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疾病的预防与卫生
新修订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
新修订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国务院于日前公布并施行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修订版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欢迎大家阅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年第四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中国人大网2019 年 1 月 7 日 16:37:48(2001 年 10 月 27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 2011 年 12 月 31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6 年 7 月 2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十一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 2018 年12 月 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前期预防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麻疹【教学内容和要求】1、了解麻疹的流行规律及特点。
2、熟悉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掌握临床表现、出疹规律及特点。
4、掌握麻疹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5、掌握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我国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后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开始增高,可能与流动人口增加及农村免疫接种率低、麻疹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在前驱期及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当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到达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约感染后5~7天,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此时为临床前驱期,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也可在分泌物和体液中发现麻疹病毒,此时患儿的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
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
由于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等。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
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
目前发病者在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及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1.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灭菌与消毒
3.隔离措施
2019/10/20
15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小鼠脱脚病(鼠痘) 是由MPV引起的一种小鼠的烈性传染病。
多呈爆发流行,致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四肢、 尾和头部的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急性病例,小鼠突然
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 费;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 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 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许多应 激因素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 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 心肌炎为特征。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 染。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 很难彻底根除。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 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预 防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2019/10/20
17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 之一,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 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 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其遗 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能抑 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繁育有较大影响, 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鼠的死亡率。
22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 中,有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不仅可引起动物的严重疾病, 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有的如鼠棒状杆 菌、泰泽氏菌等,可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 使实验研究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 大浪费。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的动物对不
最新【预防医学】第十二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讲学课件
慢性病的预防不仅 仅是指
阻止疾病的发生;
还包括疾病发生后 阻止或延缓其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疾 病造成的危害。
Prevent disease from occurrence
Deter or slow down development of disease;
三级预防
Three level prevention
• Primary prevention • Secondary prevention • Tertiary prevention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筛检的目的(objective)
死亡原因(市)
死亡专率
(1/10万)
恶性肿瘤
126.0
脑血管病
116.6
心脏病
98.2
呼吸系病
69.0
损伤及中毒
45.3
消化系病
18.1
内分泌营养和代 谢疾病
13.8
构成
死亡原因(县)
死亡专率
(1/10万)
22.9
呼吸系病
123.8
21.2
脑血管病
111.7
17.9
恶性肿瘤
107.1
12.6
心脏病
62.1
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
对暴露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高危易感人群实行 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 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达到阻止疾 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 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儿童常见症状的鉴别与处理一、发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各种全身性和(或)局部性感染。
