++=++=s s s K s s s K s g G有两个极点:(0+j0),(-0.5+j0),有一个零点(-1+j0)。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115.011+=++d d d 解方程的05.022=++d d 7.11−=d ,d 29.02−=取分离点为7.11−=d ,29.02−=d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六版前言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习题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习题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习题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习题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3 频率域稳定判据5-4 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习题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习题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8-3 相平面法8-4 描述函数法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习题第十章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10-4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10-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是关于自动化生产中的传感器及控制器的课程。系统性、专业 性、实用性是其特点。学好自动控制原理,掌握自动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是 提高现代工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什么是自动控制原理?
定义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用传感器将被控对象(如温 度、压力等)转换为电信号,再由控制电路进 行比较,控制执行机构输出控制量,以在实现 目标的同时,对被控对象进行自动调节的一种 学科。
2
基于控制方式分类
例如PID、ON/OFF等。
3
基于功能分类
例如开关型、调节型等。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控制系统的行为 规律所构建的数学关系式。
应用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 系统性能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结及提问
总结
自控原理是自动控制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掌握自动 控制的核心技术,还能不断提高工业的自动 化水平。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1 自动性
实现机器的智能程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
2 高精度
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精度要求很高,智能程度决定系统控制精度。
3 高可靠性
自动控制系统由多个组件组成,如一单个组件出现问题不会对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
基于传感器类别分类
例如压力、温度、流量等。
提问
有没有什么实例可以更好地解释基于控制方 式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汽车制 造、机床、钢铁、化工等工业中都有着非常重 要的地位。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传感器
将被控对象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等)转 化为电信号。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四章ppt
f
l
(s zi ) (s z j )
G(s)H(s) K*
i 1 q
j 1 h
(s pi ) (s pj )
i 1
j 1
K*
K
* G
K
* H
称为开环系统根轨迹增益。
14
3. 闭环零、极点与 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对于有 m 个开环零点和 n 个开环极点的系统, 必有 f+l=m 和 q+h=n 。则 :
bm1s bm an1s an
当 K * , s 时有 G(s)H(s) 近似为:
K* G(s)H(s) snm (a1 b1)snm1
32
由根轨迹方程: G(s)H(s) 1 得:
snm (1 a1 b1 ) K *
或
s(1
2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948年,W·R·伊凡思在他的一篇论文 “控制系统的图解分析”中提出了在复平面上 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求取闭环特征根的方法, 这就是根轨迹法。当开环增益或其它参数改变 时,其全部数值对应的闭环极点均可在根轨迹 图上简便地确定,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i 1
j 1
nm
31
证明:渐近线可以理解为|s|很大时的根轨迹,故其 必对称于实轴。
m
由于:G(s)H(s) K*
j 1 n
(s (s
zj) pi )
K*
sm sn
b1sm1 a1sn1
i 1
n
式中: a1 pi i 1
m
b1 z j j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根轨迹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ω j ∞ ↑ 稳定性: 根轨迹均在s的左半平 Kr 面,则系统对所有k>0的值是稳定的。 s K =0 1 1 s1 2 r 0 σ -1 稳态性能:如图有一个开环极点 -2 -1 s=0,说明属于I型系统,阶跃作用 Kr ∞ 下的稳态误差为0。 动态性能: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 尼。 K越大,阻尼比 越小,超调量σ%越大。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随 之在S平面上移动,系统的性能也跟着变化。研究 S 平面上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系统 性能的关系是根轨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K r变化时,闭环特征 Kr 根在 s平面上的轨迹 : 极点;右半平面为 C(s) 2+2s+K s1 s2 Kr 不稳定极点;虚轴 R(s) =s∞ ω r j ↑ -2 0 0 上为临界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 Kr 1 -1 -1 1 2 (2) 0<Kr<1时,系统 s 0 s2 +2s+K Kr=0 1r= s1 -1-j -1+j 2 0 σ -1 有呈过阻尼状态。 -2 特征方程的根 -1 -1+j∞ -1-j∞ Kr (3) 当 时,系统 ∞Kr=1 s1.2 =-1± 1-Kr ∞ 呈临界阻尼状态 。 得相应的闭环特征根值: (4) 1<Kr<∞时,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
↑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为
G( s) ( s) 1 G(s) H (s)
R(s)
-
G(S)
C(s)
H(S)
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K ( s 1)( s 2 1 2 s 1) * G ( s ) G 1 KG s (T1s 1)(T s 2 2T2 s 1)
j 1
i 1
(s pi )
* * n q h , m f l , K * KG KH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闭环传递函数
G ( s) (s) 1 G ( s) H ( s)
* KG n i 1 f h
(s z i ) (s p j )
σ
s6 部相等,虚部大小相等符 Kr=0→∞每一个根由始点连 号相反。 续地向其终点移动,形成一条根轨迹, n个根形