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
人在安静状态下。
体温一般恒定。
正常肛温36.9℃~37"(2。
体温呈明显昼夜波动:清晨最低。
白天稍升,而晚上最高,但一日之差不超过1℃。
年龄越小,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越差。
体表面积相对越大,皮肤汗腺发育越差。
饮食、剧烈活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都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这不属于病理性发热。
发热是小儿很多疾病中的一种症状,也是对疾病的反射性反应.是人体对感染的防御性反应,能刺激机体的抗病懈毒功能.抵抗病菌的侵袭。
促进康复。
发热热度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平行。
如婴儿患感冒或疹子等疾病,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2左右,但患儿一般情况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
正常体温为36"(2~37.4"C;低热为37.5"C~38"(2;中度发热为38.I'C~39℃;高热为39.。
I'C~41℃;超高热为41℃以上。
高热时必须降温,减少机体消耗。
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发热的观察有: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其他伴随症状有呕吐、头痛、皮疹。
处理措施:通风散热。
解开衣服。
多饮水,吃清淡、宜消化的食物。
物理降温.如用冷毛巾湿敷头部、洗温水浴等。
体温超过39"C时给退热剂或洗温水澡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
发热初期即须给药),至少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
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送医院诊治,确诊引起发热的原因。
二、惊厥惊厥是最常见的一类不随意运动,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现象,常伴有意识障碍症状。
1.惊厥先兆见到下列临床征象的任何一项,应警惕惊厥的发作: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
2.临床症状多数为骤然发作。
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面色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数十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第十二章生物战防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生物战的防护
一、 一般医学防护原则 二、 医学防护 三、 免疫与药物预防 四、 杀虫灭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 一般医学防护原则
生物武器的一般医学防护原则包括: ① 做好平时“卫(生)防(护)”教育和自救、互救训练;做好可能遭袭 的各项准备; ② “卫防”和“器(材)防(护)”相结合,“药(物)防(护)”和“救治” 相结合,阵地自救和互救与医学救治相结合; ③ 及时消毒,避免毒剂继续吸收、加重中毒和二次染毒; ④ 尽快救治中毒伤员,根据战况确定转移、集结或送救治; ⑤ 对染毒区域水源、食品、饮料等进行卫生监督,及时取样检毒并 上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 疫区处理
1. 封锁
遭受生物武器袭击后,应根据使用生物武器的种类、方法与当时的气 象条件,及时划定并封锁生物战剂气溶胶或带菌媒介动物所造成的有 害范围即疫区。疫区封锁时,对人员活动的区域需设岗哨与标志牌, 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对交通要道与人群聚居处,应在与外界相通路口 设置检疫站,进入封锁区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则要进行洗消 处理。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区内的封锁解除,以微生物检验证明其表 面污染消失为准;在带菌媒介动物污染区,将敌投媒介动物杀灭与消 除后即可实施;在人群聚居点,应等到污染战剂所致疾病最长潜伏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综合分析就是将了解的毒情和侦检的结果加以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 结论。它是侦毒过程的重要环节。 这些材料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即:⑴向上级和友邻通报的材料;⑵ 侦检人员搜集和观察到的情况;⑶侦毒管的变化情况;⑷毒剂的特殊 鉴定反应;⑸最后,填写实验记录并及时上报。
卫生法律法规第十二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又称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 人 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也可称传染或感染 过 程。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 infection disease),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 物 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引起流行的一类 感染症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
(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建设过程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 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 生部发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1978年修订《 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三)国际传染病立法情况简介
国际上有些国家对传染病的立法较早。如日本 1897年就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接着英、美 、法等国也相继立法,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3、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 务 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 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 措施。 4、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制度(1)控制传染源制 度(2)防止医原性感染制度(3)血液管理 制度(4)消毒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 、 毒种库。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 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 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 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 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五、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范围
(一)各级政府职责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四)医疗机构职责 (五)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 (六)单位和个人的职责、义务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规 定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A11、可以用作空气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A、双氧水B、乙醇C、84消毒液D、过氧乙酸E、环氧乙烷2、2%碘酊消毒皮肤后,再用75%酒精脱碘需间隔的时间是A、60秒B、20秒C、10秒D、5秒E、2秒3、无菌持物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A、可以夹取任何无菌物品B、到远处夹取物品应持无菌持物钳速去速回C、取无菌持物钳时钳端无需闭合D、钳端向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域E、手术室及门诊换药室使用均应每日消毒一次4、使用无菌容器正确的操作是A、盖的内面朝下,以便放置稳妥B、物品取出后,未污染的物品可以放回C、手握容器边缘,以便持物牢靠D、开盖30分钟内盖好,以免污染E、手指不可触及容器内面5、已开启的无菌溶液可保存A、48hB、24hC、12hD、8hE、4h6、在无菌容器内浸泡长度为24cm的持物镊,消毒液的合适高度为A、8cmB、10cmC、12cmD、14cmE、16cm7、下述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的是A、无菌包潮湿后不可使用B、无菌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地面C、操作时手臂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D、取出的无菌物品如未使用应立即放回原处E、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一次8、正确的无菌技术操作是A、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无菌油纱布B、将无菌敷料接触无菌溶液瓶口倒溶液C、打开无菌容器盖使外面向上放于桌上D、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内面E、将无菌盘盖巾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外9、传染病病区内不属于污染区的是A、病室B、病人浴室C、厕所D、病区走廊E、门诊诊室10、接触传染病人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A、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指,手背,手掌B、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手背C、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D、手指,指甲,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E、腕部,前臂,手掌,手背,手指,指甲,指缝11、使用避污纸正确的方法是A、掀开抓取B、用镊子夹取C、戴手套后拿取D、经他人传递E、从上面中间抓取12、配制0.2%的过氧乙酸溶液1000ml,应取5%的过氧乙酸溶液A、400mlB、40mlC、20mlD、10mlE、4ml13、新洁尔灭与肥皂同时使用时,影响其消毒效果的原因是A、吸附作用B、引起污染C、降低浓度D、拮抗失效E、引起分解14、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需加入的氧化剂是A、氯化钾B、乳酸钠C、高锰酸钾D、氢氧化钠E、亚硝酸钠15、穿脱隔离衣时要避免污染A、领子B、胸前C、背部D、袖子的后面E、腰带的以下部分16、下列做法违反了隔离原则的是A、隔离单位要有醒目的标记B、脚垫要用消毒液浸湿C、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治疗室D、使用过的物品先冲洗后立即消毒E、病人用过的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17、下列对于过氧乙酸使用事宜的描述正确的是A、放于阴凉处避免高温引起爆炸B、消毒物品需悬挂或抖散C、浸泡金属类物品浓度为0.2%D、2%过氧乙酸溶液用于手的消毒E、不能用于体表的消毒18、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口罩应注意A、口罩用后应取下,将污染面向外对折B、一次性口罩使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C、纱布口罩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D、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的传染病人后应立即更换E、口罩不带的时候可以将污染面向内挂在胸前19、护生小王进行戴无菌手套的练习,老师应纠正的是A、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B、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C、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D、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E、脱手套时,将手套翻转脱下20、护生小刘在练习铺无菌治疗盘,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干净的手指夹取治疗巾边缘从无菌治疗包内取出B、无菌治疗包打开一次后即不可再次使用C、铺好以后注明有效时间为4小时D、无菌治疗盘内的容器里不得盛放溶液,以免沾湿治疗巾E、潮湿后的无菌盘应马上使用21、护士小李在为患者张某行导尿术时,发现手套破裂,她应该A、用无菌纱布将破裂处包裹好B、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手指操作C、立即更换无菌手套D、再套上一副新的无菌手套E、用酒精棉球擦拭破裂处22、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对象不包括A、病人B、医生C、护士D、探视者E、传染病院周边的居民23、下列关于医院内感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属于医院内感染B、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增加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C、各种内镜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增多D、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寄居在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不属于医院内感染E、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大24、清除或杀灭物品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称为A、消毒B、灭菌C、无菌D、清洁E、抑菌25、下列不属于热力消毒灭菌方法的是A、压力蒸汽灭菌法B、燃烧法C、煮沸法D、干烤法E、紫外线消毒法26、热力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是A、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B、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C、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D、破坏细菌膜的结构E、干扰细菌酶的活性27、不宜采用燃烧法灭菌的物品是A、换药碗B、坐浴盆C、污染的纸张D、特殊感染伤口的敷料E、手术刀28、使用燃烧法消毒灭菌时,正确的操作是A、锐利刀剪可以用燃烧法B、燃烧时需远离氧气装置C、燃烧前容器应先用消毒液浸泡D、在燃烧中可随时添加酒精以提高灭菌效果E、搪瓷类物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燃烧法29、燃烧灭菌法所使用的酒精浓度是A、95%B、80%C、75%D、70%E、50%30、下列关于煮沸消毒灭菌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水中B、物品的盖子或轴节应该打开C、煮沸法不能用于消毒橡胶类物品,以免高温使其变软D、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好E、大小相同的物品不能重叠放入31、灭菌效果最可靠的物理灭菌法是A、燃烧法B、煮沸消毒法C、紫外线照射法D、日光暴晒法E、压力蒸汽灭菌法32、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达到的压力及温度是A、137kPa,130℃B、137kPa,128℃C、103kPa,130℃D、103kPa,128℃E、103kPa,121℃33、光照消毒法的原理是A、光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B、破坏细菌膜的结构C、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D、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E、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34、下列关于紫外线灯消毒