s4
根轨迹必定对称于实轴。 成 n条根轨迹。
第二节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三、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开环极点数n大于开环零点数m,有n-m条根 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角为 a 和交点为 a的一 组渐进线趋向无穷远处。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设复平面开环极点中线上任意点s2 s2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矢量: s2的相角方程为:
2
s2 p2 θ 2 -2 θ 2
ω j
θ 1 p1 0 σ θ 1 s3
-∑ (s2–pj)=θ - 1θ
j =1
2
=θ - 1 -(180o-θ 1 )=-180º
中线上的点都是根轨迹上的点。
↑
↑
从根轨迹可知 : R(s) Kr C(s) - s(s+2) (1)左半平面为稳定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法的基本思路: *根轨迹法的分析手段:
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位置与系统的 性能是密切相关的,当系统的某个参数 利用根轨迹法来分析和设计系统,首 发生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在平面上的 先必须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图,而采用求 位置以及系统的性能将随之而变. 解方程根的方法来绘制高阶系统的根轨迹 图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找到一种方便、 *根轨迹的定义: 有效的作图方法。作图方法的依据就是根 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由零变到无 穷大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 轨迹方程。 移动的轨迹。
另: s
8
n-m条根轨迹终 止于无穷远
j =1
( s-z ) i i =1 1 n ≈ sn-m =0 (s-pj)
第二节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确定 系统的根轨迹图。
Kr(s2+2s+2) G(s)H(s)= s(s+1)(s+2) 解: 开环零、极点分布: 两条根轨迹终止于开环传 z1 递函数的两个零点,另一条 p1= 0 p2= -1 p3= -2 趋于无穷远。 z1= -1+j z2 = -1-j p3 p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四、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方程为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注』 -m 当s m 满足相角方程时,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H(s) 必然能找到一个 (s-zi) Kr i =1 Kri =1(s-zi) Kr值,使得 相角条件是确定 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即绘 n =1 G(s) C(s) =-1 n 该 s 满足幅值方程。 开环传递函数零点 (s-pj) 制根轨迹时,只需使用相角条件; = ( s-p ) 根轨迹增益 R(s) 1+G(s)H(s) j =1 j m j =1 * mK ( s-z ) K 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 时,才使用模植条 i r i =1 开环传递函数的 所有满足相角方程的 s 满足开环传递函 G(s)H(s)= n 根轨迹方程又可 1 i =1 (s-zi) 件。 ( s-p ) n = 构成了闭环特征方程式根 或 一般表达式为 j K 数等于 -1 的 s 即为 j =1 分解为幅值方程和 r (s-pj) 的轨迹。 j =1 相角方程 闭环特征方程式的 开环传递函数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为 相角方程。 n m 根。 即 πG(s)H(s)=-1 K=(0, ±1, ±2…) (s-zi ) ∑ (s-pj)= (2k+1) ∑ 1+G(s)H(s)=0 即 j =1 i =1
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根据相角方程确 定系统的根轨迹图。 Kr
解:开环零、极点分布为:
该系统的相角方程为:
G(s)= s(s+2)
ω j
-∑ (s–pj) =±(2k+1) π
j =1
2
p2 θ -2
2
设实轴上任意点s1
2
s1 θ
1
p1 0 σ
s1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矢量:
s1的相角方程为: -∑ (s1–pj) =θ - 2 =-180º θ 1 j =1 s1为根轨迹上的点。 p1~p2 为根轨迹段。
G(S)
H(S)
C(s)
(s p j )
j 1
开环传递函数
* * G ( s) H ( s) K G KH i 1 q
(s z i ) (s z j )
j 1 h
f
l
(s z j ) K*
j 1 n
m
i 1
(s pi ) (s p j )
s1
2 × p2
5 4
z1 z2
× p3
3
1 × p1
1 130 ,2 100 ,3 80 ,4 70 ,5 60
根据相角条件判断某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4 5 ) (1 2 3 )?(2k 1)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2 2 2 2 2 2
(s z ) (s p )
i 1 i i 1 q i
f
其中:
* KG KG
2 1 2
T1T22
前向通路增益
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反馈通路传递函数
(s z j )
* H (s) K H j 1 h l
R(s) -
(2k 1) a nm
a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p z
i 1 i j 1
n
m
j
nm
第二节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确定 系统的根轨迹图。 Kr G(s)H(s)=s(s+1)(s+2)
o + 解:1K=0 )开环零、极点: θ= 60 p3=-2 p1=0 p2=-1 +180 o K=1 θ= 2)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1 = 与实轴的交点 : σ= -1-2 p3~ - 3 p1~p2 4 3)系统的根轨迹 )根轨迹的渐近线: n-m=3 π + (2k+1) 与实轴的夹角 : θ= 3
R(s) 幅值方程 C(s) G(s)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相角方程的物理意义
s z s p 2k 1 k 0,1,2
i 1 i i 1 i
m
n
『结论』
相角方程:所有开环零点指向任一闭环极点(根轨 迹上任一点)的向量与正实轴的夹角之和减去所有 开环极点指向同一闭环极点的向量与正实轴的夹角 之和满足(2k+1)π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模值方程的物理意义
K * s zi
i 1 m
s p
i 1
n
1
i
『结论』
模值方程:所有开环零点指向任一闭环极点的向量 的长度之积与所有开环极点指向同一闭环极点的向 量的长度之积的比等于开环根轨迹增益倒数。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问题』判断s1是否根轨迹上的点?
jω
8
p3 -2
p2 600 p 0 1 -1
第二节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四、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为: 共轭开环零、极点构 φ 1 p3 设实轴上任意点 s1 成的相角正负抵消 θ 3 θ 1 p1 θ 2 s1与开环零、极 s1 0 σ p2 实轴上根轨迹段右侧 点之间的矢量: θ 4 的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 s1的相角方程为: φ 2 p4 4 2 为奇数 。 z2 ∑ (s1-zi) -∑ (s1–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