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毒过程中用纱布遮盖病人双眼B、照射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C、灯管不能用乙醇棉球擦拭,以免损坏灯管D、使用时间超过2000小时的灯管应更换E、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人员走动并开窗通风35、不属于物理消毒灭菌法的是A、熏蒸法B、生物净化法C、微波消毒灭菌法D、压力蒸汽灭菌法E、臭氧灭菌灯消毒法36、下列关于光照消毒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日光暴晒时应定时翻动B、常用紫外线灯的波长是254nmC、紫外线照射强度低于70μW/cm2时应更换紫外线灯管D、臭氧灭菌灯消毒时人员应全部撤离现场E、臭氧灭菌灯消毒后10分钟方可进入37、可用于浸泡金属器械的高效类消毒剂是A、0.2%过氧乙酸B、5%碘伏C、2%戊二醛D、3%漂白粉溶液E、70%乙醇38、下列不属于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的是A、擦拭法B、干烤法C、浸泡法D、熏蒸法E、喷雾法二、A21、张女士,30岁,高热,腹泻,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应对其实施A、消化道隔离B、接触隔离C、昆虫隔离D、严密隔离E、保护性隔离2、患儿陈某因确诊流脑转入传染病房,其原住病房需用食醋空气消毒,病房高4m,宽4m,长5m,食醋用量是A、50~100mlB、100~200mlC、200~400mlD、400~800mlE、800~1000ml3、刘女士,发热4天,体温40℃,伴神志不清,反复抽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社区护理学 第十二章 社区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第一节 精神卫生工作概述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对象
广义上: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 狭义上:社区中的精神障碍患者
(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意义
第一节 精神卫生工作概述
现状:精神卫生资源的短缺 社会对精神障碍认识不足 救治救助水平偏低
意义: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防治的重点转移到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综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与复发,促进其 全面康复。
第一节 精神卫生工作概述
(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特点
• 制定目标 • 参与督查 • 协调工作
政府主导 广泛参与
• 早发现,早治疗 • 持续 全面服务
分片管理 服务持续
综合治疗 防治结合 全面康复 方便就诊
• 药物治疗、
• 动态监测
心理治疗工 娱治疗和职
• 全社区人群
业康复(考点提示:社区精神卫生定义、特点)
第十二章 社区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Title
第二节 社区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护
理
一、社区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二、社区常见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Title
第二节 社区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预 防与护理
一、社区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一)心理障碍
定义
心理障碍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发展,从而 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的方式去行动,产生的行为后果对本人或 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或是让本人或他人痛苦的。
(考点提示: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定义)
二、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第一节 精神卫生工作概述
1.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2.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3.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第一节 精神卫生工作概述
第十二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
慢性病的特点及开展慢性病社区治疗的意义
教学进程
提问、演示、重点、难点、教具、时间分配、教法等
复习与导课
一、概述
(一)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与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比较
区别点
慢性病
急性传染病
病因
病因不甚明确
有特异的生物学病因
病因预防
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直接效果不明显,需要常时间评价、观察
特异性预防有效,直接效果明确、迅速、可测量
2)拟采用的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
3)有较高的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
4)拟筛检出的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的可识别的潜伏期
3.筛查的方法与技术
1)根据筛检对象的范围可分为
整群筛检 (mass screening)
选择性筛检 (selective screening)
(二)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三级预防是疾病在临床期阶段(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
三、慢性病的筛查
(一)筛查的概念
二、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指阻止疾病的发生,还包括疾病发生后阻止或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
(一)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具体内容为:
1)认识和收集慢性病危险因素;
教案(课时计划)
2024年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特点和卫生保健课件
2024年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特点和卫生保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幼儿生理学教材第十二章“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卫生保健”展开。
详细内容涵盖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内分泌腺体的发育特点,以及针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幼儿内分泌健康,提高卫生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分泌疾病的原因和预防。
2. 教学重点: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卫生保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内分泌系统图解、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幼儿快乐玩耍的图片,引出幼儿内分泌系统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讲解内分泌腺体的发育特点。
(3)分析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幼儿内分泌疾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幼儿内分泌系统图,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做好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内分泌腺体的发育特点3.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列举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
(3)谈谈如何预防幼儿内分泌系统疾病。
2. 答案:(1)幼儿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
(2)幼儿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生长发育迅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疾病发生率较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卫生疾病预防教案初中
卫生疾病预防教案初中年级:八年级学科:健康教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卫生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增强健康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活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
2. 疾病预防:常见疾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防控、意外伤害的预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卫生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卫生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卫生是指保持身体和环境清洁、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劳动卫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活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劳动卫生。
2. 学生听讲并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卫生习惯和疾病预防经验。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食物中毒、溺水、火灾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预防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活卫生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卫生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卫生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2. 学生听讲并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疾病预防经验。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疾病预防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具体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根据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进行修正。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xx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xx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xx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五章医疗救治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以个体为研究服务对象,重点研究 器官、系统、个体的疾病发生发展 及其诊疗、康复等
• (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以群体为研究服务对象,将人群、社区、 社会生物界、地球、宇宙等宏观领域对
健康的影响看成是自己的研究范围,其
• 生物医学模式: 注重疾病与病因的单因果关 系,强调生物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宿主 的生理病理过程。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的发生除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外,社会因素、心 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人是社会人,人有思 想,会思考。
疾病及其预防的三个阶段
关系出发,着眼于群体健康,研究整体
人群及其所处的环境,找出危害人群健
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
策如法规、政策、标准等。
• 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中存在诸多 对人群健康有害的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空气、水、土壤、食品 •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 教育、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
二、三级预防
•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病因预防,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一般均 应采取第一级预防,如传染病、地方病、 职业病、出生缺陷、意外伤害等。主要 措施:
• 1.健康教育、戒除不良行为生活方式
• 2.合理营养、均衡膳食、强身防病
• 3.高危人群疾病预防
• 4.免疫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等)
• 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体系。
•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 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和 疾病的相互关系,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 提出预防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 健康、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预防医学从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
我国疾病预防的重点领域
• 1.环境卫生:工业化加快、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平衡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如空气、水、土壤及居住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公害病、气候变暖(近100年来海平面已升 高20-30cm)、酸雨、臭氧层破坏。爱护环 境即爱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即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即发展生产力 •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传染病、寄生虫病、 营养不良性疾病;
措施:改善生活条件、预防接种; • 第二阶段: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传染 病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 措施:健康促进、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
• 第三阶段:暴力、酗酒、吸毒、性乱等社会 因素引起的疾病势头凶猛,危害社会安定和 家庭幸福。 措施:构建和谐社会,综合治理 • 我国正面临着这三方面的威胁。发展中国家 生物性危害仍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暴力、吸毒、性乱有蔓延之势。
• 2.资料分析评价 • 3.反馈和利用信息:所得资料和分析结果及 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居 民 •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流行。
• 我国疾病监测机构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DC);
• 传染病仍是我国疾病监测的重要对象,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将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 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SARS列为国际 监测对象,我国还把登革热、艾滋病列为监测范围。
• 4.儿童少年卫生:
• 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心理障碍)、生长 发育、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
• 5.放射卫生防护:放射危害(放射源污 染、日常生活、医学检查和治疗等) • 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群体健康、 疾病监测和控制,健康教育、改变不良 生活行为方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二、医学模式与防病模式的转变
想
• 2.群体性和全民性:整体人群包 括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 • 3.宏观性:将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心理行为因素。
• 4.行政性和社会性:国家提供卫生
资源、制订卫生政策、卫生法规和 标准,全球通力合作控制重大疾病 流行如艾滋病、碘缺乏病防治的全 民食盐加碘措施、香烟的高税收…
• (1)基础医学(basic medicine): 研究人体形态、机能、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发病机理等
死亡率 30~100% 30~100%
埃博拉
艾滋病
啮齿动物
非洲绿猴
1976年
1980年
50~90%
61%
疯牛病
禽流感 尼巴病毒 猴痘
牛
1985年
100%
33.3% 50%左右 10%
鸡鸭,鸽子 1997年 狐蝠 1998年
冈比亚土拨鼠 2003年
• 1988年春,我国上海、江苏、浙江、 山东三省一市发生甲型病毒性肝炎 大流行,共有40多万人患病。仅上 海市1988年1至4月间登记病例就达 310746人,平均罹患率4082/10万。
第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
• 即临床预防。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 症、防止病残、促进康复;使病人病而 不残,残而不废,延长病人寿命,提高 生命质量。
• 在疾病预防策略----综合预防措施
• 应用第一级预防措施防病是最理想的, 但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 着多种有害因素----一级预防与二级预 防的综合措施,如肿瘤、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地方病、职业病、公害病等。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 1.建国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 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2.1991年: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 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 服务。 • 3.1997年: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 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第四节 卫生保健(health care)
• 指疾病出现之前所采取的有利于保 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各种措施的总 和。 • 保健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预防疾病。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 1.自我保健:养生之道、衣食住行炼、生活有规律、 心理常调适
• 2.家庭保健:遗传背景、家庭环境条件、经济、生 活、卫生观念、家庭和睦等
三、疾病监测 • 即对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长期连续观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为有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对策提 供依据,使疾病的预防更加有效和完善。
• 疾病监测是疾病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是 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疾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1988年上海 市等地的甲肝大流行为例说明 • 1.收集资料:发病和死亡情况、病原学资料、 危险因素、接触途径等
第一节 疾病预防概论
•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 1.疾病预防:防止个体和群体病痛 的发生,或加强个体或群体抗病能 力的任何活动。
2.预防医学思想
•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 渴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千金要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 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 3.福利性和生产性:满足社会、人群不断增 长的卫生需求,包括预防、保健、健康促进、 医疗、康复等。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 1.个体预防(individual prevention):针 对个体采取的防病措施。 • 摄食养生、强身防病、戒除不良行为生活方 式;自我心理调适;避免环境有害因素侵袭; 避免意外伤害;预防接种;定期体检;
• 2.营养与食品卫生:
•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食品安全 (食品召回制度,膳食烹调加工、 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转基因食 品等)。我国每年有1200万人患食 源性疾病。
• 3.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 改善劳动条件、防尘、防毒、防噪声振动 等职业危害,国家颁布的《职业病防治法》 自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职业危害的人 数超过2亿,职业病现患约60万人,职业病 人数以年均两万的速度增长。
• 5.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污染(工业三 废、生活三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 多样性锐减。 • 6.制订卫生法规、标准
• 7.重视社会、心理、精神、行为因 素与健康的关系,心理障碍、精神 异常、不良行为可引起多种疾病。
第二级预防
•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临床前预防,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防病意识、提 高诊疗水平、提高诊断技术----普查、筛 查、定期检查。 • 第二级预防对于肿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地方病、职业病、公害病等危害预防非常 重要。
• 如果你是上海市卫生局局长,你应 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应采取何种 有效措施控制该病的大流行?
疾病的预防与卫生保健
• 健康长寿、无病痛、生活质量高是人类的最 大期望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治病疗伤,而是要 求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 疾病预防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 分和最终目标。
所需知识更加广泛、更加边缘化。如太
阳黑子与地球上的车祸、天气变化与某
些疾病的发作。
• • • • •
有不少疾病可不治自愈的 有很多的疾病是不能治愈的; 有很多疾病、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疾病预防的效益比单纯治疗疾病大得多 one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传染病报告制度、非传染病监测。
• 我国还建立了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及时报告各地出 生缺陷发生情况。